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turnitin查重官网> 管理学 >> mba >> mba毕业文献综述 >多重社会理论视角中当代西方劳动学说考察

多重社会理论视角中当代西方劳动学说考察

收藏本文 2024-02-05 点赞:22080 浏览:97384 作者:网友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要:当代西方学者基于西方社会结构的变迁和劳动方式的变化,从不同的社会理论视角研究劳动问题。哈贝马斯立足于批判社会理论视角,试图在劳动与交往根本相区别的前提下,通过发挥交往理性的潜能,祛除生活世界殖民化;鲍德里亚和鲍曼都是从后现代社会理论视角分析劳动的当代特征和意义的;贝克阐述了风险社会中劳动的风险特征和社会影响;贝尔等人从文化社会理论视角探析了劳动的知识特征和文化意义;阿伦特从政治社会理论视角解读了劳动的政治意义;布洛维则把工人带回分析的中心,分析了“生产的政治”对共识性劳动的作用和意义,如此等等。从总体上看,这些研究都是围绕着劳动与当代社会的关系这一主题而展开的,劳动是当代西方社会理论家解读当代社会的主要视角之一。当代西方劳动学说的社会理论研究,对于我们进一步地探讨和研究劳动与当代社会的关系以及体面劳动与当代人的生存质量的关系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劳动学说;社会理论;多重视角;当代西方;马克思劳动理论
1000-5242(2012)01-0088-07
收稿日期:2011-05-09
作者简介:郭伶俐(1964-),女,河南温县人,河南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北京师范大学哲学与社会学学院博士生。
20世纪60年代以来,西方学术界基于不同的社会理论视角研究劳动问题,并且都把劳动问题置于当代社会结构和社会发展动力系统之中来考察。其主要研究著作有:哈贝马斯的《重建历史唯物主义》(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鲍德里亚的《消费社会》(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丹尼尔·贝尔的《后工业社会的来临》(商务印书馆,1984年),等等。美国学者道格拉斯·凯尔纳等在《后现写作技巧论:批判性的质疑》(编译出版社,2004年)和《波德利亚:一个批判性读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8年)等著作中,从文化视角对鲍德里亚的劳动学说进行了批判性研究。与此同时,国内学术界关于劳动问题的研究主要是在哲学和经济学领域展开的。在哲学领域中,关于劳动问题的研究主要围绕着马克思、恩格斯的理论文本展开的,近期主要研究著作有:景天魁的《社会发展的时空结构》(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2年);常卫国的《劳动论——(马克思恩格斯全集)释义》(辽宁人民出版社,2005年)等;主要研究论文有:何中华的《也谈作为哲学概念的劳动:与景天魁同志商榷》(《哲学研究》,1985年第12期);王晓升的《从异化劳动到实践:马克思对于现代性问题的解答》(《哲学研究》,2004年第2期);仰海峰的《生产理论与马克思哲学范式的新探索》(《中国社会科学》,2004年第4期)等。在经济学领域,学者们往往把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与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结合起来进行研究,主要研究成果有:如钱津的“劳动全集”(即《劳动论》、《劳动价值论》和《劳动效用论》,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逢锦聚等的《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继承与发展》(经济科学出版社,2005年),等等。而国内理论界从社会理论视角研究劳动问题的学术成果却很少。笔者拟从批判社会理论、后现代社会理论、风险社会理论、文化社会理论、政治社会理论和劳工社会学等社会理论视角,对当代西方劳动学说做以探讨和评析。
 

