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turnitin查重官网> 哲学 >> 马克思哲学 >谈述本体老子道论

谈述本体老子道论

收藏本文 2024-04-22 点赞:5054 浏览:19680 作者:网友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要:任何哲学都是时代精神的精华。老子道论哲学植根于春秋战国之际的思想文化场景,扬弃了“德”“礼”相互连接的价值系统,以积极的救世情怀、深刻的忧患意识,反思和批判了春秋战国之际的仁义观、忠信观、孝慈观、礼学观、鬼神观等,建构了道体观照下的人文精神思想系统。继承了具有淳朴特性的夏族文化、春秋时代天道观念中的自然主义倾向、楚国地域本土文化的自然性因素,形成了独特的自然主义价值取向。积极吸取了隐士群体以道抑尊、以德抗权,隐居放言、佯狂直议,现身隐德、以求其志,心态自然、守道不诎的道家精神,以史官特有的自然理性、社会理性、历史理性、人事理性即职业理性眼光审视上古三代“成败、福祸、得失、存亡之道”,以“天人合道”回答了“天人合一”的时代主题,实现了先秦时代“哲学的突破”,以而当之无愧地成为中国哲学史上的“首席哲学家”。老子道论,它是一种哲学之“学”,而非“人君南面之术”。道体是有着本体与价值本体的统一体,以有着本体为纵坐标,以价值本体为横坐标,建构了自己独特的“道论”哲学思想系统。以纵坐标上说,道体是形而上的有着本体,所谓有着本体是说相对于形而下之“器”亦即具体有着的天地万物而言,它是天地万物的“本原”和“创造者”,道体与天地万物是一种“虚涵”的“创生”联系,老子强调道体与天地万物之先后是一种逻辑上的先后联系,而非时间上真实有着的先后联系,其落脚点是为了突出道体的始源性、本体性。“无”与“有”是形而中者,是处于同等此次的道体之双重属性,是架构在有着本体与天地万物之间的桥梁纽带,失去这两个形而中者,就无法准确把握有着本体与天地万物的联系。以横向上说,道体是形而上的价值本体,所谓价值本体就是指宇宙世界、自然世界、人伦社会的依据,为他们的产生、有着和进展提供一种价值原则,这就是自然、无为原则。众多的探讨者、注释者之所以缺乏对自然、无为的准确理解,就在于他们没有将其置于价值本体视域之中加以理解:所谓自然;它既不是物理性的客观自然界及其规律,又不是纯粹精神性的境界形态。自然作为一种价值原则,是道性之呈现,它既指道体创造天地万物的自然而然的历程,也指天地万物之有着和进展状态而言,很少或不会受到外在力量的制约、干涉和影响。所谓无为,是道体的一种核心价值原则,其中蕴涵着许多具体的价值选择方式;“为”必须以“无为”为价值前提,必须遵循着“无为”的价值原则去进行行为选择;“无不为”则是一种效果和目的,是按照“无为”价值原则去“为”即行为选择的必定结果。这三者有着着一种前后或者说上下的逻辑联系,即“(道体)无为”——“为”——“无不为”的逻辑序列。价值本体与宇宙世界、自然世界、人伦社会之间也有着一种形而中者,这就是天道原则、地道原则、人道原则。天道原则包括“利而不害”原则、“损有余而补不足”的公平原则、“天地不仁”的平等原则、“功遂身退”原则;地道原则包括“柔弱胜强”、“居下安下”、“知雄守雌”原则;人道原则即以“无为”为核心的哲学概念集合,以“为无为”、“无事取天下”为原则。按照中国“推天道以明人事”的思想传统,价值本体的自然、无为原则贯彻历程以“三宝”说为主线,以天道原则为逻辑起点,以地道原则为逻辑相似度检测,以人道原则为逻辑归宿。人道原则进一步延伸出道论哲学的社会政治观、人生观和历史观,“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的观点、“辅万物之自然,而弗能为”的观点、对“愚民”“弃智”观点误读的澄清、“不以兵强”的战争观等等是社会政治观的必要组成部分;“返朴归真”的人性观、“知足常足”的生活观、“死而不亡”的死亡观、“虚其心,实其腹”的观,理想主义的“小国寡民”观则成为人生观和历史观的有机组成部分。道论哲学思想系统蕴涵着一种道性思维方式,“朴散则为器”即天地万物源于道性、体现道性、归本道性是其逻辑前提,其内涵是“以道观之”并上升至“玄同”层次,将天地万物涵纳于道体视域之下,“天人合道”整体思维、“直觉体道”诗性思维、“反者道之动”辩证思维、“正言若反”逆向思维成为道性思维方式的特点。道性思维方式是老子道论哲学独有的,它不仅涵盖、超越了物性思维方式,是对人性的呈现,更与黑格尔式的辩证法不同:以天地万物有着状态上来说,体现在同一主线与斗争主线的不同、和谐状态与对立状态的不同;以进展方式来说,体现在蕴涵式进展与否定式进展的不同、周行不殆与周而复始的不同;以切入点和落脚点来说,体现在虚涵创造与实体创造的不同、生活实践辩证法与思辨辩证法的不同。道论哲学提出了一种道心境界说,按照“致虚守静”、“为道日损”、“明道”、“观道”、“涤除玄鉴”等方式和途径进行内心修养和外在修为,其境界就能够不断升华,“微妙玄通”之“圣人”、“为道者”、“有道者”是道心境界的理想人格,“常德”、“玄德”成为道心境界的代称。探讨老子道论哲学思想系统,会使我们更加切准以老子为代表的道家进展脉络,更加凸显老子道论哲学本体论的“中国特点”,更进一步批判地吸取道家文化传统,这无论在中国哲学学术价值、思想价值上,还是在文化传统、现代化建设的实践层面上,都有其深远的论述价值和积极的现实作用。关键词:道论论文有着本体论文价值本体论文道性思维论文道心境界论文

