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turnitin查重官网> 管理学 >> mba >> mba大纲 >对于廊坊市城乡统筹进展视域下廊坊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对于廊坊市城乡统筹进展视域下廊坊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收藏本文 2024-02-18 点赞:7425 浏览:21287 作者:网友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要:论

源于:如何写论文www.udooo.com

述了城乡统筹发展对于廊坊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意义,提出了城乡统筹发展视域下廊坊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总体思路和具体定位,并从发展农村经济、加快新民居建设、培育新型农民和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四个方面给出了城乡统筹发展视域下廊坊市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程的具体举措。
关键词:城乡统筹发展;廊坊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党在十六届五中全会确定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这一重大历史任务,并提出了“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的20字指导方针。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项惠及亿万民众的民心工程,也是一项复杂而艰巨的历史任务。廊坊“小城市、大农村”的基本市情,决定了廊坊的发展潜力在农村,发展空间也在农村。我们要通过新农村建设,充分激发农村发展的内生力,开拓农村市场、活跃乡村经济,为构建廊坊市和谐社会添砖加瓦。

一、城乡统筹发展对于廊坊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大指导意义

2010年以来,廊坊市以城乡发展双赢为目的,在大手笔实施城镇建设的同时,大规模开展新农村建设,将二者结合起来共同推进。按照科学、民本、特色的原则,廊坊市谋划和启动了47个新民居组团建设,涉及428个村街。同时,为解决传统农业业态与新农村发展不相适应的问题,廊坊市确定了发展“双节双高型”、“城郊——都市型”农业的基本定位,为新农村建设实现跨越提供产业基础。

1.推进城乡统筹发展,是加快新农村建设的科学理论指针

我们要从指导思想、发展战略、规划布局、政策制定、项目建设、工作摆布等各个方面,落实和实现城乡统筹发展;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的要求,尊重农民意愿,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认真实施“以市带县、以城带乡、以工促农”的新举措,逐步建立起城乡经济社会相互促进、良性互动的有效机制,促进城乡协调发展。

2.通过城乡统筹发展缩小城乡差距,是加快新农村建设的基本前提

我们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就是要做到发展为了人民,使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成果,不仅惠及城市人口,更要惠及广大农民群众。解决“三农”问题,必须跳出“三农”抓“三农”。通过城乡统筹一体化发展,城乡分割的二元结构,最大限度地缩小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差距,逐步使城乡广大居民享有大体相当的公共怎么写作,使广大的农民群众也过上“蓝天、碧水、红花、绿树”的美好生活,进而促进新农村建设伟大进程。

3.通过城乡统筹发展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农村发展方式,是新农村建设的物质基础

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是一项长期、艰巨的任务。因为这不仅涉及农村内部利益关系的调整,而且涉及工农、城乡之间利益关系的重大调整。通过城乡统筹一体化发展,必将快速提高城镇化水平、有力推动三次产业的调整、促进农业人口向“非农”方向转化,进而不断拓宽农民持续增收的路子,这将极大地推动新农村建设的步伐;反过来,农民收入的不断提高也必将促进其消费观念的转变,进而提高对产品的种类和质量的要求,促进企业的技术改造和产品更新换代的速度。同时,解决“三农”问题,县域经济发展也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一些中心镇发展壮大后,对新农村建设的辐射、带动作用越来越明显。

4.通过城乡统筹发展不断促进新型农民培育,是新农村建设的着力点

农民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主力军,其素质的高低直接关系到新农村建设的成败。通过城乡统筹发展调整产业结构,使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而农村劳动力整体素质普遍不高,还不能很好地具备从事非农行业和向城镇市民转移所要求的技能和素质,这就要求我们按照“实际、实用、实效”的原则,适时地拓宽和开展劳动力专业技能培训,不断提高农民的专业技术能力和文化等综合素质。

二、城乡统筹发展视域下廊坊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总体思路和具体定位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总体思路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总揽,把推进新农村建设作为战略任务,把发展新型农业作为基本方向,把加快形成城乡一体化新格局作为根本要求,落实强农惠农政策,深化农村各项改革,发展农村经济,改善农村民生,加强农村基础建设,健全农村社保体系,维护农民群众权益,促进农村和谐稳定,为实现“两个率先”奋斗目标提供有力保障。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发展定位是:立足廊坊独特区位优势和“城郊、都市型”产业基础,借势京津冀都市圈、环渤海城市群发展,聚焦“京津冀电子信息走廊、环渤海休闲商务中心”发展定位,把新农村建设融入到全市整体发展格局中来,主动对接,加速融入,坚持“借势、错位、抢位、聚焦”发展战略和发展理念,加快推进村落布局区域化、产业发展集约化、功能怎么写作多样化、经营生产标准化、设施环境优良化,努力闯出一条符合廊坊实际、体现时代精神、普惠广大群众和城乡同兴共荣、可持续发展、集现代化功能于一体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之路,为进一步改善城乡二元结构、加快形成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新格局,拉动全市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实现进位争先目标提供强大动力。

