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turnitin查重官网> 管理学 >> mba >> mba毕业任务书 >发现音乐中美大纲

发现音乐中美大纲

收藏本文 2024-03-01 点赞:2697 浏览:7955 作者:网友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1008-925X(2012)O8-0311-01
音乐作为一种声音的艺术,有其独特的魅力,而音乐教育,更是一门教育的艺术,她对情感的陶冶、智力的开发、个性的张扬以及创新能力的培养,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音乐是人们表达情感的一种方式,尤其是孩子,当他高兴时,就会情不自禁地唱起歌来,以表达轻松、愉悦的心情。我相信,每个孩子都爱唱歌,但一旦到歌唱活动时,孩子们的表现就有些被动,有时会出现老师一个人唱独角戏的现状,而且总觉得孩子的歌声不动听。为什么会这样呢?重新审视我们的歌唱教学,造成这种困惑的因素很多,但更多的在于我们老师自身。如何来提高我们音乐教学的效率,让学习音乐成为乐事,我认为应该打破传统的音乐教学模式,注重教师的教,更注重孩子的学,追求并真正实现“真、善、美”三者的和谐统一。
音乐的美是以音乐为载体的:音乐的美,就是音乐唱(奏)的形式的美,使音乐现实化的声乐的美,这些声乐所表述的音乐内容的美,这些内容所包含的情感的美。音乐的美是以音乐本身为载体的,离开了音乐,音乐的美就不存在了。因此,音乐教育必须强调音乐性,即在音乐中进行教育,音乐教学过程就是一个学生不断地感受、感知、理解、探索、表现及创造音乐的过程。而语文课式的大段讲解与诠释,美术课式的以“画”代“音”,剥夺学生接触音乐的机会和权力,就无从谈到音乐的美。音乐作品的艺术形象在塑造学生美好的心灵、陶冶高尚情操方面有着巨大的渗透力与内化力。如果说德育是一种行为教育,采取有约束力的社会规范去施教,那么美育则是一种情感教育,是在“自由状态”下引导学生进入审美情景,获得精神愉悦与审美体验,其本质在于“以美引真”、“以美导善”、“以美化情”。音乐教学中的德育渗透,我们主要通过艺术形象去感染学生心灵,启迪心智,从而美化内心世界培养高尚的心理品质,例如,针对学生孤独、怎么、脆弱的性格弱点,采用《天地之间的歌》、《海鸥》、《鹰》等体现积极奋进、乐观活泼情绪的作品;用《每当我走过老

