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turnitin查重官网> 管理学 >> mba >> mba优秀范文 >计量经济学学习中问题与建议

计量经济学学习中问题与建议

收藏本文 2024-01-17 点赞:23268 浏览:106340 作者:网友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要:本文结合教学和科研实践,首先归纳了计量经济学在应用研究中常见的一些问题,并进行了深入剖析。然后根据存在的问题,在计量经济学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上都提出了相应的建议。在当下的计量经济学教学内容上要处理好理论、方法和应用的关系,达到“基础理论方法和基本应用”并重。在研究生阶段大力提倡研究型教学方式,增加课程中的案例教学内容,提高研究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分析问题的主观能动性。
关键词:计量经济学;学习建议;案例教学;研究型教学模式
1674-9324(2012)09-0095-03
一、引言
计量经济学自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进入中国之后,其发展过程可以分为3个阶段——从“推广普及”阶段到“计量经济学教学的提高阶段和应用研究的推广阶段”,再到“计量经济学的发展和创新阶段”(李子奈,2008),其经历了与传统经济学内容的不断磨合,直到完全融入经济学教学和研究工作中。计算机技术、网络以及学术交流的国际化都为计量经济学在中国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环境,而计量经济学方法的普及和不断创新又为提高我国经济学教学和研究水平提供了良好的平台。纵观国内外应用经济学研究成果,其中采用计量经济方法作为主要分析工具的比重也越来越大,目前在《经济研究》《管理世界》等国内主要经济管理类期刊中,以计量经济学模型作为主要分析方法的论文占比已超过50%。计量经济方法在应用经济学及管理学科学研究中应用的增加和普及,使得计量经济学已成为现代经济学和管理学教学中必不可少的一门课程。它和宏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一起构成了中国高校经济管理类本科生和研究生必修的三门经济学核心理论课程(洪永淼,2007)。计量经济学无论在教学内容、教学手段,还是在使用广度上在国内都已经得到极大的发展,且其在经济学科中的地位已得到普遍的认同,但是很多学生在学习和使用过程中仍存在一些问题或认识上的误区,尤其是在部分非数量经济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的论文写作中,这些问题可能直接导致结论的错误,进而使一些学者开始怀疑计量经济学模型的科学性和实用性。很多讲授和传播计量经济学知识的学者已经意识到这些问题,并试图从本质上改变这一现象[3](李子奈,2009等)。本文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结合多年教学和科研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对当前研究生(尤其是非数量经济学专业)在学习和使用计量经济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归纳,并给出相应的建议。本文结构安排如下:第一部分为本文研究的背景;第二部分将归纳目前部分学生,尤其是非数量经济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甚至一些博士研究生在计量方法使用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第三部分将结合实际情况,提出相应的建议;最后给出本文的结论。

