您的位置: turnitin查重官网> 下载中心 >试述孔子简述孔子“直”道思想

试述孔子简述孔子“直”道思想

收藏本文 2024-01-24 点赞:4646 浏览:14506 作者:网友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要】孔子的“直”道思想分为两个方面:一种是在客观对外时的公正无私,一种是在主观对内时的正直坦荡。本文通过对孔子“直”道思想的分析与解读,认为孔子的“直”道思想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孔子;“直”道
1007-4309(2013)03-0089-1.5
孔子(公元前551~公元前479),名丘,字仲尼,我国春秋时期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的思想在中国思想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学术界对于孔子思想的研究很多①,但是对于孔子的“直”道思想研究则相对较少。实际上,了解孔子的“直”道思想,对于我们加深对儒家主体思想的认识有重要的作用。

一、“直”道的涵义

“直”在《说文解字》中的意思为:“直,正见也。”“直”,笼统地说,具有正直,公正之意,既可以指代主观上行为与意图,又包括客观上对人的理性要求。《论语》中,孔子关于“直”的论述有很多,根据其主观性与客观性的偏重,可将“直”道思想的涵义分为以下两个方面:
偏重客观性之“直”。侧重于客观性的“直”主要是要求人的行为要公正无私。《论语·宪问》中说:或曰:“以德报怨,何如?”子曰:“何以报德?

源于:论文摘要怎么写www.udooo.com

以直报怨,以德报德。”有人问孔子:“以恩德来报答怨恨,如何?”孔子说:“用什么来报答恩德呢?应当用正直来报答怨恨,用恩德来报答恩德。”孔子在提到“以德报怨”时,并没有提到“以怨报怨”这样的复仇,而是提出“以直抱怨”才更合理。
为此,朱熹认为:“于其所怨者,爱憎取舍,一以至公而无私,所谓直也。其所德者,则必以德报之,不可忘也。或人之言,可谓厚矣。然以圣人之言观之,则见其出于有意之私而怨德之报皆不得其平也。必如夫子之言,然后二者之报各得其所然怨有不雠,而德无不报,则又未尝不厚也。”②他认为,要真正做到真心实意的“以德报怨”是很难的,如果不是发自内心去做这样的事情,还不如不要去做。只有按自己内心行事,才能宽己恕人。
偏重主观性之“直”。关于主观性之“直”,也正是学术界争执较多之处。关于主观性之“直”,有两个很典型的事例。《论语·子路》中提到:叶公语孔子曰:“吾党有直躬者,其父攘羊,而子证之。”孔子曰:“吾党之直者异于是,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直在其中矣。”叶公告诉孔子说:“我的家乡有一个正直的人,他的父亲偷了别人的羊,而他作证告发了他的父亲。”孔子则说:“我家乡的正直之人与你家乡的正直之人不同,父亲替儿子隐瞒,儿子替父亲隐瞒,而正直就在其中。”很显然,叶公与孔子关于“直”的理解是不同的。叶公觉得大义灭亲为“直”,而在孔子看来,血缘至亲为上,这一点也从侧面反映了儒家的孝悌思想。孝是出自于人的天性,是每个人的自然感情,因此,他认为“亲亲相隐”是人的感情流露。
为此,有的学者③认为,孔子所谓的“隐”多有包庇、纵容之意,而学术界也根据这这些观点展开了相应的讨论,分析“亲亲相隐”的复杂性。而笔者认为应从古人的角度去看历史,孔子以真情实感为标准,这种“直”,则取其真心之意。父亲偷了羊,做儿子的一定不愿将此事传出去令父亲蒙羞,因此选择沉默。这就是孔子“直”道思想里对于“直”的另一种标准与界定。
另一个例子是《论语·公冶长》中:子曰:“孰谓微生高直?或乞醯焉,乞诸其邻而予之。”孔子说:“谁说微生高正直?有人向他讨点醋,他不直接说没有,而是到邻居那里借来给他。”其实,对于微生高之举,从道德情感上来说是没有错的,但孔子认为,别人向你借东西,有就是有,没有就是没有,这才是“直”。冯友兰先生说:“孔丘常讲‘直’。他说:‘人之生也直,罔之生也幸而免。’意思就是说,以自己为主,凭着自己的真情实感,是什么就是什么,有什么就说什么,这是人的本性,生来就是这个样子的。”④也就是天之所命我者,我故有之,并不需要检测借外求,应追求本心之所至。

