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turnitin查重官网> 管理学 >> mba >> mba毕业开题报告 >有关于修辞学当代修辞学拓展和固守学年

有关于修辞学当代修辞学拓展和固守学年

收藏本文 2024-04-10 点赞:16637 浏览:71021 作者:网友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要:西方修辞学研究经历了语词修饰观、合理选择观、情境题旨适应观、交际适应观等不同发展阶段。中国修辞学也因研究对象与方法的不同形成了语词调整观、美辞得体观、语言加工观及多元修辞观。当代不同修辞理论的交锋与冲突,呈现出从静态描写到动态解释、从修辞主体单项研究到修辞接受双向探究的发展趋势。修辞学要进一步深化,需要修辞学者在开放心态中保持理性思考,在多元吸收中合理选择,在观念更新中寻找恰当方法,在异彩纷呈的探究中,形成趋同的学科观念。修辞研究既需要系统观念,又需要层次观念;既需要内部研究,也需要外部研究;既需要描写性研究,也需要解释性分析;既需要求异研究,也需要趋同意识。
关键词:修辞格;修辞观念;修辞研究;修辞主体;修辞效果;修辞描写
1672—4283(2013)01—0100—05
人们对事物本质认识的差异及此认识下研究视角、研究内容和方法的不同,可形成不同的理论。理论作为学科的基本支撑,也作为科学的最高目标,其价值在于对现象或事实的一种概括性的解释力。错综复杂的现象在某一理论的导引与分析下,往往会条分缕析,更便于理解与把握,更容易接受与传播。一种理论也有其局限性,因为任何理论都具有特定的解释范围,超出范围之外,理论的价值就黯淡失色,其解释力就十分有限,甚或无能为力。所以,学术史对某一理论及学说的肯定、修订和否定,都是必然出现而又持续不断的,因为人们的认识在之前理论的指引下不断发展,而发展了的认识也必然会努力寻找更具解释力、更适用新领域的新理论。修辞学的发展之路也概莫能外。
以《修辞学发凡》为奠基而形成的中国修辞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走过了几十年的发展历程。一路走来的现代修辞学,风光无限,论争不断。尤其是上世纪80年代以后,各种声音及见解、不同的看法及理论,竞相亮相而异彩纷呈,使修辞学研究进入到了一个新的阶段。作为语言工作者,我们明晰这是学术发展的必然,也是学术进步的幸事,只是在纷争中,更要理性地思考,当下的修辞研究如何可获得进一步的推进?

