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turnitin查重官网> 管理学 >> mba >> mba排版的要求 >社会流动背景下离乡青年“刻意失踪”现象期刊

社会流动背景下离乡青年“刻意失踪”现象期刊

收藏本文 2024-03-20 点赞:5163 浏览:13062 作者:网友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 要]在社会流动过程中,部分离乡青年因学业、事业或沾染恶习而选择了离开亲友视线,从而出现了“刻意失踪”的现象。不仅导致自我生存的艰难,也带来了亲友的担心和期待,然而,在当前青年的面子思维和社会功利化的评价机制下,青年迫于亲友的压力和期待又不得不选择失踪,由此,需要通过多元的策略

自考论文www.udooo.com

减少刻意失踪事件的出现。
[关键词]社会压力; 离乡青年; 刻意失踪
[]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2)04 — 0052 — 02
当前,在社会流动的大背景下,青年因考学、打工等而离乡的现象越来越多。“离土又离乡”已是现阶段青年农民群体非农化的主要表现和典型特征〔1〕。离土离乡后,社会并不是给每个青年都提供了发展的平台和机会,每个青年也并不都是以自我的意愿或被期望的方式获得了良好发展,因此,部分青年并没有取得成绩,在社会金钱导向以及传统“衣锦还乡”的思维下,部分青年以金钱作为衡量自我价值实现的坐标,并以能否以体面的方式回乡作为追求。由此,那些没有足够的金钱或没有形成足够体面要素的青年隐藏了对回乡或联系亲人、朋友的渴望,成为真正的离乡漂泊者,有些青年为了避免亲人的追寻或过问,而刻意失踪,既在一定时段内生活于一个所有过去有关联的人都无法知晓或联系的陌生环境。

一、离乡青年“刻意失踪”的类型

近年来,在发展过程中没有取得理想成就的离乡青年刻意失踪的现象逐渐增加,包括以下类型:
一类是学业失意,或学业厌倦。一般来讲,大多数家庭的父母都期望其子女在学业上有所成就,青年本身对于学业失意与父母的期望相差甚远。在此背景下,部分学业失意的青年会自作主张放弃学业,而放弃学业又害怕亲友的追问或责骂,因此,选择了“失踪”,即不再继续学业,转而在社会中寻找可以谋生的道路。在此过程中,学业失意青年选择了逃避亲人、朋友、同学、老师等社会关联圈子,在一个关联人都不知晓的空间或环境中自我谋求生存。当学校询问、家长关心等才引起了关注。
二类是事业失意,即在外闯荡或打工过程中,没有取得自我或家人预期的成就,因此,在内心感到自责之时更害怕面对父母的过问,害怕亲人的关心,于是选择了长期不回乡的做法,有些离乡青年在不回乡的过程中会保持与亲友的联系,但当经常性遇到亲友的追问或诉求,有些青年选择不再联系任何亲人,甚至因此闯荡到另一个任何熟人都无法找寻的环境或空间中。
是沾染恶习,有些离乡青年因为自我控制能力弱、心智不成熟、辨别能力尚存较大不足,在一些较差的生活环境中生存耳濡目染地染上了各种恶习,如加入地方黑恶势力、沦为街头扒手或失败等,因此不敢面对父母的期待或苛求,由此选择了离开亲友视线。

二、离乡青年“刻意失踪”的方式

为了逃避所有可能的熟人,离乡青年会选择一定的方式进行自我隔绝。其方式为:
一是长期性的失踪,从一个有关联人的环境逃离了另一个自己都陌生的没有关联人的环境,在此环境中寻找可能的谋生方式,并长期不与一切有血缘、友缘、事缘等关联人进行联系,这种失踪往往时间较长。例如:据调查对象亲友透露,王某,安徽人,原在湖南某高校读书,因对学业不感兴趣,又不敢在家人知道的情况下直接辍学,由此选择了不告诉任何人离开学校到陌生地方打工,除其本人在离开后告知家里情况,至今学校和家人都未能联系其人。
二是暂时性的失踪,更换一切关联人可进行联络的通信工具,如手机号码、座机号码、号码等,实现自我在关联人中“顷刻间人间蒸发”,这种失踪一般不离开已经熟悉的生存环境,而只是让亲友无法找寻。例如:据今视网报道:2011年10月4日下午,在江西高速交警直属五支队第四大队里,来自四川邻水县城北镇江某的舅舅终于见到了自己失踪已久的外甥。该外甥失踪原因为在高中时曾受过刺激,便辍学跟其舅舅外出打工,不久便是跟舅舅等亲人失去联系,从此两年无音讯。
三是间歇性的失踪,即有时会与可联系的亲人进行联系,在联系之后即变更,或以公共通道联系亲友,然后又不再联系亲友,因此,关联人只知晓其仍然存活,但不知晓其生存地点、生活状况等,在报送有限信息后,又处于失踪状态。例如:据新闻报道,广西贺州的杨某在2005年初中毕业后,称要去广州做生意,离乡后七年来一直未回家,但会与家里联系,但每次相隔时间都较长,也不一样。杨某称自己生活顺利,不久会回家,但一直未回,其家人不知道其真实情况。

三、离乡青年“刻意失踪”的影响

离乡青年刻意失踪带来的影响是双向的:对于离乡青年而言,其在关联人群体中的消失会造成自我生存失去亲友的关怀,也失去了自我生存的依托,从而当自我面临困境时,要么自我想办法化解,要么依靠相互并不熟识的人帮助,从各种渠道了解到的事实看,大多数离乡青年刻意失踪后往往并没有取得了一个更好的,更有保障的生活状况,也没有感觉到脱离追问、过渡关怀后的自由与轻松。
而对于刻意失踪的离乡青年的家庭而言,其影响更为显著,既有物质上的,也有精神上的,而更主要的是对青年的父母、兄弟姐妹等群体的精神上的影响。当离乡青年无法找寻或多年不回时,其父母或其他亲人会表现出焦虑、担心等心理状况,并表现出强烈的期待、渴望等。有些父母思儿归,夜夜梦儿回,渴望儿女能够突然间出现在眼前,有些父母经受不住子女失踪或逃离的打击,或生病,或去世,造成了悲剧性事件发生。

四、离乡青年“刻意失踪”的深层原因

从离乡青年刻意失踪的动机看,其初衷要么是逃离亲人的责备,要么是逃离亲人的期望,要么是害怕面对关联人或村庄熟人的评判等。而在这诸多因素背后,有两个支撑性因素:
一个是面子思维。离乡青年对于自己所生活的环境,往往具有面子取向,即希望离乡后通过学业、事业等发达争得回乡面子,如果学业不成,事业无进展,在他们看来,回乡将是一个非常没有面子的事情。
二是社会功利化的评价机制。社会人甚至离乡青年的父母等都无法逃离日益强化的功利化评价机制,即权力大小、金钱多少、知识丰寡等,尤其是金钱多少往往成为最主要衡量标尺,而用这一标尺进行衡量,不少起初具有梦想或追求的青年在功利化评价机制面前往往“无法抬头”,因此,这些青年害怕遭遇各种评价及评价背后的鄙夷、责备等因素,因此,当离乡青年自我感觉无法达到功利化评价机制下的“成就”时,选择了“失踪”,通过失踪的方式避免被评价。

摘自:本科毕业论文www.udooo.com

copyright 2003-2024 Copyright©2020 Powered by 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备案号: 粤20174009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