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turnitin查重官网> 管理学 >> mba >> mba题目 >老子“既以为人,己愈有”人际印象思想考析

老子“既以为人,己愈有”人际印象思想考析

收藏本文 2024-03-03 点赞:11840 浏览:46926 作者:网友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4738(2012)03000103
社会心理学家查尔斯·霍顿·库雷在分析人们之间如何相互交往时指出:人们之间的联系并不可能做到真正建立在现实的客观特征基础之上,我们只是凭着彼此的印象而联系(他称之为“个人印象”)\[1\]。由于获知信息、维系情感、取得合作等需要,我们离不开人际交往,而良好的人际印象是吸引他人与己交往、满足自身需要的重要因素。
关于人际印象的管理,西方许多学者提出过颇有见地的理论,如戈夫曼的戏剧理论阐述了人们在人际交往的舞台上是如何通过得体的言行举止来建构、保持、丧失公众形象\[2\]264268;社会语言学家布朗和莱文森指出“人们使用礼貌策略,是为了相互维持彼此的‘面子’”\[2\]335338;建构理论认为沟通者通过人际建构来认知他人,形成印象\[3\]。此外,关于人际印象的管理,西方认知心理学还提出首因效应、光环效应、近因效应等理论。虽然中国学者对人际印象的关注较少,研究者局限于将西方的印象管理理论应用于求职、销售等特殊场合中个人印象的管理。但事实上,中国传统文化中蕴藏着许多本土化的人际印象管理智慧。道家作为中华文化的根,其创始人老子提出“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意在启迪人们突破自我利益的局限,以“柔弱不争”的心态构建“愚”、“善”、“公”的人际印象,从而赢得他人的信赖、情感和敬仰。

一、愚朴:构建人际形象的真诚心态

我们经常听到人们为结束的一段爱情关系给出这些理由:“我从那段关系中一无所获”、“他不值得我花那么多精力”、“与她维持关系付出的太多了”。诸如此类的理由含蓄地说明人们在人际交往中常常会基于成本(我们在关系中投入的)和回报(我们在关系中得到的)的看法来决断和行动——这就是社会交换理论的核心观念\[2\]492。人是理性的动物,“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人际交往中的个人都会有意无意地权衡自己利益得失。但如果交往的个体只注重自我的利益而不顾他人的得失,就会造成人际冲突或相互排斥,给他人留下“狡猾自私”的印象。在人际交往中,自私自利、暗藏心机、斤斤计较、损人利己者,通常是得不到他人长期认可的。

(一)老子对“愚”的推崇

面对人际交往中的利益权衡,老子站在一个更加积极人性的高度,倡导“圣人不积,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的理念。圣人不为自己积累资源财富,将他人利益放在自己利益前面。为他人考虑得越多,自己就越觉得富有;给予他人越多,感觉自己得到的也越多。相比“社会交换理论”,老子“重付出、不重回报”的观念的确显得“愚”。可老子却非常推崇这种“愚”,并将其作为自我思想道德

源于:论文网站大全www.udooo.com

修养的目标:“众人皆有余,而我独若遗。我愚人之心也哉!”智慧的老子为什么会推崇“愚”呢?事实上,“正言若反”是老子的语言特色,也是其辩证思维的具体体现。他提倡的“愚”并非世人理解的“愚昧、愚蠢或愚忠”,而是“愚朴”。正如陈鼓应等学者所言,老子倡导“愚”是为了使民复归于“朴”\[4\]。

(二)“愚朴之心”与“真诚形象”的建构

在人际交往中,保持一颗“不计个人得失、不为名利牵绊”的“愚朴之心”是人际吸引的智慧之举,有利于构建值得信赖的“真诚”的人际印象。一方面,“愚朴”给人的直接印象就是没有心机、不存私心,与“愚朴”之人交往至少不必担心交往对象损人利己。“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贪欲是人最难以克服的人性弱点,试想一个人如果拥有“只重付出、不重回报”的愚朴品质,那也容易被认为拥有善良、诚恳等其它高尚的品质,这就是人际印象形成的“光环效应”①。 另一方面,“愚朴”并不会让人在人际交往中吃亏。“礼尚往来”是中国人际交往中的优良传统,“投之以桃,报之以李”是通人情的表现,所以给予他人越多,事实上他人回报给你的也会越多。谢清果,曹艳辉:老子“既以为人,己愈有”的人际印象思想考析十堰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2年第3期 第25卷第3期

