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turnitin查重官网> 管理学 >> mba >> mba毕业文献综述 >高职初等小学教育(专科)课程设置现状、问题和对策

高职初等小学教育(专科)课程设置现状、问题和对策

收藏本文 2024-03-08 点赞:13089 浏览:50213 作者:网友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要:高职初等小学教育专业是为培养小学教师怎么写作的,所以高职初等小学教育应与基础教育协调发展。本文以松原职业技术学院师范教育系为例,提出了高职初等小学教育专业课程设置的现状,分析了在现行课程中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些建设性策略,为培养小学高质量的教师奠定基础。
关键词:高职初等小学教育专业课程设置现状问题与对策
随着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与国民素质的提高,自20世纪80年代末期开始,中国师范教育培养体制与培养模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自2000年以来,中等师范学校开始撤销、改制、合并或独立升格为师范专科或高职院校。
2005年3月经吉林省政府批准、教育部备案,成立了松原职业技术学院,是松原市唯一的一所以高职教育为主的全日制高校。高职初等小学教育专业是松原职业技术学院的传统品牌专业,2001年挂靠吉林师范大学分院,正式招收并培养专科层次的师范毕业生,学院成立以后经教育部批准保留了这一传统的专业。在多年的教育教学改革中进行了积极的探索,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但也暴露了多方面的问题,仅就课程设置来说,与各高校无论在理论研究还是在实践操作层面上相比都存在着很大差异。我们感觉长此下去,这种差异势必会造成在小学师资培养规格认识上的混乱,使高职初等小学教育专业建设难以深入发展,进而对小学师资培养产生极为不利的影响。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最主要原因是我们对高职初等小学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认识不清,理解偏颇,因此,笔者以松原职业技术学院师范教育系为例,研究高职初等小学教育专业(专科)课程设置的现状、问题与对策,以厘清我们的认识,进而更好地为搞好高职初等小学教育专业课程建设提供参考。

一、高职初等小学教育专业课程设置现状

课程设置是教师培养的关键,课程设置合理与否直接关系到培养目标能否实现,也直接影响能否培养适应社会经济与基础教育改革发展的高素质小学教师。就松原职业技术学院师范教育系的课程设置的现状来说,内容上,初等小学教育专业课程分为四大模块:一是公共基础课程模块,包括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英语、计算机、体育等;二是专业课程模块,由于小学教育具有启蒙性、基础性、综合性特点,小学教育专业的学科课程包括大学语文、语言文字基础知识、朗读与演讲、写字等;三是教育课程模块,它是提高教师教育专业水平和教师职业专门化程度的重要保证,体现了教师教育特色,包括小学教育学、基础心理学、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小学数学教学法、教学技能微格训练、教师口语等;四是教育教学实践课程类模块,注重实践能力培养,突出教师职业技能训练,是基于一种实践的环境下开展的“直接性的教学活动,是精心安排参与者在有所控制的、通常在课堂真实的情境里,对课堂教学进行实践、观察、研究与分析活动”,包括教育见习、教育实习、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等。
从课程形式上,松原高职初等小学教育专业课程又可分为必修、选修两大类,小学教育专业的师范生不仅有宽厚的科学文化基础知识,走上工作岗位后,在任教学科上有广泛的适应性,同时在某一学科领域有较深厚的功底,学有专长,成为某一学科的研究者或骨干教师。侧重的方面即可通过分方向的选修来实现。选修类课程包括走进新课程,小学语文、数学教育科研方法、教育心理学、案例分析和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研究等。
以上四类课程内容,各类课程学分差异比较大,公共基础课程模块类课程学分所占比例最低为20.5%,最高为40%;专业课程模块课程学分所占比例最低18%,最高为81.5%;教育课程模块课程学分所占比例最低为10%,最高为40%;教育教学实践课程类模块课程学分所占比例最低为10%,最高为20%。其中专业课程与教育课程相比,相差更为悬殊,比例为2∶1。由此可见,师范教育高职初等小学教育在培养未来小学教师基本规格理解方面存在着较大差异,导致课程设置取向的明显不同。
透过松原高职初等小学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方案可以看出,师范教育系基于“定格在专科”的认识,在课程设置上,套用高等师范院校的模式,自觉不自觉地向传统的培养专科的高师课程标准看齐,以学科课程的专业知识水平作为衡量自身学术水平的标准。认为高职初等小学教育专业的“高”起点和目标主要应体现在学科理论知识的掌握上,如果不这样就无法凸显小学教育专业的高学术水平。基于这种办学思想的影响,“近年来师范教育系在教学过程中,过分重视理论知识传授,轻视实践能力的培养和学生教学技能的训练,导致不少毕业生走上工作岗位后,用人单位普遍反映理论性较强,而师范性和适应性相对较弱”。上述现象的出现,是松原高职初等小学教育专业建设的6年里,由于在培养目标、办学模式、课程设置等方面缺少理论指导和成型的借鉴模式,只能在一定的模式上参照过去高师、中师办学经验,或借鉴本科大学办小学教育专业的经验以及自己对小学教育实际需要的理解进行实践探索而造成的必然结果。

