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turnitin查重官网> 管理学 >> mba >> mba研究方向 >农村劳动力外流视角下我国农村养老保障问题

农村劳动力外流视角下我国农村养老保障问题

收藏本文 2024-04-04 点赞:14822 浏览:60840 作者:网友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一、问题的提出

据国家统计局2011年2月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201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10年末,中国农村人口占总人口的50.3%,剩余劳动力达到

1.2亿,上述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地区转移的现象,称为农村劳动力外流。

大量人口从乡村流向城市,反映了社会的文明和进步,是我国工业化、城市化和现代化过程中的必然现象。但青壮年人口离土又离乡的持续外流,对于农村的家庭养老保障却产生了诸多负面影响:家庭结构小型化,家庭照料者缺乏,养老观念淡化等,使得农村家庭养老保障面临困境。中国目前的工业化、城市化和现代化进程加快,使得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带来的人口养老问题逐渐从一个隐性问题变成个显性问题。

二、农村劳动力外流对农村养老保障带来的影响

(一)人口老龄化严重,农村老龄总人口数量较以前有大幅增长

按国际通行的标准,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或65岁以上的老年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例超过10%和7%,即可看作是达到了人口老龄化,目前,中国60岁以上人口已达到11.34亿,超过总人口的10%;其中65岁以上人口1.1亿,占总人口的8.5%。全国70%以上的老龄人口分布在农村地区,农村老龄化问题尤为突出。农村剩余劳动力由于进城务工使得农村老年人数量相对增多,老龄化问题加剧。农村劳动力人口的父母都需要

源于:高中英语论文www.udooo.com

赡养,他们的数量目前已经近亿,而且在养老制度没有普及到他们的情况下,他们的赡养问题必须在大部分上要靠他们的子女来解决,这无疑给农村劳动力人口的经济状况带来了很大的负担。

(二)农村家庭结构核心化,空巢家庭增多

20世纪80年代以来,大量农村年轻人不满足于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生活,大量向城市流动,进行务工和经商,此外还有相当数量的农村青年考上大学深造毕业后他们般都选择留在城市工作。留守在农村的大多为老人、妇女和儿童,绝大多数老人的生活要靠自己,处于白养状态,同时还要承担照料下一代和从事农活等体力劳动。农村老年人在传统联合型家庭生活的可能性在逐步减小,农村家庭已经出现了小型化、核心化的趋势。比如,山西的临县,留守在农村的老人,大多是自己养活自己,活到老干到老,是许多农村老年人生活的真实写照。一旦他们丧失劳动能力,因无固定收入,生活风险和困难程度均高于城镇老人。

(三)农村老人获得的情感支持不足,缺乏精神慰藉

情感支持指子女为父母提供感情交流和精神慰藉,它不但说明了子女与父母之间感情的融洽程度,也是对经济及器械支持资源的测量。子女的外出减少了与父母之间情感沟通的机会。在社会文化生活贫乏,社会交往范围狭窄的农村特定背景下,子女外出后带来的情感交流上的空白很难找到适当的填补方式。一些在外工作的子女虽然经常给父母经济上的援助,使得老人在物质上比过去富裕,但许多老人生活孤单,精神空虚,以串门聊天、打牌等来打发闲暇时光,平时只能以思念来聊以。

(四)农村老人缺乏器械支持,承担繁重劳动

器械支持指各子女以及他们的配偶为老人提供如打扫卫生、洗衣服、洗碗等家务帮助,照料他们的生活起居。农村特有的网络家庭结构和自由劳动时间为子女提供器械支持提供了极大的便利。而目前的农村劳动力外流现象打破了这种格局,外出打工带来的居住距离增加了子女提供器械支持的成本,他们更愿意提供经济支持。
根据安徽省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状况的调查,对“外出务工者每年回家的次数”(多项选择)的统计中可以看到,七月收获季节回家者占20.3%,秋收、秋种季节回家者占1

