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turnitin查重官网> 管理学 >> mba >> mba优秀范文 >有关于道家道家思想在中国设计文化进展中历史作用和当代影响查抄袭率

有关于道家道家思想在中国设计文化进展中历史作用和当代影响查抄袭率

收藏本文 2024-03-01 点赞:24190 浏览:100515 作者:网友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 [摘 要]道家思想是中国古代社会实践活动所普遍遵循的准则与方法,对中国传统设计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比如“天人合一”的文脉传承、辩证思维的思想方法,都是这种影响的直接体现。道家思想中“天而不人”的认知倾向、取象比类的思维方式及整体性思维方法,与当代设计思想中的共生美学、设计教育之系统论、工业设计之事理学高度契合。探究道家思想的真谛并使之成为现代设计的传统资源支持,赋予当代设计以隽永的文化底蕴,将有助于促进中国工业设计实现由“中国制造”向“中国设计”的创新转向。
    [关键词]道法自然;天人合一;辩证思维;共生美学;取象比类
    []A [DOI]10.3969/j.issn.1009-3729.2013.0

    1.021

    艺术设计正不断改变着人类的生存方式,影响着人类未来的发展进程。当前,我国工业产品设计急需完成由“中国制造”向“中国设计”的跨越,2010年等国务院11部委联合下达《关于促进工业设计发展的若干指导意见》助推工业设计快速发展,中国的工业设计亟待实现创新与蜕变。然而,创新是建立在传承基础上的。当代中国工业设计需要在整个人类文明的大背景下,深刻地理解自己的文化特质与历史使命,从文化发展动因上解读传统,从而培养现代设计所应有的洞察力、理解力和审美观,使我们在设计的创新实践中表现出应有的创造力。在中华民族的文化传承中,道家乃是中国科学技术的根本(P145)。正是道家思想促进了古代中国科学技术与设计文化的发展。因此,基于当下、面向未来,解析中国传统文化中道家哲学与中国设计文化的契合,发掘道家思想对当代中国设计文化的潜在作用,对于提升民族设计文化进而促进中国当代经济社会发展有着重要的战略意义。学界对道家思想的研究多集中于哲学与文学领域,与设计学科相关的研究相对较少,且仅限于园林与环境雕塑等艺术实践层面的一般性论述,尚无关于道家思想与我国设计学科整体关系的研究。本文拟从道家思想文化内涵与历史地位的探讨切入,从认知层面就道家思想对形成中国设计文化的历史作用与当代价值进行分析。
    一、道家哲学思想的文化内涵与历史地位 “道”是道家哲学思想的核心概念,道家之“道”包含有三个基本的层次:一是本根之道——“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P240)。道是天地万物的总根源和构成天地万物最原始的、混沌未分的自然始基。二是法则之道——“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P164)。“道”是自然界内在的秩序法则,具有客观规律的必然意义。老子主张“道法自然”,庄子强调“天而不人”[3](P519),“自然”是道家文化的终极关注。道家文化的自然,并非自然意义上的、作为科学和人类实践之客体而存在的自然,而是建立在人的主观价值意义上的价值自然;作为一种价值载体,这种自然并不能单独进行自我阐释,只有在与人文相互参照的情况下才能获得意义。因此,道家之自然指的是科技和设计等人类实践活动与自然的关系状态,是一种与人的活动相对应的能动自然。三是“上德无为”(P218)的无为之道。由于天地万物的产生是自然而然、本真如此,因此,“道”作为自然规律有着自己的存在、运动和变化规律,所以“道”的存在、运动、变化也就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人必须遵守自然规律。可见,道之“无为”并非消极无为,道家循自然而无为的哲学思想实质上正是对客观事物规律的遵循,这样的“无为”蕴涵着科学之为和积极有为的深刻辩证性,表明“无为”之道正是符合自然之性的科学之道。
    道家重视个体的生命价值、关注人类生存的基本问题。尽管儒家文化长期以来在古代中国社会政治中占有主要地位,但道家思想在中国社会的发展史上仍然是不可或缺的。尤其在社会发展变革的进程中,道家思想往往成为促进社会发展的重要文化动力。在春秋战国时期,道家思想就迎合了人心思定的趋势,构建了以“道”为核心、以“道法自然”为宗旨、以“天人合一”为目标的道家思想体系,从而成为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一个重要源头,汉初黄老之学的兴盛与汉末道教思想的兴起,使此后的中国社会形成了儒道互补的文化格局。
    文化即价值、理想和一个社会更高级的思想艺术性、道德性。[4](P24)道家思想的人文价值理想及其本质特征,决定了它在中华民族历史中的社会文化地位;同时,作为对自然世界的认识规律,道家思想又不仅仅是形而上的意

