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turnitin查重官网> 管理学 >> mba >> mba毕业文献综述 >对外开放、R&D溢出和全要素生产率

对外开放、R&D溢出和全要素生产率

收藏本文 2024-02-19 点赞:6590 浏览:22538 作者:网友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要】本文运用国际R&D溢出回归方法,检验中国区域R&D投入以及通过出口贸易、进口贸易和外商直接投资溢出的外国研发资本对区域技术进步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国内研发资本是中国技术进步最重要的因素;通过进口贸易溢出的外国R&D资本是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重要源泉;由于缺乏核心竞争力以及现行国际分工格局,出口贸易传递的外国R&D资本存量对技术进步的促进作用不显著;外商直接投资引致的国际R&D溢出对中国区域技术进步有负面影响,这主要与目前的引资结构与质量有关;此外,东部地区在研发水平和对国际R&D溢出的吸收能力上都要高于中部和西部地区。
【关键词】对外开放;国际R&D溢出;全要素生产率
一、引言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经历了一段快速、持续增长阶段,这被国内外经济学家称为“经济增长的奇迹”。但是也有许多学者认为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是要素驱动型的,总有一天,中国经济增长的奇迹将成为历史。新增长理论认为技术进步是增长的最终源泉。只有技术进步,实现经济增长方式向集约型的转变,才能提高经济增长质量,保持经济持续增长。在开放条件下,中国的技术进步不仅取决于国内的自主创新,国际技术溢出也是技术进步的一个重要因素。
目前许多文献都论证了R&D是TFP增长的主要推动力,Griliches(1987)在构建模型用于研究TFP时,就将R&D投入强度作为TFP的惟一解释变量。开放经济条件下,一国的技术进步不仅依赖于国内的R&D资本存量,而且依赖于外国的R&D资本存量。Coe和Helpman(CH,1995)最先采用国际R&D溢出回归方法说明国内和国外R&D资本都是生产率增长的重要源泉,从而证明了发达国家之间通过进口贸易的R&D溢出的存在性。Lichtenberg和van Pottelsberghe(LP,1998)针对CH(1995)在通过进口渠道溢出的外国研发资本存量计算中的不足进行了修正,其实证结果仍和CH(1995)一致。CH(1995)和LP(1998)的模型被后来的一些学者广泛用来对国际技术外溢进行实证检验。
本文将用1995-2010年中国29个省(直辖市、自治区)的面板数据,通过国际R&D溢出回归方法综合比较通过出口贸易、进口贸易和外商直接投资溢出的外国R&D资本存量对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

二、模型设定和数据说明

1.模型设定

源于:论文格式模板下载www.udooo.com

本文借鉴CH(1995)和LP(1998)等的思想,构建如下国际R&D溢出回归方程:
其中,为i省(直辖市、自治区)第t期的全要素生产率;为i省(直辖市、自治区)第t期的R&D资本存量;、和分别为i省(直辖市、自治区)第t期通过出口贸易、进口贸易和FDI获得的国际R&D溢出,计算公式分别为:
为i省(直辖市、自治区)t期的人力资本存量水平,代表吸收能力,、和分别为i省(直辖市、自治区)t期的出口额、进口额和实际使用外商直接投资金额,、和为中国t期的出口总额、进口总额和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总金额,是t期国家或地区j的国内R&D资本存量;是t期中国向国家或地区j的出口;是t期中国从国家或地区j的进口;是t期国家或地区j流向中国的直接投资;是t期国家或地区j的生产总值;是t期国家或地区j的固定资本形成总额;、和分别为i省(直辖市、自治区)第t期出口额、进口额和外商直接投资额占该省(直辖市、自治区)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衡量开放度对溢出效应的影响;C为截距项,、、和为对应解释变量的系数,为误差项。

2.数据说明

(1)全要素生产率
本文采用索洛余值法计算全要素生产率,即
为i省(直辖市、自治区)第t期的地区生产总值,经i省(直辖市、自治区)的CPI指数折算成2000年不变价的实际地区生产总值。为i省(直辖市、自治区)的就业人员。固定资本存量的估算采用“永续盘存法”:
为i省(直辖市、自治区)第t期全社会固定资本形成总额,经该省(直辖市、自治区)固定资产投资指数平减成2000年不变价的实际全社会固定资本形成总额,δ为资本折旧率,本文直接采用张军等(2004)计算出的9.6%。基年(1995)的固定资本存量,本文直接使用采用张军等(2004)计算的数据,其余年份的资本存量根据(14)式计算而得。关于α和β本文直接取叶裕民(2002)利用收入份额法计算出的中国劳动和资本弹性,分别为0.4和0.6。其余数据来自《新中国六十年统计资料汇编》和《中国统计年鉴2010》。
(2)国内各省(直辖市、自治区)R&D资本存量
本文运用Griliches(1980)提出的方法来估算中国基年(1995)的研发资本存量:
为中国i省(直辖市、自治区)1995年的研发资本存量,为i省(直辖市、自治区)1995年的研发资本支出(2000年不变价)。为i省(直辖市、自治区)1995-2010年研发投资支出的年平均增长率。为研发资本的年折旧率,本文沿用CH(1995)的5%。1995-2010年的研发资本存量依据永续盘存法来估算:
其中,为经固定资产投资指数折算成2000年不变价的历年实际研发投资支出。数据来自历年《中国科技统计年鉴》。
(3)国际R&D溢出
本文在实证过程中主要选取G7以及中国香港、韩国和新加坡十个国家(地区)。G7和中国香港、韩国、新加坡历年2000年不变美元价表示的R&D支出直接来自SourceOECD数据库,通过年平均汇价换算成人民币,再通过上述方法计算出各国历年的R&D资本存量。各国历年国内生产总值和固定资本形成总额直接来自World Bank Group。
对技术水平和经济发展产生影响的人力资源群体主要是受过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的人群,本文以这两类人群来反映人力资本存量状况,具体办法是将不同学历人口占六岁及六岁以上人口比重与该学历受教育年限乘积相加。

