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turnitin查重官网> 管理学 >> mba >> mba毕业任务书 >理查德理查德?杰弗里斯《捡橡果孩子》中社会习俗和人性悲剧

理查德理查德?杰弗里斯《捡橡果孩子》中社会习俗和人性悲剧

收藏本文 2024-03-12 点赞:23412 浏览:99241 作者:网友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要:作为英国著名的乡村作家,理查德·杰弗里斯在《捡橡果的孩子》中描述了工业革命后乡村里社会习俗的转变,并且刻画出两位主人公的悲惨人生,以及产生这样人生的根源。
关键词:理查德·杰弗里斯;社会习俗;人性悲剧
1009-0118(2013)02-0314-02
一、引言
理查德·杰弗里斯出生于1848年,英国的一个农民家中,以散文或小说中对英国乡村生活的描写而著称。儿时在农场的生活对他后来的生活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并为他多数的小说作品提供了素材。他的写作风格是漫步田间,随见随录,字里行间不落义理,不夹议论,有出尘之致。题材多为自然风物,乡村生活,观察敏锐,笔墨浓而不艳,细腻入微,与另一位英国作家托马斯·哈代的小说有异曲同工之妙,以写景色而驰名英国文学史。后因为债务问题,家境落魄,晚境凄凉,贫病相侵,但创作热情却未因此而有消减,散文佳作迭出。他的散文集《业余偷猎者》(The Amateur Poacher,1879),自传《我心灵的故事》(The Story of My Heart,1883)等佳作使他成为英国著名的乡村作家。《捡橡果的孩子》向人们展现的是一个多世纪前乡村生活的悲剧一面,与自己的童年生活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也反应出他对于英国迅速发展的工商业的厌恶。在他笔下,工商业是城乡环境的破坏者。
故事发生在十九世纪的英国。在那个年代,母亲们都在教自己的孩子要懂礼貌,举止得当,写作要按外交辞令,并且成为对宗教虔诚的信徒。这些是社会与经济变迁世纪的主流社会习俗。工业革命创造了消费经济并产生了大量的中产阶层。新兴的中产阶级认为他进入了更高的社会存在层面。对于这些人而言,田地与房屋不再能满足他们成功的需要

源于:论文模板www.udooo.com

。他们想拥有适当的礼仪,正像他们可以购写时尚的家居,流行的服饰或是最新式的生活小用具一样。从19世纪50年代起,英国市场上充斥着有关礼仪的书籍,向这些从未接触过这些事物的人们展现上流社会的礼仪。

二、社会习俗的变化

即使是在一些落后的小村庄,人们也开始教化自己,并且痴迷于他们认为能够寻求帮助与安慰的宗教。因此,从《捡橡果的孩子》这个故事中可以发现,虽然老太太和十岁多的男孩并不属于中产阶层,可老太太还是想教小男孩一些在那个时代被认为是年轻人应有的礼仪,并希望能把男孩转变成一个举止得体,行为优雅的人。老太太庄严地并且近似疯狂地追寻着她的宗教信仰,以至于虽然男孩根本对其没有任何兴趣,她也要在她的小屋里每周举行两次祈祷会。老人的宗教信仰让她坚信这是她的职责,无论小男孩愿不愿意。在读到“She prayed herself aloud among them,and she was the leading member of the sect.”(她在他们面前大声地祈祷,她是宗派的主要成员)时,人们会对老人看着滑稽虚伪的宗教信仰感到可笑。
更糟糕的是每周日外祖母会强迫孩子坐在打开的圣经前面检测装在诵读,这样那些走向教堂的人可以看到男孩在读圣经。老人只是想告诉那些小瞧他们的人,即使男孩并非出身富贵,她也会永不停止地努力将男孩改造成有礼貌,有教养的绅士,在宗教上和其他人并没有什么不同。老人认为自己在履行职责,在教男孩成为好人并且改正自己的错误。宗教在不断地提醒她教育男孩是她的职责。
为什么外祖母总是打小男孩呢?有时已经是并非生气,而是出于习惯。在她的头脑中,孩子的父母犯了错误,就应该由男孩来接受惩罚。被救赎的渴望与洗刷自己罪恶的愿望有关,似乎祖先犯的错可以因为被宽恕而消失。通过挨打,男孩可以洗刷父母的罪恶,从而拥有不同的人生。

