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turnitin查重官网> 管理学 >> mba >> mba毕业任务书 >数字时代下电影语言体验化和观众互动需求集

数字时代下电影语言体验化和观众互动需求集

收藏本文 2024-02-28 点赞:34656 浏览:158541 作者:网友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1003-2738(2012)07-0316-01
摘要:数字时代的到来兴起了电影技术与艺术的新的探索。基于数字技术的依托,电影语言和电影叙事不再拘泥于传统的视听画面以及“平面化”和“单线条”,计算机数字技术生成的图像或协助生成的图像突破了原有的视听结构,强化了电影所具有的时间+空间的多维效果。观众对于电影的互动需求已经从视觉上的真实“回味”向感官上的真实情感“体验化”过渡。
关键词:数字时代;电影技术;体验化;互动需求
伴随着时代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电影艺术也以迅速而猛烈的变革紧跟发展的潮流。基于数字技术的依托,电影观众的观影形式产生了新的变化,以数字放映机为主的数字电影院提供了优质的放映环境,电影视听及画面质量显著提高,给观众带来了一个更精彩,更清晰,更身临其境的观影感受。以往那种单向的观影习惯被互动性,非线性的叙事方式所颠覆,给人以全新的视觉感受。

一、“视听语言体验化发展”

计算机数字技术生成的图像或协助生成的图像突破了原有的视听结构,不仅能够更加立体化电影原有的三维空间,同时强化了电影所具有的时间+空间的四维时空效果。在这种画面上所创造的作品给传统的镜头组接原则和剪辑观念提出了挑战。在叙事方法上,数字技术赋予传统的蒙太奇结构以新的含义,丰富了电影的时空展示模式和镜头组接原则。电影艺术的发展要求其载体能够根据叙事的需要,在四维时空中自由延伸、缩放和切换。现在数字技术的虚拟现实与仿真未来的能力创造了更加壮观的视觉效果。在这些真实或虚拟的画面中,电影的本质与功能发生了极大的改变。
当前数字技术引领的电影放映终端使电影语言和电影叙事发生新的变革。数字技术在新型数字影院中的迅速普及和应用不断推高观众的观影体验上限,以前,以好莱坞八大制片公司为代表的电影制作端是“ 梦工厂”,电影院是“看梦”的场所,而现在,电影院成为体验“梦”的场所。电影不再是“被看”的对象,而是人们“体验”的对象,甚至成为“体验”本身。“梦”不仅存在于大脑,呈现在眼前,其强烈的感官和思维的冲击使体验的效果更加突出,触手可及。这种新的影院观影体验改变了传统电影语言的视听元素,电影叙事也摆脱了传统的平面化、单线条的“用镜头讲故事”,在技术发展基础上发生了全新的变革。
如今,引领全球观众追捧的影片,一个突出的特点就是电影语言更注重观众的观影体验效果,即视听语言的体验化。电影的主题和叙事都要通过电影视听语言来展现,而基于数字技术的电影视听语言“体验化”的发展,使电影的视觉冲击变得的更加炫目,故事情节变得更加震撼。

二、观众的互动需求

上溯至原始社会,互动交流的观念就根植于人类的交流方式之中。根据法国人类学家列维斯特劳斯的考察,这种交往方式具有丰富以及未确定的特性。这种面对面的交流方式使人类保持了思维的无穷丰富性。在上个世纪里,摄影和胶片感光技术使电影在传播交流领域获得了本质性突破:人类有史以来第一次可以超越时空的距离通过影像观看他人的在场交流以及他人的影像进行心理化的在场交流。就电影镜像化在场交流特性而言,伴随着当代科学技术最新成果的计算机数字技术与电影的结合,使胶片电影单向、心理化的镜像式在场交流改变为互动、感官化的镜像式在场交流。
在快生活节奏的数字时代,以数字技术为代表的IT行业在经济领域占据越来越大的份额。而数字时代、网络时代具有后现代的特征,其突出表现就是符号的爆炸。因为符号的增值及其无休止的循环是构成后现代主义条件的一个关键前提。符号在数字时代电影作品中显得越来越重要,带给人们新的观影经验。社会的快节奏与信息的大容量、超负荷,迫使我们进入了一个“读图时代”,观众迫切需要的是一种新的表达方式来体现其内涵,需要符号的作用更加表面化,而不只是“身在闺中人未知”。因此,视觉快餐成为我们生活的主食。快节奏

源于:论文标准格式范文www.udooo.com

的生活方式使人们开始喜欢用某种幻想或刺激来暂时消除心理上的疲惫和压力,这便使观众的观影需求从叙事电影转向景观电影。景观电影的娱乐功能得到极其充分的发挥,更能满足现代人的心理需求。
数字时代观影经验的 “沉浸式”的体验成为其突出特征之一。观众不是面对影像,而是沉浸在影像之中[3]。在这里,感官刺激压倒了叙事,声音压倒了影像,娱乐化压倒了信息。逼真不再是目的,它是一个通过技术使人晕眩的,近于癫狂的制作。新的视听技术不仅产生了新的电影,而且培养了一代新的观众。一个由庞大的预算,逼真的声音和强烈视觉刺激的画面创造出来的巨片像一场“声光秀”,一种流畅的,欣快的影像和声音的蒙太奇。

三、数字化产生的观影体验误区

数字技术的发展及其在电影中的运用使得电影的表现手段得到了突出的进步,电影艺术在一定条件下摆脱了技术的限制,电影的创作手段更加丰富多彩,电影制作技巧与传播手段也得到了改进,对于增进电影的艺术感染力,以及对于社会电影文化的普及与深化,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4]。但是技术的进步与电影创作思维发展的不同步性也在一定层次上给电影艺术带来了灾难。在炫目震撼的电影视听体验之下,数字技术也为电影美学、电影文化和电影工业带来了不可低估的危机。电影的本质是叙事,这种叙事的本质要求观众在观影中得到的是一个饱含着创作者情感和深思的故事,即使科技的运用可以使观众得到更加震撼的视听体验,但是这种情感和思考显然不能被替代的,单纯的运用技术来掩盖电影的本质,就如同脱离了真实的生活,失去了对人生的感悟、对现实的体验,电影就会变成纯粹技术化的演示与游戏。电影并不是一种标准生产线上出产的产品,过分的追求数字技术会使电影在艺术效果上趋于模式化。技术的外表是不能代的思考的。如果观众始终沉溺于数字奇观的视觉盛宴中,那么电影就会失去生存的意义,或者说,变成了一个空有华丽外表的摆件。
电影自其诞生以来,其艺术价值便得到了世人的认可,一部优秀的电影就如同一件精美的艺术品,不论斗转星移岁月流逝,作为艺术的本质是不会泯灭的。不可否认,电影同时也是视听的艺术,炫目震撼的视听效果是电影重要的组成部分,但是,这种基于感官的刺激并不是电影的全部,在数字时代的背景下,电影对于人类的教益作用还需要得到更深刻的认知。
参考文献:
郝冰.数字特技与视觉真实性问题[M].影视艺术杂志.2002年第1期.
(法)路易·让·卡尔韦.结构与符号—罗兰·巴尔特传[M].车槿山译.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235.
[3]英华伦·巴克兰德.在虚拟和现实之间[M].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02年第5期.
[4]陈犀天.虚拟现实主义与后电影理论[M].当代电影杂志.2001年第2期.

copyright 2003-2024 Copyright©2020 Powered by 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备案号: 粤20174009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