6.8%,春节回家者占到97%。由此可见,大多数外出务工者平时很少回家。

(五)经济支持有限,保障水平低

经济支持主要指各子女是否为老年人提供经济帮助。根据有关统计资料,中国农村老人中,靠退休金生活的不到5%,大部分农村老人没有退休金,只有靠子女供养。子女的外出打工收入对留守老人的收入水平提高具有重要作用,由于收入来源的间接性,留守老人经济的改善程度呈现不稳定性。
由于部分外出务工者敬老意识淡薄以及受工资支付形式的影响,未妥善安置家中老年人,其在农村的依靠子女赡养的父母不能按时拿到生活费用,经济拮据甚至借钱度日的现象不在少数。许多外出打工子女尽管尽了赡养义务,却仅仅满足于将老人的生活维持在温饱水平。

三、农村劳动力外流对家庭养老带来影响的原因分析

(一)农村经济发展相对落后,农村低保投入不足

尽管改革开放已经二十多年,但原有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城乡分割、城市对农民封闭所造成的农村社区大范围贫困落后的现状依然存在,地区差距扩大的趋势并没有改变。数量庞大的贫困人口基本上都集中于农村地区,这成为农村养老问题产生的重要原因之一。农村社会福利、政府救济和低保投入严重不足,绝大多数的老年人基本处在社会经济保障体系之外。由于农村整体收入水平低,老年人收入更低,贫困率高达1/6,农村老人基本没有社会保障,参保农要集中于京、津、江、浙等地,像山西这样的欠发达省份,农村老年人养老基金只在个别富裕村才有,广大农村老年人是难以享受到养老金的。
(二)农村社区养老发展严重滞后,不能适应新形势下人口老龄化、家庭养老功能弱化和经济社会发展的迫切需要。
与发达国家成熟的社区怎么写作体系相比,我国的社区怎么写作体系发展滞后,尚处于摸索发展阶段。表现为:一是对老年人经济上支持不足甚至没有支持。二是老年怎么写作体系仍属空挡,最具代表性的敬老院不仅不普及,现有的许多还只是仅供参观的“展品”。老年医疗怎么写作、生活料理怎么写作、不能自理的老人的长期护理怎么写作等都未建立。三是老年协会组织还不普遍、不健全、不系统化。尽管近年来老年协会组织发展较快,在引导和督促家庭养老方面起了很大的作用,但目前还存在组织不健全、不完善的问题,组织健全的也存在作用发挥欠佳的问题。

(三)农村老人家庭地位受到严重冲击,家庭养老保障水平低下

随着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改变,老年人原有的优势地位正在失去,致使家庭养老的主体责任正在淡化、丢失。现在挣钱靠科学、靠技术、靠外出打工。父辈的经济支持对子女来说是已不是那么重要。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改变,使老年人失去原有的优势。由于缺乏完善的社会保障,农村老年人仍然主要依靠家庭养老,其基本生活需要由子女提供,在生活成本日益增加的情况下,老人还成为了一个负担。年轻人经济上的独立使他们在家庭权力结构中的地位上升,成为家庭事务的决策者,相应地,缺乏经济收入的老人往往处于家庭权力的边缘地位。

(四)农村老年人自养能力较低

这有几方面的原因:一是农村居民人均收入较低,一年辛苦下来,除了必要的开支已所剩无几,特别是不发达的农村收入更低:二是给孩子成家和盖房子是农村人的最大开支,许多家庭把多年积蓄花光,甚至还背上外债;三是由于传统观念影响,农村老年人在劳动年龄阶段创造的财产收入基本上都用于子女婚嫁及家庭投资,而不是靠自己的储蓄来养老。因。此,到了老年,经济上只能依赖子女,由于代际之间经济交流存在严重的不平等,老年人的赡养费用远远低于供养子女的费用。

(五)年轻一代敬老爱老意识的淡化

尤其在当今经济转轨、社会转型的过程中,各种思想活跃,传统养老观念受到挑战,年轻一代在思想上基本认同养老的同时,行为上则表现得更为现实和自我。许多农村年轻人受到中西融合的多元城市文化的强烈影响,盲目西化,个人主义意识上升。传统的家庭至上、父母至上的意识为“崇尚年轻”、“追求自我”的文化所取代,家庭养老失去了文化依托。