1 回顾修辞研究的进程,无论中外均形成自己的发展路径,形成了不同的修辞观。

(1)就国外而言,自亚里士多德的修辞研究始,修辞学长期独立于语言学研究之外,与逻辑学、美学等其他学科并列存在,直到近代才作为一个分支进入语言学的研究领域。有学者提出,语言学视野下的西方修辞学,其发展依次经历了不同学术背景下四个不同的阶段,形成了不同的修辞观:
其一,语词修饰观。这种修辞观是在历史一比较研究范式的修辞理念下而形成的,认为修辞是一种有效的语言粉黛和装饰品,是对华丽的语言手段和表达结构的追求,为此,形成了许多不同的修辞格式。
其二,合理选择观。这是在结构主义研究范式下逐渐形成的一种修辞理念,主张从音位、词素、词和句子等四个层面寻找常体和变体的修辞差异,探寻同义序列的修辞差别,分析修辞手段和方式的修辞效果。倡导选用的语言手段在修辞色彩上对于口头或书面交际而言应是合理的。这就要求交际者应根据具体的情境和题旨合理地选择修辞单位来实施言语行为,一时形成语音修辞、词汇修辞学、语法修辞学(形态修辞和句法修辞)等不同的研究方向。
其三,情境和题旨适应观。这一观念是在社会研究范式下形成的修辞理念,研究语言修辞单位在被选择后,如何能被合理地组合起来加以运用,形成能为对方心理所认同和接受的言语结构,此时的修辞理念体现的是“语言功能对情境和题旨的适应观”。
其四,交际适应观。这是人本主义研究范式下的修辞观。将修辞视为一种“有意识、有目的、有针对性的语言运作”。这种语言运作强调交际的目的性,认为一切话语都是为他人所建构的,任何话语都有其自身的指向性。修辞行为是有意识、有目的、有针对性地与对方共同选择和调配语言、建构话语的心理互动过程,是表达者在顺应对方心理、适应具体语境、照应对方统觉的情况下得到接受者回应和响应的活动。在此基础上,不少修辞学家认为,思维的工作机制与修辞的运作原理相同,都是以语言为工具,以选择为基础,以对话为手段,以相关性为原则,以情境为参照,以目的为指向。修辞本身就是一种认知活动,是思维和认知的表现形式。可以说,西方修辞学,尤其是上世纪80年代以后,修辞学研究的广度和深度得到了不断拓展。
这种分析是对语言学范畴下西方修辞发展历程的一种简要概括与总结,对于我们把握西方当代修辞观念的转变与发展具有一定的作用,也为我们透析中国修辞学研究提供了一种背景与参照。
(2)中国20世纪的修辞研究,在固有修辞传统与国外研究的影响下,也经历了不同的发展历程,在每一阶段形成各种不同的修辞观。
其一,语词调整观。20世纪初到50年代,在中国修辞学草创时期,以陈望道等为代表,以白话文为对象,从内容与形式两方面进行消极/积极修辞研究,体现了修辞是与题旨相适应的语辞调整的修辞观。
其二,美辞得体观。20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中期,是修辞普及期所形成的一种观念,以吕叔湘、朱德熙、张弓等人为代表,关注字词句的修辞,研究不同辞格,以美辞与得体作为修辞的基本观念,语体意识逐渐从苏联引入中国,并逐步展开深入研究。
其三,语言加工观。20世纪70年代到80年代末,修辞研究进一步发展,逐渐进入繁荣期,以郑远汉、王希杰、王德春、袁晖等学者为代表,从交际出发,形成了以提高语言表达效果而对语言进行加工的修辞观,从语段、篇章关注语言变体的同义手段及风格。同时,出现修辞史的大量成果。
其四,多元修辞观。20世纪80年代末到当下,修辞研究进入多元论争的研究阶段,形成多种观念并存。论争的起因在于,前期的修辞学将自己的任务看作是教人运用语言的“术”,很好地完成了其实践价值,却未能很好完成揭示规律的“认识价值”。注重了修辞现象的归纳,却忽视了基本理论的建设;注重了修辞格的形式化探究,缺乏对之的科学化揭示。长期停留在辞格的描写上,缺乏创新和突破,就必然出现迟滞而乏勃勃生机。出于对修辞理论难于快速发展的深切忧思,学者们提出了宏观视野下的大修辞——理论修辞学,建立修辞学论纲的研究转型。这不仅是学科发展的要求,也是学科进步的要求。更多的学者从不同视角进行多向度的研究,一时出现了多元的纷争与不同理论的并存。

摘自: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www.udooo.com

2 出于对修辞学深切的忧思与反省,人们对修辞活动及其行为和结果进行深层次的思考,客观上带来了修辞学发展的新契机。因为“人类认识与悖论比翼齐飞”。如果说,草创期与普及期的修辞研究主要集中于对修辞结果的静态分析,关注句式的选择、词语的锤炼、辞格的运用等,到繁荣期逐步形成对修辞活动的动态观察,促使修辞研究的内容与方法显著发展,那么论争期的研究,其显著特征就是视角更加多样、理论化程度不断提升、认识更加深化、细化。
(1)视角更加多样化。修辞作为一种语言应用活动,涉及的环节多、适用的范围广,修辞的动机多样、出现的效果各异,这就使修辞研究有可能从多学科进行关照与分析,出现了以下两种不同的样态。
1)从其他学科寻找可资借鉴的有效理论资源。使修辞研究获得较强的解释力。如一些学者提出,修辞学可以有两个发展方向:一是注重修辞与一般语言共同点的探讨,要研究言语的合适性,即修辞的适宜、得体,是与语用学相关联的,如语用信息原则等;一是寻找修辞与语言的相异点,寻找带有美感的特殊的相异性,即修辞强烈的主观意味,并进一步探究相异性形成的内在机制,这可以和认知心理联系起来。这显然是将修辞活动作为最主要的研究对象,试图从其他学科角度,寻找适合解释修辞现象的理论与方法,意在使修辞现象的解释向前发展。又如,基于修辞学和语用学有共同之处,都研究语言文字资料的选择使用;第二,都强调情景或语境,所以,一些学者提出可学习和借鉴语用学的研究成果,来改进修辞研究和修辞教学。类似此类借鉴性的改良,在修辞学中占有一席之地。
2)修辞活动的跨学科研究,即从其他学