三、人性悲剧

(一)男孩的悲剧

男孩实际上是个悲剧人物。他只有十岁多,这个年龄的男孩应该是每天去学校里上学接受教育,被母亲悉心照顾,被父亲疼爱的。然而,男孩很小的时候母亲就去世了,父亲由于酗酒而不愿意对男孩尽扶养之责,所以他不得不和外婆一起生活。
他应该和其他的孩子一样,和自己的同龄人放学后快乐的玩耍,不需要对生活有所担忧。可是现实是为了生存,他不得不去捡橡果。精疲力尽的他在象征着力量和耐力的英国国树——橡树下睡着了。像他这么大的孩子,睡梦中应该是快乐的,做的梦应该是甜美的。然而相反,他安静地睡着,眉头紧蹙,那紧锁的眉头就像橡树树皮上的一道道条纹。这样的蹙额不应该是他这么大的孩子所有,这么小就遭受人生的不幸,连睡梦中都透着心酸与沧桑。
与此同时,一群快乐的白嘴鸦正在树上飞来飞去地寻找着成熟的橡果,对它们而言,寻找的乐趣超出了享用的乐趣。它们就像一群快乐的小孩子一样向同伴们炫耀着自己胜利找到的果实,又怕被抢走而扑打着翅膀,呱呱叫着。这美妙的自然生活与树下熟睡的男孩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也使他的悲剧色彩更加凸显。
当外婆发现孩子在树下睡着时,不是像普通的老人一样慈祥地观望,而是狠狠地揍了孩子。男孩立刻醒了过来,然而他并没有哭闹,仿佛已经习惯了这种待遇。他想逃跑,但是被外婆挡在了角落。最终他努力地逃脱了出来,在那之前把许多捡来的橡果扔进了池塘来表示他的愤怒与报复,对他那么大的孩子来说,捡橡果已经够辛苦了,外婆不但没有赞扬,反而把熟睡中的他打醒,难怪孩子会做出那样的举动。
他生来是一个淘气又精力旺盛的男孩,对宗教一点兴趣也没有,可是他总是被外婆强迫参加在小屋里由她主持的祈祷会,并且被迫坐在圣经前面。如果他想逃,就会被外婆毒打。曾经有一次在早晨被毒打后,他又被锁在一个小屋里一天没有饭吃。如果他的母亲还活着并且知道此事,她会多么伤心啊。如果这些都发生在现代社会,老太太会受到多么严重的惩罚啊。
某日,孩子被外婆派去几里外的地方跑腿,让老人吃惊的是孩子竟然欣然同意。人们很容易看出这里的原因,孩子将会有一段时间可以远离严厉残酷的外婆,也可以享有一段不被打骂,不被强迫做不喜欢的事情的自由时间,可以尽情的玩耍了。他去了,可是却再也没有回来。似乎没有人对他有所关心。尽管当村民看到孩子不认识字却被迫坐在圣经前时表现出关心,可是对于迷失的孩子却表现出了冷漠。孩子失踪了几天,也没有人想着去寻找一下,甚至有人认为孩子是故意逃跑的。当有人发现水里有不明物体时,他们不想染上麻烦而对孩子的尸体置之不理。孩子来到这片可以找到内心的平静,可以尽情玩耍的小河时摔倒了,钓鱼绳缠着他的脖子,使他溺水而亡。他在临终前该多么痛苦啊。也许第一个在水里发现他的人可以伸把手,孩子或许可以得救,而事实是没有人这么做。那是一个多么悲催冷酷的世界,或许孩子的死亡反而对他是一种解脱。他完成了洗刷父母罪恶的职责,去了一个没有打骂,没有饥饿和惩罚的乐土。

