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turnitin查重官网> 管理学 >> mba >> mba毕业任务书 >对于叙事微电影叙事对策新探学报

对于叙事微电影叙事对策新探学报

收藏本文 2024-03-08 点赞:33810 浏览:157134 作者:网友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4738(2012)04006605
先前的电影理论家和批评家们根据电影创作者身份的不同,总是习惯性的把大陆电影分为“戏人电影”、“文人电影”、“影人电影”这三种类型。与此对应,大陆电影的现代化进程也就经历了“戏人电影”、“文人电影”、“影人电影”①这三个时期。当然,并不排斥这三类电影会有可能在同一时期交错出现。毫无疑问,这明显是受香港中文大学中文系教授黄继特先生的影响。但是,微传播时代的到来打破了这种传统观念,尤其是以微电影为代表的微传播更是将传统的“教堂式”传播演变为一场草根文化的大众狂欢。传播主体的全民性、传播方式的开放性、传播渠道的多样化和传播模式的互动性使得电影艺术开始从高雅、神秘的艺术殿堂中走出来,以更加从容的姿态走进大众生活中。同时,微电影的流行也改变了大陆电影的现代化进程,使之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即“人人电影”时期。只要有条件、有创意,人人都有可能自觉或不自觉地参与到微电影创作过程中。
微电影早已在网络上热播已是不争的事实,但对于微电影概念的界定,学界至今尚未统一。可以这么说,微电影的发展还不是特别成熟。根据先前的研究成果看,微电影具有适合在新媒体平台上播放、在移动状态下观看,具有完整故事情节,制作周期、放映时间短,投资规模小等特征。正是由于这些特征,要求创作者必须有创新意识,讲究方法与策略,将形式与内容尽可能的完美结合起来。除微视频外,时行的微电影恐怕是与广告的结合体了,也称广告式微电影。尽管可以将部分微电影看作是一种另类的广告,但无论如何其首先是电影艺术的一种。“电影叙事只有从电影艺术本体出发,最大限度的运用自己独特的艺术元素,并与时代背景紧密结合,可借鉴民间隐形结构,将民族色彩和人性内涵融入其中,增强新颖性和审美性,这样才能使电影叙事的形式与内容相得益彰。”鉴于此,微电影不仅对叙事结构做了调整,还形成了巧设悬念、注重情感、幽默戏仿、名人参与等基本叙事策略。

一、叙事结构的改变

“结构是已具雏形的内容和尚无细节的形式,是内容与形式之间的过渡地带”,它对表现和深化主题也有一定的积极作用。可以说,叙事结构是一部影片的骨骼和躯干,也是影片外在形式和作者美学风格的一种体现。百年电影史上,大部分电影叙事都选择了因果式线性结构模式。这种叙事结构与经典好莱坞叙事模式有着很大的相似之处,能够使受众快速平稳的融入故事情节中。在好莱坞电影叙事中,情节=安宁→扰乱→斗争→平定扰乱,而因果式线性结构叙事以时间顺序为主导,在情节结构上追求环环相扣,在故事结局上力求完整圆满。它强调戏剧冲突和外部动作,如生死关头的“最后一分钟营救”等。
这种叙事结构与我国传统的民族文化心理结构有着极其密切的关系。一方面,古人信奉“中庸”之

