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turnitin查重官网> 管理学 >> mba >> mba毕业文献综述 >谈述成因我国农村义务教育“空校”现象原因和对策

谈述成因我国农村义务教育“空校”现象原因和对策

收藏本文 2024-04-06 点赞:27545 浏览:121837 作者:网友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 要:多中心治理理论对我国当前的义务教育改革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特别是我国当前出现的农村义务教育“空校”现象。在义务教育治理中各中心之间应保持相对均衡,在城乡二元体制分化的当代中国,促进农村义务教育资源配置的相对均衡甚是重要。基于多中心治理的理论视阈,并结合我国当前农村义务教育的现状,分析我国出现的农村义务教育“空校”现象的具体原因,并结合理论探寻化解这一现象的具体措施。
关键词:“空校”现象;多中心治理;农村义务教育
1002—2589(2012)25—0151—03

一、问题缘起——始于对内蒙古自治区凉城县的一次调研

1.凉城之行

2008年凉城县“九普”学校共有22所,53个教学点,小学共有312个班,初中109个班。全县九年义务教育学生人数达到17 494人,其中小学人数为11 357人,在县城小学就读的有6 980人,占全县小学人数的61.5%。教职工人数为1 913人,小学教育阶段教职工为1 094人,其中在县城小学任教的教职工为317人,占全县小学教职工人数的29%。这反映了凉城县县城小学人数比农村小学人数多出接近一倍,而农村小学教职工人数是县城小学教职工人数的三倍之多。县城师生比例为1∶23,而农村则是1∶6。部分农村地区师生比甚至达到1∶1,同时也出现某些年级没有学生的现象。①
这一现象不只是在凉城县才出现,而是我国农村义务教育的一个普遍现象,从2000年到2010年这10年间,全国农村小学减少了一半,从55万所减少到26万所;初中减少了六分之一,从6.4万所减少到5.5万所。其原因可以概括为“一少”、“一多”、“一高”:“一少”,即农村学生数量减少,学龄人口减少。全国6~14岁义务教育阶段学龄人口从2000年的2.05亿减少到2010年的1.58亿,减少了4 700多万。“一多”,即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增多。全国进城务工人员目前约2.4亿,2010年随迁进城读书的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约1 200万。“一高”,即对高质量教育需求提高。农村学校的规模小了,老师就少了,家长担心质量难以保证,也导致了学生向城镇学校流动。

2.学界探讨

一般说来,农村“空校”不外乎学额少,校舍多。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除了客观上人口出生率的下降和合理“裁撤并”学校导致部分校舍闲置外,有相当一部分闲置校舍是由于不当的人为因素造成的。农村小学生源萎缩问题日益凸现,不少学校都出现了人走“楼”空,班额减少的严峻情况,一些学校甚至不得不在举步维艰的窘境中逐步走向撤并。而生源素质的不断下降,则着实给农村小学的办学带来了致命的冲击和严峻的挑战。学校领导如何带领教师走出困境,摆脱生源劣势,对创造农村小学教育的新局面十分重要[3]。学者们大多关注的是农村义务教育存在的师资、经费以及基础设施等问题,而目前我国农村义务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恰恰与其相反,生源减少、师资的流失、基础设施的闲置都亟待于解决。

3.“空校”的界定

农村义务教育阶段的学校,由于入学新生逐年减少,而其现有的教育资源是根据入学人数最多时配备的,因此导致一些年级人数寥寥,甚至无人入学,农村学校人去楼空,现有的教育资源闲置或浪费,不仅如此,由于人数较少,教师无心教学,教学质量难以保证,闲置的教师也会越来越不能胜任原来的岗位,这也加剧了农村骨干教师向城镇的转移。我们称这种现象为“空校”现象,“空校”现象从根本上威胁着农村义务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二、问题探源——导致我国农村义务教育“空校”现象的具体原因

1.农村学龄儿童的逐渐减少

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随着计划生育工作的不断加强和完善,20世纪80年代人口的高出生率得到控制,并持续稳步下降。1991年人口出生率为19.7‰,2008年降至12.1‰,17年下降了7.6个千分点,并一直稳定在低水平上。1998年人口自然增长率首次降到10‰以下。从2000年开始,年净增人口低于1 000万,中国人口进入平稳增长阶段[4]。由于计划生育政策成效显著,以及公民受教育水平的提高,思想观念的转变,不管是在城市还是农村,优生优育几乎成为每个家庭的追求。而适龄儿童的骤减主要表现在农村,由从2000年到2009年,全国小学数由55.36万所减少到28.02万所,减幅达49.39%,在10年中减少的27.34万所小学中有83.58%是单纯的农村小学[5]。由于农村学校入学新生逐年减少,从而导致农村学校人去楼空,现有的教育资源闲置或浪费。不仅如此,城乡之间的教育资源配置也日趋不平衡。

2.教育资源生产与提供的不合理

首先,资金不足加剧了农村义务教育发展的困难。就拿税费改革来说,在税改之前,我国农村义务教育主要是靠政府财政拨款,以及在税费基础上的一些集资,而税改的推进,减少了农村义务教育的经费来源。目前我国农村义务教育的资金来源主要是县级财政拨款,税费改革,使原本就不宽裕的农村教育财政更加捉襟见肘,这更加重了县级财政的压力。义务教育资源的“单中心”供给不仅加剧了政府的财政负担,而且也不利于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导致农村义务教育资金短缺,各项资源的配置难以适应现实需求。
其次,我国义务教育存在着资源的垄断现象。在一些地区,重点学校的设置,加剧了中小学教育资源配置的不平衡以及生源分配的不公平,重点学校凭借其既有的知名度,一方面可以从政府那里获得充足的教育资源,另一方面,使得家长和学生都慕名而来,生源质量明显较好。而这些重点学校多位于城市,家长为了让子女拥有更好的学习环境,不惜耗费大量的成本,将子女送入重点学校学习,农村学校生源就相对减少。不仅如此,县级政府主导下的教育资源配置,导致一些重点学校垄断教育资源,提高入学门槛,而资源匮乏的农村学校便生源减少。

摘自:毕业论文的格式www.udooo.com

最后,师资水平低,人才流失严重。一是农村在编教师人心浮动,大量优秀教师的流失,使农村学校的师资缺乏问题更加突出,教学质量受影响,因此严重阻碍了农村义务教育的发展[6]。二是教师队伍不稳定,一些大中专师范毕业生也不愿意到经济落后、交通不便、待遇偏低的农村中小学任教,这就形成了城镇教师局部过剩,农村教师大量短缺的不平衡状态[7]。地方政府在财力和人事安排等方面的权力受限,以及服从统一的规划,导致农村义务教育水平不断下滑,加剧了“空校”现象。

源于:毕业论文致谢信www.udooo.com

摘自:毕业论文目录www.udooo.com

copyright 2003-2024 Copyright©2020 Powered by 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备案号: 粤20174009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