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turnitin查重官网> 管理学 >> mba >> mba毕业任务书 >试析红利红利变化背景下经济进展方式转变中供给管理实施机制构建

试析红利红利变化背景下经济进展方式转变中供给管理实施机制构建

收藏本文 2024-04-02 点赞:31396 浏览:137121 作者:网友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要:红利变化背景下,通过供给管理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需要建立合适的实施机制,根据我国当前的要素禀赋和比较优势,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中供给管理实施机制包括:适宜发展战略的制定、技术变迁方向的选取、制度安排的调整和激励结构的转变。
关键词:红利变化;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供给管理实施机制
1000—2731(2012)04—0014—04
中国已经站在一个新的发展时期的十字路口。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推进,中国的经济发展条件发生了重大的变化,一些过去为中国经济发展提供有利条件的各种“红利”——“转型红利”“人口红利”“资源红利”等正在逐渐消退。在这样一种状况下,探索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寻找新的红利空间已

摘自:毕业论文前言www.udooo.com

经成为人们的共识。大量的研究表明,在红利变化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背景下,供给管理实施机制的构建显得尤为重要,应当转变目前“重需求管理、轻供给管理”的现状。中国目前经济改革的重点应该是如何实施供给管理,构建经济发展的长期机制。本文从发展战略制定、技术变迁方向选取、制度安排调整和激励结构转变等方面研究红利变化背景下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供给管理的实施机制。

一、红利变化背景下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中供给管理的战略制定

供给管理的实施机制构建首先要求我国执行符合经济发展长期利益的“适宜的发展战略”。中国的发展战略不再仅仅满足短期的经济增长需要,而且必须考虑到环境恶化、自然资源枯竭等对子孙后代的影响,坚持可持续的发展战略,追求经济发展的长期利益而非短期利益。我国传统的经济发展方式偏重需求管理,其更多地从需求角度实施扩张和收缩的宏观调控,使总需求发生变动。供给管理则是指因政府而使总供给发生变化的更多样化的政府作为,并特别注重与政府产业政策等相关联的结构优化,强调在供给角度实施结构优化、增加有效供给的宏观调控。二者的共同点在于调节总供给或总需求的主体主要是政府尤其是政府,不同之处在于需求管理是通过调节“总需求”的变动实现,而供给管理则通过“总供给”的管理来实现。在新时期,发展战略需要实现从“重需求管理、轻供给管理”向“以供给管理为重点”的转变。
为什么要在红利空间改变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中制定供给管理的发展战略?这主要是由国际和国内的经济发展形势决定的。

(一)外部需求变化要求中国改变发展战略

从国际形势来看,2008年以来,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世界金融和经济危机深刻地影响着全球经济的进展。中国传统的增长方式依赖于外资驱动和出口驱动,经济增长的一大部分来自于所谓的“外资红利”和“外贸红利”,但是在金融危机的新形势下,外部需求的扩张速度明显变慢,使外资和出口依赖的增长模式受到了挑战。如果不能有效地转变发展战略,则中国经济的增速面临着放缓的威胁。

(二)红利变化迫使中国寻找新的发展战略

从国内的发展态势来看,过去30余年的高速增长所运用的“需求管理”的局限性逐渐凸显,写方市场的形成、人口老龄化日益严重、自然资源枯竭、环境质量恶化、经济的频繁波动、收入差距的不断扩大等问题越来越严峻,这些问题的出现意味着传统意义上的“改革红利”“人口红利”“投资红利”“资源红利”等都受到了威胁。而这些问题的解决不能依赖于短期政策,需要依靠生产率的改善、技术创新和结构转化等因素来实现,这些涉及长期经济增长的变革必须通过改善供给来实现。我国传统的经济发展方式偏重需求管理,在过去供给约束不明显的情况下,需求管理具有明显的效果。而在中国经济发展新阶段供给约束明显的背景下,需求管理的局限性日益凸显,因此,实施供给管理的发展战略,创造新的红利空间,就成为新阶段加快转变我国经济发展方式的重点问题。

二、红利变化背景下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供给管理的技术变迁方向的选取

经济学界已经普遍意识到,技术进步是长期经济增长的重要源泉。技术进步可能会带来报酬递增,扩展生产的可能性边界。中国要想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寻求新的红利空间,就必须依赖技术变迁。一般而言,技术进步主要有技术创新、技术扩散、技术引进三种途径。三种技术进步的途径都能够促进经济发展,但是随着发展阶段的不同,侧重点需要进行调整。具体来看,中国当前的技术变迁方向应当符合如下原则:

(一)技术变迁应逐步转向“技术创新为主”

中国的技术变迁方向应从“以技术吸收为主,技术创新为辅”到“技术创新为主,技术吸收为辅”转变。在中国过去的发展过程中,技术进步更多地依靠引进西方发达国家的技术来实现,在经济发展的初期,这种以“技术引进和吸收为主”的方式对于落后国家而言具有成本低、见效快的效果,从而获得一定的“技术吸收红利”。但是,随着中国的科技进步逐步提升,西方发达国家向中国的技术溢出效应将会逐步减弱。“技术吸收红利”的减弱使得中国不得不转向以“技术创新”为主的道路。在2008年的金融危机中,中国企业表现出了以下两种截然不同的结果:一是不少高科技企业显示出良好的免疫力,虽有冲击但影响不大;二是缺少科技含量和竞争力的企业遭受了严重冲击,有的企业甚至遭受到了灭顶之灾。这两种结果对比鲜明地折射出企业技术创新的紧迫性。

(二)技术变迁应以“节能环保”和可持续发展为导向

中国过去30余年的经济增长具有明显的高投资、高能耗和高污染排放的粗放型特征,这种方式虽然在短期内带来了一定的经济增长,但也带来了种种“发展的代价”,例如,环境质量的恶化,自然资源的枯竭,经济的大起大落等等。技术变迁的目标就是有效地转变现有的经济发展方式,其目标是在“节能”和“环保”的过程中,实现经济的长期可持续发展。技术进步构成了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有力保障,使得“供给管理”的目标能够有效实现。

(三)技术变迁要与经济中的要素禀赋和比较优势相结合,并且要把握其走势

值得注意的是,技术变迁的过程中还要充分重视经济中的要素禀赋和消费者需求结构。如果仅仅注重技术进步,而不关注经济体中的要素禀赋结构,技术进步不能和要素禀赋相匹配,则生产效率受损。如果仅仅关注技术的进步和要素禀赋结构,不关注消费者的需求结构,则生产出来的物品不能有效地满足消费者的需求,不能实现生产和消费的一般均衡,从而不能带来经济效率。只有充分考虑了经济中的要素禀赋和比较优势,技术变迁才和社会福利具有一致性。

摘自:本科毕业论文模板www.udooo.com

copyright 2003-2024 Copyright©2020 Powered by 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备案号: 粤20174009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