摘自:毕业论文摘要www.udooo.com

道,讲求“中和”之美;另一方面,这种“大团圆”结局在一定程度上也代表了广大民众的愿望,如《西厢记》中张生与莺莺的结合、《琵琶记》中赵五娘“男耕女织度光阴”愿望的实现、《赵氏孤儿》中程勃最终惩恶复仇等。事实上,这种结局是民众对现实生活中自己的合理诉求无法实现的艺术寄托。若微电影仍沿袭这种叙事结构,那么微电影这种艺术形式也就不会诞生并会“病毒式”传播,微电影之所以称为微电影的理由也就显得有些牵强和冠冕堂皇了。毕竟,微电影的核心特征是“微”,如果要它像传统电影那样讲述一个时间较长、情节复杂的故事是很难的。但微电影又具有完整的故事情节,要在这么短的时间内讲述一个完整的故事,就必须对叙事结构做一些改变,即开端与结局被尽可能的压缩,发展甚至被省略,大篇幅展现。之所以采用这种叙事结构,首先是因为微电影叙事时间有限,其次是因为戏剧冲突是一部影片节奏感最强、张力最集中的凸显区域,也是最吸引观众的部分,它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影片的成败。另外,故事情节的开端与发展有时与受众的经历是相似的。也就是说,受众只通过影片中的某些符号元素就能得知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甚至故事情节的发展变化。如《老男孩》,大部分观众对80后的生存状态几乎都是有了解和体悟的,根本不需要用大的篇幅去解读。《那些年女孩感动我们的一些事》让观众在欣赏的同时,也感受到丝丝怀旧之情。因为故事情节让每个人都似曾相识:每个女生都曾为某个男生倾心付出过,每位男生也都曾拥有过改变自己的女生。因此,微电影才能得以淡化甚至忽略次要情节,而无限放大戏剧冲突,以吸引受众的眼球。《一触即发》,一部“好莱坞式”的警匪片,部分即“追逐戏”几乎占了影片内容的全部,打斗跳伞、追逐爆破,男主角与神秘黑衣人演绎了一场殊死的较量。观众在注意力集中在这一场惊心动魄的视觉盛宴的同时也获得了精神上的愉悦和审美上的快感。

二、情感策略

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满足自己的需要和目的所作出的一种主观反映形式。钱谷融先生在1957年提出了“文学即人学”这个耐人寻味的艺术哲学命题,并对文学的任务、作家的世界观与创作方法、评价文学作品的标准、各种创作方法的区别、人物的典型性与阶级性这五个问题进行了讨论。当然,我们并不否认钱谷融先生及其命题对于文学艺术作品创作和研究的理论贡献,但需要指出的是,这个命题缺乏足够的理性依据。人是感性与理性的结合体,从这个层面上讲,不只是文学,一切文学艺术都可以说是广泛意义上的“人学”,都是对真善美的追求,对人的终极关怀。包括微电影在内的一切成功的文学艺术作品都注重对人与情感的反映,情感性是一切叙事性文学艺术作品的终极属性。由此观之,“文学即情学”,没有任何情感的文艺作品定会被湮没于历史激流中。
文学、影视作品具有强烈的情感感染效果,清人罗烨曾描绘古人说书人讲说“话本”的情景时说:“说国贼等生嗔;说忠臣含冤下狱,铁心肠也下泪;讲鬼怪令人心寒胆战;论闺怨让佳人绿惨红愁”。有调查显示,83.3%的被调查者喜欢广告的幽默元素;50%的人喜欢背景音乐;77. 7%的人喜欢剧情;72. 2%的人喜欢叙事方式;27. 8%的人喜欢非常规的夸张叙事;22. 2%的人喜欢其创意[7]。由此可见,情感叙事在微电影传播效果中是多么的重要。真挚的情感一直是文学艺术作品表现不尽的母题。感人至深的故事总是让人刻骨铭心,任凭岁月无情流逝,每每回忆反倒历久弥新。因为如此,亲情、爱情、友情等无不被搬进微电影中成为创作的重要元素,借助情感叙事而大获成功的微电影也比比皆是。无论微电影选用哪种叙事风格,其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如何最大程度的让受众喜闻乐见。在情感叙事中,受众常常以平静的心态去接受一个故事,并在一定程度上能与剧中的人物产生情感上的共鸣,即剧中的某个角色或许就成为受众情感宣泄的载体。几年前,阿里巴巴、雅虎联手华谊兄弟传媒集团邀请著名导演陈凯歌、冯小刚、张纪中,分别为“雅虎搜索”创作一部微电影广告。其中陈凯歌导演的《阿虎篇》就借用了情感叙事,并大获成功。故事讲述了70年代一个女知青与她的阿虎(狗)之间的深厚情感。由于交通不便,女知青回家需要好几天才能回来,她就拜托朋友照料阿虎。哪知阿虎一直尾随女青年坐的汽车,这让所有人感动万分。女青年也相信阿虎会一直这样追随她,可就在快到家的一段路上,一场大雨让阿虎迷了