摘自:论文范文www.udooo.com

二、计量经济学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无论是在经济理论的科学研究中,还是在经济问题的实际分析中,采用计量经济方法解决问题已成为一种趋势。很多学生为了赶上这趟“潮流”,在分析问题过程中积极地开发和使用各种前沿的计量方法,而忽略了模型需要满足的一些外部条件,例如模型设定的检测定、模型对数据的依赖、模型的经济意义等。本部分将主要归纳几个在计量经济学学习过程中常见的现象:
第一,计量软件的多样化,弱化了学生对很多基础计量方法的探究。随着计量经济方法在经济分析中地位的不断提高,很多学生开始注重在论文写作过程中使用计量方法,尤其是前沿的方法。同时,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计量方法的相关软件也越来越丰富,促使其应用变得更加普及。然后正是这种软件的多样化和智能化,弱化了很多学生对计量经济方法理论基础的探究,如模型估计前一些必要的检验等。很多研究生在使用计量方法时,只是简单地将搜集到的数据输入到一个类似“黑箱子”的软件包中,然后就可以直接得到结果。
第二,过分强调计量方法,而忽略了经济理论。与第一个问题不同的是,还有部分学生也许对计量方法使用得很好,但是他们却忘记了自己更应该是一名经济学专业的学生。他们在使用计量经济学方法分析问题时,缺少必要的经济理论支撑和分析。众所周知,目前在国内一些经济类核心期刊中,超过50%的文章采用计量经济模型作为主要的分析方法,这种现象使得更多的研究生喜欢在论文写作中加入计量方法进行实证分析。当很多学生陶醉于学习和应用各种先进的计量方法分析问题时,在另一方面他们却忽略了也需要阅读大量经济学、金融学或财政学等与本专业理论相关的文献或教科书,进而缺乏对实际经济现象深入的观察。因此也许他们可以采用计量方法得到非常合理的结果,但他们根本无法对结果进行深入的理论分析。这一现象并不是个例,而是可以在大部分硕士生的写作中看到——很多的结果图表,文字却很少,看上去更像一个经济学的实验报告,而不像一个学术论文。这正是由于很多学生片面追求计量方法的前沿性和复杂性,而忘记了计量经济学本身是一门经济学课程。如果计量模型的使用和结果分析离开经济理论的支撑,则变成一堆枯燥的数学符号和漂亮的图表,而无法体现计量经济学在经济学科中的真正地位。
第三,学习过程中不重视计量经济学的规范分析。在科学研究中实证分析和规范分析是常见的两种分析方式,实证分析用来回答“是什么”的问题,规范分析主要解决“应该怎么样”的问题。在应用经济学的实证分析中经常将计量经济模型作为主要手段,然而计量经济学作为一门学科,其分析过程也要满足一定的规范性。然而,很多学生在应用计量方法分析问题方面不够规范,缺少必要的检验或分析步骤。很多教科书和文献都对现代应用经济学研究应遵循的步骤给予了充分的介绍[4][5](洪永淼,2007;杰弗里·M·伍德里奇,2010;达摩达尔·N·古扎拉蒂,2011等),而且实际教学中,关于计量经济学模型建模的基本步骤通常在课程开始时会介绍(一般会在前几次课),对于刚接触计量经济学的学生而言,他们对很多专业术语和概念并不熟悉,故而忽略了或不能完全领悟分析方法的规范性。
三、提高对计量经济学方法认识的建议为了提高计量经济方法在理论研究和解决实际问题中使用的正确性,提高实证结果的可信度,本文针对目前学习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第一,实际学习中,加强学生对基础方法的掌握。为了提高计量经济学的教学效果,早些年很多学者提倡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实验教学,这一点被大多数学校采纳并实施,而且很多学校实验教学的课时已经占到总课时的大约1/3,这是值得庆幸的。但是在实验教学中多采用完全智能化的软件,如Eviews,正如上文提到的,这种计量方法应用的普及也带来一些负面效应。为了改善这一状况,本文建议在实验教学中可以采用Stata、R、Eviews等软件包中的程序语言。这样在完成实验报告的过程中,学生不再是简单地操作智能化的软件,而需要通过掌握方法,编写必要的程序才能完成。最终起到加强学生对基础方法掌握的效果,并能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完全满足培养创新性人才的需要。另外,教师在(实验)教学中,可以通过问题导向的教学模式,例如列举一些常犯的错误或在实验报告常出现的问题,加强学生的基础知识训练。
第二,不仅要突出计量经济学在经济学科中的地位,更要掌握好经济学理论。经济学研究的数学化和定量化是现代经济学迅速科学化的重要标志,同时培养创新型经济学人才的要求加强了计量经济学在经济学课程体系中的地位。萨缪尔森曾说过“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经济学是计量经济学的时代”,正是数学、计量经济学等定量方法的使用,推动了经济学理论的发展,但是,不可否认也有一些学者提出了不同意见——“大量数学符号的均衡公式演算是空洞的研究,对实际问题不可能做出什么有益的解答,没有这些数学演算,经济学仍是有用的”(哈耶克)①。因此,计量经济学尽管非常有用,但其主要是为更好地验证经济理论、更好地解释经济现象提供必要的支撑,离开经济学理论的解释,计量经济学模型将变成一堆无用的符号。研究生在使用计量方法过程中,是对学生提出问题、选择计量方法、检验模型、最后进行经济分析的综合能力进行全面考察。更重要的是,不能将案例教学混同为实验教学,要体现学生在案例分析中的主要地位,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如何查找相应的文献,寻找理论依据,提倡学生进行团队合作,锻炼学生的研究能力,最终形成课程论

