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turnitin查重官网> 管理学 >> mba >> mba毕业格式 >探究探析“倒逼机制”下我国民办高校质量提升路径探析

探究探析“倒逼机制”下我国民办高校质量提升路径探析

收藏本文 2024-01-19 点赞:17873 浏览:73216 作者:网友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要:“倒逼机制”是一种以组织或关系链的末端,通过变化来逼迫上端采取相应的改进措施的发展模式。在民办高等教育领域,近年来实际上也形成了一种“倒逼机制”。倒逼机制下民办高等教育质量提升的新路径是:以区域品牌战略,带动教育质量的提升;以怎么写作区域发展,深化教育质量的内涵;以教育技术革新,促进教育质量的跨越。
关键词:倒逼机制;民办高校;高等教育
1001-8204(2012)06-0097-04
近年来,随着就业体制改革的深化和生源的逐年减少,以及高等教育自身发展方式的调整,实际上对民办高等教育的发展和提升形成了一种“倒逼机制”。在这种机制下,民办高等教育如何在生源质量、教师质量、学校管理质量和办学环境质量相对稳定的情况下,实现办学质量的有效提升,是新形势下值得研究的一个问题。

一、民办高等教育发展的“倒逼机制”及其形成

1.倒逼机制与倒逼理论

“倒逼机制”原是银行经济学的术语,最早出现于钟朋荣《中国通货膨胀研究》(1990)一书。钟朋荣把在强政府干预的经济体制条件下,大量的国有企业和地方政府,出于自身利益,压迫商业银行不断增加贷款,从而迫使银行被动地增加货币供应,这种起源于国有企业借款要求的自下而上的货币供给扩张过程,总结为所谓的“倒逼机制”。2011年,张瑞敏又提出了互联网高度发达下的“倒逼理论”新理念,就是从用户资源的原点出发,让消费者需求成为信号弹,倒逼员工提升素质、开发市场、做CEO做的事,进而推动整个组织结构和流程的变革,让组织结构由“正金字塔”变为“倒金字塔”,孵化出大大小小的自主经营体,把管理者转变成资源提供者。
“倒逼机制”,或者“倒逼理论”,实际上是一种以组织或关系链的末端,通过变化来逼迫上端采取相应的改进措施的发展模式。这种机制近年来被广泛用于多个社会领域,如在怎么写作行业,以客户为中心,通过“倒逼”实现怎么写作模式的转型。在经济领域,证券市场的价值投资理念,对上市公司经营管理形成“倒逼”,促进上市公司治理结构不断完善,确保其信息披露客观有效。在社会管理领域,通过控制成本、控制污染等,形成“倒逼”,促使政府向节能管理转变,促使城市发展向可持续协调发展转变等。

2.民办高等教育倒逼机制的形成

在民办高等教育领域,近年来实际上也形成了一种“倒逼机制”,对民办高等教育办学质量的提升和发展正在产生着重要的影响。这种倒逼机制的形成主要有以下三个因素:
(1)国家宏观教育政策转变的“倒逼”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民办高等教育发展政策经历了从重社会需要到重个人需求、从重外延发展到重内涵建设以及从重规模扩张到重质量保障的变迁。在整个发展过程中,国家对民办高等教育的政策大致上是以引导、调整和规范为主。
但是,近几年来国家对民办高等教育的政策,在某种程度上具有了一些以质量“倒逼”发展的色彩。201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促进产学研结合,促进高等教育人才更好地适应社会需要的发展原则和建立高校的分类体系,引导高校合理定位,克服同质化倾向的要求。2012年3月,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从促进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出发,鼓励不同层次的高校完善人才培养质量标准体系,办出特色,实现质量的全面发展。随后,教育部联合财政部部署实施了“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也就是“2011计划”。这是继“211工程”、“985工程”之后,我国高等教育的第三个重要国家战略,将对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产生深远影响。“2011计划”的实施将有力推动高校把更多的心思、更多的精力、更多的资源用于提高质量上,坚定不移地走以质量提升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道路。
在这样的形势下,“以质量求生存,以特色求发展”已成为民办高校唯一的选择。
(2)生源要素的“倒逼”
据有关组织对2000-2050年我国高等教育学龄(18-22岁)人口变动趋势的预测,我国高等教育学龄人口基数,在2008年达到峰值(12488万人)后将呈逐步下降趋势,到2020年,将下降到8208万人。民办高校最先感受到这种生源人口下降的变化。此外,学生的入学愿望和入学能力也在持续弱化。全球金融危机极大地削弱了中低收入家庭的高等教育支付能力,持续恶化的就业形势打击了普通家庭投资子女高等教育的愿望。自2009年起,全国多数省份高考人数呈现减少态势。这些都说明了我国普通民众接受高等教育的愿望和能力在逐步减弱,我国高等教育的总体供求关系正在发生根本性变化,即将步入生源短缺时代。
对民办高校来说,生源的压力不仅在于生源的数量,重要的还在生源的质量。由于政策的原因,很多民办高校都被安排在公办高校之后录取,录取批次靠后,很大程度上使民办高校难以招到优秀的考生。在办学经费渠道单一的情况下,生源减少就意味着办学经费的减少,降低有关专业的规模效益,影响教师待遇和优秀人才的引进。
(3)新的竞争态势的“倒逼”
经济的全球化带来了教育发展的全球化,也给高等教育带来了更加激烈的竞争。在这场竞争中,每个高校都成为竞争的主体。与发展的早期相比,除民办高校间的竞争之外,民办高校和公办高校之间的竞争成为新的竞争主体。港澳地区高校开始在内地招生,更加剧了竞争的激烈程度。1998年,港校开始在内地招生,2006年,香港八大高校共录取1300多名内地生;2007年,香港共有12所高校在内地25个省份招生;2008年,除香港高校外,澳门6所高校相继在内地的25个省、自治区招生。每年都有大批高考状元报考港校。国外高校则通过合作办学打人我国教育市场,凭借其良好的经济背景、丰富的教育资源、灵活的办学机制、较高的办学水平,对国内高校,尤其是民办高校形成了严峻的挑战。(2)错位化布局,以特色谋发展
实施错位竞争战略,引导不同地域的民办高校在不同层次、不同领域办出特色。地方政府应当认识到民办高等教育与社会实际紧密结合后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产生的推动作用,树立民办高等教育是区域经济社会建设的可利用资源和可依靠力量的理念,并在这种理念的指导下,为高校间的联动合作在政策、制度、技术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例如地方政府发挥宏观调控的作用,不断优化外部环境,切实加强高校与企业、政府部门、科技相似度检测机构及其他社会团体之间的联系与合作等。打破各地高等教育市场中公办高校与民办高校间的种种显性隐性的政策壁垒,为民办高校创造一个开放公平、健康有序的竞争环境。鼓励高校间通过合并、改建、改制、合作等形式,进一步扩大民办高校的办学规模与办学实力。围绕错位化布局,打造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高等教育的特色与优势,增强民办高等教育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怎么写作的能力,使民办高等教育的布局、层次和学科专业结构更加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从而切实提高民办高校的教育质量,最终建立公办大学与民办高校良性的发展生态系统。