源于:免费论文www.udooo.com

路。在走失与寻找间,导演巧妙的插入“雅虎搜索”,画面显示“雅虎搜索”帮你找到它,剧情与广告结合得自然而完美。是情感让观众一直跟着剧情去推测主人公与阿虎会有怎样的结局。再如,姜文导演的《看球记》讲述了一位离异多年的父亲,带着难得一见的儿子去看球,进球场前两人发现忘带门票,被骗子用吊车升到半空,父亲让儿子骑在自己的脖子上在赛场看球,并让儿子用摄像机记录下比赛全程。不论用光、构图,还是音乐,都渲染出父子之间的温情互动。2010年10月,由筷子兄弟主演的微电影《老男孩》开始在网络上疯传。影片讲述的是一对中学的好朋友在他们中年时,组合成乐队参加选秀节目,因为一首歌让他们回忆起了青春,这首感人的“老男孩”主题曲同时也感动了所有的观众。我们动情的是影片以绚丽的镜头讲述了这些年轻人以及这个时代的变化,或许我们都能在这些年轻人身上、在这光影中找到自己的影子,找到自己关于青春的记忆。关于母爱的微电影《网瘾》则讲述了一个家庭困难的三好学生,为了攒够2500元钱给瘫痪的妈妈写轮椅,在网吧中饿了吃方便面、困了抽烟,发誓要将游戏打到55级,而被不知情的民警送回家,不知情的母亲也是狠狠地打她,小女孩流着泪欣慰的看到母亲站起来而任凭母亲打她的感人故事。有的微电影更是将名字冠以感情或情感,如智联招聘投资拍摄的《情感银行》。以上列举的几部微电影都是借情感叙事而大获成功的典型范例。情感叙事在微电影创作中已经成为一种重要而行之有效的叙事策略。无论社会、历史如何变迁,情感作为被表现的母题将会永远延续着勃勃生机。在这个物欲横流、民风渐下的今天,与道德早已被人们抛却在脑后,并被金钱与充斥在生活的边缘。在这种背景下,微电影的情感叙事在带给观众审美快感、宣传品牌的同时,也“净化”着他们的心灵。