三、实证分析

由于中国各个省(直辖市、自治区)的经济发展水平相差较大,各个地区自身的研发投入、贸易结构以及在吸收FDI方面参差不齐,有必要分地区进行考察。本文将全国样本分为东部、中部和西部分别进行回归分析。重庆市的数据并入四川省,西藏的数据由于缺失比较严重而被剔除。东部地区:北京、天津、河北、辽宁、上海、江苏、浙江、福建、山东、广东、海南;中部地区:山西、吉林、黑龙江、安徽、江西、河南、湖北、湖南;西部地区:内蒙古、广西、四川、贵州、云南、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在进行回归分析之前,首先要进行Hauan检验,以确定究竟是选用固定效应随机效应回归模型。回归结果如表1所示:各省(直辖市、自治区)自身的R&D投入对全要素生产率均表现出积极的促进作用,表现为全国样本和分区域样本量的系数显著为正,在数值和显著性上都高于出口贸易、进口贸易和FDI的国际R&D溢出效应。这说明对中国而言,自主创新是技术进步最主要的促进因素。进行分区域比较,东部地区自身的R&D投入对全要素生产率的作用要大于中西部地区,一个重要的原因是东部地区经济基础雄厚,研发水平较高,研发资本的投入力度大。
出口贸易对中国技术进步的外部性不显著。出现这一问题的主要原因可能与我国的的出口结构以及当前国际分工的格局有关。中国在劳动力相对丰富而技术相对缺乏的条件下,按照比较优势参与国际分工,导致中国的出口以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主,技术含量不高的加工贸易出口占据中国出口贸易的大半江山,低技术密集型产品的生产部门相对其他部门并不具有显著的技术优势。
变量的系数显著为正,可以认为外国的R&D资本存量通过进口贸易促进了我国区域技术进步。在开放经济中,国家之间存在水平或者垂直差异的中间产品国际贸易,R&D资本通过增加产品品种或提高产品质量,促进技术进步。进行分区域比较,无论是绝对值还是显著性,东部地区都要高于中西部地区。这说明进口贸易带来的国际R&D溢出对技术进步的贡献率东部地区要大于中西部地区,这也说明欠发达地区人力资本水平低,吸收国外知识溢出有限。
变量的系数无论在全国还是分区域回归样本中都为负,说明在某些方面,FDI对中国技术进步产生了负面影响。这可能与我国吸收的FDI类型有关。中国目前吸收的FDI仍主要以劳动密集型为主,而且由于跨国公司进入后造成部分本土企业的市场份额萎缩,使中国一些本已具有一定创新能力的产业面临着人才流失和技术主导权失控的困境,一定程度上抑制了本土企业的研发活动和创新能力的提高。即使在利用外资中获益非浅的汽车、电子等行业,跨国公司从全球化经营战略出

源于:查抄袭率怎么发表论文www.udooo.com

发,在中国主要从事的是最终产品的加工组装,而关键零部件仍大量依靠进口。一些外资进入的高科技行业,技术水平高,这对当地的吸收能力要求很高,由于本土企业与外资部门技术差距较大,缺乏大量的专有知识及人才,没能吸收外资先进技术。

四、主要结论

本文采用相同标准计算了通过出口贸易、进口贸易和FDI渠道溢出的外国R&D资本存量,在考虑对国际R&D溢出吸收能力的基础上,通过国际R&D溢出回归方法比较分析了三种渠道溢出的外国R&D资本存量对中国区域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国内R&D资本存量对于中国技术进步起到了显著的促进作用,并且高于国际R&D溢出效应。自主创新是中国技术进步最重要的重要源泉。通过进口贸易溢出的外国R&D资本存量对中国区域技术进步同样发挥着积极的的作用。由于中国的出口产品缺乏核心竞争力以及国际分工格局等原因,出口贸易对中国全要素生产率提高的促进作用不显著。而FDI引致的国际R&D溢出效应对中国区域技术进步有负面影响,这主要和引资结构与引资质量有关。此外,由于经济基础雄厚,研发投入力度大,人力资本水平较高,中国东部地区自身研发水平和对国际R&D溢出的吸收能力都要高于中西部地区。
参考文献
陈继勇,盛杨怿.外商直接投资的知识溢出与中国区域经济增长[J].经济研究,2008(12).
李小平,朱钟棣.国际贸易、R&D溢出和生产率增长[J].经济研究,2006(2).
[3]Coe,D.and E.Helpman,1995,“International R&D Spillovers”,European Economic Review,39(5):859-887.
[4]Lichtenberg,F.and B.van Pottelsberghe de la Potterie,1998,“International R&D Spillovers:A Comment”,European Economic Review,42:1483-1491.

copyright 2003-2024 Copyright©2020 Powered by 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备案号: 粤20174009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