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turnitin查重官网> 管理学 >> mba >> mba毕业开题报告 >试谈外国文学中学语文中外国文学作品多元文化教学对策

试谈外国文学中学语文中外国文学作品多元文化教学对策

收藏本文 2024-03-02 点赞:5924 浏览:14481 作者:网友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要]外国文学作品是中学语文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对外国文学作品的广泛深入学习,有助于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和多元文化意识。
目前我们在教材中外国文学作品的选编和教学实践中还存在一些问题,为最大限度发挥外国文学作品对学生的重要价值,作者提出了多元文化教学策略。一方面向学生更多地铺垫多元文化背景,包括中外生活地域的差异形成了不同的群体观念,宗教和哲学思想影响人们的思维和表达方式两部分内容。另一方面教授学生运用比较阅读法,通过相似题材的对比和相似人物形象的对比分析,使学生通过多元化分析的实践,更全面、深入地掌握外国文学作品的内涵。
[关键词]中学语文 外国文学作品 多元文化 比较阅读
[]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3)02-0163-02
中学阶段是学生学习知识、了解世界的关键阶段,语文作为一门主修课程,对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外国文学作品是中学语文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向学生全面展示外国文化的一个窗口。中学阶段,学生对外国文学作品的广泛深入学习,有助于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和多元文化意识。
但是,不可否认的是,我们的中学语文教材在选编外国文学作品时还存在着很多不足,在教学实践中也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如何采取更有效的教学策略,最大限度地发挥外国文学作品对于学生的重要价值呢?
鉴于外国文学作品对于学生人文精神和多元文化意识的重要作用,笔者提出了多元文化教学策略。一方面是向学生更多地铺垫多元文化背景,使学生视野更加开阔,思路更加拓展,能够多元化地认识、分析和解读外国文学作品。另一方面,采取比较阅读法,通过相似题材的对比和相似人物形象的对比分析,使学生通过多元化分析的实践,更全面、深入地掌握外国文学作品的内涵。因此,多元文化教学策略能够在教师讲授外国文学作品时起到良好的效果,可以真正推广,付诸教学实践。

一、多元文化

外国文学作品有其特定的产生背景,由于东西方文化的差异,使得学生很难理解作品的内容,因而对这些作品产生了排斥心理。教师应该为学生详细地介绍文章所反映的特定的社会环境,使学生了解多元文化背景,以加强学生对文章的理解。

(一)中外生活地域的差异形成了不同的群体观念

由于中外生活地域、历史、文化等的差异,不同地域的人们对于自然界的事物和现象有着不同的认识,而且这种认识是一种群体观念上共识的差异。例如西方文化中的海洋情结。海明威的《老人与海》,深入展示了老人与海的关系。丹尼尔·笛福的《鲁滨逊漂流记》,凡尔纳的《神秘岛》《海底两万里》等西方小说,通过对海上历险和漂泊的描述,表达了人类认识并驾驭海洋的信心。西方国家大多为海洋民族,它们的兴衰与更替,与海洋息息相关。海洋精神深深根植于西方的历史文化中,许多作家的作品中都带有浓厚的海洋情结。
而在中国文学史中,文人们更多崇尚的是水文化。中国的文化典藉中对“水”的描写、吟诵、歌咏,成为世代文人笔下旷古不衰的文学母题。自《诗经》始,“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寓情于水、以水传情。老子曰“上善若水”,夸赞的是水的品格。孔子在川上发出“逝者如斯夫”的慨叹,表达的是生命易逝的伤感。“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心中愁绪尽显;“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何等豪迈、昂扬。再到《沁园春·长沙》里的漫江碧透,《再别康桥》的柔波艳影……正是由于大河文明孕育出的中华文明,使得水文化成为中华文明中经久不衰的文化瑰宝。

(二)宗教和哲学思想影响人们的思维和表达方式

笔者认为,外国文学作品之所以拥有异域色彩,很大程度上来源于和我们不一样的宗教信仰。基督教是西方文明的结晶,它构成了西方世界悠久的文化传统,渗透到西方世界文明的每一个角落。而基督教对西方文学的影响尤为显著,千百年来,它对西方作家的思维方式、艺术理念等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圣经》是基督教最重要的典籍,为后世作家和诗人提供了取之不尽的素材源泉。但丁的长篇叙事诗《神曲》在梦幻的世界中建构了一个融合了古希腊、罗马神灵意识的形象化的宗教体系。弥尔顿的《失乐园》、歌德的《浮士德》都采用了基督教中的形象。在莎士比亚的戏剧中随处可见《圣经》中典故的援用。西方文学作为西方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深深植根于基督教中,二者密不可分。
同样是悲剧,中外两国作品的类型不同,结局也不同。一些西方的悲剧,如《哈姆莱特》《俄狄浦斯王》等,结局通常是悲惨的。悲剧的产生往往是事件的偶然性和个人失误造成的恶果,属于性格悲剧。反观中国的悲剧作品,如《窦娥冤》《赵氏孤儿》等,结局通常是冤案得以平反之类的大团圆结局。而且中国的悲剧往往是社会环境造成的小人物的无奈无助,属于命运悲剧。是什么原因造就了中外悲剧如此不同?答案是中外宗教信仰的不同造成的文化差异。中国文化中以儒道释三家为重,儒家的中庸、道家的无为和佛教中的“轮回”思想决定了中国文化对大毁灭的拒绝,所以大团圆结局符合中国文化的价值体系。而西方悲剧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时代,古希腊的人本精神和自由观念在戏剧中便化为人与命运的冲突。[3]鲁迅先生对悲剧的看法是“悲剧是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这样才有悲剧的社会性冲突。从这个角度看,有学者认为中国没有真正的悲剧的说法也是不无道理的。

