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turnitin查重官网> 新闻传播 >> 媒体学 >高校新闻写作教学面对挑战与策略

高校新闻写作教学面对挑战与策略

收藏本文 2024-01-09 点赞:33542 浏览:155787 作者:网友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 要:作为高校新闻专业的重要基础课,新闻写作课在当下遇到了新的挑战。视觉传播时代的大学生大多依赖图片、影像等渠道接收信息,有限的纸媒体阅读也蜕变成“浅阅读”、“微阅读”甚至“看而不读”。为此,可以从结合新闻热点理由授课,指导学生新闻写作策略与灵活运用互联网和其他媒介资源三方面来改善新闻写作教学。
关键词: 高校;新闻写作;挑战;策略
1002-4107(2014)01-0030-02
对高校新闻院系的学生来说,包括消息、专稿和深度报道等文体在内的新闻写作课,无疑是十分重要的基础课程。它不仅是将来从事新闻采编工作的基本功,还是求职时进入新闻行业的敲门砖。包括电台、电视台和报社在内,在招聘、考察新人时,几乎都要进行新闻采写能力的考察与测试。但是当下随着新媒体的发展、青年学生信息接收方式的更新以及兴趣点的转移,新闻写作课不再是受学生青睐的课程,从而使日常教学工作遭遇挑战,教师开始面对如何争取学生眼球、如何确保和提高写作课教学质量的新理由。

一、新闻写作教学面对的挑战

(一)以视频为主的信息接收方式,使学生对文字消息缺乏兴趣

青年学生平时大多住在学校宿舍,其媒介接触主要是互联网和手机媒体,其信息接受和娱乐活动主要是视频的方式。视频、音频和动漫,这些信息方式和娱乐内容,不仅直接快捷扑面而来,而且不用经由文字的相似度检测,甚至几乎不用“过脑”。根据麦克卢汉的媒介技术理论,传播媒介的技术形式,无疑会影响人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上述青年学生的信息接受方式,直接造成了当下青年人以感性思维为主、逻辑思维较差的特点。
具体来说,当下的大学生对由文字构成的线性文本缺乏耐心和兴趣,其注意力持续的时间也比较短,这就使他们对由文字构成的消息和通讯等信息报道文本缺少关注和阅读。这种缺乏,直接导致他们对新闻文本缺乏感性和理性的认识,从而也不利于新闻写作的学习和能力养成。
古人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其中的道理就在于,熟读之后,便深入于人的潜意识层面,以后自觉不自觉就会脱口而出,这也可以说是一种思维和表达习惯的训练和养成。学习新闻写作一个重要前提,无疑就是平日或者多年来的大量新闻报道阅读和文字的滋养。但现在既缺乏新闻报道的阅读,也缺少文字的滋养熏陶,自然就给新闻写作课的学习带来许多困难和理由。人们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但现在关键的理由就是,青年学生对文字构成的文本少有兴趣。

(二)浅阅读和微阅读现象,不利于学生对文字消息结构和风格的把握

由于新媒体的大量涌现和普及,以往的潜心阅读正在蜕变为“浅阅读”、“微阅读”,甚至是“看而不读”,这种娱乐化的阅读或消费化的阅读,所追求的只是感官的满足和即时的快乐,而几乎没有思想的提升和灵魂的陶冶。同时,也不会有对文本的把玩赏析和读写能力的提高。
据资料介绍,到2013年7月,中国仅腾讯和新浪两家网站的微博就已经接近11亿个。全民的“微化”,一方面使每个公民都有了传声筒,人人都是记者了,另一方面,作为记者的核心竞争力,其文字读写能力却面对衰减的趋势。尤其是长篇的文字报道,更为青年人视为畏途,也使深度报道、解释性报道等特稿的策划、采写训练面对更大困难。

(三)新媒体、新时尚使新闻写作课程被忽视

随着新媒体的发展和相应的新闻学教育的更新,越来越多的新课程进入了高校新闻院系的课堂,这种变化原本是希望为学生增加新的本领,使他们更加适应媒介融合时代的需要,即在熟练掌握传统媒体采写编评基本功的基础上,能娴熟地运用新媒体来呈现新闻内容,增加媒体的吸引力。但课程的多元化革新,也往往使学生喜新厌旧,比如一味追求课程的新奇趣味,从而忽视了新闻专业的传统课程和核心能力的培养。
在新闻教学中,学生对非线性编辑、多媒体制作、动漫制作和手机媒体、微电影等课程趋之若鹜,而对需要坐冷板登和大量高校新闻写作教学面对的挑战及策略相关论文由www.udooo.com收集个体训练的写作类课程却不再感兴趣,将此类必修课视为负担,相关的选修课更是不愿问津。
这些都是新闻写作课程面对的新理由。
新闻教育机构必须直面这些理由,并不断寻求解决
之道。一方面许多学生在报考新闻院系时都是希望学成新闻采写编评的基本功夫,并以此来立足社会报效国家,学生家长更是寄厚望于学校的;另一方面高校承担着为新闻传播事业输送人才的社会责任,近年来许多新闻单位对新闻院校毕业生的不满更应该引起高校的充分重视。
新闻教育机构必须直面新媒体不断涌现和媒介走向融合的现实,针对青年学生群体的新变化,变危机为机遇,不断探索新闻教育的新机制,以适应传媒行业发展的需要。

二、改善新闻写作教学的策略

(一)结合新闻报道热点授课

比如2011年春季发生的东日本大地震和海啸,事件从发生之日起就受到世界各国媒体的广泛报道,中日是邻邦,大学生对此也高度关注。因此,笔者在当年春天讲授新闻写作课程时,便有意识地结合日本地震灾害的报道,来说明理由强化认识。
在讲到新闻报道角度时,强调可从贴近性方面确定新闻报道角度。而当时哈尔滨媒体对日本地震的报道正突显了这一点,大量报道都关注在日中国人尤其是哈尔滨的游客、留学生及劳务人员的情况。在课堂上列举这些新闻,一方面新闻本身就能引发学生的兴趣,帮助学生了解正在发生的事件,另一方面又深切体会到了什么是按接近性原理寻找新闻报道角度。
2011年3月16日,中国民航客机首次赴日本接回在日同胞。黑龙江日报报业集团的《生活报》记者连夜守候在哈尔滨机场采访同胞归来的情况,并在第二天用几个版的篇幅进行大量报道。笔者就以当天的报纸报道为依据,向学生说明消息文体与通讯文体的区别:前者只报道事件的概况、结果,而通讯要报道更多的细节,再现在日同胞回国后与家人团聚的激动与欣喜。使学生真正体会到,消息是客观冷静的,通讯在字里行间都可以透露记者的主体意识。高校新闻写作教学面对的挑战及策略由专注毕业论文与职称论文的www.udooo.com提供,转载请保留.

copyright 2003-2024 Copyright©2020 Powered by 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备案号: 粤20174009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