学位论文参考文献格式www.udooo.com

科的不同理论出发分析修辞活动,形成了不同学科下的修辞学或以修辞为研究对象的其他学科,诸如文化修辞学、跨文化修辞学、传播修辞学、接受修辞学、认知修辞学、模糊修辞学等等。仅从文化学的视角对修辞进行研究,就形成了中国文化修辞学、汉语文化修辞学、文化修辞学、跨文化修辞学等的不同。它们都研究修辞与文化的关系,只是研究的层次或层面有所不同罢了,形成了几种不同的认识:一种观点认为文化修辞学属于修辞学、语言学;另一种观点认为,文化修辞学属于文化语言学;一种观点认为文化修辞学在学科属性上,不仅仅属于修辞学之类的单属性学科,而是属于以研究文化与语言的关系为旨趣的、介于文化学与语言学之间的边缘交叉学科——文化语言学。又如,接受修辞学从接受学理论出发,提出修辞活动必须由修辞表达环节和修辞接受环节共同作用才能完整,由此展开,修辞活动就有四种构成因素,即接受主体“接受者”;承载话语材料的语言符号——汉语这个接受对象;信息获得的途径“接受渠道”;接受制约条件——“接受语境”。在此要素组成的修辞活动中,信息是修辞过程中语言符号负载的主要内容,其在接受过程中,会出现信息等值、减值、增值、改值的情况。主要原因在于修辞活动从表达到接受,经历不同主体的两次主观介入,这两次主观介入,不可能完全叠合。表达者主观希望输出的修辞信息能够获取最佳交际效果,但是在接受环节,修辞信息却产生了相对于表达愿望的分化,产生修辞接受的不同类型。
可以说,此类研究,借其他学科之法眼,分析修辞活动的诸方面,使研究呈现成果辈出的勃勃生机。
(2)理论化程度不断提升。理论是由一定的概念、原理以及对这些概念、原理的理论论证所组成的知识体系,是对客观对象的本质及规律的系统说明。多元视角下的修辞研究相对于过往而言,理论化程度不断提升,既关注修辞研究的对象,又把握其本质特征。如模糊修辞学,主要从模糊语言学的视角出发,探究了模糊修辞学的对象、性质,模糊语言修辞的基本原则、心理机制,模糊语言的修辞功能及其负效应等。关注的核心就是从动态的角度来研究如何运用模糊语言以提高语言表达的效果,具体说就是如何运用模糊语言材料,及其材料边界的模糊性与中心的明晰性、相对性与可塑性和双重性等三方面的特征进行有效表达。这种探究,其研究对象确定,研究原则清晰,是对以往修辞研究的又一种补充与推进。
(3)研究深度不断增加。不断变化视角,深化到修辞活动的内部,分析不同方面的问题:
1)细化并分析修辞活动的基本构成要素。如传播修辞学、接受修辞学虽然出发点不同,但都提出了修辞活动的修辞者、接受者、修辞活动的介质——语言、修辞活动的语境等基本要素,这就为我们深入认识修辞活动的构成要素奠定了基础。
2)由修辞表达方的单项研究,转向表达方与接受方的双向互动研究。如接受修辞学就非常突出地体现了这一点,使我们转化视角,更加关注修辞信息的动态流动过程,以及在此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几种不同情况,如信息的等值、信息减值、信息增值、信息改值等。虽然这几种情况还不足于概括修辞过程中信息流动结果的所有情形(如信息零值未涉及),但这种分析,使我们对修辞活动出现各种不同的结果的认识已不断深化。
3)由静态的修辞描写转向动态的修辞解释。如有学者从认知的视角对修辞及其研究方法进行探究,认为修辞不只是说写或者表达一个方面,同时也包含了对话语的理解和认知,修辞是一个完整的言语交际过程。因此,修辞具有一定的认知属性,是一个信息加工和处理的动态认知过程。它是一种摆脱了一般、常见、普通的认知模式的高级认知活动,只有在积极的、高层次的认知活动中,才能有修辞行为。
