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turnitin查重官网> 管理学 >> mba >> mba大纲 >有关于哲学思想谢林哲学思想探析

有关于哲学思想谢林哲学思想探析

收藏本文 2024-01-23 点赞:6293 浏览:22033 作者:网友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要】谢林,昨日的巨星,今日的经典,明日的传奇。他的一生是奉献给哲学的一生。谢林是近代自然哲学的创始人,是德国古典哲学与美学的一位代表性人物。谢林用虚构的神秘联系来代替自然和人之间的现实联系。谢林认为人类社会的发展是有意识的理智的实践过程,他把认识活动看作自我意识内对立不断发生又不断同一的过程。他认为,要解决观念与物互为一致的问题,必须从一开始就设定观念世界和现实世界之间有一种预定的和谐。谢

源于:论文格式怎么写www.udooo.com

林还认为“绝对同一性”只有通过自我意识才能显现出来,个人和人类都参与了历史的创造,是历史的创造者。谢林哲学思想对当时及后世都具有很大影响。
【关键词】生平与著作;主要哲学思想;影响与意义
谢林(1775-1854)德国哲学家。一般在哲学史上,谢林是德国唯心主义发展中期的主要人物,处在费希特和黑格尔之间。要读懂他的哲学通常不太容易,因为他哲学中关于自然的定义总是不确定的。有些学者认为他是伟大但又捉摸不定的思想家。

一、谢林的生平与著作

谢林1775年1月27日出生于符滕堡的莱昂贝格一个新教徒家庭。1790年入图宾根神学院学习,他用启蒙思想研究神学,写出博士论文《对于“创世纪”第三章人类罪恶起源的古老学说的哲学批判解释》;发表了《论一种哲学形式的可能性》、《论作为哲学原理的自我》和《关于独断主义与批判主义的哲学通讯》。1796年,发表了《知识学唯心论集解》,他还吸收了维科(1668-1744)的历史主义,认为自我应该被理解为变化过程,并用唯心主义改造了斯宾诺莎的实体概念,认为实体作为绝对也有从客观到主观的实在变化。他研究数学与自然科学,发展了康德与赫尔德的自然哲学。1797年出版《自然哲学观念》,1798年出版《论世界灵魂》,同年被聘请为耶拿大学编外教授。耶拿时期是谢林哲学创造活动的顶峰。在这里,他完成了《自然哲学体系初稿》、《先验唯心论体系》,这两部著作作为“同一哲学”的两个部分,确立了他作为德国古典哲学改造者的历史地位。他还参加编辑《思辨物理学杂志》和《新思辨物理学杂志》,与黑格尔共同编辑《哲学评论》。谢林于1803年5月离开耶拿,10月任维尔茨堡大学教授。这时他的哲学思想开始发生变化,1804年发表的《哲学与宗教》标志着“同一哲学”的结束和从唯心主义向宗教的过渡。1806年,被任命为巴伐利亚科学院院士,1808年获得巴伐利亚国内功勋奖章。此后,他的思想进一步转向神秘主义。1809年发表的《对于人类自由的本质的哲学探讨》为其晚期哲学奠定了基础。1820年秋任爱尔兰根大学教授,讲授神话哲学与近代哲学史。1827年5月返回慕尼黑,担任新建的慕尼黑大学教授,并被巴伐利亚政府任命为科学中心总监,由科学院推举为院长。1841年秋,应普鲁士国王威廉四世的邀请,到柏林大学讲授神话哲学和天启哲学,并担任普鲁士政府枢密顾问。其演讲遭到了青年黑格尔派的公开批判。1846年结束了在大学的教学生涯,只在柏林科学院里担任从1832年起就获得的院士职务。1854年,谢林在赴瑞士旅行的途中死于巴德拉卡茨。他的著作编为14卷本全集,于1856-1861年出版。