源于:免费论文www.udooo.com

文[6]。为了加强案例教学的效果,本文还建议可以在课程讲授早期花费4~6学时介绍一些已经发表的与研究生专业相关的、优秀的、采用计量经济学方法的论文,对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如何规范使用计量经济模型是非常有益的。
第三,结合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需要,不断完善计量经济学课程内容体系和教学手段。为了适应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需要,在计量经济学教学内容上要处理好理论、方法和实际应用的关系,在教学目标上实现“基础理论方法和基础应用并重”,努力提高学生自学新方法和发现新问题的能力。首先,在计量经济学发展的当下阶段,其教学目标要实现“基础理论方法和基本应用”并重,既要弥补单纯介绍计量方法的枯燥,又要避免因为理论知识的缺乏而在应用过程中出现的原则性错误或认识误区。为了更好地做到“基础理论和基本应用”并重,需要在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上做一些必要的改进。很多学者已经意识到这个问题,并在这一方面做了很多研究,如李子奈(2010)提出了关于计量经济学课程教学内容的创新与思考[7],在他编写的教材(《计量经济学(第三版)》,2010)[8]中已经将计量经济学应用模型研究的步骤进行了详细的介绍,并将这一部分内容放在教学内容的后面,即学生基本掌握了基础的计量方法之后。这不同于国外很多教材,它们往往把研究步骤放在前面(第一章),在学生还不是完全了解计量方法内容的时候,这样安排无法加深学生的印象。因此,在今后的研究生教学中需要在教学内容上做适当的调整。其次,在计量方法讲授过程中,注意处理好数学推导在课程教学中的作用。很多学生对计量经济学感到吃力,原因也在于这些繁琐的数学推导。事实上,计量经济学不同于数学,比数学推导更重要的是计量经济学解决问题的方法思路,这可以通过更多的案例分析来实现。然而数学推导可以帮助学生更快地掌握前沿的计量方法。所以,可以引导学生去了解一些推导过程,提高学生自学新知识的能力。最佳的方法是在讲授计量经济学的过程中,可以安排不同层次的课程,学生可以根据能力和喜好自行选择。
计量经济学已成为缩小经济理论与实际经济问题之间鸿沟的有效途径之一。随着现代计量方法的不断发展,经济环境的日益复杂,各方面发展都对计量经济学课程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研究生的培养目标主要是实现能结合各自研究方向,寻找自己喜欢的问题、选择合适的计量方法,并对实际问题展开深入的分析。为了适应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需要,需要结合中国国情,在计量经济学教学内容上处理好理论、方法和实际应用的关系,在研究生阶段大力提倡研究型教学方式,增加课程中的案例教学内容,以实现减少,甚至完全避免学生在学习计量经济学中可能存在的一些问题。
注释:
①资料来源于:李子奈.我国经济学研究如何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关于数量经济学的几点思考[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1994,(1):76-80.
参考文献:
李子奈.我国计量经济学发展的三个阶段与现阶段的三项任务[J].经济学动态,2008,(11):16-21.
洪永淼.计量经济学的地位、作用和局限[J].经济研究,2007,(5):139-153.
[3]李子奈.计量经济学模型对数据的依赖性[J].经济学动态,2009,(8):22-27.
[4]杰弗里·M·伍德里奇.计量经济学导论[M].第4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
[5]达摩达尔·N·古扎拉蒂.计量经济学基础[M].第5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
[6]高启杰.关于计量经济学研究生课程建设的思考[J].高等理科教育,2011,(4):149-152.
[7]李子奈.关于计量经济学课程教学内容的创新与思考[J].中国大学教学,2010,(1):18-22.
[8]李子奈,潘文卿.计量经济学[M].第3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9]李子奈,刘亚清.现代计量经济学模型体系解析[J].经济学动态,2010,(5):22-31.
[10]邱东,李子奈,肖红叶.经济学类专业统计学、计量经济学课程教学现状调研报告[J].中国大学教学,2007,(11).
基金项目:本文研究得到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项目的资助(项目号:NECT-11-1009)和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作者专项资金资助项目(项目号:201005)的资助
作者简介:梁云芳(1978-),女,山西晋城人,经济学博士,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数量经济学,房地产经济学。

copyright 2003-2024 Copyright©2020 Powered by 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备案号: 粤20174009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