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turnitin查重官网> 管理学 >> mba >> mba排版的要求 >马克思主义理论传播中语言运用特点

马克思主义理论传播中语言运用特点

收藏本文 2024-03-23 点赞:3759 浏览:8834 作者:网友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要〕 语言艺术是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传播的重要因素,它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马克思主义理论被认同的程度。语言艺术不仅是使用语言的方法和技巧,更是一种整体的、具体的、发展的、联系的辩证语言思维。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传播中需要善于运用语言的不同抽象层次,合理运用不同的语言意义,针对不同传播对象发展通俗化与学理化两种语言。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理论,语言运用,抽象层次,语言意义,两种语言
〔〕A  〔文章编号〕1004-4175(2012)04-0015-04
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传播离不开语言,更离不开语言艺术。运用不同的语言艺术会产生不同的传播效果,同时,语言不仅陈述事实,而且表达价值,而这些是认同的基础。语言艺术的运用就是合理恰当地使用这些因素,进而促进受众对马克思主义

源于:论文格式怎么写www.udooo.com

理论的认同。由此可见,语言艺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传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本文从哲学和语义学的角度出发,对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传播中的语言艺术问题进行一些思考。

一、善于运用语言的不同抽象层次

抽象是人类特有的一种表达思想、分析问题的方式,虽然它不只限于语言,但却是语言进行表达、说明、解释的、必不可少的方式之一,语言就是通过抽象完成对事物综观、整体的把握的。何为抽象呢?抽象首先是“提炼”,从众多事物中,舍弃个别的、 非本质的属性,抽取出共同的、本质的属性;其次,抽象是“剪裁”。抽象是对共同属性的“提炼”、“抽取”,而所谓共同属性,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的。这种“共同”,是指从某个方面看。所以在抽象时,同与不同,决定于从何种角度上来抽象,而抽象的角度取决于分析问题的目的。大米和汽车,二者从商品的角度来看,都有、都要受商品规律的制约,所以其共同属性就是商品。商品这个“共同属性”对于大米和汽车来说,显然是相对而言的,除此以外,“共同属性”似乎就不存在于它们之中了。语言抽象的目的,是为了让人从综观、整体的高度来认识事物的本质。综观、整体,是事物本质的呈现,是剥离一切枝节最终得以本体呈露的境界。抽象是如何达到这种综观、整体的高度,进而使事物的本质呈现出来的呢?抽象分为两个层次:表象层次和理念层次。表象层次是对事物进行表象的、具体的、微观的抽象,它是抽象的最低层次。理念层次是对事物进行本质的、一般的、综观的抽象,它是抽象的高级层次。表象层次和理念层次在抽象过程中各自发挥着不同的作用,表象层次通过具体、微观、有形的抽象搜集抽象材料、汇总抽象内容、建立抽象基础,进而为理念层次的抽象做准备;理念层次在表象层次的基础上,通过整体、综观、一般的抽象剖析事物的根本、进而揭露事物的本质。因为表象层次是具体、微观、有形的抽象,所以,它是人们认识事物的基础。表象层次是理念层次的基础,理念层次是表象层次的升华,二者相互配合,共同完成语言抽象的目的。
语言的不同抽象层次通过先具体再概括、先直观后一般、先现象再本质的抽象过程,循序渐进地将事物的根本展现了出来,这样的语言内容符合人的认识过程,所以受众也更容易理解和认同。基于这个意义,语言的不同抽象层次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传播具有很好的借鉴意义。人的认识和理解都是先由具体、直观的事物开始,借助具体直观的事物,人才可以从这些具体直观的事物中,将事物本身抽离,进而思考事物背后的原理、规律等。这就是为什么儿童在学习计算的初期总是用“两个苹果加两个苹果等于几个苹果?”这样的例子,而不是直接用“2+2=?”这样的例子。这正是因为儿童在认识的初期还没有“数字”这样抽象的概念,所以要借助具体直观的苹果才能进行计算。而儿童的认识过程其实也是成人的认识过程。表象层次的语言较为直观、形象,它主要传递具体的信息,是受众认识事物、理解事物进而认同的基础;理念层次的语言较为抽象、综观,这样的语言是对事物的高度概括,从而帮助受众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透过现象认识本质。马克思的理论就是以资本主义生产的细胞——商品为基础,首先对商品的生产、销售、分配等整个过程进行了表象层次的抽象;在此基础上,通过对资本主义制度下,工人的生活状况、劳动状况等进行理念层次的抽象,总结出资本主义制度对劳动和人性的异化的本质;通过不断的抽象概括,最终得出了资本主义制度灭亡的必然性和共产主义存在的必要性这一本质内涵。马克思的论述就是对运用语言的不同抽象层次最好的说明,这也是为什么人们能认同马克思理论的原因之一。所以,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传播过程中,传播者应善于运用语言的不同抽象层次,既不能只停留在某一个抽象层次上,也不能表象层次和理念层次都不注重。灵活运用语言的不同抽象层次本身就是一种马克思主义思想,马克思主义理论传播的语言艺术更要注重对马克思主义的运用。