4)进一步厘清修辞与其他语言要素间的关系。一些学者提出,修辞学介于语义学与语法学之间,因为不同的语体及语境用不同的规则严格地控制了我们对词汇和句法结构的选择,甚至使我们几乎无法摆脱它对我们的控制,语体及语境对我们约束的这种强制性,使我们充分认识到修辞学处在语义学和句法学之间,修辞学的研究方法要涉及到语义学,修辞学的表现形式要涉及到句法学,在整个生成语句的主要阶段,始终有修辞因素的参与,因此语义、修辞、句法理应成为语言学中的核心科学。修辞学方法应当是分析的方法,具备可复制性、可操作、可推导性、可计量性。
可以说,以上论争中的修辞研究成果,带来了修辞研究的一种转变,即将修辞活动放置在言语交际的动态过程中,关注修辞的主体、修辞接受的对象、修辞活动的语境等问题,使修辞研究一脱修辞结果的静态描写而为修辞活动的动态分析,比较了修辞在语言体系中与语法、语义不同的价值所在,为我们的深化认识,从本质上把握修辞活动奠定了良好的基础。3 不少学者有一种愿望,希望修辞学研究多一些参照系,更希望原本有着多重理论资源的修辞学,在更为开阔的思想背景中,以新的研究态势面对多学科的当代目光,吸纳多元语境中的他者智慧。的确,这是促进修辞研究快速发展的有效方式,也是大家一致期待与盼望的。但我们认为,修辞学发展到一定程度,要进一步深化,还需要修辞学者在开放心态中保持理性思考,在多元吸收中合理选择,在异彩纷呈探究中,形成趋同的问题意识。这是当下修辞学快速发展并跃升到学科新层次的一种必然,是修辞理论不断深入的更高要求。
(1)修辞研究既需要对新现象的描写,又需要理论的建构与发展。科学研究的终极目的与任务,并不在于提出问题、发现悖论,而是要创立科学的理论,以期达到对事实本质及规律的认识。人类认识总是要经由模糊观念上升到清晰概念、由狭窄的范围扩展到较宽领域的过程、由粗疏的描述深化到精确的定义。修辞学要揭示人类语言应用中修辞现象所具有的规律性、发展修辞的本质属性,就必须基于对修辞现象的多种描写与把握。如修辞格的探究是修辞技巧等结果的一种格式化概括与总结,是我们认识修辞的基础,但辞格的总结与描写不是修辞研究的终结。一方面,修辞是一种语言应用活动,在不同的场合与语境中,为了某种特定的目的,修辞主体会使用各种语言手段与表达方式,会出现各种不同的修辞结果。这种结果可能以辞格的形式出现,但也可能是语体的交错、语码的转化、语言与非语言的杂糅,等等,这需要研究者在更开阔的视域下进行描写。另一方面,修辞活动的语言单位不仅仅是句子、句群,还可能是语篇,研究者应在更大语言单位问考察并对修辞进行描写。再一方面,修辞活动发生的社会语境及修辞形成的介质在不断变化。如果说传统修辞主要借助口耳相传的听觉、眼睛可见的视觉这类渠道与介质,那么新技术条件下多媒体的声、光、色、影并存的渠道与介质已成为无法回避的另一重要途径。新技术条件下的修辞活动更为复杂多样,需要修辞研究者予以进一步的描写及关注。描写是理论提升的前提与基础,理论应建构在更大范围描写基础上,应进一步探究修辞活动的新特点、修辞活动的新方式、修辞活动的诸过程、修辞活动的基本规律、修辞活动的结果、修辞活动的本质等根本性的问题,为学科发展,认识深化而不断努力。
(2)修辞研究既需要系统观念下的分析,又需要层次观念下的深入探究。修辞活动是一种复杂而高级的语言行为与心理活动过程,这其中有多种要素参与、多个环节起作用,呈现出鲜明的系统性特点。
首先,修辞行为的构成因素复杂,包括修辞者、语言、语境、修辞接受者、修辞手段、修辞效果等不同的系统要素。这一系统中的每一要素,又可进一步细分,形成大系统要素下的又一层级。如修辞者是修辞系统的主要构成要素,这一要素又可按不同的指标体系细分成其下一层级。按修辞意愿分主动修辞者、被动修辞者;如“中小开发商基本都陷入了‘钱荒’状态,‘断奶’之势大幅蔓延”这篇报道的作者有意使用仿词、比喻等修辞手法,将2011年中国实行房产紧缩政策后房产开发商的经营状况形象地表现出来,修辞者属主动修辞者。按修辞技巧分擅长修辞者、非擅长者。