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turnitin查重官网> 管理学 >> mba >> mba研究方向 >少数民族新生适应教育

少数民族新生适应教育

收藏本文 2024-02-05 点赞:5028 浏览:18344 作者:网友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1003-2738(2012)07-0027-02
摘要:少数民族大学生是全校学生中的特殊群体,由于文化背景的差异及少数民族独特的心理特征,部分新生在入学后会因为各种原因产生适应困难,从而影响正常的学习生活。本文以西南民族大学为研究对象,总结了目前少数民族大学生新生适应困难的表现,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并结合笔者实际学生工作管理经验,对如何开展适应教育提出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少数民族大学生;新生;适应教育
Abstract:college students of ethnic minorities is the school students in special populations, due to differences in cultural background and the national minority unique psych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some new students after enrollment in because of all sorts of

源于:科技论文写作www.udooo.com

reasons to difficulties, thus affecting the normal life and study. This paper takes Southwest University for Nationalities as the research object, summarizes the current minority freshmen adapt to difficult manifestations, analysis the causes of the problems, and combining with the practical work of students management experience, on how to carry out education and puts forward the corresponding countermeasures.
Key words:college students of ethnic minorities;newborn;adaptive education
我国是多民族国家,少数民族地区疆域广阔,其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发展直接影响着我国综合国力的提高,而少数民族大学生则是民族地方建设的主力军,因此其素质教育成为学校不可轻视的内容之一。据统计,目前中国的大学招生中,少数民族大学生比例日益增加,但同时,相当比例的少数民族大学生在入校后不同程度的表现出了对大学生活的适应困难。笔者通过对西南民族大学四百多名少数民族大学生新生的问卷调查、访谈与调研,得出了一些结论。

一、少数民族大学生新生适应困难具体表现及不利影响

(一)生活上:绝大部分少数民族大学生都来自祖国各地的少数民族地区,当他们从家乡来到同一所大学之后,发现饮食、习俗等都与自己从小就习以为常的迥然不同。例如回族同学忌食猪肉,当他们去食堂吃饭时,发现食堂师傅用通用的饭勺打菜,心里便会感觉到不舒服,甚至觉得受到了侮辱。又比如藏族、彝族等爱好歌舞,经常举行锅庄舞会,但也有其它民族同学不理解,认为舞会太吵,影响校园的宁静,要求取消,此时彝、藏等族同学便会觉得他们的民族习俗理应如此,其他同学的提议是不尊重他们。
(二)学习上:我国大部分少数民族地区地处偏僻落后的山区,无论是教学方式还是教育质量,较之汉区都差距甚远。根据笔者调研得知,多数民族地区的老师均为本民族教师,平常教学多用本民族语言,同学们在十多年的学习生活中也习惯了母语教学。当他们进入大学发现通用语言是普通话后,往往感到不适应,特别是新疆、西藏等地的同学尤为突出。部分少数民族大学新生在刚刚进入大学上课时,普遍都不会主动站起来回答问题,怕普通话说得不好遭人笑话。并且大多数民族学生往往要先将老师汉语讲解的内容翻译为自己的母语,再进行学习,这样的大学生活少了获取知识时的欢喜,多了疲于应付考试的艰辛和失败时的沮丧与失落。往往学习上的受挫感是少数民族新生入学后普遍存在的困扰。
(三)人际交往上:少数民族性格热情大方,但部分新生在入校时因面临陌生的环境,人生地不熟,往往表现得内向、不善言辞,尤其是当他们看到其它民族同学与自己语言、生活习俗等不同时,更不会积极主动去交流。因此大部分少数民族新生在入学之初,往往习惯与本民族同学一起学习生活,不喜欢主动结交它族同学,大学中的“老乡会”也由此盛行不衰。并且少数民族大学生往往人际单纯,社会化程度不高,缺乏人际交往技巧,这也从主观上造成了他们的适应困难。
(四)心理适应上:大学教育的对象都是成年人,并且实行学分制教育,迥然不同与以往任何一个学涯阶段,在大学课堂上,“同班不同学,同学不同班”的现象普遍存在,同学们靠自觉上课,友谊也靠自己去建立。辅导员不会像以往的班主任事无巨细的呵护,身边也没有父母的照顾,任何事情都要靠自己安排处理。在问卷结果的分析中显示,很多少数民族新生在大学生涯之初往往存在敏感、失落、无措等心理问题,有的是因为家境贫困产生的心理重负;有的是对集体生活的不适应;还有的仅仅是由于文化价值观不同等等,种种原因都让这部分少数民族新生产生了心理适应不良。

