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turnitin查重官网> 管理学 >> mba >> mba研究方向 >中学历史教学中健全人格培养

中学历史教学中健全人格培养

收藏本文 2024-02-21 点赞:23438 浏览:107332 作者:网友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在知识经济时代,高素质主要不在于其专业知识,而在于其人格,人格,也称个性,反映着个人的内心世界和精神面貌。未来社会所需的人才,不仅要有健康的体魄、扎实的科学文化知识、高尚的思想道德素质,而且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高尚、健全的优良人格。因此,历史教学应该注重对学生进行人格教育,引导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让学生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学会做人。也正是我们历史学科教育教学追求的目标。

一、学习历史可以树立远大的理想和信念

一个人是否具有远大的志向和明确的奋斗目标,往往关系到意志品质的高低,而意志品质的高低又和一个人健全人格的培养有着密切的联系,一个人有了坚定的远大理想和信念,就能够百折不挠地朝着自己的目标去奋斗和努力。如明代的民族难戚继光因倭寇危害东南沿海一带,立下宏志:“封侯非我愿,但愿海波平”。在遭受谗言陷害入狱后仍不改其志。出狱后招募农民和矿工组成一组纪律严明、作战勇敢的戚家军,相继肃清了浙江、福建、广东沿海一带的倭寇为东南沿海一带社会的稳定、生产的发展作出了突出的贡献。这一史实表明一个人不仅要立志,而且要把个人的命运和时代、祖国、人民联系起来考虑,有了崇高的理想信念作支撑,个人的荣辱得失、恩怨矛盾,不再成为心理的重负。能了解自我、接纳自我,能体验自我存在的价值。

二、学习历史可以增强自己的自信心

心理健康的标准之一是情绪健康,而情绪健康的特点之一是自信、乐观、有主见。历史教学大纲中规定:“历史教学的目的之一是使学生“树立民族的自尊心和自信心”。这是我们进行历史的前提,是克服一切困难的动力。一个有信心的人会在挫折面前反省,在挫折中崛起。如在学习中国近代史时,当轰轰烈烈的国民大革命失败后,面对国民党反动派的屠杀,很多人、革命群众倒在了敌人的屠刀之一。革命队伍中的一些人对革命丧失了信心,提出现红旗到底能打多久?以为代表的优秀人并没有被反动派的屠杀所吓倒,抱着对革命必胜的信念,克服各种艰难险阻,开创了一条由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工农武装割据”的道路。最终取得了革命的胜利,推翻了三座大山的压迫,建立了新中国。又如在进行中国古代科技文化史的教学中,使学生了解了中国古代重要的科技成就,产生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萌发对中国历史文化的认同感,感受到中华文明对世界文明发展的巨大贡献和人类社会进步的推动作用。如东汉张衡发明的地动仪比欧洲早1700多年;南明祖冲之把圆周率数值准确地计算到小数点后的第七位数,比欧洲早1100多年;北宋毕昇发明的活字印刷术,比西方早400多年等。灿烂的文化举不胜举,而这些历史知识都大大增强了学生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通过科技史的教学,最终使学生树立奋发图强,努力学习,为复兴中华文明昔日繁荣的科技成就而自强不息的意识和精神。

三、学习历史可以使学生树立和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就历史学科而言,其教学目标应着力于促进学生身心的全面发展,而不是只局限于学生认知方面的发展,这也是由历史学科属于人文学科的性质决定的。学生无论对历史知识的获得,还是在思维能力的增强上,如果最终没有树立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那么这样的历史教育很难说是一种成功的教育。而新《历史课程标准》的颁布,在促进学生健全人格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范畴和层面上,提出了使学生“树立对国家、民族的历史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形成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国际意识”等课程目标。如在历史教学中,商鞅变法,发生在战国时期,正是封建社会形成时期,守旧势力还很强大,商鞅能克服重重困难,进行了变法。经过他的变法,使秦国成为当时六国中最强的诸侯国,最终统一六国,建立了我国封建社会第一个统一的封建王朝。商鞅的这种个人改革的勇气和大无畏精神,

源于:毕业设计论文致谢www.udooo.com

教师在教学中要大力渲染,以达到对学生的道德人格产生积极的影响。又如,在学习“闭关锁国”这一内容时,要使学生从内心感受和体会到,人类的科学文化总是在互相渗透和互相交流中前进的。如果是脱离这种交流和渗透,就会被世界潮流所抛弃。中国历史上的闭关锁国政策,最终导致丧权辱国的结果。就是一个了的证明。如果学生能产生这种认识,那么便说明历史教育在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情感和价值观上取得了明显的进步,从而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

四、学习历史可以使学生自强

人在与自然和社会的斗争中求得生存和发展,不可能总是一帆风顺的,挫折是在所难免的,关键是我们要具有对待挫折困难的正确态度。即面对失败的不屈性、面对厄运的刚毅性和面对困难的勇敢性。我们就发挥历史学科的优势,引导学生们以历史上的优秀人物为榜样,以一种大无畏的气概占胜自我、战胜困难。在历史课本中自强不息的例子俯拾即是:西汉的司马迁,因为为投降匈奴的李陵辩护而获罪被处以宫刑,他承受了在当时土丈夫阶层看来比死都难受的奇耻大辱,秉笔直书,写下了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记》,留下了富含哲理的“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的千古名句。司马迁笑傲生死,以顽强的意志拼搏,获得了生命的升华。又如唐朝高僧鉴真为东渡日本,不顾海波恶浪,路途艰险,经历了5次东渡失败后已双目失明,但也坚定不移,至65岁高龄时第6次东渡获得成功。历史上很多事业有成的人,无不经历挫折,但他们都有共同的一点:在经受磨难、遭遇挫折时,表现了一种积极的、理智的情绪反映,这是值得我们学习和仿效的。
总之,在历史教学过程中,只要教师潜心研究,充分利用大量的人格教育素质,采取恰当的教学方法, 开展多种教育教学活动,潜移默化地对学生施加人格影响。是可以帮助学生逐步树立“自尊、自信、自强”精神,帮助学生建立健全的人格。

copyright 2003-2024 Copyright©2020 Powered by 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备案号: 粤20174009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