三、城乡统筹发展视域下廊坊市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具体举措

促进城乡协调发展、加快新农村建设,既符合廊坊“小城市、大农村”的基本市情,又是建设“实力廊坊、效率廊坊、和谐廊坊”的一项重要举措。这就要求把农村工作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紧紧把握城乡协调一体化发展这个关键,以发展农村经济为根本,以新民居建设为依托,以培育新型农民为核心,以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为保障,更好地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1.发展农村经济是新农村建设的根本

新农村建设不等于新村庄建设,必须以业为本,决不能搞无产业支撑的“空心村”。因此,应积极发展新型农业业态,使农民新的生活方式有新的生产方式来支撑和对应。一是明确发展方向。对于可以实现城镇化、工业化的农村,要大力发展二、三产业,加快推进城镇化和工业化进程。对于不能够实现城镇化或者不能完全实现城镇化,仍然以农业为主的地区,应以发展农业为主,可以围绕农业发展多种怎么写作性、增值性产业和其他有比较优势的产业。二是选准发展路径。发展新型农业业态,应根据本地实际情况制定发展目标和具体措施。廊坊市毗邻京津的良好区位优势,决定了发展农业的基本定位是城郊——都市型的市场导向型农业和双节双高生态型农业。北三县(市)和霸州市重点把对城市的怎么写作作为农村产业规划和发展的方向,全力打造设施农业、现代畜牧业、先进制造业、现代物流业基地。中部四县(区)以特色农业、生态村镇和农业园区作为发展方向,全力打造生态林果花木业、新型怎么写作业和特色旅游观光、度检测休闲、商务办公示范区。南部文安、大城两县以绿色生态安全农业和农业专业市场为发展方向,全力打造无公害、绿色、生态特色农业、特色果品和现代加工业、林板一体化先行区。同时,要突出强化农业科技支撑,加快提升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按照“布局田园化、经营企业化、体制组织化”要求,大力推进以乳品、肉类、粮油、果品、蔬菜五大产业为重点的农产品加工业发展,鼓励支持发展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实施“百龙腾飞”工程,培育、扶持、壮大100个规模大、科技含量高、带动能力强的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重点抓好10家航母级龙头企业和投资亿元以上的大项目建设。壮大产业基地规模,着力培植关联递进的特色优势主导产业集群,两年内形成区域特色明显、产业聚集度高、经济效益突出的优势产业集群10个、农产品加工园区10个,培育特色明显、类型多样、竞争力强的专业村、专业乡镇500个。另外,还要建立新型农业社会化怎么写作体系,加快构建以公共怎么写作机构为依托、合作经济组织为基础、龙头企业为骨干、其他社会力量为补充的新型农业社会化怎么写作体系,健全完善农村现代市场流通体系。

2.加快新民居建设是新农村建设的依托

俗话说得好,“居有定所、乐其所业”。所以说,新民居建设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依托。通过建设新民居,不仅能够促进农村土地资源的集约节约利用、改善农村居民的生活条件,而且对扩大消费、拉动投资有着重要作用。在新民居建设过程中,按照“政府引导、群众自愿、市场运作、整合资源”的原则要求,根据区域发展不同情况区别对待,规划建立一批体现时代风采、彰显廊坊特色、采用节能环保新工艺的现代新民居。一是纳入城市化范畴的应按照城市标准去做。完成城市化的新民居本来就是城市的一部分,应按照城市标准去做,城市的基础设施和相关配

源于:查抄袭率毕业论文理工www.udooo.com

套功能应该达到什么程度,就要做到什么程度。二是以农业为主的地方应建成“新农庄”,每个县(市、区)每年建成3到5个、有条件的地方要建成一批体现廊坊特色的样板村。
此外,要大力推进村镇文明生态建设,让农民朋友住进新居的同时享有更环保、更健康的居住大环境。为此,要坚持“环城式、组团式、连线式”模式,加快推进各县(市、区)城区所在镇和燕郊、夏垫、安平、万庄、码头、牛驼、胜芳、里澜城、左各庄、旺村等18个建制镇文明生态镇的建设,力争3年内全市50%的镇进入文明生态镇行列。同时,还要继续加大文明生态村创建力度,不断提升创建水平,力争到2010年全市60%的村进入文明生态村先进行列。