一、批判社会理论视角中的当代西方劳动学说

批判社会理论不仅包括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社会进行批判的思想观点,而且还包括马克思之外的其他思想家的思想观点,但是马克思的劳动批判无疑是最具分量的。在马克思那里,劳动是社会结构、社会动力以及社会形态的基础和本质,“整个所谓世界历史不外是人通过人的劳动而诞生的过程”,劳动解放是把人从一切“非人”的或“异化”的境遇中解放出来,劳动解放是实现人类解放的主要标志。从时空上看,雇佣劳动与资本的对立,不仅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本质,而且也是资本主义社会矛盾的症结所在,要使“每一个社会成员都能够完全自由地发展和发挥他的全部力量和才能”,实现每一个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就必须实现“自由的、联合的劳动”。马克思的劳动批判思想构成批判社会理论的主要源泉。
当代德国社会理论家哈贝马斯(Jurgen Haber-mas)继承了马克思的批判精神和劳动批判传统,但同时又把马克思的劳动理论作为解读和批判的对象,并试图以交往行为理论取代马克思的劳动理论。哈贝马斯把人类行为区分为目的理性活动和交往活动(即劳动和交往),并且把它们同系统世界与生活世界结合起来阐释现代社会。哈贝马斯认为,系统世界与生活世界原本有着十分紧密的关系,而在现代社会中,理性变成了工具理性,并得到了充分发展,交往理性却没有得到充分发展。支配系统的工具理性渗透到生活世界,结果出现了系统与生活世界的分化,导致系统控制生活世界,即“生活世界殖民化”。这是现代社会危机的主要根源。而马克思的劳动理论“对相互作用和劳动的联系并没有作出真正的说明,而是在社会实践的一般标题下把相互作用归之劳动,即把交往活动归之为工具活动”,从而将人类解放理解为劳动解放,把生产力的发展看做人类解放的根本动力,这既无法提供一种对当代社会令人满意的解释:也无法消除系统与生活世界的矛盾。哈贝马斯认为,劳动是人与自然之间的天然联系,这种天然联系必然导致工具性活动,只要工具性活动能够保持在系统世界范围之内,实现技术合理化,它就是合理的。现实却相反,工具性活动已经越出系统世界的范围,并侵入交往领域,因此,必须在劳动与交往根本相区别的前提下,通过发挥交往理性的潜能,祛除生活世界的殖民化,实现生活世界的合理化和人类的解放,即“只有有了新的制度框架,迄今未能解决的体制问题,才能借助于积累起来的潜在认识能力加以解决,而生产力的提高就是从体制问题得到解决的过程中产生的”。
法国思想家德波(Guy Ernest Debord)认为,马克思所面对的资本主义物化时代,而今已经过渡到视角性表象成为社会本体基础的景观王国,景观已取代劳动成为景观社会中人们相互联系的主导性模式,成为当代社会的支配力量,因而应该用景观范式解读当代社会。景观具有两个本质特征:第一,景观生产方式。在当今时代,社会生活本身直接表现为“景观(spectacles)的庞大堆聚”,资本与雇佣劳动的关系表现为“景观”与“观众”的关系,“景观”与“观众”的关系本质上是“资本主义秩序的牢固支座”,景观本身就是“异化的具体生产”;人们在这种景观社会中生存,因对景观的入迷而丧失了自己对本真生活的渴望和要求,资本家则依靠控制景观的生成和变换来操纵整个社会生活。在景观社会中,不仅作为劳动本质抽象的商品、货币和资本是以景观的方式呈现出来的,而且马克思所

源于:查抄袭率硕士论文www.udooo.com

指认的被物的关系所遮蔽的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也是以景观的方式表现出来的。第二,景观意识形态。当代资本主义制度是以景观这种“永远在场”的“无意识”的方式统

源于:论文资料网www.udooo.com

源于:论文书写格式www.udooo.com

造”事物世界,从而使得短暂徒劳的生命与稍纵即逝的时间得以延续和永存,因而工作对应着世界性。行动则是直接在人们之间开展的活动,即政治活动,它是人类实践活动中至高无上且必然出现的人性形式。在人的境况的三重维度中,劳动和工作只具有工具性价值,其目的在于维持人的生命存在,行动才是真正的人的生活。行动位于实践序列的最高级别,是备受推崇的人类活动。劳动在人类的实践序列中是最低下的,然而摩登时代却“颠覆了全部传统,也颠覆了行动与沉思的传统秩序以及积极生活内各种活动的传统等级”,它“把劳动颂扬为所有价值的源泉,把劳动动物提升到传统上由理性动物所占据的位置……”这种颠倒和提升,不仅使得私人领域侵入了公共领域,劳动挤压了行动的空间,而且也使得摩登时代的一切人类活动都要服从于劳动价值,劳动价值成为摩登时代最主要的价值,摩登社会也就成为劳动社会,即“大众社会”。劳动大众成为世界的支配者,从而导致“大众社会吞没了国家的所有阶层,‘社会行为’变成了衡量各个生活领域的标准”,我们所有人也都成为劳动动物,生命与世界的关系就是动物化劳动者之间的关系。劳动动物进入公共领域并被允许占据公共领域,结果使得真正的公共领域不再存在,只存在私人生活的公开展现;劳动在公共领域中的支配性地位,“的确意味着在非暴力方向上的进步,但并不意味着在自由方向上的进步”,相反,“它第一次迫使全体人类都处于必然性的支配之下”,并为极权主义提供了土壤。在阿伦特看来,公共领域既能把大家聚拢起来,又可以防止我们彼此倾轧。随着公共领域的不复存在,人们之间丧失了聚拢的可能,丧失了与他人的“客观”联系,这样必然导致大众孤独现象的出现。然而,失落的人们不会就此沉沦,它们必然采取最极端、最反人性的形式,找回失落的“公共领域”并给自己“一种在世的位置感”。因此,阿伦特说:“大量的人的麇集,就会几乎无法抗拒地朝着专制主义(despoti)发展,不管是一人统治的专制主义还是多数人统治的专制主义。”

