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turnitin查重官网> 管理学 >> mba >> mba大纲 >特殊教育论中国高等特殊教育

特殊教育论中国高等特殊教育

收藏本文 2024-03-27 点赞:33122 浏览:155007 作者:网友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要:世界各国的政体、国情不同,教育制度也存在很大差异,但特殊教育却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这是因为特殊教育的发展情况是衡量一个国家与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因素,是衡量一个国家整体国民素质的重要因素,更是“以人为本”教育思想的重要体现。
关键词:以人为本复合型人才全纳教育

一、中国高等特殊教育的发展现状

我国的高等特殊教育起步较晚,但发展很快。1987年,经国家教育部批准,在中国残疾人联合会和吉林省人民政府的支持下,创立了长春大学特殊教育学院,开创了我国高等特殊教育的先河。相继成立的还有天津理工学院聋人工学院、北京联合大学特殊教育学院、华南师范大学特殊教育学院等。目前,我国高等特殊教育主要的招生对象是听障学生、视障学生、肢体残疾学生,开设的专业主要有国画专业、油画专业、设计专业、针灸推拿专业、音乐表演专业、音乐学专业等。经过多年的发展,建立了高等特殊教育的基本模式,具备了一支素质较高的教师队伍,培养了大量特殊教育领域的优秀人才。其中,长春大学特殊教育学院的针灸推拿学专业被教育部评为国家级特色专业;特殊教育研究所被评为吉林省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聋人美术本科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项目被教育部批准为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建立了“国家视障高等教育资源中心”和“国际聋人远程教育网络系统”。同时,也应看到我国高等特殊教育存在一些问题。首先,对高等特殊教育的认识不足。从我国的国情出发,办高等特殊教育仅仅依靠教育部门是远远不够的,要充分调动全社会的力量,让政府、社会、学校、家庭、企业及知名人士等形成一种合力。其次,高等特殊教育办学条件还需改善。高等特殊教育较普通高等教育投资成本高,受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我国高等特殊教育与西方高等特殊教育的办学条件存在一定差距。又如特殊群体是少数群体,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又很少有企业研发特殊教育的实验设备。即使政府出资从国外采购了部分特殊教育的实验设备,如盲文刻字机、点显器、凸图机等设备,但凭一次的政府采购,没有售后,还是不能满足需要。最后,从事高等特殊教育的教师收入不高,缺少进修学习的机会。从事高等特殊教育的教师付出的辛苦比普通教师要多,但在收入上并没有体现出相应的报酬。

二、加强高等特殊教育教师队伍建设

第一,不断加强高等特殊教育教师思想道德素质。特殊学生更是需要教师的特殊关爱,作为一名人民的高等特殊教育教师要衷心地热爱国家、热爱教育事业,才能全身心的投入到特殊教育工作中。
第二,不断提高高等特殊教育教师专业素质。现代社会需要的是全面发展的复合型人才,这就要求教师的全面发展。以往的灌输式教育和照本宣科已被时代所淘汰。教学过程是一个互动过程,高等特殊教育教师要树立终身学习的思想,与时俱进,钻研本专业,才能将知识融会贯通。此外,高等特殊教育教师需要学习特殊教育学、特殊教育心理学等科目,了解特殊学生,掌握特殊教育的方法,做到因材施教。作为美术教师要掌握手语,能与听障学生正常交流;中医教师学会使用盲文,达到无障碍教育的目的。
第三,建立科学的评价机制。高校教师肩负着教学与科研双从任务,有的个别教师还担当着行政职务,这些也都关系到教师自身的个人利益。我们应清楚地看到专职教师应以教学为主,不能误人子弟。在教学评价中不仅要依赖教学督导组的力量,更多地要以来学生和教师群体,将教学过程评价与教学结果评价有机地结合起来,做到真实、客观、全面。
第四,建立合理的人才引进与流动机制。如果把学校视为一个系统,那么学校这个系统应是动态的,而不是静态的。在学校内部建立合理的竞争机制,开展教师技能大赛,作为量化教师的一个标准,鼓励教师的进修学习及与各高校间的合作交流。如本校教师不能满足学科发展的要求,根据需要,可适当地引进人才或高薪聘请人才。

三、全纳教育是未来高等特殊教育的发展趋势

特殊教育的真正目的是让特殊学生适应社会、融入社会,并为社会尽特殊群体的一份力量。但以往的高等特殊教育经验告诉人们,硬件再硬,软件再好,特殊学生走出

源于:大学毕业论文www.udooo.com

学校,还是不能完全适应主流社会,有的甚至逃避。全纳教育又称融合式教育,是一种没有差别、没有歧视的教育,是在特殊教育的基础上,在一定的范围内,让特殊学生与普通学生一起学习。我国的全纳教育起步较晚,还处于探索阶段。2004年,长春大学特殊教育学院,在香港盲人辅导会的资助下,成立了中国内地的第一个国家级高等视障资源中心,正式启动了全纳教育。根据我国的国情,全纳教育应首先分别建立视障资源中心和听障资源中心,为特殊学生提供无障碍学习的平台。其次,从特殊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采取合作办学的模式,开设适合特殊学生学习的专业。最后,在全纳教育的实践中,不断积累经验,建立一套适合自身的管理机制,使全纳教育有效地运作起来。
参考文献:
中文核心期刊.中国特殊教育.教育科学研究所,2005.1
孙培青.中国教育史.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3]杨兆山 姚俊.教育学原理.辽宁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4]陈理宣.教育学原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5]吴式颖.外国教育史教程.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copyright 2003-2024 Copyright©2020 Powered by 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备案号: 粤20174009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