源于:免费论文网站www.udooo.com

师窗前》、《甜甜蜜蜜的歌》、《友谊地久天长》等作品培养学生珍惜友情、尊敬师长的良好品质。实践总结,音乐教育的全过程应是一种自觉的审美过程,应贯穿所有的审美因素,并以美感的发生为根本内容。音乐教育从本质上说是塑造“人”的工程,“他具有唤醒、联系和整合人格的力量”。新课程要求的音乐欣赏教学由仅仅注重音乐技能的传授转向关注人的整体生命存在,由有限的知识把握转向无限性的人生理解。实现通过对人的审美能力的挖掘与培养、通过建构人的审美心理结构达到陶冶心灵、塑造人格的课程目标。
音乐是听觉的艺术,是美的展现,而音乐课堂教学就是实施美育的重要途径,对于提高全民素质,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帮助学生体验美、感受美、表现美有着积极的作用。它不仅需要科学的教学方法与合理的课堂结构安排,更需要不断地更新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来辅助和提高教学水平。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多媒体以其利用计算机的交互科学性、界面友好性、反馈及时性的特点,在教学中集图文声像多形态信息为一体,使抽象的音乐形象具体化、使复杂知识简单化、使零乱知识条理化,弥补了课堂教学不足,给音乐教学增添了无穷的魅力。音乐教学的目的不仅仅是教会学生唱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还能加强学生对相关学科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让学生提高认识,使学生在真善美的音乐艺术世界里受到高尚情操的陶冶,养成对生活积极乐观的态度,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合作共处的集体主义精神。让学生懂得如何环保、节约水电、爱护树木、热爱大自然。让学生在娱乐中思索,在思索后感悟,并真正化为行动,从小树立爱自然、爱环境的优秀品质。
音乐欣赏,是人的听觉器官接触音乐作品的音响运动形式而产生的一种能动的审美活动,也是一种通过音乐形象去体验和认识社会生活的积极的思维活动。通过音乐欣赏教学,可以接触古今中外的各种题材、体裁、风格的作品,从而开阔音乐视野,懂得一些基本的音乐知识,培养高尚的音乐修养,提高审美能力。现代中小学音乐欣赏教学越来越被重视。在遵循以审美为核心,面向全体学生,发展整体音乐素质,建立、合作协调的教学关系,以主动、生动、活泼的教学过程,建立和谐、愉快、宽松教育环境的教育观指导下,让学生体会和感受音乐欣赏的乐趣,多接触优秀的音乐文化,逐步提高音乐修养和审美能力。第一,音乐欣赏特别强调“静”。好的音乐只有静听,才能品其感,解其意。设想,在非常吵闹的大街上给你播放再优美动听的乐曲恐怕也打动不了你吧。只有在安静的环境中,个人内心平静了,才能获得最佳的听觉效果,所以作为音乐教师,在让学生欣赏音乐之前必须让学生安静下来静静的欣赏音乐。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其学习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对音乐的兴趣浓厚与否,直接影响到教学效果。中学生不仅对直观的视觉形象接受能力较强,对抽象的声音形象也有一定感受能力,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设计不同的方法来激发他们对所欣赏音乐的兴趣。例如采用的讲述法,讲述时要注意把握讲解的时间和内容,不要用大篇幅的时间去讲解乐曲的背景、时间、作者等主要还是要讲经典的内容。如在欣赏《二泉映月》只简单用课件展示作者的生平和乐曲创作的背景,然后在课件上用醒目的大字打了著名指挥家小泽征尔的话“这样的音乐只能跪着听”,启发学生什么样的音乐只有跪着去听呢?为什么?学生自然就认真地去欣赏音乐了。第三,选择中外优秀名曲,拓展课外欣赏内容。音乐作品浩如烟海,音乐课堂的时间有限,所以仅靠课堂上时间来欣赏作品是远远不够的,即使能欣赏几首作品,也是粗枝大叶。比如:九年级有一课是欣赏著名的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演唱歌曲《化蝶》,总共安排两课时但就《梁山伯与祝英台》这首乐曲要20多分钟,两课时怎么能把这里的知识讲清楚呢?而音乐欣赏的最终目的是以听的方式来仔细品味作品。所以,我们要鼓励学生利用课外的时间欣赏经典的音乐作品,使课内欣赏得到延续发展,从而加深学生对作品的印象,激发他们欣赏音乐的兴趣,陶冶高尚的艺术情操,提高审美能力。
音乐是一门特殊的艺术,一方面它抽象,一方面却又最深刻,最细腻,最准确地反映人的情感。欣赏者从这门特殊的艺术中感受歌曲(乐曲)的丰富情感和思想内涵,从中获取精神力量,使思想得到升华。或曰“浸润心灵”,或曰“净化灵魂”,或曰“改进德行”。因此,实施音乐欣赏教学应始终将情感培养贯穿其中。把“情感共鸣”放在各个环节的首位。共鸣是音乐审美体验中的一咱心理现象,音乐欣赏情感体验的核心就是“情感共鸣”。欣赏者的情感达到了共鸣就等于进入了物我两忘的境界,似乎融为一体。“情感”是欣赏者产生“共鸣”的相似度检测。共鸣是感觉、知觉、想象、情感、思维,特别是想象在欣赏对象的刺激和?下交织活动而产生的一种美感。没有情感的激发也就没有想象的展开,没有想象就没有音乐欣赏,更没有共鸣的产生。作品,应让学生以何种情绪、情感来呈现?如何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主动体会与呈现这一情绪?都是在教学设计时要首先考虑的。因此,要始终把学生的情感体验作为教学目标的首要位置。另外,在教学过程中,追求师生的情感互动,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与指导者,更应以一个参与者的形象出现,营造、平等的课堂氛围,实现师生情感的互动与人格的感染,在塑造学生的同时,教师也从学生的多样化情感中捕捉灵感,获得对教学设计的启发与改进。让学生提高认识,使学生在真善美的音乐艺术世界里受到高尚情操的陶冶,养成对生活积极乐观的态度,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合作共处的集体主义精神。让学生在娱乐中思索,在思索后感悟,并真正化为行动,从而陶冶心灵,塑造人格,激发人们乐观向上的精神。让学生体会和感受音乐欣赏的乐趣,多接触优秀的音乐文化,逐步提高音乐修养和审美能力。

copyright 2003-2024 Copyright©2020 Powered by 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备案号: 粤20174009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