二、少数民族大学生新生适应困难问题产生的原因

(一)地理、历史等原因:我国少数民族聚居地多为偏僻山区,交通不便,信息闭塞,生活条件艰苦,根本无法吸引优秀的教师资源前去教学,更别提留住人才长期奉献。这些地区教育水平普遍偏低,很多课程无法配备相应比例的任课老师及资源,据笔者调研及新生反映,往往一个老师身兼数职,且多数老师并非师范毕业,也缺乏培训进修的机会,根本无法掌握先进的教学理念。即使偶尔会有大学毕业生开展支教活动,但时间短暂,无法稳定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在这样的条件下,绝大多数从民族地区,毕业的高中生即使考入大学,其知识结构和积累也不能真正达到高校课程的要求,导致部分少数民族新生入学后产生学习等方面的适应困难。(二)各民族社会文化差异:大部分少数民族大学生成长于本民族的社会文化环境中,耳濡目染、潜移默化地接受着本民族的道德、行为准则等。由于长期受本民族精神性格和心理的感染,在他们的心目中,与本民族的文化、习俗相符的价值观早已形成,他们热爱自己的民族文化。当他们进校后,发现当文化差异和现代教育内容出现冲突时,很多同学都会陷入迷茫、困惑之中,有部分少数民族新生会陷入狭隘的民族主义之中。
(三)经济状况等自身原因:据笔者掌握的数据看,大部分少数民族学生家庭贫困,在入学报名时即已花掉家中大半积蓄,平常生活开支等都需要自己利用课余时间挣钱。然而很多少数民族新生学习基础较差,本来是需要花大量时间进行补习的,现在面临家庭经济状况差的窘境时,也会出于生活的需要无奈的选择将课余时间拿来打工。在问卷调查中反映出,很多少数民族新生经常处在一种打工又怕耽误学习,想学习又需要打工挣钱的矛盾冲突之中,让他们处于进退两难的状态。并且少数民族大学生中绝大部分社会化程度不高,非常朴实单纯,容易对别人推心置腹,当他们发现社会中、生活中的一些不阳光事件时,会受到伤害和困惑,产生对大学生活的不适应。
(四)国家及学校相关政策的影响:我国对来自少数民族地区的少数民族考生实行高考加分的照顾政策,这本来是国家保证优秀的少数民族学生能进入大学享受高等教育的举措。但有部分学生并没有正确认识看待这一事件,有的认为这是国家应尽的义务,自己来自“边穷老少”地区,就该受到优待,对国家照顾政策有依赖心理,习惯于“等照顾”。这类同学在进入大学后,也理所当然的认为学校应该对他们特别优待,如考试前划重点,下调成绩合格线等等,不会从主观上积极努力的学习。还有的学生则反之,认为国家的照顾政策有歧视意味,因为觉得他们基础差,才让他们低分进校,有自卑心理。往往学校针对这些基础较差的同学而特别开设英语慢班,旨在因材施教,帮助他们更好的适应大学学习,但这部分自尊心较强的同学却常常误会学校没有一视同仁的对待他们。

三、开展少数民族大学生新生适应教育的对策建议

(一)经济帮扶及适当教育:对于家庭经济状况不佳的少数民族新生,学校应大力开展国家助学贷款、奖学金、助学金、社会资助、勤工助学等帮扶政策,尽量多渠道的较少贫困学生的后顾之忧,让其没有经济负担的压力。在资助工作过程中,无论是学生处工作人员还是辅导员,都要帮助少数民族贫困大学生正确认识家境的贫困,要适时开展心理辅导,感恩教育,自强教育等,让他们懂得贫困的境遇是暂时的、可改变的,任何来自外界的支持和帮助都是有限的,要从根本上改变自己的命运,最终只能靠自己的努力和奋斗,[3]从而帮助贫困少数民族新生从心理上脱困,开展助人者自助活动,轻松快乐的融入大学生活。