三、悬念策略

缺乏耐心是这个所谓“高效率、快节奏”的社会的一个通病。在这种背景下,作为叙事本文的微电影如何才能吸引“读者”继续阅读呢?手段之一便是巧设悬念。“悬念是观众对剧情发展中的因果关系不行预测的一种精神期待。在叙事电影中,检测设道德、善行、好人一旦陷入困境,受到恶人的诋毁、攻击、诽谤、中伤、威胁、陷害、遇到危机、面临险境、遭受灾难,就会唤起观众的同情,为其前途、安全和命运担忧,这样即在不一样程度上有了悬念。”[3]对于悬念的重要性,我们可以引用下面一段话来说明:
我们正在说话,这桌子下可能有一颗炸弹。我们的谈话很平常,没有丝毫特殊之处。突然‘嘣’地一声发生了爆炸。观众很惊讶,但在此以前没有感觉。让观众看到的是一个乏味的普通场面。现在来看悬念。炸弹在桌子下,观众知道这一点,可能是因为他看到某个无政府主义者放置它。观众知道炸弹将在一点钟爆炸,还知道现在是一点差一刻一一场景里有一个钟。固样平常的谈话一下子变得非常吸引人。因为观众参与其中。他们想要对银幕上的人物说:‘你们不应闲聊,桌子下有一颗炸弹,它就要爆炸了。’在第一种情况下,向观众提供的是发生爆炸时1 5秒的惊讶。在第二种情况下, 我们向观众提供的是15分钟的悬念[4]。
可见,悬念能够造成受众某种急切期待和热烈关切的心理状态,它是一切叙事性作品的生命之本。设置悬念后的叙事本文能够“巧妙地使读者一直怀着‘到后面一切都会明白’的希望,并以各种微妙的方式暗示‘妙处在后头,现在还不能搁下不读’,从而激发读者的兴趣、好奇心或悬念。”[5]微电影作为文学艺术在网络传播媒介上的继续,本身就继承了文学悬念叙事的许多特征和表现手法。同时,微电影作为一门视听结合的影像艺术,它的悬念叙事要符合现代人的心理特征和网络、手机等媒介的传播特性。在内容上,它的悬念可以由故事情节的内在矛盾冲突或人物内心情绪起伏产生;在形式上,它可以充分利用电影多样性的表现手段去创造。一部好的微电影往往会使人“感同身受”,对悬念的体验也就更加真实和强烈。
“几乎所有的故事都是悬念故事”[6],也就是说,悬念本身就已经被嵌在了叙事文本中。因此,在内容上,微电影的悬念可以通过讲述惊心动魄的故事、打乱剧情发展顺序来实现。《一触即发》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尹扬明多年的拍档被黑帮所杀,案情涉及之前办案时检获的一批淫照。案发情况被绰号“肥鹅”的洪金宝见到,尹强迫洪做目击证人,把杀手拘捕。谁知杀手竟被一名律师担保外出,尹的上司也禁止尹插手此案。与此同时,洪的家被人放火烧毁。洪决心与尹联手对付黑帮。如果洪金宝扮演怕事的小人物,便可以把剧情推向。但洪的角色竟是个武功高强人物,如此便完全削弱了本来可以藉自己陷入险境而造成的戏剧性。此外,洪住进尹家认识他当记者的姐姐;尹又遇上从中国大陆偷渡香港的无证少女都属老套的安排。动作部分和追逐戏几乎占了影片内容的全部,执行任务的男主角与神秘黑衣人展开了一场殊死较量,在助手与座驾的协助下,男主角杀出重围,化险为夷。整部短片悬念迭出,节奏起伏明显,处处显示着张力美。由欧洲滑板车第一品牌JDBug赞助拍摄的《那些年女孩感动我们的一些事》中,女主角为自己的宅男男友整天沉迷于电脑网络而苦恼着,想尽了一切办法都无法撼动电脑在男友心中的地位。最终,女生用帅气的滑板车成功将男友“骗”出家门。就这样一个简单温馨的故事是如何在短短的几分钟内抓住观众的眼球,并在网络上创下如此之高的点击率的?在开篇处,影片就巧妙地设下了悬念,女主角为何要写滑板车?又为何要写围巾挂在滑板车上?随着故事情节的展开,观众才恍然大悟,原来这是一个略带清新的青春故事,而且是一个与自己宅男男友斗智斗勇的爱情故事。它用富有悬念的开头吊足了观众的胃口,一波三折的故事情节让观众的心情随之起伏。在形式上,微电影的悬念主要是依靠电影艺术语言来体现,即画面、镜头、声音和蒙太奇等。作为视觉语言的画面可以“不按规则出牌”,运用违反常理的画面打破受众的期待视野,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和悬念意识而激发起受众强烈的期待、探究心理。摇镜头也能制造悬念。受众在接受影像画面时,常主动对画面中未出现的事物和画面外的空间进行猜测,即受众对画面的接受不完全是被动的。当摇镜头摇出受众预料之外的事物时,观众就会对意外之物产生注意和疑问,以此产生悬念。在微电影中,作为听觉语言的声音大致可以分为解说词、声效和音乐三种,对这三个方面的巧妙利用,同样可以构置悬念。首先,疑问句式的广告语能够设置悬念。其次,声效能够营造氛围,引发好奇和注意力,形成悬念。如麦当劳(婴儿篇),婴儿时哭时笑的声音留给了人们强烈的好奇,为什么时哭时笑?因为婴儿看见窗外有一个巨大的“M”型麦当劳符号,当婴儿看见的时候就笑,看不到的时候就哭。另外,背景音乐的特性有利于建构一种神秘的空间,引发受众的猜测。另外,对视听蒙太奇的运用也可以形成悬念。如中国移动拍的一篇形象广告《天涯若毗邻篇》,它有完整的故事情节,但却被重新剪辑后分成了不同的、富有悬念的段落分开播放。
在叙事性文学艺术作品中巧妙设置悬念堪称是一门颇具学问的艺术。在微电影中,悬念不仅能够吸引受众的兴趣关注,还可以获取较高的点击率,达到有效信息传播效果的最大化。因此,学会如何通过巧妙设置悬念来把握微电影叙事的节奏、吸引受众的兴趣,不断深化对其叙事策略的研究,进行视觉形式上的创新,是每一位电影理论和批评工作者尤其是实践者所应有的目标和追求。