二、孔子“直”道思想的内在意义

孔子“直”道思想的内在意义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直”与“仁”的关系。孔子认为,“直”是“仁”的基础。“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仁”是一种至高道德,这种道德要建立在一定的人品之上,即为“直”。冯友兰先生认为:“真情实感是什么,就是什么,这是他认为‘直’的标准,也是仁的基础。”⑤
孔子在《论语·子路》篇提到“刚毅木讷近仁”,在《论语·学而》篇提到“巧言令色,鲜矣仁”,前者凭自己的真情实感做事,而后者则专爱讨别人欢心。在孔子看来,只有刚毅木讷之人才能成为仁人,他们所具备的品质就是“直”,对内不自欺,对外不欺人,从心所欲不逾矩,可谓“仁”。孔子常讲“质直而好义”⑥,就是讲究人的真性与实情内在的统一,以求达到“仁”的真正境界。只有“仁”者才能真性情,才能爱人而恕人,“直”所体现的正是这样一种思想。
“直”与“诚”的关系。“直”道思想与人的心性修养也有着莫大的关联。《中庸》也提到:“诚者,不勉而中,不思而得,从容中道,圣人也。”这令人想到了孔子之所谓“直”,两者之意是相似相通。所以,刘宝楠提到:“盖直者,诚也。诚者内不以自欺,外不以欺人。《中庸》云:‘天地之道可一言而尽也。其为物不二,则其生物不测。’不二者诚也,即直也。故《系辞》传言乾之大静专动直,专直皆诚也,不诚则无物,故诚为生物之本。”⑦
孔子最为厌恶的就是不诚不真的伪善之人,《论语·公冶长》有云:巧言令色足恭,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匿怨而友其人,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
花言巧语去讨好别人,孔子认为这并不是人的真实情感,一定别有所图⑧。孔子在这里说的隐瞒与“亲亲相隐”显然是不同的,前者是别有目的,后者则是天性使然。
可见,“诚”做为“直”的基本原则,关键在于既不欺天,也不欺人。因此,儒家思想中,经常坚持“三省吾身”⑨的道理也在于此,为了养浩然之气,使自己的内心纯正浑厚,不为外界功利所扰,才能留有心“诚”之道,与己宽,与人恕,与天地和。
综上所述,孔子的“直”道思想,既有直觉的理性涵义,也有情感本能的深意。以“直”道修身,才能使自己内心纯厚,将这种思想转化为内在的准则要求自己。放眼社会,沽名钓誉者比比皆是,孔子的“直”道思想才显的尤为重要。这并不是要将个人感情凌驾于法律之上,而是说人类法律的本身就具有劝善之意。自古以来,“法者缘人情而制”⑩,我们应正视这样一种情感的本能,扬其善,约其私,努力构建一个人情与法律相和谐的人类社会。
【注释】
①关于孔子思想的研究主要有谢详皓:《中国儒学》(四川人民出版社1993年)、张岱年:《孔子大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97年)、吴龙辉:《原始儒家考述》(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年)刘蔚华,等。
②朱熹:《四书章句集注》,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
③自李哲:《“亲亲相隐”的历史渊源》(《河北法学》,1989年第1期)发表后,“亲亲相隐”的论文逐渐增多,最初主要集中在法学界,后来慢慢延伸至社会学、历史学、学等领域。
④冯友兰:《中国哲学史新编》第1册,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年。
⑤冯友兰:《中国哲学史新编》第1册,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年。
⑥朱熹:《四书章句集注》,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
⑦刘宝楠:《论语正义》,北京:中华书局1990年。
⑧陈战国:《先秦儒学史》,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
⑨朱熹:《四书章句集注》,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
⑩《诸子集成》,上海:上海书店1986年。
【作者简介】贾特琳(1989- ):女,内蒙古赤峰人,东北师范大学历史文学院历史学专业2012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东北民族民俗学。

copyright 2003-2024 Copyright©2020 Powered by 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备案号: 粤20174009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