3.培育新型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的核心

广大农民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主力军,农民的文化素质、技术能力和思想道德水平,直接决定新农村建设的兴衰和成败,新农村建设的目标能否实现关键在农民。培养一大批综合素质高、经营能力强、市场适应快的新型农民就成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必然要求。
其一,加大农村基础教育,提高农村劳动力的整体文化水平。农村基础教育是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的主渠道。重视和大力发展农村基础教育,构建农村义务教育保障机制,为培养新型农民打下坚实基础。其二,做好农村劳动技能培训工作,全面提高劳动力素质。要把此项活动作为一项“民心工程”,切实加强组织领导。按照“实际、实用、实效”的原则,紧紧围绕当地农业特色开展实用技术培训,将免费培训和有偿培训结合起来,培养出当前农村经济发展所需要的各类专门人才,全面提高劳动力素质。其三,强化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提高农民的现代文明素质。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一个重要标志就是乡风文明,在广大农民中大力倡导互助、互爱、文明、守法,着力培养农民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提高农民的社会公德意识、诚信意识、群体意识、积极引导农民树立社会主义新风尚。
同时,实施“三大工程”促进农民持续增收。只有广大农民群众实现持续、快速增收,他们才会有动力、有实力、有潜力不断提升自身综合素质,更好地投身到新农村建设的大潮中去。一是农民城乡双向创业工程。把农民城乡双向创业作为促进农民增收的基本方略,把农民依托特色产业性增收、扩大工资性增收、搞活财产性增收、促进转移性增收作为加快农民增收提速的重点,尽快研究制定农民创业带就业、就业促增收的各项优惠政策措施,优化创业环境。大力支持农民自主创业、就地创业、进城创业、返乡创业、积极吸引外地优秀人才来本区域创业,拓宽农民增收渠道。二是“村企共建、园区带动”工程。坚持以民营经济和园区经济发展为重点,做大做强农村二三产业,加大农民工资性增收比重。全面落实扶持农村中小企业、民营经济发展的各项优惠政策,进一步创新举措和发展路径,重点实施村企共建工程,鼓励支持农村中小企业与城市企业开展多种方式的产业对接和联合,引导园区周边产业升级和技术创新,重点支持全市20个特色产业集群加快发展,带动农民增收致富。三是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提升工程。坚持把培育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作为根本性战略举措来抓,把职业教育的重点转到农村劳动力上来,开发农村人力资源,大幅度减少传统农民。结合实施“阳光培训”、“一村两员”等培训工程和利用农村远程教育网络、各类职业教育学校(院),加大农民职业技能培训力度,着力提升农民创业就业能力。加强区域间劳务合作,发展订单式培训,促进农村劳动力合理有序流动,促进农民就业增收。

4.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是新农村建设的保障

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必须把基层组织放在首位,建强班子选好人,强化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组织基础。俗话说“火车跑的快,全靠车头带”。基层干部的素质与能力,是决定村街经济社会发展的风向标,因此,既要在村干部的任用上把好关口,更需要加强对村街干部的素质培训。一是配强村级班子,大胆选用那些政治素质强、致富能力强、领导能力强、责任心强的“四强”型干部,把基层致富能人、能带领群众共同致富的党员培养成村干部,使之成为群众的主心骨和领头雁。二是努力提高基层干部的素质和能力,大力实施农村基层干部“素质工程”,有计划、有目的地定期组织基层干部到市内外先进地区学习考察,加强对基层干部的法律和业务知识的培训,加强教育引导,努力提高基层党组织为民管事、为民造福的自觉性。三是充分发挥农村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大力开展“双培双带”活动,切实把农村广大党员培养成致富带头人,把致富带头人中的先进分子培养成党员,使农村党员真正成为农民致富的带头人、执行政策的明白人、社会稳定的维护人、文明新风的倡导人、村容村貌的管护人。
基层政治建设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另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要通过加强基层政治建设,不断提高基层政权规范化、程序化水平。基层党组织特别是广大基层干部要树立意识,努力提高决策的参与度,增强管理的积极性,提高监督的公开度,保证农村工作的顺利开展。要健全机制和制度,进一步制定完善选举、政务公开、村民代表会议、议事、理财、自治、评议等制度。要推进基层政权程序化、规范化,不断提高基层干部的宗旨意识、公仆意识,提高依法办事水平。同时,大力加强对农民的法制教育,提高农民依法参与管理的能力和履行应尽义务的自觉性,增强群众的主人翁意识和法制意识。
总之,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要求我们通过建设新农村、发展新产业、培育新农民,有效“三农”难题,探索走出一条现阶段适合廊坊情况的大规模、有特色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基本模式和现实路径。要发挥区位优势,打造永清、香河等新农村建设先行示范区,抓好新民居组团式联建。要大力发展“城郊——都市型”农业和“双节双高”农业,培育多种怎么写作性、增值性产业和其他有比较优势的产业,做大做强农业产业化龙头,打造廊坊知名品牌。要从提高农民的科技文化、生产技能、文明素质、诉求表达和参政议政水平入手,培育与新农村、新生活、新业态相适应的新型农民。
参考文献:
李刚.廊坊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新问题分析[J].现代经济信息,2009,(5).
刘玉荣.提高农民素质,培育新型农民[J].伊犁州委党校学报,2007,(2).

copyright 2003-2024 Copyright©2020 Powered by 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备案号: 粤20174009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