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turnitin查重官网> 管理学 >> mba >> mba排版的要求 >谈谈品行中学生不良品行原因与矫正对策期刊

谈谈品行中学生不良品行原因与矫正对策期刊

收藏本文 2024-03-20 点赞:17186 浏览:72640 作者:网友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要】中学生的健康成长是生理健康与心理健康和谐成长的过程,当今复杂的社会环境下,学生心理的健康成长显得尤其迫切。要引导现代学生健康成长,就必须及时发现学生品行问题的主要表现,分析不良品行的成因,寻找矫正不良品行的策略,适时干预,以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关键词】不良品行;成因;矫正策略
不良品行是指“那些与社会道德不相吻合甚至是相违背的道德行为”,它是人的品德现象中的一种客观存在。不良品行的学生虽然为数不多,但其消极作用却不可忽视, 它在整体上不仅扰乱学校正常的教学秩序,妨碍集体活动的顺利开展。而且在局部上阻碍青少年智能的正常发挥,不利于他们良好的品格、个性的形成和发展,危害他们的身心健康。初中阶段是人的品德成长的重要时期,如果我们能够把好这个学生品德发展道路上的重要关口,抓住关键时机,趁早发现问题,分析其形成原因,并及时矫正,这不仅是当下初中德育工作的迫切任务,更能为他们往后进入高一级学校以后的成长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有鉴于此,本文拟就中学生不良品行的成因及矫正策略问题,与同行交流探讨!

一、中学生不良品行的成因主要受以下四方面因素的影响

(一)社会环境因素

当今社会金钱至上,拜物主义等腐构思想和宣扬、、凶杀、、迷信等腐败文化沉渣泛起,严重危害着中学生的身心健康。社会大环境中的不良风气,是造成辨别是非能力低和抵制能力差的中学生品行不良的重要因素。

(二)家庭环境因素

当今家庭父母对孩子的教育有以下几种不良情况:
1.父母自身文化素质偏差。说话粗鲁、满口脏话、言行不

一、认为教育学生是学校的事,对孩子不问不管,使家庭教育相当欠缺。

2.父母因经商或外出打工。没时间照顾孩子,孩子都由爷爷、奶奶,外公、外婆,或其他亲戚朋友家代管,认为只要给钱,孩子身体健康,到学校读好书就算尽到了义务和责任,完全没有自己要好好培养孩子良好品行的意识。
3.父母教育方法有欠妥当。当孩子出现问题时,简单粗暴,认为打、骂能解决问题,一切都怪孩子,不寻找家长自身的原因,久而久之对孩子失去信心,而处在中学阶段的孩子正是生理心理发生变化的非常时期,很容易产生逆反心理,导致学生不思进取,恶性循环。
4.父母对孩子过于溺爱袒护。认为孩子只要成绩好就是好,至于孩子平时接触什么人玩什么也不闻不问,品行怎么样也不管,放任自流,结果孩子养成我行我素的不良品行。
5.父母因种种原因离异不和。孩子成了单亲家庭的牺牲品,或成了无父无母的孤儿,或成了不是亲身父亲或母亲的家庭,父母对孩子要么管得少要么不敢管要么没父母管……

(三)学校教育因素

1.学校评定教师的尺度是分数。当今的教育体制,虽然学校非常重视素质教育,但升学率的指挥棒无法让学校真正做到为学生发展而实施素质教育,应试教育才是现实。评定一个教师的好坏总是以学生的成绩高低来决定。
2.教师轻视对学生的品行教育。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有的教师认为学生成绩好是最重要的,品行好坏不重要,以成绩高低将学生分成三等,一等学生受宠爱,二等学生得鼓励,三等学生没人理。
3.教师自身素质不过硬。有的教师对待学习差的学生,过多的指责、挖苦、讽刺、冷落他们;有的教师厌教,将烦躁、苦恼迁怒于学生,对学生采取惩罚的错误行为,伤害了部分学生的自尊心,使学生失去学习信心。

(四)学生自身因素

1.自我为中心。当今中学生绝大多数是独生子女,有的学生以自我为中心,不能与同学和睦相处,与教师关系紧张,对立情绪严重,与集体关系不好,感到孤寂苦闷,于是另找“伙伴”,加入“团伙”等。

2.自卑心理。有的学生脆弱、消极、待人接物态度冷漠,不喜欢与同学交往。

3.自制

源于:免费论文www.udooo.com

力差。有的学生过分活跃,自我克制力差,不把周围的人放在眼里,易冲动,偏激,常常违反纪律,惹是生非。
4.不健康的个人需要。有的学生脱离实际过分追求高消费、虚荣心重,或者追求低级的性刺激。而学生的某些合理的,尤其是基本的心理需要,如自尊需要、情感需要、交往需要、成就需要等,长期得不到满足,或遭到剥夺,会盲目寻找补偿。
5.消极的情绪和不良人际关系。有的学生学习成绩、活动能力等多方面都比不上别的同学,因此,对自己没信心,觉得反正老师同学都认为自己不是好学生,从而爱憎颠倒、好恶颠倒、喜结伙、重"义气",被集体所冷落、受歧视,自尊心受到损伤,这些的失败和挫折都可能引起消极的情绪体验。
正是以上这些原因导致中学生形成了许多不良品行,认真分析研究中学生不良品行的成因,从而针对性地作出相应的矫正策略,是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内容,更是当今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需要。

二、中学生不良品行的矫正策略

(一)认知强化策略

道德认知是道德行为发生的必要条件,一个人只有具备了正确的道德认知,才能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念,进而对道德行为的孰是孰非作出判断,并最终去选择正确的道德行为。现实中,一些中学生之所以经常违反道德规范,产生不良道德行为,其最初的原因往往是出于道德认知上的模糊性乃至无知性而导致是非不分。
因此,要矫正初中学生的不良品德行,首先就必须从强化他们的正确的道德认知开始。对此,除了有效发挥“思品课”的主渠道作用以外,还应充分挖掘班主任、任课教师、家长等人力因素,通过与学生谈心交流、互相对话和各种校内外、课内外活动,以及茶余饭后、看电视、聊天等机会,不断向学生传授正确的道德知识。
同时,结合运用正反两方面的典型事例的学习、讨论,借助模拟道德情景,强化道德认知功能,使他们明辨是非,分清好坏,知道什么是真、善、美,什么是检测、恶、丑;懂得哪些是对的,哪些是错的;应该怎么做,不应该这么做。由此建构起个体自身的道德认知结构,形成正确的道德是非观念,从而增强对自我和他人的道德判断能力,促成自己正确的道德行为的实施。

源于:标准论文格式范例www.udooo.com

copyright 2003-2024 Copyright©2020 Powered by 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备案号: 粤20174009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