二、真善:保有人际美誉的不二法门

“善”是中华民族崇尚的传统美德。在老子看来,“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最高境界的“善”宛若水之品性,泽被万物却不争名利\[5\],是一种只求付出不求回报、为而不争的“真善”。
① 美国心理学家凯利(H.Kelly)提出“光环效应”,也称作“晕轮效应”,即一个人的某种品质,或一个物品的某种特性给人以非常好的印象。在这种印象的影响下,人们对这个人的其他品质,或这个物品的其他特性也会给予较好的评价。

(一)“常善救人”与人格魅力的彰显

“是以圣人常善救人,故无弃人。常善救物,故无弃物”,也就是说行善的出发点是心怀同情救助之心,是基于万事万物平等的理念,是强烈希望通过尽己所能帮助他人平等享有幸福快乐的权利。希拉里的退职演说之所以能打动亿万受众,是因为她行善的理念。她说“我参加这次竞选是因为我有一个传统的信念:公共事业就是为了帮助人民解决问题、实现其梦想。我的一生中得到过无数次机会和祝福的垂青,我希望同样的机会和祝福会垂青所有的美国人”。她承诺“在镁光灯照亮我之前,我一直在做一件事;在镁光灯离开后,我还是会继续做这件事——努力为所有美国人争取同等的机会。” \[6\]所谓“善行无辙迹”,真善的动机不是为了追求回报或者是扬名立万,而是发自内心的人性冲动,与自我荣耀和他人关注无关。

(二)“高调行善”与自我形象的贬值

“真善”彰显人格魅力,但自我居功的高调行善不仅不利于自我形象的塑造,反而遭惹非议。例如陈光标10年来向慈善事业捐款捐物累计突破14亿元,但每次义举都有许多人批判其为“作秀、暴力行善”。他无论走到哪里做了什么善事,都会索要荣誉证书,当其做客湖南卫视演播厅时,现场数了三遍,荣誉证书2 300多本,全国老百姓送的锦旗3 000多面,藏民送的哈达16 000多条\[7\]。此等高调行善,难免被人质疑其行善动机的不纯,是炒作自己、心理偏激还是商业目的? 老子曰:“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天地衣养万物却不将万物占为己有,辛勤作为却不居功自傲,但正是因为有功不居功、功成身退的高贵品质,功劳才会被世人铭记春秋。在现实生活中,世人常常害怕自己的付出被埋没,明里暗里地提醒着对方“我为你做过哪些事情,你应该懂得感恩和回报”,这样不但难以赢得对方感激,反而容易让你的作为动机被归因为获得回报或者谋取一己私利,有损自我形象。“善建者不拔,善抱者不脱,子孙以祭祀不辍。”为善者付出了自己时间、精力、财富,但赢得了他人在情感上喜爱、尊重和敬佩,这是精神上的得。我们通过人际交往交换的不仅仅是物质,更重要的是情感的维系。从情感交换的角度来看,依旧符合“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的法则。人非草木孰能无情,与人为善的印象是收获人际情感的良方。

三、包容:涵养人际境界的道家心法

老子曰:“知常容,容乃公,公乃王,王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没身不殆。”明智通达的人必定懂得包容,懂得包容者方能具备公心,具备公心者方能全面周到,全面周到者方能与天合一,与天合一方能融合于道,融合于道者方能持久不失,终身不会有危险。在老子看来,包容之心是“没身不殆”的前提条件。人无完人,是人就难免会有缺点或过失。在人际交往中,若缺乏包容之心,对他人的缺点明察秋毫、对他人的过失耿耿于怀,常常会令自己陷入人际冲突的危险境地,给别人留下斤斤计较、心胸狭隘的负面印象。但倘若能看淡他人行为对自己利害得失所造成的影响,给予他人以包容,得到的不仅是宽宏大量、气度不凡的正面形象,还有心灵的解脱和身心的健康。这也再次验证老子“既以为人,己愈有”的辩证思想。