二、目前高职初等小学教育专业课程设置存在的问题

可以看出,目前高职初等小学教育专业课程设置重理论性轻师范性,在一定程度上穿新鞋走老路,沿袭中师的办学思想,套用高等院校的模式,课程设置存在着许多问题:

(一)课程设置东拼西凑、杂乱重复又交叉

高职初等小学教育专业课程设置,东拼西凑的现象比较严重,集中表现在专业课模块的必修

摘自:毕业论文评语www.udooo.com

课和学科专业课程限制性的选修课,这两类课程是小学教育的特色课程,也是师范生未来的可持续发展中最能受益的课程,但是两类课程重理论轻实践远离小学教学的实际,目前开设的课程中以纯理论为主,强调理论性,过多的理论知识势必占去了实用知识学习、技能训练的时间。“现行的课程设置在功能定位和价值论证方面是模糊的,课程呈现膨胀状态”,教学内容多而杂,缺乏科学体系,知识针对性不强,理论滞后于实践,并且有的课程设置出现重复交叉,普通话训练在朗读、讲故事、教学口语、教育口语等多门课程中出现。这些问题不同程度地降低了课程设置的效率,真正适应实际的小学教育专业课程设置还有待于重新建构。

(二)公共基础课程模块比例过小,而且只重视英语、计算机工具类课程

公共基础课程涉及社会、人文、自然科学等诸多领域,目的是提升师范生的素质,使师范生知识结构综合化。这类模块的课程主要培养师范生具有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而目前高职初等小学教育专业仍以计算机、英语等工具类课程为主,使师范生出现知识狭窄、个人修养水平不高等状况,弱化了师范生文化基础知识的广博性。

(三)选修课少得可怜,师范生自由发展的空间不足

从高职初等小学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来看,选修课程少得可怜。从公共基础课程模块、专业课程模块、教育课程模块或者实践课程模块来看,选修课总共加起来只有5门,自由发展的空间不足,学生学习无兴趣,师范教育的“个性”逐渐萎缩,小学教育的“特性”踪影难寻,积淀多年的活跃课堂和课外活动、琴棋书画、艺体专长,师生共性难得一见,基本功训练意识淡薄,有关这方面的运作微乎其微。老师上微格教学训练课,学校连微格教室都没有,怎么上?只好回到传统的训练方式,学生到讲台上一个一个地讲练,

源于:大专毕业论文www.udooo.com

这样不仅耽误时间,还影响学生的训练效率,充其量只是多开设一些相关的课程而已,大体上属于“纸上谈兵”,也难怪学生说这不是大学,而是高中的延续。

(四)教育实践课程散而乱,学生“放羊”无人管

教育实践课程在高职初等小学教育专业中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它是联结理论和实践的桥梁。而现行的教育实践课程只在本专业最末学期安排一次见习、实习活动,8周时间,由于与实习学校沟通不畅,学校经费紧张,无法派教师指导学生实习,只好把学生“放羊”,学生自己找实习单位,有的学生实习,有的不实习,教师无法跟踪学生实习,只好撒手不管,导致学生实习流于形式。

