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turnitin查重官网> 管理学 >> mba >> mba研究方向 >简述培养学生中学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人文素质状况与改善对策

简述培养学生中学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人文素质状况与改善对策

收藏本文 2024-04-02 点赞:6349 浏览:14961 作者:网友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 要: 中学历史教学在向学生传授知识的同时,也肩负着提高学生人文素质的功能。本文在分析当前中学历史教学中人文教育式微、价值观念失落现况的基础上,结合个人的教学实践,提出用好史料、开展问题教学、品味伟人、神入四个策略,与中学历史教学的同仁交流。
关键词: 中学历史教学 人文素质 价值观念
人文素质指人所具有的人文知识和由知识内化成的人文精神,包括知识、信仰、情感、意志等因素,并在人格、品行、气质、修养等方面体现出来,是一种相对稳定的内在品质。中学历史教学在向学生传授知识的同时,也肩负着提高学生人文素质的功能。在物质技术飞速发展的当今社会,中学人文素质教育方面已经暴露出道德观念薄弱、价值理性失落等问题。因此,注重在历史教学中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显得尤为重要。

一、当前中学历史教学中人文教育现状分析

新课程改革已经提倡了十余年,转变教师观念、转换教师角色、改变教学方式、改变学生学习方式、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已形成教育者的共识。然而,中学历史教学培养学生人文素质的现状不容乐观,偏重学科知识、忽视学生人文素质提高的现象仍严重存在。究其原因,两个方面的问题比较严重。
1.旧的学科结构和旧的知识体系仍在观念上束缚中学历史教学实践。建国后,我国的教育未能从本国实际出发,照搬前苏联模式,并且片面地追求升学率。不仅文理分班较早,而且课程设置过于狭窄。受旧的学科结构和旧的知识体系的影响,当前仍有许多教师在教学中往往偏重对学生学科知识的传授,而对于培养学生的独立人格、道德素质、健全心理等人文教育方面则重视不够,人文教育仍然处于边缘化的状态。人文教育处于边缘化的最突出特征便是对包括中学历史课在内的人文课程不重视,课堂的讲授基本围绕着升学的功利性目的,导致学生学科知识的学习和人文素质的提高无法和谐发展。
2.过度追求物质文化,制约了中学历史教学提高人文素质的进程。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快速发展,到2010年我国已经成为了世界上第二大经济体。然而,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人们的思想也出现了巨大变化:很多人过分地追求物质生活,懈怠了提高人文素质,致使社会上出现诸多道德危机和精神信仰缺失的现象。这也深刻影响到中学人文素质教育,导致中学生价值取向的偏差。往往一些学生虽然具备良好的历史知识,但思想素质、道德认识欠缺,甚至形成极为偏执的人格。为了纠正中学历史教学在培养学生人文素质方面的偏差,改进中学历史教学,笔者提出以下应对策略。

二、用好史料:提高学生历史学科素养

史料是历史研究的基石,也是历史教学的素材。史料教学在当前的中学历史教学中受到高度的重视。用好史料不仅是提高教育质量的有效途径,也是提高学生历史学科素养的重要途径。史料浩如烟海,怎样选择史料?选用什么史料?怎样解读史料?怎样用史料?这不仅决定着教学质量的高低,也决定着对学生历史学科素养的培养。在中学历史教学中选择的史料一定要怎么写作于教学的中心任务,使用材料一定要有利于培养学生阅读、辨析、分析、认识能力的提高。例如我在讲完秦朝君主专制集权制度的建立后,运用了人教版必修一“学思之窗”的一段资料:
有一天,秦始皇外出,看见丞相外出车骑很多,认为不是好事。宫中有人将此事告诉丞相,丞相随即减少车骑数量。秦始皇大怒,说:你们有人泄露我说的话!但没人敢承认。于是,秦始皇下诏,逮捕当时在场者,并全部杀掉。
这段材料是从《史记》翻译过来的,学生阅读没有问题,关键是如何理解史料,在理解史料的基础上分析史料,加深对君主专制集权制度的认识。我问学生:“在成为时代潮流的今天能否发生材料中的情况?”学生异口同声地说:“不会。”我接着问:“秦始皇为什么能够做到杀死所有在场的人?”学生回答:“皇权至上,独揽政治、经济、军事大权。”这就加深了学生对君主专制集权制度的理解。我紧接着问:“秦始皇为什么对丞相的车骑多这么

