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turnitin查重官网> 汉语言文学 >> 美国文学 >外国文学素养在跨文化交际中作用

外国文学素养在跨文化交际中作用

收藏本文 2024-01-21 点赞:11399 浏览:46972 作者:网友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要:自20世纪80年代跨文化交际研究在中国诞生后,国内的专家学者进行了大量的全方位的研究,但是跨文化交际与外国文学的关系却鲜有研究。本文从跨文化交际与外国文学之间的关系研究着手,旨在发现外国文学素养对跨文化交际活动的作用,以更好地指导跨文化交际活动。
关键词:跨文化交际外国文学素养作用
:A
一跨文化交际研究概况
跨文化交际(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是指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信息发出者和信息接受者)之间的交际;从心理学的角度讲,信息的编码、译码由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所进行的交际就是跨文化交际。跨文化交际研究最早是在拥有众多移民人口的美国发展起来的。1959年,美国文化人类学家爱德华·霍尔出版了经典著作《无声的语言》。书中指出,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在使用时间、空间方面表现出明显的差异,这为进一步科学系统地研究文化提出了设想。因此这部著作也成为跨文化交际学的基石。在我国,跨文化交际研究开始得比较晚,仅始于20世纪80年代外语教学中对语言与文化关系的研究。许国璋发表于《现代外语》的一篇演讲稿开启了中国外语界对跨文化交际的学术讨论。1988年,胡文仲又把国内外有关语言文化对比研究的论文收入在《跨文化交际与英语学习》一书中,较集中地反映出外语教学中有关文化因素的理论与实践的探讨。这之后,有关跨文化交际的专著、会议、论文合集等研究成果层出不断,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据不完全统计,专著和教材已出版30余部(胡文仲,2005)。据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统计,1997至2009年以跨文化交际为篇名的论文2313篇,以跨文化交际为主题的论文8515篇,以跨文化交际为关键词的论文为7267篇,摘要中涉及跨文化交际的论文有5550篇。但是对于外国文学素养对跨文化交际活动的影响方面却鲜有研究。笔者在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搜索到的惟一一篇关于外国文学和跨文化交际的文章是顾嘉祖和徐劲于1998年发表的《文学文本中跨文化交际原则评析》。其中作者指出文学文本应该是跨文化交际研究最重要的领域之一。如我们脱离文学文本来搞跨文化交际研究,其结果只能是研究实际问题有余而探讨理论不足,这种研究不可能对现实的跨文化交际带来实际的好处,因为这类研究常囿于表面,不能剖析出藏在文化深层结构中的隐蔽文化,而不了解各民族的隐蔽文化就不能达到心灵上的沟通,也就不能有效地进行跨文化交际。
二外国文学素养的概念
外语专业的根本任务是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外语专门人才。从人才的全面发展、终身发展的角度来讲,文学素养是一个健全的现代人的必备素养。这里的文学素养当然包括本国文学素养和外国文学素养,在此我们只就外国文学素养进行研究。外国文学是人类创造的精神财富,而好的外国文学作品往往是语言精华的荟萃,通过对外国文学作品的学习,学习者可以充分领略外语语言千姿百态和奇光异彩。同时,外国文学又是人类社会的窗子,通过这扇窗子,人们可以了解一个社会、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生活习性、价值观念、以及社会变迁等。而了解了他国的社会变迁和精神衍变,反过来又可以启我们反思我们自己的社会生活、思想动态、精神面貌等诸多方面,从而提高独立思辨力。
当今社会经济和技术的迅猛发展,大多数人往往急功近利,学习外语时更注重语言的实用性,强调实际语言运用能力和交际能力,对外国文学课重视不够,忽略人文素质的培养。大多数人没有意识到文学对于培养语言能力和综合素质的重要性以及文学的潜移默化、陶冶性情、影响人类思维与行动的作用,而这些对于一名跨文化交际人员来说都是至关重要的。巴金曾说过:外国文艺是帮助我们了解外国人民的最好工具。
三外国文学研究与跨文化交际研究的关系
不管是在中国还是在西方,跨文化交际学都是一门新兴的学科,尤其是在中国,它的历史不足三十年。作为一门新兴的学科,跨文化交际学材料虽然丰富但系统性不足,缺乏完备的理论体系和研究方法。对于跨文化交际学的研究对象,胡文仲先生在《文化教学与文化研究》一文中指出:“跨文化交际学除研究文化的定义与特点,交际的定义与特征以及文化与交际的关系之外,着重研究干扰交际的文化因素。这些因素包括语言、非语言手段、社交准则、社会组织、价值观念等。”通过胡先生的论述及其他一些研究,我们不难发现,跨文化交际研究似乎有一个通病就是忽略了文学文本的作用,即几乎所有研究均未触及跨文化交际中的文学层面。
一直以来,我们专注的是表层文化的研究,当然这是研究深层文化不可缺少的一步。然而,如果我们长期从事表层文化中的某些具体问题的研究而不能继续向深层文化挖掘,我们的跨文化交际研究是没法深入的。因为一个民族文化的深层结构往往体现在像其民族的思想观念这样十分隐蔽的领域,这些平时难以捉摸到的东西却经常在文学作品中得到反映。例如,每个民族均有民族心理的历史积淀和深层结构,任何人都必带有他本国、本民族、本地域的心理遗传基因,这种遗传基因决定着他的精神气质、思维方式乃至行为走向等,并因此构成不同国别、民族地域的人的特点和差异。而这种民族的文化心理是最能在文学中得到反映的,具备外国文学素养的人对这些民族文化心理是非常熟悉的,至少是有所了解的,那么在跨文化交际活动中就会有的放矢地去处理,去进行涉及到心理方面的深层次

