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turnitin查重官网> 管理学 >> mba >> mba毕业文献综述 >试议重塑基于积极心理学视阈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理念重塑学术

试议重塑基于积极心理学视阈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理念重塑学术

收藏本文 2024-01-18 点赞:33471 浏览:148784 作者:网友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要]积极心理学是当代新兴的心理学思潮。为进一步做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应该将积极心理学理念引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重塑相关教育理念,以增进大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
[关键词]积极心理学 心理健康教育 理念
[]A[文章编号]1009-5349(2012)10-0182-02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整个社会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广泛关注,心理健康教育在全国各高校逐步有计划、多样化地开展起来。由于这门课程比较贴近大学生的现实生活,并能从心理学角度对大学生具体行为加以指导。所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成了学生的热门课程。学生的关注程度和学习热情很高。但是,作为一门新兴课程,其教育目标和课程定位、价值取向等根本性问题还缺乏相关实践和研究。相当多数的高校心理工作者把问题学生的心理问题作为心理健康教育的重点,把心理健康教育变成鉴定和发现心理问题解决心理问题的学科。这一定位和理论,已经不能满足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要求。现代心理学正处在一个转折时期,即从消极心理学模式向积极心理学模式的转换。在过去,消极心理学占居主导地位,忽视人的积极心理品质研究,造成心理学知识中的巨大空场和心理科学贫困。积极心理学主张心理学应该而且必须转向为研究人类优点的新型科学,它的出现与发展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理念重构提供了新的契机。

一、积极心理学的内涵和意义

积极心理学(positive psychology),一门将幸福作为科学的心理学分支,改变了心理学一贯以来只关注抑郁、疾病的倾向,倡导关注人性的光明一面:幸福与快乐。幸福没有统一的标准,却随着精神的投入而有着不同蓬勃程度。如何发现人生的美好之处、寻生美好的方法。它关注正常人的心理,主张应对普通人如何在良好的条件下更好地发展和生活,如何使人的潜能得到充分的发挥,如何激发人自身内在的积极力量和优秀品质等方面进行大量的研究。积极心理学从积极认识人性入手,修正了传统心理学关注问题的研究视角,重新确立了积极有效的操作策略,完善了心理学的功能和使命。积极心理学主要涉及三方面内容:一是积极美好的主观体验,如幸福、成就、愉悦、感激等;二是积极的个体品质,如天赋、力量、兴趣、价值等;三是积极的机构,如家庭、学校、企业、社区和社会等。
令人惊讶的是,当今世界有更丰富物质享受、更发达的咨询传媒,更优良的教育和娱乐,但心理变态、障碍和疾病比以前更多了。原因是以往的心理学只研究负面的心理问题以及不良环境和恶劣刺激,形成了心理学以医学治疗为目标的发展倾向。与之相反的是,积极心理学认为对心理疾病的积极预防而不是先有病再治病才是保障心理健康的出发点。而积极预防则来自人心灵潜力的唤醒和在场——也就是说唤醒人的潜能比治疗心理疾病更有意义。这一全新理论不但对以往的心理健康教育起到了振聋发聩的呐喊,同时也对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理念重构提供了新的契机。

二、用积极心理学对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进行理念构建

(一)感受幸福,构建心理健康教育的灵魂

主观幸福感通常是指个体对自己对于本身快乐,愉悦和生活质量的幸福感受,国际心理卫生大会提出的心理健康四条标准中就有一条是具有幸福感。积极心理学的观点是心理健康的主要目标是促进个体的主观幸福感。更关注积极心理品质, 而不是心灵的消极方面。这为心理健康的发展注入了新的灵魂。积极心理学的目标就是要开发普通人的潜力,并探索正常人的获取主管幸福的途径,积极心理学之父——心理学家塞利格曼坚持从心理本位出发,也就是说,他所说的幸福,并不涉及物质层面的,更多的是精神层面,即幸福感。在他的中文版《持续的幸福》一书中,塞利格曼不再关注传统心理学注重的“如何减轻人们的痛苦”,而是专注于如何建立人们的幸福感,并让幸福感持续下去。塞利格曼具体阐释了构建幸福的具体方法,即幸福的五个元素,积极的情绪,要投入,有良好的人际关系,做的事要有意义和目的,要有成就感,都与自我的心理调节有关。它的意义在于揭示了心理学不但研究变态、病态心理,同时也研究正态心理如爱、成长和愉悦。
根据这一理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宗旨在于发现学生的正向心理潜能,重视培养学生积极的心理品质,如良好的习惯养成和行为方式,美好的情感体验,坚强的意志品质,完善人格的培养,善于合作的组织行为等。