二、谢林主要哲学思想

1.谢林用虚构的神秘联系来代替自然和人之间的现实联系,他认为自然和人都是在原始对立的推动下,从这个神秘的本原中发展出来的。从“绝对同一性”发展出自我意识的过程是从客观到主观的无意识的创造过程,构成他的自然哲学的内容;从自我意识返回到“绝对同一性”的过程是从主观到客观的有意识的创造过程,构成他的先验哲学的内容。
2.谢林认为如果实在是一种类似人类精神的自我决定过程,那么自然本身就不应该被看成是一种对自我来说无生机的障碍物,即自然应有其内在的理性和目的。如果说自然科学观察局部的自然现象,那么自然哲学就应该提供其内在的动力结构和普遍原理,也就是自然成为自然的原因。自然在谢林那里被描述成一种盲目而又无意识的理智,这种理智在同一与差别的矛盾推动下发展,最终产生精神。谢林认为自然是可见的精神,精神是不可见的自然,而自然本身的表象则体现某种最根本的理智,自然科学的目的就是从表象中总结出其中的理智,最终使这种理智精神化。谢林认为自然和精神两者同一的最高本原在于绝对,也就是要求自然哲学和先验哲学的同一。绝对有着双重含义,一是认识论层面上的(精神),二是本体论层面上的(自然)。在认识论上,绝对要求事物的客观存在与人的主观意识达到一致。当这两者在某种条件下达成一致时,只是某种“相对”,只有当这种一致性不受条件约束时,才能被称为“绝对”。“绝对”就是指主体和客体、精神和自然、思想和存在这种种对立的同一性。谢林认为哲学的根本任务就是要求对绝对的理智直观。谢林只承认一个唯一的理念,即绝对的同一性,这一同一性作为万物的根本构成了一切形式和所有表现的基础。而理智直观则提出了人本身对于这一同一性的理解方式,谢林认为“存在就是力量”。
3.谢林认为上帝是唯一真实的存在,具有无限的创造性,自然和精神两方面最后归于具有绝对同一性的上帝。从上帝的同一性出发,那么人类必然有其天生的自由,自由感在每个人的内心直接打下了烙印。谢林试图调和由这种自由所产生的恶与作为基督教上帝本身的至善之间的矛盾。谢林把所有的存在都基于上帝,那么上帝本身存在的根据只能在上帝内部,所以上帝就能分为上帝自身和上帝存在的根基,也就是上帝中的自然。谢林认为上帝自身虽是至善,但它是尚未完成的,尚在形成中的。上帝为了启示其自身的至善,只通过其自身是无法完成的,所以它的启示就必须经过一种中间产物——人。没有人的存在,上帝无法认识其自身的善,而没有上帝,人的存在就没有根基。
4.谢林认为有意识的创造过程从自我意识开始,经过理论活动和实践活动,最后上升到理智直观,才终于突然直观到“绝对同一性”。谢林认为理论活动是有意识的理智的观念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主体与客体、认识与行动的对立不断解决又不断产生,范畴并不是单纯统摄感性材料的形式,而是解决先后出现的这类对立的行动方式。谢林认为人类社会的发展是有意识的理智的实践过程,并力图说明个人作用与历史规律的辩证关系。他认为,在社会生活中人们不管怎么做作,怎么任意放肆,都为他们看不见的必然性所控制,这种必然性决定了人们必然会通过无规律的行动,引起他们预想不到的表演过程,达到他们不打算达到的境地,而且这种行动越无规律,便越确实会有这样的结果,这种必然性就是天意。5.谢林认为,作为同一哲学体系的开端和终端的那个绝对同一的东西是不能用概念来理解或言传的,而只能加以直观,但这种直观不是感性的,而是理智的。理智直观在谢林的艺术哲学里被作为消除无意识的必然过程与有意识的自由活动、客观东西与主观东西的对立,最后返归本原的最高认识官能。他认为理智直观在诉诸直接经验时就变成了艺术中偶发的美感直观。他说,艺术好象给哲学打开了至圣所,在这里,已经在自然和历史里分离的东西仿佛燃烧成了一道火焰。谢林以神秘主义宗教哲学家巴德尔、圣-马丁和波墨作为自己的思想先驱。他把他的那幅思辨的宇宙发展史的画面,变成了一幅从上帝来、到上帝去的宗教漫画。他公然宣称他的哲学的真正名称就是基督教哲学,认为宗教是衡量哲学的水准和正确性的标准。
