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turnitin查重官网> 管理学 >> mba >> mba毕业格式 >视角“微”视角下思想政治教育沟通机制创新探微小结

视角“微”视角下思想政治教育沟通机制创新探微小结

收藏本文 2024-03-28 点赞:20417 浏览:86260 作者:网友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 要:以微博、微信为代表的微媒介的崛起,深刻地变革着思想信息发布、建构、传递的方法和途径,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一个崭新的研究视角。本文通过透析微视角下思想政治教育沟通中主体、客体和环境所存在的问题,提出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沟通机制的思路。
关键词:新媒体;“微”视角;思想政治教育;沟通机制
1002-7408(2013)07-0088-03

一、“微”媒介的方法论意义及其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

近年来,以微博、微信为代表的新型社交媒体成为了人与人之间沟通交流的最热门方式。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第31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2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为5.64亿人,手机网民规模超过4亿,微博个人用户规模超过3亿,其中手机微博用户规模达到2.02亿,是连续两年来使用率增幅最大的手机应用。微博微信之所以能够风靡网络、如此吸引人的眼球关键在一个“微”字。《广雅·释诂二》中曰:“微,小也。”微媒介篇幅有限,方便快捷,即时性强,这些微特点使它具备三大优点:一是平等性。微媒介入门门槛低,限制少,不管名人还是草根都被拉到了同一个起跑线上,大家随时更新心情,抒发情感,在传递信息中赢得粉丝,争取关注,在这里,名人可以被随意点评,草根也能变成名人。二是自由性。微媒介自由开放,博友、信友们即使相隔万里也能成为网络上邻居,大家视野开阔,关注各地热点问题,畅所欲言,无所顾忌。三是快捷性。微媒介信息即时性强,大大缩短了信息传播的时间,特别适合现在快节奏生活的要求,满足了人们了解信息实时性、现场感、快捷性的需要。微媒介在改变信息传播结构的同时,正在以惊人的速度改变着人们的生活、交流方式和思维方式,从近来微博对社会发展的触动来看,越来越多的人正在相信“微博改变

摘自:本科生毕业论文www.udooo.com

世界”。由此可见微媒介最根本的一点就是大大激发了人的主体能动性,它的平等、自由和快捷给人们发挥主体能动性提供了一个最佳平台,为人与人之间的信息沟通创造了有利条件。
微媒介在传递信息中发挥的重要作用其实也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新的研究视角。思想政治教育是教育者主体对受教育者主体实施思想、政治道德等素质教育的社会实践活动,其本质和核心是思想政治教育主体间思想信息的传递和沟通。以彰显主体能动性为特征的微媒介和“微”视角,为我们在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论域下,有效揭示信息沟通的本质和规律提供了一种新方法和新途径。从“微”视角分析新媒体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特征,探索构建思想政治教育新型沟通机制,有利于增进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体系的合理建构,促进本学科的科学化进程;也有助于确立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地位,切实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二、“微”视角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沟通的现状