(二)老人的悲剧

外婆得知外孙的死讯,理应悲痛万分。然而她并没有感到强烈的悲痛,还不断地告诉自己已经完成了自己的职责。为什么会如此?原来她在故事中是一个更为悲惨与可怜的角色。
老人是一个寡妇,并且失去了唯一的女儿。她本应该像村里的其他老太太一样与家人共享齐人之乐,而她唯一的亲人就是她的外孙,是她女儿与一个宁愿喝酒也不愿意抚养自己儿子的不负责任的男人生下的私生子。尽管她非常不愿意照顾孩子,可是她觉得那是她的职责。在现代人的眼中,她是一位冷酷无情的老妇人。原因之一是她的女儿竟然死于饥饿。如果母亲能给女儿一些食物,她怎么能够饿死?老太太既然可以养活自己和外孙,怎么能因为女儿在那个年代与一男人未婚生子犯了不伦之罪而让她活活被饿死呢?她应该受到死亡这么严重的惩罚吗?如果老人给女儿足够的关爱,何以至于女儿会倾心于一个不负责任的酒鬼呢?
孩子的母亲死了是解脱了,可男孩却被留在世上遭受悲惨生活的折磨,而这些却被外婆认为是男孩的职责所在。男孩身上穿的虽是粗布衣,但是却整洁干净并且缝补过。老太太认为,他们可以很贫穷,但是却不能像不文明的人一样脏乱。任何看到孩子的人都会说:“虽然很贫穷,但是被照顾的很好”。她的自尊心非常强,不想因此而被别人看不起。当外孙不听她的话,不努力干活或者不想学圣经的时候,她狠狠地揍他,并且把门锁上迫使孩子坐在圣经前。她想让人们知道尽管孩子是私生子,她有责任教育孩子,并且她从未放弃把孩子教育成受过良好教育并且忠于宗教的信徒。她想让人们知道孩子通过这样的行为可以赦免来自于父母的罪责。鞭打孩子并没有让老太太感到良心不安,反而觉得她是在通过这种方式来履行自己的职责。随着时间的流逝,老太太责打孩子已经成了习惯,而不是出于愤怒。就像宗教仪式一样,体罚被视为一种确保能维持事业与宗教的方式,老太太通过毒打与惩罚孩子来洗刷孩子的罪恶。她似乎在不断地告诉他人与上帝:“我在教育孩子成为好人;我在尽自己的职责;我们都是好人。”可是男孩犯了什么罪以至于遭受这么野蛮的毒打呢?老人感到心痛是因为女儿和一个酒鬼有不合法的关系,但是让孩子来接受惩罚是错误的。

一般论文格式范文www.udooo.com

听到孩子的死讯,她也并没有感到十分痛苦,因为她认为已经履行了自己的职责。
老太太受到了不公正的对待,所以她对别人也不公正。她也是一个受害者。她过着充满悲剧的悲惨生活:女儿与酒鬼的不伦之恋;女儿的去世,被女儿丢下的男孩以及孩子的死亡,这些都是她所经历的人生悲剧。
四、结语
在《捡橡果的孩子》中,理查德·杰弗里斯描绘了一个生活在落后村庄的私生子以及他的整个家庭的悲惨生活。之所以有这样悲惨的生活是由于老太太错误的理念以及宗教对于她思想和行为的巨大影响而导致的,因此小说的主人公必然是悲剧角色。
参考文献:
虞建华.The Acorn Collector,英语短篇小说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欧阳美和.杰弗里斯和他的《捡橡果的孩子》[J].山花,贵阳:贵州省文联,2012.
[3]徐亿,杨玉.社会习俗与人性悲剧:理查德·杰弗里斯《捡橡果的孩子》[J].名作欣赏,太原:名作欣赏杂志社,2011.
[4]肖爱萍.外祖母究竟怎么了——读理查德·杰弗里斯《捡橡果的孩子》[J].山花,贵阳:贵州省文联,2010.

copyright 2003-2024 Copyright©2020 Powered by 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备案号: 粤20174009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