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turnitin查重官网> 管理学 >> mba >> mba毕业开题报告 >小学德育中存在问题与解决措施要求

小学德育中存在问题与解决措施要求

收藏本文 2024-03-02 点赞:6617 浏览:22871 作者:网友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要: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学校的思想品德教育教育,导致当前学校的德育工作不再适应变化了的实际情况,德育工作体系不科学不完善,经受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小学的思想品德教育也存在很多问题,在这个时候加强小学德育的研究有着深刻的意义。
关键词:小学德育 问题 解决措施
人的身心发展受先天遗传、后天社会家庭环境和学校教育几个因素共同影响,就个体的思想品德形成而言,主要受后天的社会家庭环境和学校教育的影响。事实上,除了学校教育的影响外,社会家庭环境对人的思想道德的影响是不能低估的。人类进入新的时代,人们对传统学校教育反思的结果是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现代学校教育应立足于人的健康生命的塑造和人格的培养,而德育是构成、主宰、凝聚和支撑整个生命成长进而获得幸福人生的决定性因素。因此良好的学校德育体系、方式,对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保证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正确方向起着决定的作用。

1、加强小学德育的意义

1.1小学德育是实现我国教育目的的基础和保障

德育在儿童全面发展教育中,起着定向的作用。它所包括的政治态度、道德品质、世界观价值观等方面的教育,它保证人的发展沿着一定的政治方向前进。社会主义社会的德育,目的就是要使受教育者朝着社会主义方向发展,能够树立为社会主义建设怎么写作的目标。德育在青少年的成长中起着指示灯的作用,它是青少年全面发展的动力。小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不仅是现代精神文明的体现,也决定着我国未来的社会面貌和民族精神。当今世界的竞争是科学技术的竞争和民族素质的竞争,所以,德育具有重要的奠基意义。

1.2小学德育是儿童健康成长的条件和保证

小学阶段正处于人的发展的基础阶段。儿童的品德行为处在“质”的变化过程中,正由低级向高级发展,可塑性强,只要正确地引导,就能促进儿童的“质变”向健康的方向发展,反之,如果在德育的某一环节上出现偏差,则将是儿童的“质变”向不良的方向发展。人们常说:“体育不好出废品,智育不好出次品,德育不好出危险品。”这是大家总结出来的经验,要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思想品德是灵魂,起着导向的作用,德育也就起着导向作用的重要意义。

2、小学德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2.1重视教师忽视学生,重知识轻能力

老师作为德育课程的组织者和实施者,更多的是约束学生,管理学生,老师和学生之前处于一种不平等的关系,缺乏对话和交流,小学生缺乏自我判断能力,就相当于一面白纸,老师在上面随便涂抹,而没有创设情景,激发小学生自我认识和反省能力。小学生只是被强制去遵守一些学校的行为规范,他们也许知道在行为上要去遵守这些规范,但不明白为什么要去遵守,所以离开学校,身处社会的时候,没有受到学校老师的压力,就不会按照自己所学到的知识去做,这就成了说和做的“两面派”。

2.2在开展活动过程中,忽视德育的内化过程,和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在开展活动的过程中,学生往往注重于活动的表面,并不能立刻由活动本身,得到相应的道德认识,老师往往生硬的将结论直接告诉学生,那么道德教育未能通过学生自身的积极思维与情感体验使之内化,活动的目的自然难以实现。其次,学校的德育活动往往由教师从布置、组织、安排整个过程包办的现象,致使学生在品德和心理上有严重的依赖性和很大的随意性,学生的主管能动性没有得到发挥。

2.3重“说教”,轻感悟,重课堂,轻活动

教师往往把德育课与其它课程一样,把德育知识分门别类,一字不落的教给学生,并要求学生掌握,衡量学生的好坏就是看其掌握所教知识的程度,从而使学生误认为他们接受的教育就是要学会这些教学内容。这些死的知识只是从书本上转移到了学生的脑海里,只是记住,并没有领会,这样的结果自然是思想道德素质并没有实质的提高。

源于:毕业论文指导记录www.udooo.com

3、小学德育解决问题的措施

3.1充分认识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性

对儿童进行德育教育,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儿童是国家和民族的未来,他们的思想道德如何,直接关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成败,关系到整个中华民族的精神面貌。我们要改变传统的重智轻德观念,要充分贯彻国家的“德育优先”战略,坚持德育智育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摆脱应试教育思想的束缚,树立素质教育的观念,学校领导要重视德育课程的开发和把德育工作要落到实处。

3.2德育目标制定主体的广泛性

小学德育目标的制定主体应具有广泛性。国家在制定德育目标的时候,应该充分发动老师、家长、学生等广大德育工作者的积极性,群策群力,共同为小学德育目标的制订出谋划策。小学德育目标应该充分体现广大老师、家长、学生等德育工作者的意见,这样也有利于发挥众人的智慧,减少他们的抵触情绪。

3.3在德育的方法、途径和手段上应有所拓宽和创新

德育活动的开展应贴近学生的生活。让少年儿童在亲身实践中把做人做事的道理,内化为健康的心理品格,为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奠定坚实的基础,注重使学生走向社会,深入生活,参加劳动,在社会实践中体验、思考、认识、改造自己的主观世界,规范自己的行为。同时要重视德育在游戏、聊天、生活等日常活动中的渗透。让学生在一种和谐、自然的气氛中,自然地、不知不觉地接受教育。德育不能只拘泥于校园和课堂,让有让学生真正走进社会,才能使他得到的认识更深刻。
德育活动的开展要发挥学生的积极性、能动性。从学生主体身心发展的特点需要和规律出发,重视学生在活动中的主动性、能动性、积极性、自主性和创造性,促进学生道德素质的全面提高。学生在活动的过程中应居于主体地位,活动的设想、布置、组织、编排整个过程都应该让学生自主进行,老师只是在一旁观察,并适时提出自己的意见进行指导,老师是处于一种从属地位的,通过学生自身的积极思维与情感体验使之内化,使活动的目的得以实现。
4、结论
总之,教师与学生接触时间最长的地方是课堂,课堂是教育实践的主要场所,也是师生面对面交流的主要渠道,更是学校实施德育的基本途径。学生的思想和心理动态在教与学的过程中表现最多,只要我们在学科教学中,善于抓住时机,充分挖掘教材的思想性,结合教学环节培养诚信品质,就能结合学生特点,把道德教育有机地渗透到教育教学活动之中,从而实现教书和一育人的统

一、最终完成教书育人的终极目标。

参考文献:
张忠华.论现代道德教育的缺失与对策[J].当代教育论坛,2004年第l期
周月.浅谈新课程背景下小学德育的应变[J].天津教育,2006年第一期

copyright 2003-2024 Copyright©2020 Powered by 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备案号: 粤20174009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