    摘要5-8

    Abstract8-16

    引言16-36

    一、道之“前哲学形态”16-22

    1、《诗经》之道论16-17

    2、《尚书》之道论17-19

    3、《左传》《国语》之道论19-22

    4、道之涵义归类22

    二、老子道论的突破及其体现22-30

    1、“轴心时代”与“哲学的突破”22-25

    2、老子道论哲学突破的体现25-30

    三、老子其书版本与“道论”说溯源30-33

    1、老子其书版本30-32

    2、“道论”说溯源32-33

    四、探讨策略33-36

    1、文献探讨法与本体诠释法相结合33-34

    2、“了解之同情”策略34-35

    3、比较探讨策略35-36

    第1章 “德”与“礼”及其人文精神——老子道论系统的思想文化渊源之一36-57

    1.1 老子道论思想文化渊源的坐标系统36-39

    1.1.1 思想文化渊源36-39

    1.1.2 思想文化坐标系统39

    1.2 “德”与“礼”之价值系统39-57

    1.2.1 “德”的形成及其特点40-47

    1.2.2 “礼”的形成及其特点47-53

    1.2.3 人文精神的滥觞53-57

    第2章 自然主义价值取向——老子道论系统的思想文化渊源之二57-78

    2.1 夏族文化的质朴性57-62

    2.1.1 夏族生活习俗57-59

    2.1.2 夏族文化的特质59-62

    2.2 春秋时代思想文化的自然主义倾向62-68

    2.2.1 殷商时代宗教观之自然主义倾向62-64

    2.2.2 春秋时代天道观之自然主义倾向64-68

    2.3 楚国文化对老子道论思想的影响68-78

    2.3.1 南北文化不同论68-71

    2.3.2 道家思想的地域性71-73

    2.3.3 楚国风俗与价值观念的影响73-78

    第3章 史官文化与道家精神——老子道论系统的思想文化渊源之三78-99

    3.1 隐士思想主旨与道家精神78-85

    3.1.1 隐士群落及其类型78-80

    3.1.2 隐士思想主旨80-85

    3.2 史官文化及其作用85-90

    3.2.1 史官文化的产生85-88

    3.2.2 春秋时代史官文化的变化88-90

    3.3 史官文化的理性策略90-95

    3.3.1 史官的职业条件90-92

    3.3.2 理性化——史官职业特点92-95

    3.4 史官理性策略对老子的影响95-99

    3.4.1 老子的史官职业论95-96

    3.4.2 隐士批判意识与史官理性精神96-99

    第4章 有着本体——形上道论之一99-127

    4.1 有着本体之形上道论100-109

    4.1.1 道体的界定及其困境100-103

    4.1.2 道体的界定及不足103-106

    4.1.3 道论哲学形上学的特质106-109

    4.2 无与有:道体属性109-117

    4.2.1 道体的双重属性109-113

    4.2.2 对老子本义的还原113-114

    4.2.3 第40 章简本的佐证114-115

    4.2.4 诠释与文本的契合115-117

    4.3 道体与万物的联系117-127

    4.3.1 虚涵:道体与万物联系的关键词117-119

    4.3.2 对“生”的诠释119-123

    4.3.3 道体与一、二、三的联系123-127

    第5章 价值本体——形上道论之二127-149

    5.1 道体——有着本体与价值本体的统一127-132

    5.1.1 二者统一的可能性127-129

    5.1.2 二者统一的(文本资源)现实性129-130

    5.1.3 “尊道贵德”——道与德的联系130-132

    5.2 “自然”与“无为”:价值本体原则132-142

    5.2.1 “自然”——道体价值原则之一132-138