小品类语言节目的修辞者,要在短时间内抓住受众,制造笑料。从修辞角度看,他们通常都是擅长修辞者,既了解受众的心理需求,又了解媒体的特点,又会在言语中贯穿笑料包袱。修辞接受者作为修辞系统的主要构成要素,也可细分而形成其下位层级。按接受意愿分主动接受者、被动接受者;按接受动机分为乐见者、无视者、抵触者。按接受效果分,客观接受者、选择接受者、误解者。其中选择者可以分为选择与自己见解相同者、不同者两类;误解者又可下分有意误解与无意误解者两类。语境是修辞行为发生的重要语言环境,是修辞系统的又一构成要素,它也可以根据不同的指标分为不同的语境。如宏观语境、微观语境;现实生活语境、网络虚拟语境,等等。可以说,修辞活动的其他要素均可根据言语修辞的不同样态,进一步细分更多的类别。这需要我们在细致观察及分析的基础上进行。
其次,修辞行为的目的性强,修辞行为方式多样,产生的结果各不相同,形成大系统中的小系统。在现实生活中,人们或是为了友好相处,或是为了打发无聊而搭讪,或是为了劝服他人,传播一种见解、观点,或是进行心灵的沟通,进行情感的交流,无论出于何种目的,修辞者均可根据自己的需求及修辞对象的差异,或是长篇美辞,或是沉默无语,或是声色俱下,或是手舞足蹈。这使修辞呈现出丰富多彩的样态。这需要研究者本着系统的观念审视,既关注修辞各环节内部的深入研究,又关注不同环节之间的相互影响的协调。这样的研究方可深入而系统。
(3)修辞研究既需要内部研究,也需要外部研究。修辞活动既是个人的语言行为,又是社会性的行为,是个人与个人、个人与组织、组织与组织、组织与大众、个人与大众之间为了有效交际而进行的一种言语输出与接受活动,形成了人际修辞、群体修辞、组织修辞,或大众媒介修辞。所以,对于修辞的研究可以直指言语修辞活动的内部过程。如模糊修辞,就是探究模糊语在修辞过程中的价值、功能与特色,是跨学科下对修辞语言的内部探究。但修辞也需要放置在社会、文化、媒介环境中进行外部的考察研究,寻找修辞与社会、修辞与文化、修辞与媒介之间的关联。如文化修辞学或修辞文化学,实际上就是分析修辞中的文化或文化下的修辞,是关于修辞活动外部因素的一种探究。国家修辞所显现出的国家话语能力”,实际上就是探究网络环境下大众媒介修辞与个人借助大众媒介修辞与国家形象之间的关系问题,也是言语修辞活动一种外部探究。可以说,围绕修辞活动而展开的无论是外部探究,还是内部探究,均应推进修辞学探究的深入进行。
(4)修辞研究既需要求异研究,也需要问题趋同意识。求异是学科发展的需要,趋同是学科建构的必须;求异是学科发展的基础,趋同是学科发展的必然。修辞研究需要在多样研究中思考与修辞学理论建构相关的基本问题:修辞学的研究对象,修辞学的研究方法,修辞的基本规律,修辞的基本过程、修辞的效果与价值、修辞的手段与方式,等等,这是修辞学科发展的现实需要,也是修辞学成为修辞学而非其他学科的关键。这样就可以在拓展中而不自失,在发展中有所固守,使修辞学之树茁壮成长。
我们相信梅耶之言:无论一种学说和理论,在本领域占据多么显赫的地位,无论它影响的时间多么长,总会不断被后人加以修改和改进,甚至被否定而为新学说所替代。然而,它在认识论和方法论主体方向上和潜力上的价值,却会在学术发展史上留下永久的、具有创造性的思想印记。我们也认定修辞学的发展,既需要研究视野的不断拓展,又需要学修辞科观念下的固守。
[责任编辑 介永强]

源于:论文格式范例www.udooo.com

copyright 2003-2024 Copyright©2020 Powered by 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备案号: 粤20174009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