二、比较教学

比较阅读法是指将两种或多种材料对照阅读,分析其相同点和不同点的阅读方法。比较阅读法的形式非常丰富,有横向比较,有纵向比较,有形式比较,有内容比较等。下面通过对中外文学作品中相似

摘自:毕业论文格式下载www.udooo.com

题材和相似人物形象的对比,试图打通中外文学的界限,把文学看成一个整体,帮助学生更好地把握外国作品的文学价值和审美价值。
(一)相似题材对比对世界上任何文学实体、文学现象的科学考察与分析,都必须从相互联系的观点出发。因为,世界各国、各民族在生活、情感、心理上总有共性的一面,所以即使表面无直接联系的文学实体、文学现象,也可能共同包含着某种“一般通行的原理原则”。这是人类文学史、各国文学史和各民族文学史中无数事实证明了的一种客观存在。每一个民族的文学都有其自身的优点,在对比阅读中,我们可以发现其他民族文学的精华,并进一步将其“拿”过来,为我所用。
如两部爱情悲剧

源于:论文参考文献标准格式www.udooo.com

,莎士比亚的戏剧《罗密欧与朱丽叶》与我国汉代的乐府民歌《孔雀东南飞》做比较。《罗密欧与朱丽叶》剧叙述了一对青年恋人罗密欧和朱丽叶在舞会上一见钟情,私自完婚,然而却因两家是世仇而无法结合,最终为追求自由爱情而双双殉情。《孔雀东南飞》诗叙述了汉庐江府小吏焦仲卿与其妻刘兰芝恩爱相处,却被焦母活活拆散,最后一同走上了绝路。二者都是爱情悲剧的代表作。虽然时空相隔甚远,两部伟大的作品却表现了相同的爱情主题。但二者又是有区别的,角色的行为是在特定的文化背景下产生。罗密欧和朱丽叶面对爱情时的表达方式是西式的,最终殉情的方式也是西式的。同样,孔雀东南飞中最后一段写两家合葬,墓上桐柏交荫,鸳鸯双飞,这也是典型的中国浪漫主义式情节。这种差异源于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和行为方式的不同。[4]

(二)相似人物形象对比

在中学外国文学作品的教学中,为了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增强可比性,我们在教学中应该强化综合比较分析的专项能力培养,从外国文学作品的形象性入手,尝试中外文学作品人物形象的多视点比较,寻找蕴藏在中外人物形象背后的鲜活的人性共同点与差异点,进而获得对外国文学作品人物形象背后理性价值的真正体悟,更好地把握和认识人物形象的意义和价值。
中外文学作品中典型的吝啬鬼形象的比较。比如《威尼斯商人》中的夏洛克,《守财奴》中的葛朗台,他们年龄相仿,有共性,又有各自鲜明的个性特征。夏洛克是资产阶级者,除贪婪、吝啬外还兼具阴险、凶残。而葛朗台是资产阶级拜物教的典型,金钱的化身,无限贪欲和极端吝啬是其性格中最突出特点。此外,我国作家吴敬梓的《儒林外史》中的严监生,他临死前还伸出两根手指要灭掉一根灯丝的形象深入人心。这几个中外作品中的吝啬鬼形象,具有不同的时代和地域特色,学生们可以通过对比,发掘人物背后所体现的社会内涵。
这种比较教学法,不是非此即彼。不是要在外国文学与中国文学中争个高下,而是通过比较来建立一个“对话”平台,让学生获得更加广阔的视域,让学生的眼界更加宽广,思维更加多元。
【参考文献】
敖琦.中学语文外国文学作品的教学策略研究[D].北京:首都师范大学,2012.
丁宗林.新课标下高中语文外国文学教学策略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0.
[3]戴哲.对话:多元文化背景下高中语文外国文学作品教学之道[J].文教资料,2012,22:43.
[4]张晶.高中语文外国作品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D].长春:吉林师范大学,2009.

copyright 2003-2024 Copyright©2020 Powered by 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备案号: 粤20174009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