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turnitin查重官网> 管理学 >> mba >> mba题目 >A·斯卡拉蒂古典歌剧咏叹调音乐创作特点查抄袭率

A·斯卡拉蒂古典歌剧咏叹调音乐创作特点查抄袭率

收藏本文 2024-02-27 点赞:5212 浏览:12754 作者:网友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要:亚历山德罗·斯卡拉蒂(1600-1725)是巴洛克中晚期的著名作曲家。他所创作的古典歌剧中的咏叹调对专业声乐演唱者和学习者来说都是必须研究和掌握的。通过对A·斯卡拉蒂的几首著名歌剧咏叹调的研究与分析,从而总结他在其歌剧咏叹调中的一些音乐特点。
关键词:A·斯卡拉蒂;歌剧咏叹调;音乐特点
亚历山德罗·斯卡拉蒂(A·斯卡拉蒂),意大利著名作曲家兼指挥家,一生写过115部歌剧,被公认为是当时意大利歌剧最多产的作曲家,也是那不勒斯歌剧乐派的杰出代表,对后来的歌剧咏叹调以及意大利古典艺术歌曲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A·斯卡拉蒂确立了那不勒斯歌剧乐派风格,其主要注重音乐的优美和典雅,追求质朴的人声旋律;织体结构简单,和弦明了。A·斯卡拉蒂的歌剧题材内容丰富,但主要以世俗的情感为主要题材。他的作品中,尤其是声乐作品多以描写人们的情感,刻画了当时文艺复兴时期,人们渴望自由和人性解放的美好愿望。
A·斯卡拉蒂在作品的创作手法上具有一定的开拓性,通过研究A·斯卡拉蒂的古典歌剧咏叹调,归纳和总结出一些他特有的创作特点。

一、返始咏叹调结构形式

A·斯卡拉蒂是歌剧bel canto的奠基人之一,在他歌剧的咏叹调中首创了返始咏叹调(ABA的曲式结构) 这一结构形式。第一段要是呈现主题,对作品基本情绪的抒发;B段是对比段落或者是对第一段加以发展;第三添加段是对第一段的重复,在重复段落中常常会加入一些即兴因素,演唱者可以在旋律上添加装饰或花腔来炫耀技巧。这种形式还确立了意大利歌剧序曲的典型结构即快(双拍子段落)—慢(带有复调性和歌唱性的缓慢插部)—快(三拍子舞曲)。
A·斯卡拉蒂的古典歌剧咏叹调《在我心里》就比较鲜明的体现了其这点音乐创作风格。“快—慢—快”完全再现的复三段式结构。第一段f小调,首先在情感上表现出痛苦、不安的情绪,为整首作品奠定基本情绪,中段调式转入降A大调,给人以明亮的感觉,似乎主人公燃起了队爱情的希望。
A·斯卡拉蒂的很多古典歌剧咏叹调都具有“快—慢—快”的曲式结构。如咏叹调《你如果要我死亡》也是ABA三段式结构,行板的速度,12/8拍子,突显出整个作品哀怨凄凉的情调,第三部分是第一部分的完全再现,采用的是小调式,歌曲的旋律走向总的是由高到低,很好的表达了主人公面对爱情的内心复杂的情感。

二、富有开拓性的作曲技法

A·斯卡拉蒂在幼年时期就崭露出了他过人的音乐才能,很小的时候就跟从意大利著名的作曲家卡里西米学习作曲,19岁开始创作歌剧。A·斯卡拉蒂在作曲技法上富有开拓性,它首创了减七和弦在终止式中应用。例如《我多么痛苦》中就运用了减七和弦升C、降B、E、G的第一转位到G、降B、D第二转位作为终止式,同样以这个减七和弦作为终止式还有出现在作品《别再使我痛苦、迷惘》的最后一句中。又如作品《在我心里》A段的最后一句运用了减七和弦B、D、F、A原位到F、A、C第二转位作为终止式。

三、频繁的力度变化

A·斯卡拉蒂为了体现出作品的戏剧性,在咏叹调作品中频繁的出现力度变化。例如作品《在我心里》中,除了出现p(弱)、f(强)、<(渐强)、>(渐弱)和重音等力度标记,还出现了p(弱)—(极强),(极强)—p(弱)比较丰富的力度处理,频繁出现的这些力度的对比,渲染了整个歌曲的感染力,表达了主人公对爱情充满了惆怅、不安的感情,也间接的表现了A·斯卡拉蒂的艺术情怀和艺术个性。
又如作品《我多么痛苦》A段就出现了p(弱)—f(强)的力度处理,从第八小节开始这一乐紧接着被重复一次,在力度和情绪的表达上前后都有很大的对比。在前一句的弱拍(歌词mor)上既标示出来f的力度记号而且还标示出了重音符号,紧接着下一小节的弱唱的非连音,以及重音符号标记在(歌词crudel)的第二个音节上,也突出了歌词的逻辑重音。

四、类型化的情感风格

A·斯卡拉蒂的歌剧咏叹调具有类型化情感风格:用迅速的下行音表达仇恨的情感,用近似朗诵的旋律表达嫉妒,用大跳的音程来表达轻蔑等。古典歌剧咏叹调作品《紫罗兰》,在这个作品中主要是九度之内流动的旋律和

摘自:本科生毕业论文范文www.udooo.com

以下行为主的音阶进行,这种创作手法正体现出来A·斯卡拉蒂的类型化情感风格,表现出来主人公惆怅的心里。而且在这个作品中也频繁的出现八度的大跳音程,用此来表现出主人公痛苦不安定的心情。
又如作品《我多么痛苦》B段也出现了音程的大跳,准确的通过旋律交代了主人公的情感真谛。真真切切的表达了主人公内心痛苦、怨愤的心理活动。
五、小结
A·斯卡拉蒂的古典歌剧咏叹调运用简单ABA三段式、大胆的和声运用、频繁的力度对比等创作技法,单纯的运用音乐本身凌驾于歌词之上,无需观众听懂意大利文的歌词,便能掌握住歌曲的各种丰富的情感。A·斯卡拉蒂的这些创作风格和创作特色,奠定了那不勒斯乐派在十七世纪意大利歌剧的重要基础。
参考文献:
尚家骧.欧洲声乐发展史[M]. 人民音乐出版社-华乐发行部,2003.
尚家骧.意大利歌曲集[M].人民音乐出版社,2000.
[3]张继红.解读18世纪意大利歌剧咏叹调[M].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作者单位:重庆师范大学涉外商贸学院表演艺术学院)

copyright 2003-2024 Copyright©2020 Powered by 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备案号: 粤20174009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