    源于:电大毕业论文www.udooo.com

    识形态,它也是中国古代社会实践活动所普遍遵循的准则与方法。
    二、道家思想对中国传统设计文化的影响 “外师造化,中得心源”是唐代画家张操画论之语,也是中国传统造型艺术的创造法则,绘画、建筑、园林乃至日常的器物造型无不体现出这一法则,它深受道家“道法自然”和“天人合一”思想的影响。

    1.“天人合一”观的文脉体现

    对于起源于农耕并以此为基础发展出卓越文明的古代中国来讲,人们的生产生活与天、地等自然因素息息相关。道家“道法自然”的“天人合一”思想正是中国先民祈望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形上表达,它深深植根于中国人的情感意识之中,广泛而深刻地影响了中国古代社会的方方面面,其中对于人们生活环境设计的影响尤为凸显。例如,相对于西方传统建筑中高耸的尖顶,中国古代建筑就更多地体现着亲和大地的文化特色,以向下延展的大屋顶象征着对大地的皈依,体现着“天而不人”的融于大地自然的意识追求,道家之“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的思想清晰可辨。
    中国闻名于世的自然造园意境也源于道家超凡脱俗、回归自然的出世思想,其借景造境“移天缩地”,把建筑、山水、植物有机地融为一体,在有限的空间里通过模拟自然来营造人为的“天然”空间,不着痕迹地组织和提升环境之美,完美地体现了道家“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共生美学思想。之所以形成这样影响深远的园林设计风格,主要是因为在道家思想的影响下,文人墨客走出纯粹意识形态的樊篱,积极参与社会环境的设计与规划活动,最终影响并形成了中国传统的设计风格。如苏州拙政园的创意构思,就是由当时著名的画家、“明四家”中的文征明先生完成的。大批诗人、书画家参与江南园林设计,大大提升了江南园林设计的文化品质。无锡的寄畅园亦颇具诗情画意之妙,园林布局利用当地优越的自然条件,引惠山泉水作园内池水,在西、北两处用惠山石堆砌检测山,仿佛是惠山的自然延伸。寄畅园虽然面积不大,但近以惠山为背景,远又以东南方锡山龙光塔为借景,显得山外有山,楼外有楼,青山正补墙头缺,园林与自然环境巧妙地融合在一起。道家思想还直接影响着古代中国日常生活中的设计活动。我国古代的日常生活用品、农具、家具、车船乃至兵器设计等,无不体现着道家师法自然、“天而不人”的设计思想。追崇和谐与自然,将“天人合一”思想表现得淋漓尽致的更有明式家具。道家尚“无为”重“天然”的思想,反映在明式家具上表现为以简洁装饰、柔美线型与天然材质为特征的纯真风格。这种以极限精简和天然纯朴为美的工艺设计,正是“天人合一”之崇尚自然、师法自然文化心态的表现。明式家具设计趋达事物本性之真的简洁体现了“无物累”[3](P170)的自然情怀,其精炼、柔美的曲线造型也体现了道家“坚强者死之徒也,柔弱者生之徒也”(P154)的审美理念。明式家具用材大多木质坚硬致密,色泽沉穆悠雅,纹理优美生动,制作时多蜡活少髹漆,追求充分展示木材本身的质感和纹理,给人一种温润、淳朴的天然美感。其优美自然与沉穆典雅无不浸润着道家“夫莫之命而常自然”(P398)的哲学思想,体现了中国设计文化崇尚自然、师法自然、追求“天人合一”的思想特征。