四、探索劳动力外流背景下农村养老工作的新思路

(一)加快建立和完善农村的社会养老机制

这是一个根本的养老保障系统,是国家、各级政府及其职能部门通过建立制度法规而形成的养老保障体系,一般应包括养老保险制度、老年怎么写作体系、老年福利制度及维护老年人利益的法规等。首先要加大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建设的力度,通过社会养老保险这种形式,以个人为主、补贴为辅的方针,发挥国家、集体、个人三方面的合力,推动农村养老保险事业的发展,解决农村老年人缺钱花的问题。其次,扩大农村低保的覆盖面,解决农村人特别是老年人的基本生活问题。

(二)建立农村社区养老机制

一、有条件的农村社区发展有偿家政怎么写作,增加老年人社会支持的选择范围

要鼓励有条件的农村社区发展有偿家政怎么写作,扩大敬老院的容量,提高怎么写作质量,接收更多的老年人入住。经济条件好的村也可以村为单位创办敬老院,解决留守老人无人管理,无人赡养的问题。
第二,发展社区性的文化娱乐活动,增加老人与外界社会的接触和沟通,对于子女外出带来的情感支持以及与外界接触频率的减少,可以通过发展社区文化娱乐活动来解决,增加老人与外界社会的沟通。

(三)巩固和完善家庭养老机制

家庭养老是我国传统的养老方式,是与传统大家庭和以家庭为单位的小生产相联系的一种方式,也是老年人最感舒服的种方式。虽然现代的生产生活方式使家庭养老受到严峻挑战,社会养老成为现代必不可少的养老方式。但是家庭养老并不是就要消亡,相反,它还是一种很重要和最主要的养老方式。

(四)大力倡导和支持老人“白养”,促进个人养老机制的形成和完善

第一,提高认识,转变观念,消除长久以来人们在思想认识层面上对农村养老问题的片面认识。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养老模式正在发生变化,养老观念需要随之转变。改变完全依靠后代养老的观念,树立多方式多渠道的养老观念。
第二,农村老人在有劳动能力也就是在年轻的时候应进行经济储蓄,即把经济收入的一部分作为养老金来储蓄,可参加养老保险,彻底改变把钱全部用在子女身上的做法。
第三,老年人在抚养教育子女的同时,要处理好同子女、媳妇及配偶的关系,做到同辈人、隔代人之间关系融洽。情感隔阂是养老中的大敌。

(五)加强传统道德教育和家庭美德教育,营造辐射效应

家庭道德作为处理家庭成员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提供了分辨家庭问题是非的客观标准。个人如果将其内化,它就成了支撑行为的内在需要。因此,首先要加强舆论宣传,教育青年农民弘扬中华民族敬老、尊老、爱老、养老的传统美德,广泛开展多种丰富多彩的道德建设活动,创造一个孝敬老人的和谐舆论氛围。要强化赡养老人是每个公民的责任的意识,在广大农村形成家庭养老的良好氛围。要继续开展评优树模活动,特别是对好媳妇照顾邻里老人先进事迹的宣讲。树立和表彰维护老年人合法权益的典型,弘扬正气。

(六)健全养老法制,规范养老行为,保障老年人权益

首先,要大力宣传《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通过宣传教育,一方面提高全社会保障老年人合法权益的法律意识,另一方面提高老年人依法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意识和能力。同时要围绕老年人权益问题及时开展立场鲜明的舆论监督,消除对老年人的歧视行为,对侵犯老年人权益的违法行为要予

源于:查抄袭率本科www.udooo.com

以严惩,对侵犯老年人权益的违规行为要予以揭露和批判。其次,可以把家庭养老纳入乡规民俗,利用子女婚嫁或父母进入老年期的时候,签订《赡养老人协议书》,落实具体的权利、责任和义务。最后,有关部门要根据老年人的要求,及时提供法律援助,对老年人因养老、医疗、产权等纠纷提起诉讼应优先立案、优先审理、优先执行。

copyright 2003-2024 Copyright©2020 Powered by 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备案号: 粤20174009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