(一)反思“得与亡孰病”以涵养包容之心

许多哲理的确是“知道容易做到难”,正如老子所言“吾言甚易知,甚易行。天下莫能知,莫能行。”在现实的人际交往中,我们总会遇到一些自我感觉难以容忍宽恕的情境,我们又该以什么样的心态去包容呢?譬如我们身边有总喜欢占小便宜的人,揭穿他人有伤情面,压在心里又感觉堵得慌,感觉吃了哑巴亏。其实仔细分析,让自己耿耿于怀、忿忿不平的并非经济上那点微不足道的损失,而是察觉自己吃亏所造成的心理不平衡。老子曰“得与亡孰病?”失去并不见得总是坏事,让人占点小便宜也无妨。放下对别人缺点和自我利害得失的计较,蒙受的只是经济物质上的小损失,但得到的却是更为重要的身心愉悦和人际和谐,减少自我在时间精力上的浪费和人际情感上的冲突。又比如我们最难宽恕的莫过于他人对自己的伤害。记住老子说的“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感激曾经让你倍感挫折的人,因为他们让你学会了坚强;感激曾经背叛欺骗过你的人,因为他们教会了你成长;感激曾经鞭打阻挠你的人,因为他们激发了你的斗志……“执者失之”,执着于他人曾经给你的伤害,让自己沉浸在痛苦悲伤的阴影中,无异于拿他人错误惩罚自己;执着于有仇必报,无异于给自己套上仇恨的枷锁,让自己负重前行。
(二)“

源于:论文格式字体要求www.udooo.com

有容乃大”与高贵形象的建构
纵观历史,多少名人豪杰之所以能在世人心中留下心胸宽广的高大形象,赢得敌对者的尊重敬仰,归功于包容人的气度和胸襟。战国七雄之一赵之臣相蔺相如宽容了廉颇的妒贤嫉能、无理取闹,处处笑而避之,终于赢得廉颇的认可和钦佩,从而有了“负荆请罪,将相和”的历史佳话。年已花甲的王安石原谅了娇妻对自己的背叛,赠给年方十八的姣娘白银千两,让她跟偷情的仆人成亲,远离他乡。这事成就了“宰相肚里能撑船”的千古美谈。
包容,即包纳他人的缺点与不足,宽容他人的过失与错误。“和大怨,必有余怨”,在人际交往中,多一分包容他人的心胸和气度,不仅能保持自我身心的和谐,还能润滑人际中交往中摩擦和冲突。“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一个心胸豁达、善于宽恕他人缺点过失者,终能赢得他人的赏识和钦佩,建构其“有容乃大”的高贵形象。
人际交往不仅仅关系语言技巧,而且关乎思想境界。老子“既以为人,己愈有”思想对于人际印象管理的启示在于:与人相处时不计个人利害得失,与人为善时发自内心,面对他人的缺点过失时包容豁达,将有助于个人在人际交往中塑造持久吸引力的 “愚朴”、“真善”、“包容”形象。
[参考文献]
[1] 王政挺.传播文化与理解\[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26.
[2] 莱斯莉·巴克斯特,布雷斯韦特.人际传播:多元视角之下\[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10.
[3] 鲁曙明.沟通交际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97.
[4] 陈鼓应.老子注释及评介\[M\].北京:中华书局,1984:315.
[5] 王越西.林语堂妙译道德经——以《老子的智慧》之“上善若水”篇为例\[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1(2):68.
[6] 希拉里·克林顿总统竞选退职演讲\[EB/OL\].(20090829)\[20111121\].bj.xiezuo100.com/yanjianglei/jingxuanyanjian/2009/0829/727

2.html.

[7] 新华网.陈光标谈高调行善 称做好事不说会睡不着觉\[EB/OL\].(20110409) \[20111121\].news..com/a/20110409/000077.htm.

copyright 2003-2024 Copyright©2020 Powered by 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备案号: 粤20174009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