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turnitin查重官网> 管理学 >> mba >> mba排版的要求 >积极心理学理念下高校学困生优化教育模式探析

积极心理学理念下高校学困生优化教育模式探析

收藏本文 2024-01-13 点赞:6354 浏览:18842 作者:网友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要:积极心理学是心理学界一股新兴的研究思潮,主张对人类美德等积极品质进行研究,倡导最大限度地挖掘自身的潜力,促进个人和社会的发展。积极心理学的教育理念积极乐观,为高校学困生优化教育提供了新的思路。具体从学困生优化教育的理念、方法、环境三方面,探索学困生转化的一种新型教育模式。
关键词:积极心理学;高校学困生;教育
1674-9324(2012)09-0189-03
高校学困生,是指智力正常,学习上存在一定障碍或困难,学习成绩明显落后于他人,不能达到教学大纲基本要求的学生。对于学困生的转化,最初研究集中在对认知能力和学习策略的探讨。随着研究的深入,研究者开始将学困生非智力因素纳入研究视野。基于这一研究视角,关注人类积极力量,研究人的发展潜力和美德,以帮助所有人获得幸福为目标的积极心理学在这方面表现出独特的潜力。

一、积极心理学的基本内涵

积极心理学是20世纪末美国心理学家兴起的一个新的研究思路。首次提出了“积极心理学”这一概念的是美国心理学家塞利格曼和csikzentmihalyi。自1997塞利格曼提出了“积极心理学”的思想,越来越多的心理学家开始涉足这一领域的研究,学者们开始关注人类的健康水平,这一理论成为心理学研究已经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和心理的研究往往更完美。
积极心理学是专门研究开发人的潜能和美德正质量科学。重点是积极的因素,提倡使用一个更加开放,欣赏的眼光去看人的潜力、动机和能力。倡导激发人的内在的积极力量和过硬的质量,并利用这些积极力量和卓越品质,帮助有麻烦的人,普通人还是有一定的人才,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潜能,从而获得良好的生活。

二、学困生心理特征分析

(一)自我意识受损,自我效能感低

学校、家长对学生的评价均以学习成绩为唯一标准,如此以来,学困生容易片面消极地评价自己,表现出明显的自我意识受损。个体自我效能感的信息来源于自己的表现、替代性经验、各种社会主张及一些生理指标。其中,实际的表现为学生自我效能感的评估提供了最有效的信息。学习实践中,学困生多次的失败经验直接导致了低自我效能感。易晓明等研究表明:在学习能力和学习行为的评价方面,大学的“学优生”比“学困生”的自信心强。

(二)存在归因偏差,易形成“习得无助”

归因使得人们对事物有预见性,并形成一系列从经验中总结出来的有关人的行为与其原因相联系的观念。它使得人们对周围世界和自己有一个相对固定、前后一致的看法。学困生在对自己失败体验进行归因时,往往存在归因偏差,他们很少将失败的原因归于“可控的”努力,而倾向于将其归因于自身能力低下。长此以往,这种稳定的“不可控感”会使学生产生无助感,形成“习得无助”。在行为上放弃努力消极应对,从而陷入一蹶不振的恶性循环。

(三)心理健康水平低,缺乏主观幸福感

学困生由于“理想自我”和“现实自我”之间的强烈冲突与矛盾,容易产生负面的情绪体验,缺乏幸福感。学困生存在明显的心理障碍,如过度焦虑、自尊心过强、自卑感重、逆反、厌学等问题。戴斌等研究指出:学业不良的学生比其他学生表现出更明显的强迫症状,对人际关系较敏感,有严重的抑郁、苦闷心情,焦虑水平高,敌对倾向严重。Gregg等指出学业不成功的学生表现出了更严重的抑郁,而学习相对成功的学生没有表现出严重抑郁。

