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turnitin查重官网> 管理学 >> mba >> mba毕业格式 >关于凯恩斯凯恩斯宏观经济学

关于凯恩斯凯恩斯宏观经济学

收藏本文 2024-02-11 点赞:5503 浏览:19039 作者:网友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要:凯恩斯宏观经济学曾在整个经济生活中占据主流地位,但是任何理论与现实之间总是存在着间隙与差距。笔者从凯恩斯宏观经济学产生的背景着手,剖析了凯恩苏宏观经济学的主要内容,指出了凯恩斯宏观经济学的理论缺陷,期望凯恩斯主义的后继者能够走出困境。
关键词:机制;生产过剩;总供给;总需求
1009-0118(2013)03-0227-01

一、凯恩斯宏观经济学产生的背景

1936年,凯恩斯出版了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经济学名著——《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开创了宏观经济分析的先河。任何理论的提出都存在着其既定的时代背景,凯恩斯主义最初起源于二十年代的英国,通过对传统经济理论的深刻反思和对英国现实的切实研究,凯恩斯敏锐地认识到,社会时代已经发生了重大变化。他于1926年发表了《自由放任主义的终结》一书,竭力证明借助于国家对货币流通和信贷的调节,可以消除失业和生产过剩危机。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爆发了普遍性的经济大萧条。空前的危机使“反自由放任”的凯恩斯主义学说立刻受到高度重视被当成资本主义的救命稻草,在世界许多国家被大胆地引入实践。凯恩斯又进一步提出了更为完整的一系列关于改革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设想与措施,整理出版了《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对自己以前的思想主张结合危机中的实际作了进一步理论上的系统阐述,通论中提出了“有效需求”的理论体系和通过国家宏观调控以减少失业、治理萧条的政策主张。

二、凯恩斯理论的主要内容

(一)突破了传统的就业均衡理论,建

源于:论文例文www.udooo.com

立了一种以存在失业为特点的经济均衡理论。传统的新古典经济学以萨伊法则为核心提出了充分就业的检测设。认为可以通过调节实现资源的充分利用,从而把研究资源利用的宏观经济问题排除在经济学研究的范围之外。《通论》批判萨伊法则,承认资本主义社会中非自愿失业的存在,正式把资源利用的宏观经济问题提到日程上来。
(二)用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均衡来分析国民收入的决定。凯恩斯《通论》中认为有效需求决定总产量和总就业量,又用总供给与总需求函数来说明有效需求的决定。在此基础上,他说明了如何将整个经济的均衡用一组方程式表达出来,如何能通过检验方程组参数的变动对解方程组的影响来说明比较静态的结果。即他总是利用总需求和总供给的均衡关系来说明国民收入的决定和其他宏观经济问题。

三、凯恩斯宏观经济学的缺陷

(一)凯恩斯主义只从一般流通角度研究宏观经济,并且不理解商品流通和货币流通的因果关系

凯恩斯主义不研究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并把资本流通与一般商品流通混为一谈。按照凯恩斯主义理论,资本主义宏观经济出现的矛盾和危机不是生产社会化与私人占有制这一对抗性基本矛盾尖锐化导致的不治之症,而只是具有永恒性的市场经济形态发生的某种不稳定而已,如暂时不能提供充分就业而已。遵照马克思对资本流通本质的认识,宏观经济调控必然要从完善所有制结构、所有制关系的实现形式这些最深层的本质关系做起,从这些根本经济层面出发,表里结合地调节市场供求关系。
(二)凯恩斯主义贯彻斯密的观点,分析经济总量时忽视客观上参与社会再生产运动的不变资本,并且未从国家国情出发来考虑经济的调节
凯恩斯主义以萨伊的要素价值论为基础,分析经济总量是从国内生产总值(GDP)出发,或者说从∑(V+M)出发的(这只要从GDP可以用“收入加总法”得出,即把利润、利息、地租和工资等收入加总计量就可以看出)。这实际上是贯彻了斯密的观点,丢掉了第I部类中的Ic这部分价值。这势必给宏观经济的总量分析带来一系列错误判断。根据从社会总产品出发的宏观经济分析方法,调节一国宏观经济运行应从本国国情、国力出发。凯恩斯主义并不是从国力出发来分析社会总需求和总供给,而是把国内外的需求和供给混为一谈,都将其纳入所谓总需求和总供给的分析框架。这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可能看不出什么危害性,因为这些国家科技发达,劳动生产率高,对外投资往往超过别国对自己的投资,因而他们的国民收入GNI可以超过国内生产总值GDP,它们可以从对发展中国家的对外投资中获取大量利润,把它们当作自己的国力。发展中国家则做不到这一点。因此,我们在进行宏观经济分析时,必须坚持把“国力”与“外力”区分开来,坚持从国力出发。

copyright 2003-2024 Copyright©2020 Powered by 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备案号: 粤20174009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