二、合理利用不同的语言意义

人是思考的动物,所以人需要借助一种方式将人的所思所想充分地表达出来。虽然可以表达人的所思所想的方式有很多,比如:绘画、舞蹈、音乐等,但是最能完整丰富地表达人的思想的,就是语言。语言不仅可以描述事物的状态、传递事物的信息,而且可以将人的情感、人对事物的价值取向充分地表达出来。而人类世界的问题无外乎就是这两样问题:“是什么”和“应该怎样”,所以语言的内容几乎就是全部人类世界。不同的语言具有不同的语言意义。英国语言学家杰弗里·N.利奇将语言意义分为理性意义和情感意义,“可以说理性意义是语段公开的或者字面上的意义,即从表面上看来,它告诉我们这语段是‘关于’什么的。” 〔1 〕 (P60 )“由此我们很容易考虑到语言如何反映讲话人的个人感情,包括他对听者和他所谈事物的态度。这一类意义可以叫作情感意义,它经常通过所用词的理性内容或内涵内容明确地表达出来。” 〔1 〕 (P21 ) 描述事物本身的状态、传递客观信息的语言就是理性意义的语言,表达人的情感、态度的语言就是情感意义的语言。而不同的语言意义又可以达到不同的语言目的。理性意义的语言通过描述事物本身的状态进而陈述事实,情感意义的语言通过反映人对事物存在状态的情感、态度进而表达价值。事实和价值是人类面对世界所采取的不同的方式,事实是客观存在的事物,它一旦存在就不以人的主观意愿为转移;价值是人与客体之间的关系,这种关系完全是一种主体性。事实和价值虽然性质不同,但是二者却“难舍难分”。任何事实的陈述都是以表达一定的价值为目的的,而任何价值的表达都需要以一定的事实为基础。事实承载价值,价值包含事实,二者共同配合才能构成完整的意义。就像事实和价值的不可分离,理性意义和情感意义也是不可分离的。理性意义传递的客观信息是关于事物本身的,这种客观信息虽然没有主观意愿在其中,但是,“传递”这一动作的发出,却是情感意义的。主体传递任何信息都不是为了信息本身,而是通过信息表达主体的情感、态度。有些信息本身就隐含了主体的情感、态度,有些则是在信息传递之后表达主体的情感、态度。而情感意义是必须通过理性意义才能体现出来的,人的情感、态度、价值的产生就是建立在对待一定的事实这一基础上的。没有理性意义为基础就直接表达情感意义,这样的情感意义是空洞的、毫无根据的、难以让人认同的。所以,理性意义是情感意义的基础,情感意义是理性意义的目的,二者相互配合才能将语言的意义完整地表述出来。语言的不同意义是完整地表述语言内容的基础,这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传播、特别是语言的运用有一定的启示意义。马克思主义理论传播的首要问题就是语言的运用,语言的运用直接关系到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认同与否。认同,虽然是主体的一种情感、态度,但是认同的成立绝不是没有基础凭空产生的,它是有一定根源的。认同也是建立在一定的事实基础之上的,由一定的事实,主体产生了认同与否这样的情感、态度。所以,为了促进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认同度,在传播中就要合理运用语言的不同意义,在理性意义的基础上表达情感意义。通过理性意义的语言陈述事实,在事实的基础上,以情感意义的语言表达价值,这样的逻辑顺序才符合人的认识、判断过程。试想一下,有谁会在事实不明的情况下就冒然赞同一种判断呢?英国语言学家杰弗里·N·利奇认为:“这种分析说明,语言的逻辑内容和理性内容可以被用来突出情感内容。上述这种论证可以叫做委婉宣传。” 〔1 〕 (P73 ) 情感意义的语言可以达到说服、宣传的目的,但是它需要借助理性意义的语言才能完成。如果整篇的内容统统都是情感意义的语言,是很难收到较好的宣传效果的。而以理性意义的语言为基础和铺垫进而表达情感意义,这样的宣传才会收到较好的效果。比如,宣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首先要陈述中国建设社会主义的现状、走过的每一条路以及各方面取得的成绩和未来的发展前景等。有了这些事实的陈述之后,再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进行评价、宣传才会收到较好的效果。其实,陈述事实的过程已经是表达价值的开始了,事实的选取是以价

源于:论文封面格式www.udooo.com

值为标准的,要表达何种价值就会选取同样性质的事实。总而言之,对理性意义和情感意义的运用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传播中不可或缺的一个语言艺术。