四、戏仿策略

戏仿不仅是一种文学形式,也是一种美学范畴,还是一种叙事策略。在“人人电影”这种文化大背景下,网络上引发了一场草根文化的视觉狂欢,也为幽默戏仿这种叙事策略的运用提供了坚实的土壤。任何文本的表意和释读都会依赖“前文本”,不然,意义就无法构筑,此种倾向也是文学影视作品所必然具有的。戏仿的表征就是某部作品有意暴露并且操纵它对某一种或某一个前文本的依赖,并以此取得某种特殊意义。它通过拼贴、调侃、反讽等多种表现手法制造一种反常效果,是对精英文化、经典话语和宏大叙事的解构和颠覆。戏仿微电影一般风趣幽默,恰恰迎合了人们追求娱乐的需求。快节奏的社会造就了“单向度的人”,原本有限的空闲时间被“碎片化”,人们在紧张的工作之余日益习惯了“浅阅读”,逐渐远离了传统的“深阅读”。 戏仿微电影就恰恰抓住了这种异化的矛盾,人们在片刻之余仍能享受到它带来的快乐,因此才得以热播开来。戏仿微电影追求的就是一种“娱乐精神”,多数戏仿微电影的创作初衷都是创作者为了自娱自乐并追求一种心理上的成就感。在创作和接受过程中,作者与受众都获得着快感。
去年11月,一段宿舍版《新闻联播》在网络上疯传,点击率超过了41万,并引起了各大媒体的关注。这段视频完全根据央视版《新闻联播》的套路改编。《宿舍新闻联播》不管是片头背景音乐还是解说词与内容都与电视台《新闻联播》有着惊人的相似。片中,公寓电视台的主播们模仿央视主播也是惟妙惟肖,严肃认真的报道着关于宿舍的搞笑新闻。《宿舍新闻联播》第一条新闻是宿舍长抵达学校操场开始友好访问,新闻一开始便有央视新闻常出现的飞机在天空中飞行落地的画面。第二条新闻是公寓第八次会议在343宿舍召开,几位群众演员一脸严肃地举着小国旗开会。会议主持人端起碗喝水,参会人员还有擦鼻涕的。第三条新闻是343宿舍发生厕所堵塞重大安全事故造成7只“小强”死亡,100多只“小强”下落不明,外派记者也是将水瓶当做话筒模仿得很到位。第四条新闻是召开光棍节招待会,会议过程中有低头打盹的,有咬指甲的,鼓掌