源于:查抄袭率毕业论文www.udooo.com

交际。如我们脱离外国文学来搞跨文化交际研究,其结果只能是研究实际问题有余而探讨理论不足,这种研究不可能对现实的跨文化交际带来实际的好处,原因不是别的,而是这类研究常囿于表面,比较肤浅,不能剖析出藏在文化深层结构中的隐蔽文化,而不了解各民族的隐蔽文化就不可能达到心灵上的沟通,也就不能有效地进行跨文化交际。
追根溯源,我们不难发现,文化研究早先源于对经典文学的研究,只是后来随着社会的进步、科技的发展,社会对文化研究提出了越来越多的要求,文化研究才逐步走出了塔而与大众文化趋同了。在我们尚不能自由地进出不同国家之间时,别国的文学作品为我们研究他们的文化提供了最为丰富、最为全面的资料。因此研究文化问题就决不能将语言、非语言手段、社交准则、社会组织、价值观念等因素与文学割裂开来。我们既要对上述因素进行逐一的、深入的分析,又要注意把握住它们在文学中特定的意义。由此可见,文学研究与跨文化交际研究必须紧密结合在一起,外国文学素养确实会对跨文化交际活动产生重要的影响。
四外国文学素养对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影响
经过初步的理论研究,笔者认为外国文学素养在跨文化交际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其主要作用初步归纳如下:
1外国文学作品涉及政治、经济、社会、语言、文学、教育、哲学等方面,了解熟悉文学作品可以扩大知识面,加深对社会和人生的理解,培养分析和欣赏能力、逻辑思维与独立思考的能力。荷兰著名学者汉肯认为,在信息交流中,只有信息交流的双方或多或少都处于不同的认知——情感系统之内,所交流的信息或多或少是不同的,才能够给双方造成一定的刺激,激活创造思维机制,使跨文化交际活动更顺畅。西方文学因其民族生活的区域、发展的历史文明不同,造成与东方文学很大的差异。如果跨文化交际人员具备良好的外国文学素养等于具备了丰富的信息量,在跨文化交际中不会使交际过程沉闷乏味或者交际中断。
2好的外国文学作品往往是外国语言精华的荟萃。文学是语言的艺术,语言是文学反映生活、表情达意、创造形象的手段。外国文学作品的语言具有不可比拟的丰富性、多样性和生动性。文学的特征决定了外国文学作品的词汇丰富多采,语法结构灵活多样,修辞色彩包罗万象。跨文化交际人员通过对