学位论文www.udooo.com

关注?”这就把学生的思维激活了,但学生的回答抓不住要领。我趁机指出:“加强皇权就要解决与相权的矛盾。自从秦始皇建立君主专制以来,以后的历代统治者不断发展完善这一制度的过程,就是不断削弱相权的过程。”这就深化了学生的思维。史料教学是中学历史教学的最显著特征,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证据意识,促进学生历史学科素养的提高。

三、开展问题教学: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历史思维能力是学习、研究历史问题的能力,包括辩证思维能力、发散思维能力、逆向思维能力和历史的想象力。历史思维能力是历史学科能力的核心,问题教学是培养学生历史思维能力的主要途径。思维是从问题开始的,因此,历史教师在教学中要创设问题情境,结合社会现实与学生的生活经验,提出探索性的问题;或由学生提出具有探索性的问题,师生互动研讨,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例如我在讲完19世纪末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狂潮后提出问题:“香港是怎样逐渐沦为英国殖民地的?新中国是怎样收复香港的?为什么能够收复香港?为什么到香港旅游的人这么多?中国已经收复了香港,到香港旅游为什么还要办出境手续?”学生检索已学历史知识,查找资料,小组讨论,组织答案。这一连串的问题就把《南京条约》、《北京条约》、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狂潮、“一国两制”构想、改革开放、经济特区等历史学科的前后知识联系起来,把历史的课堂教学与学生的课外自学结合起来,也把社会现实问题、学生的生活经验与历史有机地结合。学生感到学习历史有趣和有用,激发了学习历史的兴趣,系统地整理了历史知识,提高了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四、品味伟人:导引价值观

历史是人创造的,其中,伟人对历史的发展起着重大的影响。他们的丰功伟绩使人敬仰,他们的伟大人生光芒四射,他们的博大胸襟令人折服。在中学历史教学中,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品味伟人的伟大人生,把伟人的伟大情怀内化为自己的信念,对正在成长中的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具有导引的作用。例如我在讲完辛亥革命后指出,这场伟大的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革命的领导人孙中山是中国民族革命的先行者,他从“医人”到“医国”,在几十年的革命中百折不挠,在晚年实现一生最伟大的转变,重新解释三义,与中国合作,提出“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在弥留之际还谆谆嘱咐“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同学们从孙中山身上学到了什么?同学们你一言,我一语:“做一个有益于国家民族的人”;“要培养自己顽强的意志”;“要与时俱进,终身学习,终身发展”;“要担当起历史的重任,为中华民族的崛起而读书”;“要从个人中心狭隘的思维中走出来,在怎么写作他人和社会的行动中为自己的人生增添一抹绿色”。伟人身上有无尽的宝藏,中学历史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认真品味伟人高尚品德,在学习中感悟,在感悟中内化,在内化中升华,培养学生利他的正确人生观,促进学生健康发展,形成良好的个性。

五、神入:感悟历史,升华情感

神入就是对别人语言和表情的准确理解。它既是一种为人处世的方式,也是现代心理咨询的重要手段。把它运用于中学历史教学显现出独特的效果,起到了沟通心灵、感悟历史、升华情感的效果。例如我在讲完《辛丑条约》的内容之后指出:当统治中国的慈禧太后得知帝国主义列强没有把她列入战犯、仍然维持她的统治时,感动得老泪纵横,说出“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的无耻谰言。民族英雄与民族败类只有一念之差,为了国家与民族的利益不惜牺牲个人的一切、甚至生命的就是民族英雄,而为了个人的利益不惜牺牲国家与民族利益的就是民族败类。这时,有的学生激动地说:“这样的政府和统治者不仅不为人民办事,还专做损害人民利益的事,还要他干什么?”学生的爱国之情油然而生。我接着说:“为了推翻反动的清政府,无数先烈前仆后继地牺牲了,令我们敬仰。我们要树立起对国家的责任,效仿先贤‘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种责任在战争时期的体现是为国家和民族的兴亡抛头颅,洒热血;在和平时期则是心系国家的发展,认真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作为中学生要认真学习各科知识,严格遵守校纪校规,努力提高报效祖国的本领和能力,这就是对国家担负责任的表现方式。”历史和历史教育有其自身的特点,在中学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有独到的资源,切忌说空话,要用史实说话,其前提就是准确了解、理解历史,使学生与历史发生共鸣。这样的教育润物细无声,其效果是非常显著的。

copyright 2003-2024 Copyright©2020 Powered by 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备案号: 粤20174009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