三、积极心理学对学习困难学生优化教育的启示

积极心理学展示了一种积极心理理念,这对高校学困生优化教育提供了新的思路,我们可尝试在积极心理学

一般论文格式范文www.udooo.com

的视野下去重新审视学困生,发掘他们自身的积极品质和潜在的具有建设性的力量,促使其产生积极的自我价值定位,获得积极的社会支持资源,从而转变消极的行为模式。

(一)转变教育理念——培养积极乐观的人格

学困生优化教育应重视形成学生独立健全的人格,让他们从心底里感受到自身价值和人格力量的存在,学会以一种健康积极的心态去面对学习和生活。
1.培养积极认知能力——悦纳自我。积极心理学主张人们以积极的心态去认识自我,大学生应具备觉察自身积极品质的认知能力,并愉快地悦纳自我。悦纳自我首先要接纳自己、喜欢自己,肯定自己的价值,在此基础上体验愉快感、满足感和幸福感。其次是理智与客观地对待自己的缺点,能够意识到“真实的我”也许并不十全十美,但却自有强大的魅力蕴涵其中。
具体教育实践中,如何消除学困生心理上失败的阴影,是其成长发展过程中关键的一步。首先,引导学生运用合理的评价标准,关注自身的成功,重新自我定位,用积极品质来激励自己,发挥自身的潜能,实现自我发展。其次,通过一系列的认识训练,提高学习困难学生的自我认知水平,客观地评价自己,理性分析“现实自我”与“理想自我”的差距,产生自我激励,从而形成健康向上的自我体验。
2.优化归因模式——乐观型解释风格。解释风格是指人们对发生于自己身上的事的理由所做出的一种持续一贯性的解释方式。具体地说,是不同的人喜欢不同的方式解释的外部刺激事件的原因。”乐观解释风格”的人会认为失败和挫折是暂时的,具体的偶发事件,由外部原因,而这种失败和挫折,只有在这里和现在;和“悲观解释风格”的人会把失败和挫折是由于自己的原因,而这种失败和挫折是一个长期的,永久的,是由自身内在的原因,并会影响其他什么事情。那么悲观解释风格类型的人容易情绪障碍、焦虑等;乐观型解释风格的人能够乐观地看待失败和挫折。对于学困生因习得无助而引起的学习逃避行为的转化,重要的是改变其消极的归因倾向,使其认识到努力对于成功的重要性。在教育过程中通过讲解、反馈与诱导、个别化咨询、讨论等方式对学生进行系统的归因训练,转变错误的认知,随之改变不良情绪和消极行为,形成积极的情感和期望。帮助学生形成乐观型解释风格,使其在面对失败和挫折时能够以发展的眼光积极地看待自己。
3.拓展潜在心理能量——增强主观幸福感。人本主义心理学认为,人体内有一个提升和维持身体,发展自身的心理潜能。我们的发展能力,只有一小部分人的潜力,如果一个人的潜力充分挖掘,它会生发无限的力量和智慧。积极心理学,挖掘自身的潜力,并利用这些积极的品质,帮助人们主动寻求好的生活条件,达到助人自助的教育目的。在对学困生优化教育实践中应注重培养学生的积极品质、情绪和乐观精神,通过讲座、咨询、学生团日活动等多种形式发展学生积极的认知、情绪体验和行为操作策略。使学生树立正确挫折观和人生观,以积极乐观的心态来迎接失败、挫折的挑战,在快乐和成功中体验积极的魅力。学会快乐地学习、快乐地生活,从而成为一个幸福的人。

(二)转变教育方法——采用积极体验方式

积极体验是指个体满意地回忆过去,幸福地感受现在并对未来充满希望的一种心理状态。积极的心理暗示,人格的形成主要取决于社会生活的经验,因此,积极心理学促进个人获得的积极经验为主要方式,发展个人的个性,特别侧重于研究人类积极的现实能力和潜在能力的个人良好人格的形成或发展中的作用。
积极体验理论在方法论上为学困生优化教育提供了新的思路:即通过积极体验方式帮助学困生改变消极的自我概念和行为驱动模式,增强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启动其行为动力系统的良性循环。在教育实践中,教师要用一种开放的、欣赏的眼光去看待发展中的学生,教学评价标准应多元化,协助学

摘自:硕士论文答辩www.udooo.com

生进行积极自我评价,挖掘自身的积极品质。教学中善于发现学生的优势倾向,并提供环境来激发学生在这方面的潜能,结合具体的实践活动反馈及时鼓励表扬他们,让他们感受到获得成功、赞赏的欢愉和成就感。此外,将学生的积极体验泛化至更多的学习生活领域,如课外文体交流活动、社会实践等。在活动中协助学生产生积极的认知、体验积极的情感,塑造积极的品质。

(三)改善教育环境——建构社会支持系统

社会支持是一个人通过社会联系所获得的能减轻心理应激、缓解紧张状态、提高社会适应能力的影响。其中社会联系指来自家庭成员、亲友、同事、团体、组织和社区的精神上和物质上的支持和帮助。
对学困生而言,除了自身积极的自我教育和成长外,如果外界环境能提供足够有效的支持,则更加有助于学困生增强自尊心和自信心,对环境作出积极认知和应对。所以在对学困生优化教育中,切不可忽视积极的社会支持系统的重要作用。从学习、生活、心理等多个层面为学困生构建一个“社会支持”的氛围来帮助其走出困境。同时,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积极主动从现存生活中挖掘、利用社会支持资源的能力,增强社会支持系统的实效性,全方位地增强学困生优化教育的实施力度。
参考文献:
江雪华,申荷永.美国积极临床心理学的研究现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6,(4):463-465.
戴尔.H.申克.学习理论:教育的视角[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3:337-340.
[3]易晓明,李斌洲,傅和平.学习优秀与学习不良大学生的学习动机、自我效能和归因的比较[J].健康心理学杂志,2002,10(1):2.
[4]林国珍.学习困难学生心理特征及综合干预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6.
[5]任俊,叶浩生.积极人格:人格心理学研究的新取向[J].华中师大学报人文社科版,2005,44(4):120-126.

copyright 2003-2024 Copyright©2020 Powered by 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备案号: 粤20174009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