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turnitin查重官网> 政治 >> 思想 >生态学基于生态学视角下构建青少年三位一体德育网络科技

生态学基于生态学视角下构建青少年三位一体德育网络科技

收藏本文 2024-01-24 点赞:26042 浏览:112700 作者:网友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 要:青少年道德观社会化是青少年社会化的重要内容,青少年能否顺利实现道德观社会化直接关系到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关系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兴衰成败。本文从教育生态学的角度尝试构建学校、家庭和社会三位一体的德育网络。
关键词:生态学;三位一体;德育
基金项目:该论文是2012年江西省社会科学“十二五”规划项目《街角青年的社区防范研究》(项目编号:12FX18)阶段性成果。
生态学观点认为生态系统得以欣欣向荣的主要原因就是生物在与环境不断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交换过程中,彼此之间能够达到高度适应、协调和统一的状态,实现生态链的相对稳定,从而使生物圈处于一种良性发展的状态。教育生态系统中也存在生态链,它与自然界的生态链有所不同,它不仅有基于能量流传递摄取的关系,更多的是知能流的富集关系,不仅有横向的,还有纵向的,还有纵横交叉的。
青少年接受道德教育的过程就是与其它环境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的有序交换的过程,因此,它同样受到生态链的影响。青少年在接受道德教育的过程可以看作是一个小的生态系统,由教师、学生、家庭、学校环境和社会环境等生态因子构成,各因子之间彼此相联,共同构成一个不断矛盾运动的生态系统。社会、学校和家庭是青少年道德观念社会化的三个主要场所,针对当前青少年价值追求功利化、价值选择矛盾化、价值实践虚无化、价值取向不稳定性等问题,本文尝试从教育生态学的角度出发,阐述如何让社会、学校和家庭三者之间在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交换过程中,彼此之间相互适应,保持良好的生态平衡,形成一个稳定、常态的教育机制。在研究的过程中,我们发现:社会、学校和家庭之间的信息交流实际上也就构成了生态学上的横向生态环流,形成(家庭一学校一社会)的三角环流模式, 三者有组织地协同配合,良性互动,可以有效地发挥整体合作的优势,实现一种全方位的价值观教育格局,从而在不同程度上影响和巩固着青少年道德观社会化的实现。

1 实现家庭与学校的良性互动

家庭与学校都是青少年成长的重要场所,虽然,在教育场所、教育内容、教育途径、教育形式等方面存在着一定的差异, 但他们的教育目标却完全一致, 都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和谐发展,让学生将来能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青少年道德观社会化是一项需要阶段性与连续性良好统一的过程,因此,学校要积极开展各种互助活动,增强学校和家庭之间的了解和沟通,积极营造有利于加强学校与家庭教育工作的良好氛围。首先,学校应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和人才观,使家长走出家庭教育的误区,激发起他们教育好子女的责任感和自信心, 积极与学校合作, 为社会培养出合格的人才。其次,建立家长教学支持系统,学校教学过程向家长开放,使家长能明确学校的教学计划与活动内容安排;辅导员和班主任的留给家长,并定期将学生的

源于:怎么发表职称论文www.udooo.com

在校情况汇报给家长;开通家长电话主动争取家长对学校工作的理解和支持。再次充分的运用报纸、广播、电视、录象、录音、互联网等多种形式的通讯手段,向家长、学生、教师灌输思想政治教育内容, 以及如何实现家校良好互动,避免误解,为家校双方的联系和反馈创造了便捷条件,例如利用互联网开通学校网站, 建立网上、家长论坛、开展网上互答、问题答疑等等。

2 实现社会与学校的良性互动

教育生态学中的花盆效应又称局部生境效应,认为花盆里栽不出万年松,花盆是一个半人工、半自然的小生态环境,在花盆内的个体、群体其生态阈值下降,生态幅变窄,生态价下跌,一旦离开小生态环境,个体、群体则会失去生存能力。在教育生态中,学校就像一个花盆,处于封闭、半封闭的教育环境下,学生大部分时间是在教室里度过,与现实世界脱离,加之一支粉笔、一本书、一块黑板的传统教育方法,学生很容易滋长以自我为中心的价值观,当美好理想与现实发生冲突,青少年会对课堂上知识和理念将重新审视,甚至怀疑,如果没有新的权威和理论体系可以信服的话,就会出现迷惘,甚至形成某种极端的价值观。
为了克服这种花盆效应,我们必须建立开放型的教育生态系统, 让教育回归生活世界,回归社会,让学校教育与社会有机的结合起来,让青少年的成长、精神塑造、人格完善在社会生活中进行。

2.1 充分利用社区居委会资源

社区居委会是社区教育中的重要力量,学校可以通过社区居委员会作为连接点,纵向连接区教育委员会和学校教育组织,横向联结街道内各及社会团体,将其资源聚合传递给学校,丰富、充实、改善学校办学条件;可以与其他社区组织加强联系,抓好学生的校外志愿者活动,让青少年在课外时间和节、检测日有地方可去,有事情可做,有人指导,倡导青少年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强化青少年对道德规范的体验和认同,促进其健康人格的形成,增强青少年的公德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培养青少年的怎么写作意识和奉献精神。

2.2 充分利用社会公共事业资源

社会与学校及社会上一些企事业单位密切联系,可以利用现有的资源,延伸学校教育,可以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把专业人员请进校园,把学生安排到企事业单位实习,见习,到这些部门实际了解其运作过程,了解专业人员的必备素质及敬业精神,增强学生的职业意识,扩大学生的社会接触面,提高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吃苦耐劳的精神;可以将这些资源与学校的安全教育、国防教育、法制教育等教学课程进行有机的整合,形成开放式的课堂,让社会成会学习教育的有力补充。
3 结论
家庭是青少年道德观社会化的补充场所,既能够检验青少年道德观社会化的成效,又能够巩固青少年道德观社会化的成果;学校是青少年进行价值观教育最稳定的场所,能够提供系统化、现代化教学资源,并能提供专业化的教师队伍,丰富青少年的价值观教育;社会为青少年道德观社会化提供重要的实践场所,让青少年在实践中不断的检验自己的认识,深化自己的认识,最终实现实现由知到信,由信到行的飞跃。因此,建立起(家庭一校园一社会)的三角环流教育模式, 能有效当前青少年道德观念社会化存在的问题,促进青少年道德观社会化的实现。
参考文献
吴鼎福,诸文蔚.教育生态学[M] .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0.
贺祖斌.高等教育生态论[M].广西: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3]Cremin L A.Public Education,1976.
[4] 钟洪.论校园文化建设和高校德育环境[J].湘潭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4).
作者简介
陈嫡(1977-),女,江西南昌人,江西科技学院,讲师,法学硕士。 研究方向:法学、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copyright 2003-2024 Copyright©2020 Powered by 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备案号: 粤20174009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