沟通一词本指开沟以使两水相通,后用以泛指使两方相通连,也指疏通彼此的意见。甘华鸣等在《沟通》一书中认为“沟通是发送者凭借一定渠道(亦称媒体或通道),将信息发送给既定对象(接收者),并寻求反馈以达到相互理解的过程。”可见,沟通是信息传递的一种过程,是由沟通主体、沟通客体、沟通介体三个基本要素构成。
思想政治教育沟通是指思想政治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就思想政治教育的信息进行传递、交通,以使彼此理解对方的意见,并在相互交流中达成共识的过程。思想政治教育沟通主体包括教育者与受教育者,沟通客体主要指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沟通介体包括沟通渠道和沟通环境两方面。从这点看,思想政治教育就是教育主体间思想信息的传递和沟通过程,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通过不断的信息传递,增强了彼此之间的信息交流,了解彼此的意见和想法,增进相互理解,消除彼此的误解从而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提高教育主体的思想道德素质和道德实践能力。、国务院发出《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以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取得了较快的发展,在思想政治教育沟通方面教育沟通主体间的沟通意识明显增强,沟通方式和渠道也不断拓展,沟通效果也有了很大的提高,但是,看到成绩的同时,我们也发现当前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特别是“微”媒介的推广和使用给思想政治教育沟通带来了新的挑战,在沟通主体、沟通客体和沟通环境方面还存在着诸多问题。
1.沟通主体虚化——徒有主体之名,没有主体之实。随着“和谐社会,以人为本”理念的提出,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坚持“以学生为本”的思想政治教育理念和方法也逐渐为人们接纳和采用,学生的教育主体地位也在形式上得以确立,“人学空场”的状况已经得到很大的改善。但在微媒介时代,信息海量涌现,思想信息不再由教师单向发出传递给学生,每个人都可以是信息的发送者和接收者,学生们对来自学校、家庭、社会媒体等的各种信息加以判别、选择、整合和建构,形成了自身的认识并把这种认识再以信息的形式传递给他人。“学生不再是洛克笔下的‘白板’,也不再是任由教师灌输的‘知识容器’,而是具有将信息、经验、知识进行自组织而生成新质的主体。”学生的主体意识逐渐增强,他们渴望获得与自身价值需要相关的思想信息而且迫切希望自己的价值观念被他人认同。遗憾的是在实际的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受传统思维范式教育理念的限制,师生之间的沟通往往比较单一和传统。沟通内容上,教师所传递的信息一般具有权威性和不可质疑性,学生们只能被动地接受;有些沟通信息与大学生的价值需求相脱节或者大学生跟不上教师的思维和认知水平,也使学生的沟通积极性降低,主体性难以发挥。沟通方式上,教师与学生的沟通仍然维持在一对多的局面,一对一式的平等沟通还比较少;虽然强调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但仅仅是在教学环节上增加了学生讨论、学生演讲、案例分析等等,课下的非正式沟通还比较少;另外学生们传递给教育者的信息如果不能得到有效的反馈也会弱化学生的主体意识。沟通渠道上,教师对以微媒介为主的信息沟通应对不足致使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不到认同。以上种种给我们呈现的是当前思想政治教育中教师的主体地位依然强势,学生的主体地位仍然处于有其名而无其实的状态。

源于:大专毕业论文www.udooo.com

3.“微”视角下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沟通机制的环境维度。在“微”视角下,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时间和空间被压缩,由历史性变成了即时性,由绝对空间变成了相对空间。这样的沟通环境不再是单一的脱离沟通主体和沟通客体的纯粹的外界环境,而是把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客体和环境等因素,在思想信息传递、接收、内化的过程中融合在一起的特定的“思想政治教育场”。所谓思想政治教育场“是指在教育主体的思想政治素质主导下,由教育主体、相似度检测工具和环境要素等相互作用形成的,对受教育主体思想政治素质的养成和提高具有连续、持久影响力的信息介质。”[9]在思想政治教育场内,主体、客体和环境共同构成了一种文化的、精神的、心理的氛围和人际互动。思想政治教育场是性和平等性的统一,教师与学生不再是沟通过程中不对称的双方,而是共同发挥主体能动性,相互尊重,相互交流,相互激励的平等主体;思想政治教育场是包容性和开放性的统一,无论是宏观的国际国内环境还是微观的社会家庭环境,无论是祥和平静的现实环境还是波涛汹涌的网络环境,都会因为沟通主体能动性的增强而变得不再复杂与可怕。构建这种思想政治教育场并不需要人为地制造一个充满正能量的道德真空环境,相反,它可以通过建构开放式课堂,凸显社会影响,让沟通主体在鉴别和辨析中不断提高沟通意识和能力,最终促进思想政治教育良性沟通的实现。
参考文献:
甘华鸣,李湘华.沟通(上、下)[M].北京: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2001:5.
张浩.趋向复杂:“思政课”教学改革的进路致思[J].周口师范学院学报,2011,(3).
[3]朱新均.普通高等学校德育大纲论丛[M].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119-120.
[4]布鲁贝克.高等教育哲学[M].王承绪,译.浙江教育出版社,1987:80.
[5]邱伟光,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144.
[6]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人民出版社,995:291.
[7]张萌.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沟通[D].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33.
[8]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171.
[9]张浩.论思想政治教育场的建构[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2009,(2).
[责任编辑:闫生金]

源于:论文写法www.udooo.com

copyright 2003-2024 Copyright©2020 Powered by 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备案号: 粤20174009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