6.谢林认为,理论哲学的任务是说明“表象何(下转封三)(上接第269页)以能够与完全独立于它们而存在的对象绝对一致”,谢林把认识活动看作自我意识内对立不断发生又不断同一的过程。谢林把主体与客体的对立看作是推动认识活动前进的动力。他认为主体与客体的对立是绝对的,只有借助于第三种活动才能实现对立的统一。而认识正是主客对立不断发生又不断解决的无穷序列。哲学只是对自我意识的模仿,它不可能穷尽自我意识的一切行动,而只能例举并陈述那些在自我意识史上仿佛具有划时代意义的行动。
7.谢林的“实践哲学”认为理智和意志是对抗。认为理智活动是必然的和有限的,意志活动则是自由的和无限的,介于二者之间、构成理论到实践的桥梁的是想象力。想象力所想象的对象总是有限的,但想象活动本身却是无限的,由此产生了理想与现实的冲突。理想与现实的对立直接产生了把实际存在的客体转化为应该存在的客体的冲动,因此,实践活动就是自我永远不断地谋求理想与现实相一致的活动,这一活动表现在时间中就是人类的历史。由于实践的目标永远不可能真正地现实中实现,因而人类的历史也就是一个无限地向目标逼近的进程。在意志活动中,有两种相互对立的活动,一种是纯粹天然的活动,它是使意志指向任务的某种必然性的东西,它激起个体产生追求幸福的私欲。这种对幸福的追求是一种客观的活动。另一种活动是观念的活动,这种活动是通过道德律而使自我变为自己的对象的。谢林认为,当个人的行动超过了正当的限度,就要受到他人意志的约束和制裁,法律制度就是建立在意志的相互制约的基础之上的。法律的强制作用实际上只是限制自然人的私欲,而不是理性人的自由。法治恰恰是自然人向社会人、理性人、自由人过渡的手段。据此,谢林把法治称为人的意志在第一自然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第二自然,人类的历史就是法治逐步实现的历史,就是朝向完善的国家目标不断前进的过程。
8谢林认为,人的终极使命本来是要解开那个永恒之迷——为什么有物存在,而不是一无所有?但是事实上,人不仅没有能解迷,反而自己成了一个最大的迷。人类历史非常吊诡。不能不让人想到赫拉克利特的一句话“时间是个掷的儿童,儿童掌握着王权。”谢林认为,人类和“绝对者”体验的是同一个时间,人的命运就在时间之中。
9.谢林认为,依据人类理智的深度信念,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观念与世界之间有着双重的关系:一是观念为不依赖它而存在的物所决定,观念来源于物,并且与物绝对一致符合。他认为,否认观念为外物所决定,来源于外物并与外物一致,科学就不能想象。因为科学、经验的前提在于,我们的表象和独立不依的事物绝对地一致符合,以致事物自身不是别的,就是我们对立的表象的那个样子,没有这个前提,科学,例如物理学就会完全迷失方向。他把这第一种关系称从客观世界、物向主观世界、观念的转化。二是我们自由地产生观念能够转化到现实世界中去,获得客观实在性,这可说是客观为主观、物为观念所决定,客观、物必须与主观、观念一致。他认为,如果否认了这种转化,否认物能为观念所决定并与观念一致符合,实践活动就不能想象。他称这一

