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turnitin查重官网> 下载中心 >校准区域自动站雨量传感器校准与维护感受设计

校准区域自动站雨量传感器校准与维护感受设计

收藏本文 2024-03-09 点赞:19642 浏览:84127 作者:网友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 要 通过5年多对区域自动站雨量传感器维护和故障排除工作经验并结合相关业务文件,概述了区域自动站雨量传感器故障排除方法、区域自动气象站雨量传感器的正确校准和日常维护应注意事项等内容。
关键词 区域站;雨量传感器;校准;维护
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3)98-0121-02
0引言
随着我国的大气探测业务快速发展,区域自动气象站在大气探测领域中发挥着愈来愈重要的作用

摘自:学术论文格式模板www.udooo.com

,具有分布面积广、获取气象资料精准度高、时空分辨率强、传输及时等特点,使气象资料更加连贯、完整。自2006年以来,我市先后建成了10个区域自动站点,各雨量站点及时准确上传了各时段的降雨量,为我市加强灾害性天气的监测预警,促进气候资源开发利用提供了重要依据。要确保雨量传感器的正常运行,数据上传及时准确,就要对雨量传感器进行及时认真的校准和维护。
1雨量传感器故障情况及排除方法
雨量传感器是区域自动气象站用于测量液体降水量和降水强度的重要传感器之一,它发生故障将造成降水测量的误差甚至缺测。根据我站对区域自动站全年维修、维护记载情况,雨量传感器的故障率占全年维修故障率的1/3。雨量传感器的漏斗堵塞是最大隐患,约占雨量传感器故障率的80%以上,其次是电池电量不足,致使数据缺测。
下表列出近几年发生故障及维护排除情况:
2雨量传感器正确校准
吉林省规定每年的4月1日到10月30日开始使用区域站雨量传感器,在使用前和每年的6月、7月都要对区域站的雨量传感器进行校准和维护;在使用1个月后的第一场大雨(雨量在10mm以上)结束后和雨量传感器的故障排除后都要进行精度对比,保证差值不超过±4%。

2.1校准必备的工具

翻斗雨量传感器校准仪一台、水平尺一个、万用表一台、维修工具一套。

2.2校准前的准备工作

1)将雨量传感器的外桶取下,检查雨量传感器的安装状态,应稳定牢固,各处脚紧固螺钉是否松动;
2)雨量传感器各水流通道是否有污物和堵塞,要及时清除保证水流通畅;
3)检查各翻斗轴杆紧固螺栓和角度定位调节螺丝是否松动,各翻斗转动有无阻滞现象,保证转动灵活;
4)检查干簧管与磁铁是否对应,并使用万用表测量,保证输出的通断信号正常;
5)最后用水平尺检查基座是否水平。

2.3现场进行校准

1)将雨量传感器上的二芯信号电缆线从传感器接线柱卸下,用胶布包好以免短接使采集器产生降水记数;
2)将校准仪附带的支撑架稳固的安放在雨量传感器的底座上,再将校准仪安放在支撑架上面;
3)将校准仪上的二芯连接线端口连接至传感器的接线柱上,并将二芯连接线插头端插入校准仪的插孔;
4)用手轻轻拨动传感器计数翻斗,使传感器计量翻斗和计数翻斗到同一倾倒方向。按动校准仪计数器清零按钮将其复位清零;
5)雨量传感器现场校准结束后,取下连接线和校准仪,将自动站的雨量二芯信号电缆与传感器重新连接好,注意检查传感器计量翻斗和计数翻斗保持在同一倾倒方向。将雨量传感器外桶装上并固定好,水平尺校准器口是否水平,校准结束。
3雨量传感器日常维护
1)雨量传感器由承水口、上翻斗、计数翻斗、计量翻斗、定位螺钉、调节螺钉、干簧管等部件组成;
2)在启用期间,为保证雨量传感器处于良好的运行状态,要严格按要求每月定期检查维护一次,特别是在降水前要认真检查,检查盛水口的过滤网和进水漏斗是否被尘沙、昆虫、树叶或蜘蛛网等杂物堵塞。发现后,及时清洗疏通,保证有降水时,降水记录完整正确;
3)注意检查雨量传感器底部的汇集漏斗出水孔是否被泥土堵塞。发现后及时清理基座上的泥土和四周杂草,以免计数漏斗不记录;
4)对雨量传感器的清洁、调试、校准应选在晴好天气进行,以免记录失真;
5)观测员在值班期间上网检查区域站数据时,遇降雨时认真检查分析并与相邻的站点进行比较或有强降水时发现异常,应主动用电话与当地了解降水情况来判断雨量传感器是否正常,发现异常及时维修。
4雨量传感器的日常故障排查方法
1)首先检查外部是否碰撞,承水器的刀刃口是否变形;
2)检查承水器内过滤网是否堵塞,特别注意节流管是否畅通,上翻斗和计量翻斗有无堵塞,翻转是否正常;
3)汇集漏斗和基座上的疏通漏斗有无堵塞;
4)最后检查干簧管是否正常吸合或传导线与传感器是否连接好;
5)上述情况排除后,仍未恢复正常则该考虑传感器报废。
5结论
自动站自记降水项目记录的准确性和完整性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雨量传感器的运行状态,根据本站10个区域站点5年多的运行情况,对雨量传感器的正确校准和维护方法进行总结,同时分析出雨量传感器的故障排除方法。
参考文献
孙力,高玉庄.地面气象测报业务工作手册.北京:气象出版社,2009.

copyright 2003-2024 Copyright©2020 Powered by 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备案号: 粤20174009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