六、劳工社会学视角中的当代西方劳动学说

劳工社会学把工人阶级带回社会学研究和分析的中心,主要研究工人阶级的生存状态、价值取向以及社会历史意义等。作为劳工社会学领域最重要的学者之一,麦克·布洛维(Michael Burawoy)的劳动学说可谓独树一帜。布洛维以其“学术工人”的特殊经历,运用马克思的上层建筑理论,建构了以共识性劳动为主要特征的劳动过程理论。
在《制造共识》一书中,布洛维建构了工作现场中的阶级冲突与工人共识之间的关系。布洛维认为,垄断资本主义根据自己的理性需要来型塑工人的所有特质。自由资本主义劳动过程是以强制性劳动为主的专制生产政体,因而马克思劳动理论强调的是劳动过程中工人劳动的被迫性和强制性;垄断资本主义劳动过程则是以共识性劳动为主的霸权生产政体,共识性劳动成为主要特征。工厂既存在着自己的上层建筑,也存在着规训劳动过程和型塑生产政治的独特机制,比如劳动过程游戏化、内部劳动力市场等。正是工厂中存在的这些上层建筑的意识形态作用,才形成了工人“自发同意”与资本主义微妙强制的结合,从而掩饰且确保了剩余价值的生产。在《生产的政治》一书中,布洛维突出地强调了其理论研究视角——“把工人阶级带回分析的中心”,并直言不讳地指出:“我主张产业工人阶级在历史中做出了有意义的和自觉的贡献”,“我认为这些干预是由持续的生产过程塑造的”。布洛维认为,资本主义劳动过程并非简单的产品生产过程,其中渗透着政治和意识形态因素。劳动过程中的政治和意识形态因素以及生产的政治共同构成了独特的工厂政体。具体地说,劳动过程、劳动力再生产的方式、市场竞争与国家干预等因素制

优秀论文查重www.udooo.com

约着工厂政体,工厂政体决定了生产领域中工人斗争的能力和利益,反过来,工人的反抗和斗争又推进了劳动过程与工厂政体的变化。在《辉煌的过去》一书中,布洛维通过深入地考察和研究匈牙利工厂政体及其变迁,不仅着重探讨了东欧前社会主义国家向资本主义社会转变的生产政体原因,而且把这种分析同公民社会理论相结合,不仅充分地肯定了工人阶级在原社会主义社会(东欧社会主义国家)中的地位和作用,而且也肯定了工人阶级在以后社会主义革命中的地位和作用。

七、简要评析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到,当代西方劳动学说已经突破了哲学和经济学研究的视野而进入到社会理论研究视野中。当代西方社会理论家,把当代劳动方式的新变化和马克思劳动理论置于自己的社会理论视野之中进行研究,既体现了社会理论的反思性特征,又是对当代社会现实的一种理性回应。概而言之,这些研究都是围绕着劳动与当代社会的关系这一主题而展开的。它深刻地说明了如下三个方面问题:第一,劳动与当代社会结构和社会发展动力的关系问题。上述各种社会理论都把劳动置于当代社会的宏观结构之中,从整体上阐述劳动方式的变化对社会结构和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和影响。应该看到,传统社会中的物质生产性劳动在社会结构和社会发展中具有根本性作用,当代社会中的劳动则呈现出新的方式,诸如符号化劳动、知识劳动等,并以其特有方式构造出新的社会结构和社会关系,甚至成为社会发展的动力。第二,劳动与社会文化、价值观念的关系问题。上述各种社会理论中的劳动理论研究基本上都揭示了当代劳动方式对当代社会文化、价值观念发展的重要影响和作用,尤其是知识价值观、消费文化观更加深入人心。第三,劳动与当代人的生活方式的关系问题。上述各种理论研究视角表明,当代劳动方式和劳动特征正在改变着当代人的生活方式和精神状态,劳动尤其是知识劳动在当代人的存在价值和生命系统中的意义得到了空前的提升。通过劳动这种方式,获取更多的知识财富,获得更多的社会尊重,求得社会认同,确立自我价值,已经成为一种普遍的社会心理。
当代西方社会理论中的劳动问题研究,给予我们如下两点启示:第一,我们在探讨劳动问题时,不能仅仅局限于经济学领域,而应该将劳动置于整个社会环境之中,在深入理解马克思劳动理论本质内容的基础之上,研究劳动与当代社会结构和社会发展的关系,深入挖掘当代劳动的文化价值,以彰显劳动对当代人生存的价值和意义,从而深化我们对劳动与当代社会关系的理解。第二,我们在领会和把握“体面劳动”、“尊严生活”的精神实质时,不能仅仅局限于社会经济生活的单方面,而应该把它们置于人们社会生活和文化生活以及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构的全过程之中,突显“体面劳动”与“尊严生活”的相互型塑关系。
(责任编辑 王华生)

copyright 2003-2024 Copyright©2020 Powered by 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备案号: 粤20174009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