(二)多层次的立体课堂教育支持。

1.引导少数民族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思想政治教育是主阵地,各分管领导应把爱国主义和民族理论作为重要内容纳入新生入学教育中,结合校史校情,邀请民族学专家讲课,让学生在进校之初就树立正确的祖国观、民族观,让其在思想政治教育中主动继承和发扬各民族思想道德的优良传统,积极学习和吸取有利于民族自身发展和团结的因素,不仅保持对本民族文化的自豪感,还应有对所有文化的尊重和接纳意识,形成开放、平等的文化态度,[4]提前对社会、对世界有正确的认识,并能用适当的态度作出正确回应。
2.开展针对性强的心理健康教育:在少数民族新生进校时,就应全面开展一次心理健康问卷调查,再根据问卷中反映出来的问题作出分类、汇总、评估,开展心理咨询等相关工作。随后应通过专题讲座的形式,组织大学生了解和学习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内容应是少数民族大学生普遍关注的问题,如情绪管理、压力缓解、人际交往技巧、学习与课余生活平衡等,形式上可灵活生动,如穿插一些游戏,拓展活动等,让少数民族新生快速的了解自己的心理状态,并能进行有效地自我调节,轻松快乐的开始自己的大学生活。
3.建立辅导及互助机制:少数民族大学生进校分数一般比汉族学生低,但很多人能正确认识落后的原因,作为管理怎么写作的育人者来说,更应该多考虑他们在学习上的实际困难和需求,帮助少数民族学生提高学习成绩,树立自信心,努力为他们创造一个更适宜发展和提高的学习环境。笔者认为可以尝试建立小班辅导制及“一帮一”互助机制,根据任课老师建议及学生自愿报名相结合的方式,选择普遍存在学习困难的课程进行小班辅导,如英语、计算机等,如果经小班辅导后效果不佳者,可以让该门课程学习较为优秀者去帮助

源于:大学毕业论文范文www.udooo.com

较为落后者,利用同龄人之间好沟通的优势,发挥积极作用,带动大家共同进步。现在大学中有很多“学习角”和学术协会的存在也贡献不小,当然老师在作这一尝试时,要注意积极引导,遵循激励原则,对少数民族学生的闪光点给予及时、充分的肯定,让其最大限度的发挥才能和特长。

(三)开展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活动。

1.有效利用班、团组织开展主题活动:新生在入学时往往对班集体和团支部抱有很高的期望,此时辅导员及班干部应抓住黄金时机,开展贴近大家生活和需求,同学们喜闻乐见的活动帮助其更好的融入集体,培养归属感,如每周举行主题班会,特别要注意安排性格内向、不爱主动表现的同学作主发言人,锻炼他们的口头表达能力及自信心,在选择主题时,老师也应积极的作引导,选取例如职业生涯规划、民族团结、诚信教育、正确认识恋爱等主题,将班会主动权交给学生,让他们发挥主动性。还可将“形势与政策”课程形式及内容都灵活化、创新化,如开展课程实践,定期将同学们带到博物馆、各类文化遗址、游览胜地等参观,让少数民族大学新生开阔眼界,了解各族历史文化。并且在组织开展活动时,还应注意加强成长训练,培养少数民族新生的个性特点,塑造健全的人格品质。
2.打造多元化的校园文化活动:各少数民族文化风格迥异,很多少数民族学生也擅长歌舞、体育、艺术等。学校团委及学工部门应利用这一特点,将民族文化纳入整个校园文化的视野,丰富内涵,根据当代少数民族大学生的特点,开展多元化的校园文化活动,如举办民族团结教育月系列活动、民族风情大赛、民族歌舞大赛、民族服饰大赛等,让各少数民族学生在展示自己才能风采的同时,其它民族同学也能了解各族历史文化,增进大家的民族感情和促进民族团结。还可以利用各民族的节日举行主题庆典活动,通过图片展、征文比赛、演讲比赛、戏剧大赛等形式对各族学生开展教育,增强其适应并融入大学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中,自觉维护民族团结并增光添彩。第二课堂教育平台的打造,不仅有效地让少数民族新生在大学校园中找到家的归属感,也能在潜移默化中加强民族间的文化沟通、交流和理解,在增进同学间友谊的同时,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少数民族大学生的素质教育至关重要,高校在开展少数民族大学新生适应教育时,应兼具管理育人与怎么写作育人的双重态度,不断创新教育形式,力求让少数民族新生在大学校园中顺利地成长成才,让高等教育真正惠及少数民族学生及地区。
参考文献:
何江燕,高媛.少数民族大学生教育管理探析[J]. 教书育人,管理论坛,2009年03期.
高万能.论民族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创新[J].贵州民族学院学报,2010年04期。
[3]李艳华.少数民族贫困大学生的“心理贫困”与对策研究[J].学理论,2010年22期。
[4]马木提.新形势下如何做好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教育工作[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2010年02期。
作者简介:
杨彦(1983年7月-)、女,彝族,四川雷波人,西南民族大学彝学学院,专职辅导员、助教、管理学硕士、研究方向:大学生思政教育。

copyright 2003-2024 Copyright©2020 Powered by 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备案号: 粤20174009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