优秀论文查重www.udooo.com

外国文学作品的学习,学习者可以充分领悟外国语言的精华所在并为自己所用,特别是文学作品中被人们经常引用的词语或句子等表达。不具备外国文学素养的人在对方提到这些的时候可能感到惘然,如《哈姆雷特》中的句子“to be or not to be,that is a question”一直被奉为经典。在对外交际过程中,如果对方讲到这句话,不了解这句话在西方文学中地位和意义的人,是不可能体会到对方讲此句话的意图的,由此可能造成一系列的误解也是必然的。
3跨文化交际人员将外国文学作为与本民族文学相异的参照物,可以跳出本民族的文化圈,以旁观者身份发现、把握本民族生活与文学的精华,更好地领悟和传播本民族文化,亦可以减少妄自尊大或者妄自菲薄的心态,更好地去进行交际活动。钱钟书曾在他的《管锥篇》说过“自省可以忖人,而观人亦资自知”。可见,知己知彼实在是互为条件的两个方面:知晓自己有助于了解别人,而了解别人才能真正认识自己。
4跨文化交际人员比其他专业的人更有可能接触外国人和事物,而外语本身只是一种工具,一种交流思想的工具,我们不可能去限制和规定别人交流思想的范围,因此,对别人可能交流和涉及的任何知识都要了解,才能更好地完成交流思想的任务,这也对跨文化交际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多年的经验教训表明,跨文化交际人员不仅要掌握语言本身,更重要的是要有广博的知识面,因为语言本身仅仅是交流思想和思想成果的工具。外国文学发展数千年,作家星罗棋布,作品浩如烟海。学习外国文学作品,宛如在读者面前打开一扇面向世界的窗户,再现千百年来的历史场面,引导他们驰骋五湖四海,开阔眼界、增长智慧、扩大知识面,提高观察生活的能力,使读者获得有关外国历史地理政治经济思想文化人情世故风俗习惯的丰富经历。
5文学作品是涉及到心灵深处的东西,通过文学作品可以了解一个国家或者民族心理最本质、最根本的东西。如果跨文化交际人员熟悉一个国家或者民族的文学,他就更容易在跨文化交际活动中拉近彼此之间的心理距离,从而更好地进行沟通。这个道理自古就有学者提出,在中国文学中,苏轼用禅学思想体会到因人的感情亲疏造成的对事物认识的差异,写下了《题西林壁》这样的哲理诗。蔡元培在《美术批评的相对性》中也指出:“我们对于素来不轻见的事物,初次接触,觉得格格不入。在味觉上甲地人尝到乙地人食物时,不能下咽;在听觉上东方人初听西方音乐时,觉得不入耳;若能勉强几次,渐渐不觉讨厌,而且引起兴味。”他谈到了文化上的心理距离问题。有经验的人都知道,在跨文化交际中往往会出现这种状况,即使一个人对这个国家的语言十分精通,也避免不了复杂的社会环境对其生活侧面的袭击,即“文化冲击”。因此,我们强调外语语言学习外,也应该注意外国文学这个载体反映的文化和生活,通过研究文学作品去间接地体验生活,这比任何“出国须知”都要形象、自然,可以被称为最好的教材。
本文进行的调查显示:凡是外国文学作品读得多、外国文学素养比较好的人员,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就比较好,理解能力和思维能力也比较好,知识面比较宽,思路也比较开阔,无论是外语能力还是交际能力都比较强。对外国文学素养在跨文化交际中的作用进行研究无疑是跨文化交际研究的一大进步。当然,本文只是从归纳演绎的角度进行理论分析,缺乏数据分析的支撑。笔者希望本文能够抛砖引玉,吸引更多的同仁参与到该项研究中,给该研究以数据分析支撑。
注:本文系上海电机学院重点学科(扶持)项目“英语语言文学”(09XKF01)的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胡文仲:《跨文化交际与英语学习》,上海译文出版社,1988年版。
顾嘉祖、徐劲:《文学文本中跨文化交际原则评析》,《外国语》,1998年第1期。
[3] 徐重宁:《论英语专业学生英美文学素养的加强》,《渝州大学学报》,2002年第1期。
[4] 胡文仲:《文化与交际》,《文化教学与文化研究》,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4年版。
[5] 蔡元培:《蔡元培美学文选》,北京大学出版社,1983年版。
[6] 朱颖:《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浅谈外国文学教学对开放型人才培养的作用》,《唐山学院学报》,2003年第4期。
[7] 亚光:《论外语专业学生的外国文学素养》,《四川外国语学院学报》,1980年第1期。
作者简介:
王希玲,女,1981—,山东沂水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英语语言文学,工作单位:上海电机学院外国语学院。
党长燕,女,1981—,山东济南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二语习得、商务英语教学,工作单位:山东女子学院外语学院。

copyright 2003-2024 Copyright©2020 Powered by 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备案号: 粤20174009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