3.以教育技术革新,促进教育质量的跨越

高等教育质量是一个综合性的概念。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关于高等教育的变革与发展的政策性文件》中提出,“质量问题涉及高等教育所有的主要职能及活动”,“最终取决于教学科研人员,课程与学生的质量以及基础设施和学术环境的质量”,“高等教育提高质量的措施的主要目标,应当是学校和整个体系的自我完善。”民办高校必须主动以教育技术革新为手段,来促进教育质量的跨越式提升。因为与同类公办高校相比,民办高校在这个方面有较强的竞争余地。
首先,教师的教学水平是决定教学质量的关键因素。与办学初期相比,我国民办高校的师资水平有了显著的提高。如,北京城市学院专任教师中50%以上具有高级职称或硕士、博士学位;湖南涉外经济学院有博士69人,硕士学位的教师501人;江西科技学院启动了“四项人才工程”、“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六项工程”’等多项人才建设项目,引进硕士、博士近500人,具有硕士和博士学位教师占47.6%,黄河科技学院具有高级职称的教师近50%,青年教师中80%具有研究生学历。这样的师资水平已经具有了使用和适应教育新技术的基本能力。
其次,信息技术的普及化、国际互联网的建立、知识社会的出现带来的第三代现代教育技术还处在发展中,只要有较强的竞争意识、使用意识,就可以取得好的教学效果。随着社会的发展,网络打破了空间、时间甚至学习层次的壁垒,扩大了学生的学习空间。除了传统教室之外,学生可从网络公开课、各类教学视频、音频甚至同类学生中间得到学习。
第三,民办高校已初步具有了采用教育新技术的经济的实力。2012年6月26日,国家科技文献信息中心(简称NSTL)在北京举办全国高校文献检索研讨会,与会代表150多个,包括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重点高校。黄河科技学院作为全国民办高校唯一应邀参加。NSTL是国内收集外文印本资料最多具有公益性信息怎么写作的机构,主要提供文献检索、全文传递、国际科学引文检索、代查代借、预印本怎么写作等多种文献信息怎么写作。申请加入NSTL检索系统的条件很苛刻,首先是高校规模和师资力量,其次是馆藏资源、文献总量必须达到可观数量方可申请加入。
民办高校的质量提升,关键依靠民办高校自身。要真正转变思想观念,树立高等教育强国建设的责任感,确立教学工作的中心地位,加快教学基本条件的建设,大力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把质量工作落到实处。与实力较强的公办高校相比,民办高校需要进行教育技术革新,才能促进教育质量的跨越性的提升。
质量必将成为社会选择高等教育的最终依据。民办高等教育作为满足社会需求的选择性高等教育,应该得到更多的支持和培育。高质量的民办高校才能给高等教育带来更新更多的活力,更好地为高等教育改革发挥试验田的作用。只有一批民办高校的办学质量进入国家高等教育的核心团队,才能形成公办民办高等教育和谐发展的生态环境,最终建成高等教育强国。
(责任编辑 辛世俊)

copyright 2003-2024 Copyright©2020 Powered by 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备案号: 粤20174009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