中专生毕业论文www.udooo.com

关系为从主观世界、观念向客观世界、物的转化。由第一种关系,产生的哲学任务是:说明观念何以能与独立不依的外物绝对一致符合。由第二种关系,产生的哲学任务是:说明独立不依于观念的物何以能与观念一致。
10.谢林认为,要解决观念与物互为一致的问题,必须从一开始就设定观念世界和现实世界之间有一种预定的和谐。不检测定存在这样一种预定的和谐,则客观世界怎么会同我们心中的表象相符,同时我们心中的表象又怎么会同客观世界相符,便是不可理解的。谢林既不同意费希特的主观唯心主义,也不同意唯物主义及康德的二元论,而是主张真正在先的既不是主体,也不是客体,而是主体和客体的“绝对同一”。在谢林看来,人们的思路无论从客观的东西出发,还是从主观的东西出发,最终都需设定这两方面的“绝对同一”。或者你从客体出发,像在一切自然科学里那样,那么,自然科学的理论原理是怎么样能够普遍地适用于客观自然界的?难道不是预先设定了在主体和客观之间有一种预定的和谐吗?否则就不能设想观念的东西怎么能与客观的东西相符合。或者你从主体出发,像知识学所做的那样,那么,一个与主体相符合的客观世界又是怎样能够从主体中想象和推演出来的?除非我们预先设定主体与客体的“绝对同一”。因此,无论从客体出发,还是从主体出发,追根溯源,最根本的还是这个“绝对同一”,它“本身既不能是主体,也不能是客体,更不能同时是这两者,而只能是绝对的同一性”。
11.谢林认为“绝对同一性”只有通过自我意识才能显现出来,而这种自我意识的行动不是别的,就是一般自我直观的行动,或者说理智直观。这是由于他所说的绝对同一是一种无差别的同一,因此要认识它就不可能通过概念去理解,也不能通过概念去表达。它不是证明的知识,而是直接的知识,而且是与感性的直接知识不同的理智直观知识。谢林认为,感性直观的内容是零散、不统一的,理智直观则把握全体和同一性。
12.谢林认为,人通过自己的历史在不断地作出上帝存在的证明,而且这种证明也只能由全部历史来完成;而由于人的自由表演必定是无穷的,所以绝对综合的完整发展,即历史也是一个无穷的发展过程,它本身只是上帝的一种绝不会完全发生的启示,因此它对上帝存在的证明也永远不会完成。而且,既然“历史中的上帝”的生存是与人的自由表演不可分离,那么个人和人类就不只是上帝用以演出自己创作的戏剧的工具,而且是参与整个戏剧创作的诗人,是他们所演的特定角色的亲自编造人,换句话说,他们都参与了历史的创造,是历史的创造者。

三、谢林哲学思想对当时和后世的影响及当代意义

1.谢林,昨日的巨星,今日的经典,明日的传奇。他的一生是奉献给哲学的一生。和大学同学荷尔德林和黑格尔相比,谢林少年得志,作为一个大学生就参与到德国哲学当时最高层次的原创和讨论中。他二十三岁时即获得名牌大学的教授席位,成为当时德国哲学界的头号人物,并在三十岁之前就达到了哲学声望的顶峰:他是所有人心目中的天之骄子,他的先验唯心主义、自然哲学、同一哲学、艺术哲学成为当时支配哲学界的主流思想。
2.谢林是近代自然哲学的创始人,他早期关于自然哲学的著作具有重要的当代意义。黑格尔曾高度评价了谢林早期的自然哲学,认为谢林的功绩并不在于他用思想去把握自然,而在于他改变了关于自然的思维的范畴;他运用概念、理性的形式来说明自然。他不仅揭示出这些形式,而且还企图构造自然、根据原则来发挥出自然。
3.马克思与恩格斯把谢林的早期哲学和晚期哲学明确地区分开,历史地肯定了谢林早期的“真诚的青春思想”,批判地吸收了其中的合理成分,同时无情地揭露了他的晚期哲学是“在哲学幌子下的普鲁士政治”。与此相反,马克思主义出现以前的叔本华与克尔凯郭尔,马克思主义出现以后的尼采和狄尔泰、海德格尔和雅斯贝尔斯等资产阶级哲学家则抹杀谢林的早期思想,把他晚期的反理性主义奉为先驱,为他们宣扬自己的思想学说怎么写作。
4.谢林是德国古典哲学与美学的一位代表性人物。以前对其历史地位的认识,仅限于他是康德与黑格尔之间的过渡,或是充当了黑格尔的先导。事实上,谢林的许多论述,都具有独立的意义和价值。他的艺术哲学、神话理论、人本主义理想、非理性的萌芽、自然观等,不仅反叛传统,而且对西方现代艺术哲学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参考文献
全增嘏.西方哲学史[M].上海人民出版社.
梯利.西方哲学史[M].
[3]海德格尔.谢林论人类自由的本质[M].
作者简介:林蓉(1961—),女,福建泉州人,1983年毕业于厦门大学哲学系哲学专业,哲学学士,高级讲师,现供职于福建省泉州市丰泽区委党校,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教学与研究。

copyright 2003-2024 Copyright©2020 Powered by 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备案号: 粤20174009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