源于:毕业论文致谢范文www.udooo.com

的时候他们也跟着鼓掌。最后新闻为大家介绍怎么写作为人民的好干部竟是检测证员徐有才。这一系列戏仿的搞笑新闻惹得观众捧腹大笑,当然也暗含着对某种社会现象的讽刺。
戏仿和恶搞微电影一般都富有创意,标新立异、突破传统,以后现代解构式的风格反映社会现实问题。一部荒诞不羁的恶搞微电影有时暗含强烈的批判性色彩,对各种不良社会现象进行淋漓尽致地鞭笞和讽刺。去年10月,西安市未央区第一实验小学的教师称学习、思想品德差的学生不能戴红领巾,只能戴绿领巾。这引起了家长和孩子的不满,认为这是一种歧视。虽然该做法已经被叫停,但网友还是将此事进行了恶搞,拍成了微电影《绿领巾的故事》。片中,周星驰的一句话“既然坏学生要带绿领巾,那坏老师就要带绿帽子”更是将受众对这种现象的不满情绪顿时宣泄出来,赢得了观众的阵阵掌声。
刘晗在《“恶搞”的符号政治学阐述》一文中认为“‘恶搞’可以说是人类在现代性运动中产生的理性焦虑、秩序感压抑和面具式生活的有效的缓冲剂和消毒液”[8],并认为这也是“恶搞”存在的合法性和广为人喜的理由。从这种解释来看,南方周末记者陈新焱、周冯灿认为微电影生于恶搞是有一定道理的。戏仿与恶搞的微电影都体现了解构传统、颠覆经典、张扬个性、讽刺不良现象的反叛精神,体现出年轻一代对传统话语权的反抗。同时,微电影的传播载体契合了全民性、平等对话性等特质,人们实现了“双向的、去中心化的、无等级的”交流,每个人都有表达自己的权利与自由,因此具有强烈的草根性和平民化色彩。也正因为如此,微电影的题材和表现范围才得以大大扩展。
除以上几种叙事策略外,微电影在发展早期还善于借助名人,表现当下大众最关切的问题和社会现象,以此来获取较高的点击率和传播效果。希区柯克曾经指出:“只要主人公不是由明星来扮演,整个影片就砸了。观众根本就不关心他们不熟悉的人所扮演的人物的命运。”[9]吴彦祖、姜文、?李冰冰等明星纷纷加入微电影,为微电影的流行注入了新鲜的活力。网易娱乐在2010年年底也推出了重磅栏目《明星微电影》,邀请明星作特别演出,并借视频分享、娱乐原创节目、网络等传播平台吸引网友关注。
有人说,微电影面临的悖论在于技术、市场、受众这三者的制约与交相影响。①但从目前来看,微电影非但没有被这种悖论所束缚,反而是大行其道。究其原因,与其叙事策略是有密切关系的。微电影对叙事结构所做的改变,包括借用的悬念、情感、戏仿等叙事策略,已经成为推动其继续发展的力量中的重要一极。微电影这种叙事策略的形成当然也受受众地位变化的影响。受近代市场经济和商业利润的影响,传播学的研究重心开始从传者中心论转移到受者中心论。微电影作为一种大众消费文化,要想被大量观众接受就必须要满足受众的需要。受众的满足程度越高,其传播效果就越佳。而微电影的这种叙事策略恰恰就迎合了受众娱乐消遣的需要。因此,善用叙事技巧和策略的微电影总是能够打动观众的心弦,获得观众的认可也就不足为奇了。
[参考文献]
论电影叙事的诗性结构——以《花样年华》为例[J].艺术探索,2011年(6):110112.
王宏建.艺术学概论[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99:391.
[3] 王心语.希区柯克与悬念[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9:24.
[4] 特吕弗.希区柯克与特吕弗对话录[M].上海: 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
[5] 施洛米丝·雷蒙一凯南.叙事虚构作品:当代诗学[M].福建:厦门大学出版社,1991:147.
[6] 威·路特.论悬念[J].世界电影1982(3).
[7] 谢石城.电视广告中的情感叙事[J].福建论坛(社科教育版),2010(1):9091.
[8] 刘 晗.“恶搞”的符号政治学阐述[J].文艺评论,2007(4):1720.
[9] 路易斯·贾内梯. 认识电影[M].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7:169.

copyright 2003-2024 Copyright©2020 Powered by 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备案号: 粤20174009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