    5.2.2 “无为”——道体价值原则之二138-141

    5.2.3 “自然”与“无为”的联系141-142

    5.3 价值本体的层次142-149

    5.3.1 价值本体层次的文本资源142-145

    5.3.2 价值本体层次的思想支撑145-149

    第6章 天道 · 地道 · 人道149-172

    6.1 天道原则149-153

    6.1.1 “利而不害”149-150

    6.1.2 “损有余而补不足”150-151

    6.1.3 “不仁”与“无亲”151-152

    6.1.4 “功遂身退”152-153

    6.2 雌柔处下——地道原则153-158

    6.2.1 “柔弱胜强”153-155

    6.2.2 “居下安下”155-156

    6.2.3 “知雄守雌”156-158

    6.3 无为而为——人道原则158-166

    6.3.1 人道思想的双重向度158-160

    6.3.2 “侯王”之哲学160-161

    6.3.3 无为哲学概念簇161-163

    6.3.4 “为无为”与“无事取天下”163-166

    6.4 天道、地道与人道的相通性166-172

    6.4.1 天道、地道与人道相通的基础166-167

    6.4.2 “三宝”新论167-172

    第7章 人道再论——道式社会政治观、历史观、人生观172-196

    7.1 无为而为的社会政治观172-181

    7.1.1 “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172-173

    7.1.2 “圣人能辅万物之自然”173-176

    7.1.3 “愚民”与“弃智”思想剖析176-180

    7.1.4 “不以兵强”的战争观180-181

    7.2 理想主义的历史观181-187

    7.2.1 “小国寡民”181-183

    7.2.2 对第80 章的解读183-186

    7.2.3 老子历史观评析186-187

    7.3 自然而然的人生观187-196

    7.3.1 “返朴归真”的人性观187-190

    7.3.2 “知足常足”的生活观190-192

    7.3.3 “死而不亡”的死亡观192-194

    7.3.4 “虚其心,实其腹”的观194-196

    第8章 道性思维与道心境界196-224

    8.1 道性思维196-213

    8.1.1 道性思维的内涵196-198

    8.1.2 道性思维的特点198-208

    8.1.3 道性思维方式与物性思维方式208-210

    8.1.4 实践的辩证法与思辨的辩证法210-213

    8.2 道心境界213-224

    8.2.1 “为道者”的外在体征213-215

    8.2.2 修养途径与方式215-221

    8.2.3 道心境界的层次221-224

    第9章 救世主旨与人文精神224-245

    9.1 救世主旨——诸子百家的时代诉求224-231

    9.1.1 颠覆时代——社会政治秩序的衰朽224-226

    9.1.2 崩溃时代——社会文化秩序的转向226-229

    9.1.3 拯救时代——诸子百家的时代主题229-231

    9.2 老子思想的人文精神231-245

    9.2.1 仁义观231-234

    9.2.2 孝慈观234-237

    9.2.3 礼学观237-240

    9.2.4 鬼神观240-245

    结语——老子道论思想主旨与探讨作用245-249

copyright 2003-2024 Copyright©2020 Powered by 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备案号: 粤20174009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