    2.辩证思维逻辑的深刻影响

    辩证思维与方法论是道家哲学的重要内容,也深刻地影响了古代中国设计文化特征的形成。老子主张“上善若水,以柔克刚”“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P164,P279)。这些都体现了道家思维的辩证性,也成就了传统中国外柔内刚的设计美学观,使得人们顺应自然规律开工造物,赋予器物设计以极强的亲和力,促进了中国古代设计文化的发展。
    道家还强调事物或现象之间相辅相成的整体系统观,认为一切事物都是由对立统一的双方所构成的矛盾统一体,即便作为天地之始、万物之母的“道”,也“有无之相生也,难易之相成也”(P61),是有与无、虚与实、阴与阳、静与动、常与变、始与终等因素的对立统一。道家辩证思维认识观的思想内核,是把宇宙万物看做是系统和协调的整体,并由此出发去认识和把握宇宙万物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规律。我国古代重大技术工程都因运用了基于这样系统认识观的象数思维原则,而成为工程历史上的典范。如明清两代治黄专家潘季训、靳辅、陈潢等,都是深谙道学之士,他们在治黄工程的设计中统筹兼顾,创造性地运用了道家整体思维法则,抓住水流与泥沙的矛盾关系,实行上下游兼顾,修筑河堤、疏浚河道、堵塞决口并举,达到治理黄河、安定淮河、保证运河漕运畅通三位一体治理的整体效果。道家思想的参悟多是起于哲学而终于物理,其辩证思维逻辑的科学特质决定了它对社会生产实践的巨大作用力。
    道家整体认识观的辩证思维逻辑对中国古代设计的影响是深远而普遍的,不仅重大工程如此,日常造物也是如此。例如在器物设计上,图1所示的汉代“中国大宁”铜镜纹样便是“取气于五行”,这种镜背的纹样格式取于五行木、火、土、金、水,以青、赤、黄、白、黑五色,分据东、南、中、西、北五方,这既是道法自然的思想体现,也反映了道家的整体思维认识观,极大地启迪了当时人们的设计思想。注重整体思维、刚柔并济,讲究不同元素异质间性的协调与融合,力求在整体的包容中实现超越,这些设计理念凸显道家整体思维的认识和经验,有力地推动了古代中国整体设计文化的形成,也促进了社会的发展。

    三、道家思想与当代设计思想的契合 英国科学史家李约瑟在论述道家思想对科学技

    图1 汉代“中国大宁”铜镜术的贡献时,不仅充分肯定它促进了中国人早期的发明创造,而且强调道家思想的世界意义。李约瑟认为:“中国人性格中有许多最吸引人的因素都来源于道家思想。中国如果没有道家思想,就会像是一棵某些深根已经烂掉了的大树。”“道家思想在某种程度上代表了人心渴望从整顿社会秩序回到自然界的沉思。”(P178)
    被誉为“20世纪的米开朗基罗”的美国现代主义设计大师赖特也深为老子的哲学思想所倾倒,他说:“据我所知,正是老子,在耶稣之前五百年,首先声称房屋的实在不是四面墙和屋顶,而在于内部空间。一个全新的观念进入了建筑师的思想和他的人民生活之中。这个观念精确地表达了曾经在我的思想和实践中所抱有的想法。原先我曾自诩自己有先见之明,认为自己满脑子装有人类需要的伟大预见,但我终于不得不承认,我只是后来者。几千年前就有人做出这一预言。”[5]就连德国现代主义设计大师密斯·凡·德罗最著名的“少即是多”的设计格言,也能在老子的著述中找到通俗具象的诠释:“少则得,多则惑。”(P279)可见,老子的道学思想具有一定的普适性,在古今中外设计艺术的形式和审美观念的各个层面都可找到“道法自然”、“天人合一”哲学思想的影子,古往今来的设计艺术无不与道家思想相契合。