三、针对不同的传播对象运用好两种语言

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传播,包括学理化的传播和通俗化的传播。学理化的传播主要是面向少数骨干专业人群,用逻辑严密、高度抽象、系统全面的语言进行传播。“原生态的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相当部分是以零散的、语体形式存在着。” 〔2 〕 所以,针对这样的情况,重点不是如何通俗化,而是如何从学理上进一步系统化深入。通俗化的传播主要是面向普通大众,用简单通俗、贴近生活的语言内容进行传播。所以,根据不同的传播形式和不同的受众,就要使用不同的语言艺术,而不是一味简单地通俗化。学理化和通俗化的传播同时存在,而且学理化是通俗化的基础,通俗化是学理化的目的。本文认为,针对二者的不同,应该发展两种语言,即学理化的传播就用学理化的语言,而通俗化的传播就用通俗化的语言。两种语言在相同的内容基础上采用不同的表达方式,是语言艺术在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传播中的又一策略。
理论来源于生活,但是又高于生活,它是对生活的高度概括和总结。理论的特质就是深刻、深奥。对现实的反思和批判,对必然的把握和论证,是理论的权威性所在。文化水平较高的知识分子或专业人员,作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阐释、发展和传播的核心人员,也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传播的首要受众。对于这个群体来说,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传播就是通过理性的认知、严密的逻辑论证、深刻的洞见、专业的、学术的形式来认同的,其语言的使用主要以专业性学术性为主。只有这样,才能够让那些本身已经具备一定的理论水平,有独立的思考能力和批判能力的知识分子和专业人员接受、认同马克思主义理论,进而发挥马克思主义理论传播的核心和骨干作用。所以,学理化的传播就是要重视理论的科学性、系统性、深刻性,而这些特性也恰恰就是一种理论之所以能征服人之所在,所以传播中也应该以专业性强学术性高的语言为主。但是,这不是鼓励大家刻意装腔作势,用故意艰难晦涩的语言写出“发誓不让别人看懂”的文章。本文之所以提出这个专业性学术性,是因为不同性质的受众,其需要、价值取向、偏好等都大不相同。要想取得理想的传播效果,传播的内容、语言信息就要符合受众的需要、利益或价值取向等。将传播内容与受众的需求联系起来,进而选取适当的语言内容,这反映了整体、联系、发展的辩证语言思维。而在学理化的传播中,何为“适当地”采用专业性学术性的语言艺术?这种“适当的”,意味着专业性学术性的语言内容为主,深入浅出的语言风格、简单明了的表述形式为辅。二者虽然各不相同,但是却充分融合相互配合,一切以传播效果为目的。试想一下,如果马克思本人一味地为了让所有人都看懂他的著作,而将“异化”这样的概念改为“一种被创造的、但是却反过来控制甚至是奴役创造它的事物”,将“扬弃”这样的概念”改为“又继承又发展”,那么马克思的著作反而将会失去它的理论深度和理论魅力。因为专业化学术化概念化的语言本身就是一种高度抽象,是创造它的作者使用了抽象的概括的语言艺术创造出来的。因此,理解的方式也要用抽象的概括的语言艺术去把握,这一点值得我们注意。
通俗化的传播是用简单通俗、贴近生活的语言内容,将马克思主义理论传播到广大人民群众中去,使人民群众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在实践中应用马克思主义理论,进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列宁曾经说过:最高限度的马克思主义等于最高限度的通俗化。但是通俗化不是绝对的简单化,也不是不注重理论本身的科学性。而是这种语言内容多与人民群众的生活相关,多用具体的、生活的语言来解释理论。通俗化的语言艺术是民俗化的、生活化的、“具有中国风格和中国气派的、老百姓喜闻乐见的”语言。通俗化首先是一种民俗化。民俗化是具有鲜明的本民族特点、被本民族的人民高度认同的一种风格。在通俗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传播中,民俗化的语言运用必不可少。比如,用中国成语中的“矛盾”二字来概括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对立统一”辩证关系,用“小康”来形容马克思设想的理想社会,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和而不同”、“和实生物”与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理论相结合,进而提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些语言都具有明显的中国风格,是广大群众可以看得懂、理解得了、觉得很亲切的语言。这样的语言艺术,在理解上没有困难、在情感上贴近大众,所以有助于人民群众认同和传播马克思主义理论。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传播的语言艺术问题,是一项需要长期深入研究的重要议题。在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传播过程中,无论是语言的不同抽象层次,还是语言的不同意义,或是不同的受众采用两种语言,都是为了获得更好的传播效果,促进人民大众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认同,更是使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身在不断变化的环境中保持旺盛的生命力。
参考文献:
〔1〕〔英〕杰弗里·N·利奇.语义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87.
〔2〕谢加书.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的三重维度〔J〕.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2010,(4).
责任编辑 王建军

copyright 2003-2024 Copyright©2020 Powered by 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备案号: 粤20174009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