(五)师资力量单薄,影响了课程设置

我们的师资来源有两个方面,一是从原有中师升格为专科的教师,这类教师长期忽视科研,导致教师轻视甚至排斥科研,无意识、无能力搞科研;另一个是从社会招聘来的大学毕业生,这部分教师学术基础很差,只知道讲课,不研究课程。这两方面的教师水平普遍较低,无论是学科建设、课程设置,还是教材的编写都直接受到严重的影响,没有强有力的师资做基础,使得高职初等小学教育专业在课程设置方面大打折扣。小学教育专业发展急需有小学教育学科背景的教育专家和课程专家提升专业课程发展的层次。

三、高职初等小学教育专业课程设置的对策

小学教育专业是多学科支撑的专业,在课程设置中存在着公共基础课程、教育专业课程、学科专业课程比例失衡的矛盾,在专业教育课程和学科专业课程内部也存在着内容重复,体系不健全等问题,严重阻碍了小学教育专业的发展。解决这个问题,我们的基本对策是:

(一)重构合理的课程结构

高职初等小学教育专业是师范教育系新设的一个全新专业,也是专业性很强的一个专业。在课程设置方面应按照“完善公共基础课程模块的体系,调整专业课程模块结构、加强教育课程模块建设、突出实践性课程模块环节”的总体思路,确定相应的课程比例,从而使培养的师范生具备广博的文化基础知识、精湛的学科专业知识、扎实的教育知识和专业的实践能力。
1.重构公共基础课程模块。公共基础课程模块着眼于师范生基本素质培养,同时兼顾满足未来小学教育发展需要的基本素质。学分比例应保持总学分的30%左右。加强公共基础课程建设,首先要构建必修课和选修课相结合的模式,使其覆盖范围广、拓宽学生知识面,为今后师范生的教学奠定良好基础。
2.调整专业课程模块。小学以综合课程为主,在课程设置上应该调整专业课程模块结构。可以按照“平台+模块”的模式建构课程体系,选择汉语言教育专业、数学教育专业和英语教育专业基础课程作为“学科专业基础平台”,设置“语文、数学、英语”三个方向模块,培养能承担小学语文、数学、英语课程的教学工作且擅长其中一门课程的教学,兼教思品课程或科学课程的小学教师,为了满足小学艺术学科教学的需要,可以增加“艺术模块”。在专业课程设置中开设综合课程,符合小学教育特色和体现师范性,这是小学教育专业的属性及其培养目标所决定的。因此学科课程设置的比例应该占到总学分的30%。
3.加强教育课程模块。师范教育系高职初等小学教育专业学历由中专提升到专科,这就要求我们在重视学生专业学科知识的学习和专业技能培养的同时,加强教育课程模块建设,有关专家认为教育课程设置应不低于总课时的25%,其学分也以25%为宜。在建立高职初等小学教育专业专科课程体系时,我们要高度重视教育课程建设,这是该专业培养目标所决定的。小学教师的教学实际表明,小学教材中的文化知识本身难度并不大,而难的是怎样把知识传授给学习能力比较低的小学生,让每一个学生都学会。从这种意义上看,小学教师应具有更高的教育、教学水平。高师学生掌握了系统的学科专业知识,只知道“教什么”还不行,还必须掌握教育专业知识,知道“如何教”。因此,教育课程应着重培养师范生的教育理念和从教素质。这就要求我们对教育课程从两个方面加以建设:一方面,要更新传统的教育课程观念,即摒弃过去中师将教育课程归属为公共课的偏颇观念,强化教育课程在师范教育中的特殊地位;另一方面,要充分考虑现行课程的实用价值,不合理、不适用的课程一定要精简,在总体门类多、课时紧的情况下,精简交叉过时的课程、为增设教育实用课程创造条件。
4.重视教育教学实践模块。教育实践包括见习和实习两部分。见习是指学生听专家型教师的指导课,学习他们的经验,以提高自己的教学认识和实践;实习是指深入小学课堂,实际参与教学,在指导教师的帮助下编写教案,进行实践教学并参与班主任管理工作、教育行政工作,开展教育研究等活动,以提高教学与管理的实践能力。最后由指导教师和实习单位给予实习鉴定。此模块占总学分的15%。它是课程四大模块中的重要环节,不可忽视,应给予高度重视。它对教师职业志向的确定,教育信念的建立,教育智慧的形成以及终身的专业发展有十分重要的影响。因此需要在课程层面上对其进行科学设计、组织与管理。(二)加大选修课程比例,建设满足小学教育发展和学生需求的选修课。为学生创造良好的个性发展空间,高职初等教育的选修课,体现了对学生共性发展的要求,开设的目的是打好学科基础;选修课给学生创造良好的自由发展和个性发展的空间,让学生有选择地学习,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开设的目的是有利于发展学生的个性和专长,加大选修课程比例培养具有鲜明个性和学有专长的师范生,这样才能使师范生真正理解课程的个性化,成为课程个性化的积极实践者。本着以学生为本的原则,在学科设置上分方向选修,应考虑到学生的兴趣和特长,学生可以在中文学科或数学学科、英语学科方向上适当加深和拓宽知识,使之进一步系统化。通过分方向选修,可以集中地学习一门课程,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专业方向。开设选修课必须以课程目标为依据,充分考虑学生的需求和实际水平,不能把选修课上成必修的补习课。开设选修课,可以使学生有针对性地提高自己的能力。