    1.“天而不人”与当代生态共生的美学观

    当代共生美学观主张传承与创新共生、科学与艺术共生、历史与现代共生、人类与自然共生,以及不同文化和美学观的相互交融与共生,从而使多种社会元素在重叠、并行、综合、交融的基础上组成一个完整的、包容的、无限的发展系统,在差异与矛盾、和谐与统一中求得发展。这种多重意义上的共生为设计创新确立了更为理性的认识导向,是形成当代多元设计文化共存共生的思想基础。
    道家在“天人合一”的基础上,认为事物“有无之相生也,难易之相成也,长短之相形也,高下之相盈也,音声之相和也,先后之相随也” (P61),这种对立统一的辩证认识观表征着事物“相成”“相生”的存在状态,其实质正是相辅相成的共生思想。传统再现美学观、现代表现美学观和当代共生美学观反映了人们在不同发展时期的审美认识倾向,而发祥于古代的道家思想竟与当代共生美学观有着如此深刻的内在契合,不能不说它有着超越时代的先进性。
    道家认为,“在生命过程中人体内部的生理机制构成一个有机的小宇宙,它又与自然、社会等外部环境息息相通,

    摘自:毕业论文选题www.udooo.com

    构成相互制约的大宇宙。小宇宙和大宇宙的内部及其相互之间,存在协调一致的关系”[6]。这种将人的生命体看成一个整体系统,注重生理机能、考虑自然环境与心理感受,强调生理、自然、心理三者整体协调,并始终以人与自然和谐为核心、把人的生命存在看做是与自然协调共生的科学认识,显示了道家思想对自然生态的极度重视。当代共生美学观也认为:人类不能违背自然属性而进行美的创造,不管人试图以怎样的主观努力来改造物质世界,人与物之间依旧是人与物理学构成因素的基本关系,设计只是一种基于理性的美学思考,而“美不仅仅是主观的事物,美比人的存在更早”[7]。共生美学观主张与自然共生的科学设计观,强调设计的使命是通过与物质世界的真诚沟通来求取人类与自然世界的和谐相处。这与道家关于事物对立统一、相辅相成的认识观是契合的,与道家“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的境界追求也是契合的。工业革命以来

    摘自:毕业论文如何写www.udooo.com

    ,人类设计能力有了质的飞跃,今天人们无时无刻不置身于设计的环境之中。当人们认识到设计不仅仅是科学和技术的创造物,而且也是当今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存在方式时,不免惊讶地发现,这正与道家思想不谋而合。今天的设计,无论产品、环境还是建筑,无不是在全力协调着“人”之“小宇宙”与自然之“大宇宙”之间以及“大宇宙”内部之各“小宇宙”之间的相互关系,生态美学视域下的绿色设计也正是遵循着道家“天而不人”[3](P519)的思想。今天我们已经深刻地认识到,人类不能奢望依靠设计来随意驾御自身生存于其中的现有物质世界,设计要达到的目的也不是要掌控物质世界,而是要通过与物质世界的真诚对话让我们在这个世界上生存得更好。

    2.取象比类思维与当代设计教育的系统论思想

    道家的“天人合一”思想源于《易经》,其取象比类的思维方法不仅深刻地影响了中医学,也深刻地影响了中国人设计创造的思维方式。取象比类,即通过类比、象征的方式去把握对象世界。取象是为了归类与比类,即依据所研究对象与已知相对事物的相似或相同之处来推导其他可能的状况或特征,并取其所长用于设计创造。取象的范围并不局限于具体事物的物象或事象,它是一种鉴于功能与动态属性相关性的无限类推。
    “设计正是人类生活方式设计的一种表达方式,是阶段性、地域性的信息载体的系统表达”,“工业设计学的研究方向是以系统论为先导,强调方法论的研究,不仅是从专业知识和设计技巧方面来培养学生,更重要的是抓思维方法的训练。不是把某一工作对象作为学科或专门化的依据,而是引导学生创造性地有表及里、由此及彼、举一反三地认识问题、归纳问题、解决问题”。[8](P93,P94)这里表达的基于系统论的设计教育思想,便有着明显的整体思维特征,它与取象比类之形象思维方法血脉相承。