(二)追求尊严,拓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方向

以往的心理健康教育中,大学师生关注的学科关键词都是压力、焦虑、狂躁、妄想、忧郁等等,而很少谈及信仰、勇气、乐观、幸福、毅力等。这就偏离了心理学的神圣使命——使普通人在日常生活中得更有价值和尊严,过分关注了“变态”而忽视了“常态”,抓了芝麻丢了西瓜,导致了心理学的狭隘和残缺。积极心理学主张“人是世界上最宝贵的存在”,处于复杂的生态系统中,有各种问题是正常的,但是人可以对已经存在各种问题进行自我检测、自我修复和自我进化。正常人经过自我调整和完善都可以过上相对满意、有价值的、有尊严的生活。为此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可以拓展新的思路,不如开设以培养积极品质为目标、以活动教学模式(游戏活动、角色扮演、实战演练等)为指导的项目化培训,也可以开展心理成长团体活动、辈互助活动等,让学生的积极的有尊严的心理品质真正得以内化和提升。

(三)激发品质,树立以人为本的发展观

积极心理学强调要站在发展的高度不断培养和激发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因为人的心理成长是终身化的,一生的,并不是某时某刻的,大学期间也是如此。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教师和学生都是处在成长之中的个体,教师也需要培养自己的积极心理品质,并以积极的心理看待发展中的学生,和学生共同成长。教师在教学中应鼓励学生发展信任、分享和提出发挥人类潜能建议的积极健康品质。首先要强调课堂气氛的重要性,课堂和学校的积极、平等交流可以增强学生的安全感和幸福感,帮助学生发展亲社会行为,为学校心理健康营造一个积极和谐的氛围。其次要为每位大学生建立心理档案,从大一到大四进行动态监控,有问题的解决问题,没问题的激发积极品

摘自:毕业论文怎么写www.udooo.com

质,追求主观幸福感。三是在日常的心理辅导中,教师要多使用正面、积极的词汇,如信任、分享、快乐等。

(四)有教无类,重塑为全体学生怎么写作的价值

我国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主要存在以下几种观点:一是给大学生普及心理保健知识、传授心理保健技能,矫治心理问题的“医学治疗论”;二是从学生心理实际出发,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学生心理各个方面进行积极教育和辅导,促进学生个性全面而和谐发展的“系统构建论”;三是以培养、完善大学生人格,提高心理素质,提升主管幸福感,追求爱与自由的“和谐发展论”。大部分学校主要持第一种观点,在具体教育实践中主张心理健康教育就是开设心理课程对学生进行“面”教育,和对问题学生进行心理辅导和治疗进行“点”的干预, 但忘记了学生是“体”的多项度的存在,对于对学生实际生活中反映的复杂问题不能一一关注,反而首要关注大学生“”问题,其次是关注少数大学生的心理障碍、心理疾病如性变态、恐惧症、焦虑症、强迫症等,教师所讲解的均是一小部分学生中发生的偶然和突发事件,不具有普遍意义。总而言之,教师关注少数问题学生的问题品质,却极少关注多数学生的积极品质。毕竟总体上看高校问题学生只是少数,因此在积极心理学的指导下重塑为全体学生怎么写作的价值观,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应定位于系统构建论与和谐发展论的融合,而不应是医学型(是老师而不是心理医生)。应该面向全体学生,重点关注特殊问题的学生;工作重点应集中主要精力帮助大学生更好地认识自己和社会,增强社会适应能力,调整解决自身心理问题的能力,最大限度地挖掘潜能,提高人生质量和幸福感,促进其全面发展和人格完善。
【参考文献】
任俊.积极心理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
朱晓伟.积极心理学对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启示[J].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5).
[3]张澜,王洪飞.积极心理学下的心理健康教育与实践[J].理论观察,2006(2).
[4]张倩,郑涌.美国积极心理学介评[J].心理学,2003.

copyright 2003-2024 Copyright©2020 Powered by 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备案号: 粤20174009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