(三)增设新课程和专题探究课

面向基础教育的高职初等小学教育尚未将新课程纳入专业课程体系,未与基础教育改革有机融合,因而高职初等小学教育专业课程体系要增设新课程。如朱慕菊主编的《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钟启泉、崔允漷、张华主编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钟启泉、崔允漷主编的《新课程的理念与创新——师范生读本》等等。由于新课程要求教师有较强的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在高职初等小学教育专业开设新课程类的课程,可以学习新课改中倡导的新理念,拓展师范生学习教学理论的空间,使师范生在学习新课改的过程中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问题,增强探究意识。通过新课程的设置,可以将学生从传统封闭式的分析、讲解的教学状态中解放出来,进而促进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尽管我们常说新课改、新课改究竟改什么、怎么改,但对新课改的认识也是很肤浅的,这对实践的指导作用就会弱化,甚至会走入误区。因此,高职初等小学教育专业完全有必要开设一门相关的课程,让学生感知新课改的来龙去脉,紧跟教学改革发展的动向,深入认识理解新课程改革的内涵,将其内化为自己的教学理念,并有效地运用于教学实践。我们可以开设专题探究课程,以专题的形式向学生讲解新课程改革的前沿问题,对教学起到积极引领推动的作用。课题探究的内容设计要充分考虑学生已有实际理论水平,同时也要满足师范生对新课程理论的需要。课程的设置要贯穿专科阶段的始终,有利于我们了解科研的最新成果和发展动态,还可以用新知识解决实际中的问题,使学生体会到新课程理论对教育实践的指导价值,激发他们研究教育教学问题的能力,树立以科研为先导的观念,增强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四)改变课程组织实施方式,保障课程设置顺利运行

对于传统课程的设置,必须充分考虑到它在整体课程设置中的功效,而课程组织的实施方式成为保障顺利运行的一个重要因素。现行的课堂教学组织形式需要改变,改革教师“灌输式”“ 一言堂”的知识本位思想,新课程背景下的课程设置需要改变原有的传统组织方式,以学生为主体,加强师生互动、对话交流,充分调动学生的能动性,使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参与到教学中来,这样才能提高课堂效率,也只有这样才能使课程设置落到实处,解决实际问题。
(本文为于四海主持的吉林省职教学会松原职业技术学院“十二五”规划2011年度重点立项课题:“高职初等教育(专科)课程设置与学科建设研究”的阶段性成果。立项编号:szj11194,立项时间:2011年10月25日。)
参考文献:
董甫全. 开发实验课程与教学:教师教育改革的新路向. 教师发展研究,2009(18)
王树洲. 本科层次小学教师培

源于:论文网站大全www.udooo.com

养模式研究——培养目标与课程设置及标准.无锡教育学院学报,2004(4): 8~11
[3]曹慧英. 高师本科小学教育专业实践课程体系的建构.课程·教材·教法,2007(9)
[4]杨义峰.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趋势对高师课程调整的启示.安徽师专学报,2002(3)
[5]何万国. 小学教育专业课程体系建构研究.重庆文理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10)

copyright 2003-2024 Copyright©2020 Powered by 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备案号: 粤20174009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