    3.整体性思维与当代设计的事理学思想

    中国工业设计的事理学理论,强调从“事”的系统认识观角度切入设计。设计事理学是设计方法学向哲学层面的提升,是当代工业设计走向学科成熟的理论基础。在事理学中,无处不透射着整体思维方法:“‘事’指某一特定时空下,人与人或物之间发生的行为互动或信息交换。在此过程中,人的意识中有一定的‘意义’生成,而物发生了状态的‘变化’”,“事里包含着人与物,还体现了二者之间的关系(行为互动及信息交换),反映了时间与空间的‘情景’或‘背景’。通过‘事’可以看到‘事’背后人的动机、目的、情感、价值等意义丛。因此,事是一个更大的系统。在具体的‘事’里,动态地反映了人与物之间的‘显性关系’与‘隐藏的逻辑’。‘事’是一个‘关系场’,可以看到‘物’存在合理性的关系脉络”。[8](P96)
    道家思想与当代工业设计的事理学理论高度契合。工业设计的事理学在强调“实事”“求是”时,甚至直接引用了以道家思想为思维逻辑基础的中医学语言——“实事是望闻问切,求是是对症下药”[8](P96)。事理学强调工业设计师应在系统中观察、分析、研究“事”,得出“事理”,最终通过设计实践来实现“事理”。这与道家引导人们随时把宇宙万物看做一个整体,并由此出发去观察分析宇宙万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规律以及事物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认知思维是高度一致的。在事理学视野下,工业设计不仅仅是具体的产品艺术设计,更是以产品为载体的概念创新,是遵照事理系统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既是当代系统论思想的应用,也是对中国道家思想的传承与创新。
    四、结语
    道家思想源自于对自然存在的科学感悟,从“天人合一”论与整体思维观到有表及里、由此及彼之“取象比类”的形象思维方法,无不体现了道家思想的精妙智慧。道家思想作为哲学认知和科学认识具有着鲜明的创造性特质,在认识论的层面上对我国古代科学技术与设计创造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促进了中国设计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并深刻而久远地影响着中国的设计文化和设计教育。在当今科学与人文紧密交融的时代背景下,与道家思想的历史对话,是文化继承与创新的必需,将道家思想的真谛从古代哲学思辨的论述中解析出来,使之成为现代设计的传统资源支持,赋予当代设计以隽永的文化底蕴,有助于促进中国设计实现由“中国制造”向“中国设计”的创新转向。
    [参 考 文 献]
    [英]李约瑟.中国科学技术史(第2卷)[M].何兆武,李天生,胡国强,等,译.北京:科学出版社;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145.
    高定彝.老子道德经研究[M].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1999.
    [3] 孟庆祥.庄子译注[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8.
    [4] [美]塞缪尔·亨廷顿.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M].周琪,刘绯,张立平,等,译.北京:新华出版社,1998:24.
    [5] 尹定邦.设计学概论[M].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39.
    [6] 唐明邦.道家、道教与中国文化[C]//王宽诚教育基金会学术讲座汇编.上海:上海大学出版社,1989:154.
    [7] [德]汉斯·萨克塞.生态哲学[M].文韬,佩云,译.北京:东方出版社,1991:58.
    [8] 柳冠中.走中国当代工业设计之路[J].装饰,2005(1):6.
  • copyright 2003-2024 Copyright©2020 Powered by 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备案号: 粤20174009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