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turnitin查重官网> 管理学 >> mba >> mba毕业任务书 >简述教学方法高中语文诗歌教学办法怎样

简述教学方法高中语文诗歌教学办法怎样

收藏本文 2024-02-02 点赞:29081 浏览:132347 作者:网友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要: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从《诗经》到《离骚》,从唐诗到宋词到元曲,诗歌作为我国文化的瑰宝始终光芒四射,它以自己独特的美和内蕴滋养了一代又一代人,给中华儿女注入了生生不息的文化气质和精神。中学语文尤其是高中语文教学中,古典诗歌教学占有重要的位置。本文分析了当前高中语文诗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对如何更好的开展诗歌教学,提出了几点建议和措施。
关键词:高中语文 诗歌教学 存在问题 建议措施
引言
诗歌对一个人的人文精神的培养起着启蒙与领航的作用。所以诗歌作为中学语文教学中的一部分,自有别的文体无法替代的特殊位置和重要作用。正如我国著名美学家朱光潜先生《谈读诗与趣味的培养》所说:要养成纯正的文学趣味,我们最好从读诗入手,能欣赏诗,自然能欣赏小说戏剧及其他种类文学。因此,语文教学中的诗歌教学是不容忽视的。
1当前高中语文诗歌教学中所存在的问题

1.1重理性分析,轻感悟探究

有相当一部分语文教师在诗歌教学中重理性分析而轻感性品味、重知识传授而轻情感培养,字字解释,句句分析,以致脍炙人口的诗歌佳作,经教师的条分缕析而失去它原有的光彩和神韵,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参与鉴赏的权利被剥夺了,本应让学生由衷喜爱的古典诗歌失去了它应有的魅力。教师把教参、资料中的主题思想、结构特点、艺术形象、创作方法、语言特色等等详细地讲给学生,条分缕析,面面俱到。这样,教师留给学生理解感悟的空间极小,更谈不上探究。古典诗歌以其生动的语言和丰富的意境打动了一代又一代读者的心灵,教师的详解往往使学生的自我体验消解,使学生成了被动接受的“机器”。

1.2重功利目的,轻审美探究

受高考压力的影响,一些教师片面地追求分数,把古典诗歌课上成了练习课,训练课。在古典诗词教学中只注重教给学生应试技巧、诗歌评论的术语,忽视对学生实际能力的培养。他们在课堂上大搞习题演练,把高考考纲“落实”在一个个精心设计的习题中,把逐年的高考题拿到课堂上作一详细的分析和对照,交给学生做各类题的方法,以求应对高考时能做到“游刃有余”。课本中那些古典诗歌内藏的、需要挖掘的“美”被忽略了,因为这与高考并无多大关联;课本内容只是作为出题的资料,而不是审美、探究的对象。久而久之,不仅会削弱学生对古典诗歌的兴趣,而且对其能力的培养有害无益。
2如何进行高中语文诗歌教学

2.1浅吟高唱,激发学生对诗歌的热情

不论是古诗还是现代诗,它们都具有很强的节奏感,学生在朗诵的过程中不但能够体会到美,而且往往会被诗歌中的艺术氛围所感染。因此,在诗歌教学中,笔者尝试使用多种方式来激发学生学习诗歌的热情。
1.导入情境式,激发学生朗诵的愿望情境教学是充分利用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情趣,把认知活动与情感结合起来的一种教学模式。笔者在讲授《春江花月夜》时,先让学生欣赏同名音乐,悠扬的古典旋律激发了学生朗诵这首诗歌的。再如,笔者教《雨霖铃》一课时,向学生展示了一系列的图片和动画,进而让学生品味语言、领悟意境,以之激发学生学习诗词的兴趣。
2.教师泛读与学生自读相结合,激发学生朗诵的兴趣在进行诗歌学习之前或者学完之后,教师可以通过泛读让学生体会诗歌中的审美意蕴,在这个过程中可以让学生闭上眼睛,进行身临其境的想象。例如,笔者在讲解舒婷的现代诗《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时,十分注重引导学生朗读,要让学生读出缓慢而又沉痛的语调,以此体会我们祖国数百年来的贫困和疾苦。
3.分角色朗读与朗诵比赛相结合在课堂教学中,角色的渗透和竞赛机制,可以更好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更牢固地把握诗歌的内涵。小组合作进行朗诵,可以让每一个学生都有对角色的把握,在朗诵的过程中很自然地就会进入角色扮演,从而对诗歌的内涵以及所流露出的情感进行真正的感悟。

2.2抓住重要意象进行解读

意象是中国古典诗词中最基本的构成元素,很多意象历经千年后承载了很多文人的梦想与忧伤,已经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比如,“江月”这一意象就几乎是苏轼黄州生活的符号。课堂上,教师可以结合这一意象展开研读,引导学生感悟“酹江月”的情结——永恒的自然之中小小的“我”也许最终只是黄土一抷、墓碑一座,但面对茫茫大江,苏轼坦然地接受了一切,这样就把苏轼个人的感情上升为了全人类都有的感叹。显然,这样引导学生从细微之处入手解读诗词,能使学生的思维走向更高处。

2.3抓住重要词语进行解读

自古以来,文人写诗就注重炼字。可以从字词的细节处出发鉴赏诗词,不仅可以让学生感悟到作者遣词造句之精妙,获得语言智慧的滋养,还可以让学生在揣摩、品味语言的同时,使情感受到熏陶,能力得到发展。比如,抓住“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一句中的“笑”,要求学生诠释这一“笑”的内涵,这样就可以在细节之中引发探究的契机,使学生的思维走向广阔。

2.4抓住重要的标点进行解读

学生解读诗词时会经常忽略标点。严格地讲,教材诗词中的标点都是后人添加的,未必都是最恰当的。因为,添加者对诗词的解读不同,所加的标点就可能不同。研究诗词中的

摘自:论文范文www.udooo.com

标点,目的不是找到那个最适合的标点,而是要挖掘潜藏在标点背后的作者的原意或诗词文化的内涵。比如,“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和“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中不同的标点,就可以引发学生对李清照的“愁”的多种解读,促使学生的思维走向深入。孔子曰:“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古诗如此,新诗亦如此。无论文言与否,诗歌所传达给我们的永远是生命的体验,是一种生命力的跳跃。学习诗歌不仅陶冶学生的情操,更重要的是可以让学生近距离地欣赏文学的极致,进而培养了一颗关怀万物的心。这就要求教师要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积累经验,在茫茫诗海中寻觅属于自己的一叶舟。
3总结
总之,作为语文教学的重要模块,诗歌教学是培养学生审美情感的一个重要途径。作为教师我们应该掌握合理的方法和技巧,对学生多加引导,让他们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在诗歌学习过程中不断提高他们发现美、判断美、创造美的能力,让学生在获得丰富文化知识修养的同时,形成正确的审美观、人生观。
参考文献:
李莉.新课改下的高中语文诗歌鉴赏教学[J].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08.
李雪莲.高中语文诗歌教学的反思[J].新课程(教育学术),2011,04.
[3]杨锋.试论唐诗鉴赏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J].学周刊,2011,11 .

copyright 2003-2024 Copyright©2020 Powered by 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备案号: 粤20174009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