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turnitin查重官网> 文化 >> 民族文化 >谈谈群体亚文化对中学生心理健康影响

谈谈群体亚文化对中学生心理健康影响

收藏本文 2024-04-20 点赞:6005 浏览:19323 作者:网友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亚文化又被称作集体文化、副文化或者小文化,指的是某一个文化群体自发形成的独特的价值观、信仰和生活习惯。亚文化与主流文化相对,是指在主流文化背景下属于某一区域或某一群体的集群文化。现代文化学者亨利·布莱尔在他的著作《后现代主义的哲学举隅》一文中认为:亚文化是主流文化太过死板而引起的人们对主流文化的不认同而形成的一种特殊文化。亚文化对主流文化有一种叛逆的特性,这种文化并不会非常理性,但是随着该文化群体年龄的成长和思想倾向的转移,这种群体亚文化会在这部分人身上逐渐消失。[1]随着事件的推移,这种群体亚文化会逐渐融入到主流文化当中去,通过这种过渡,群体亚文化与主流文化实现了弥合与内涵上的统一。

一、中学生群体亚文化的特点

中学生群体亚文化是中学生在生活、学习过程中形成的不同于主流校园文化的一种文化形态,是中学生文化中很重要的一部分,是中学生主流文化的必要补充。中学生群体亚文化是基于中学生这个身份以及相关年龄段而自发形成的、具有同层次传染力的一种社会意识,在其发展过程中表现出了人在社会化过程中的逆反性,同时其本身也是社会化中的一个必定过程。[2]该群体亚文化是一种非正式文化,呈现出一种多极化状态,表现出各自不同的发展模式,然而究其发展本质,无外乎以下几种特点。

1.中学生群体亚文化是一种非正式文化

中学校园中的群体亚文化的形成与发展都是自发性的,并没有涉及相关规章制度,而是基于某一共同特征或兴趣爱好而自发形成的一种文化形式。[3]对于学校主流文化来说,中学生群体亚文化未必具有组织和章程的约束,更多的是一种年龄特性。一般情况下,学校对有益于学生心理健康的群体亚文化采取支持、引导和深化,而对有害于学生心理健康的群体亚文化会予以处罚、解散或者转向引导等处理。群体亚文化成员本身的身份是多重的,很大一部分成员既是主流文化群体中的一员,而又在群体亚文化氛围中表现活跃,其非正式的形式不只表现在某一个方面上。

2.中学生群体亚文化具有相对性

根据成员对群体的心理向往程度可将群体亚文化划分为现象群体亚文化和榜样群体亚文化,现象群体亚文化是实质性的存在,而榜样群体亚文化则是指成员的追求目标。[4]现实生活中榜样群体亚文化并不存在,而现象群体亚文化中由于成员的心理状况不同,对该文化的认知程度也不一样。一部分群体成员可能会按照榜样群体亚文化的要求主动规范自己,并向目标文化靠拢,而也有一部分人则会因为受到其他文化的影响而产生心理转向,从而离开这一亚文化集群,而且由于年龄的增长和升学等理由,会有一大部分人退出该集群,同时又有另一部分人补充进入。由此可见,中学生群体亚文化是一种流动的、相对的文化形式。

3.中学生群体亚文化具有不可控性

中学生受群体亚文化影响是一种必定性的选择,这种影响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不同而有所区别,而导致该文化产生的因素是不可控的也是无法阻止的。中学生由于生理和心理的不成熟,自身制约能力较差,而且由于处于青春期,逆反心较强,在接受家庭和学校教育的同时,他们也会不自觉地融入到某一种群体亚文化中去。[5]很大一部分人进入该文化集群中并非是自主选择的,而是由于心理因素和境遇的相同才加入亚文化集群。经过家庭和学校的干预以及学生自身的心理转向,进入者会出现文化偏移,但是受到群体亚文化的影响是中学生必经的一个阶段,是不可逆转的。

4.中学生群体亚文化是一种非稳定文化

在具体的文化表现上,中学生对群体亚文化的兴趣倾向性表现得非常明显,但缺乏常规的规章制度约束。这种文化是不稳定的,甚至在某些时候,群体亚文化受众可能出现朝入晚出的情况,受众之间尽管交往密切,但是这种交往的程度并不深,一旦发生思想和行动上的冲突,就会解散或者离心。[6]群体亚文化所形成的非正群体亚文化对中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论文资料由论文网www.udooo.com提供,转载请保留地址.式组织并非是一个稳定、平衡的组织,而是在不断地重新组合,重复地进行建设与破坏,在这过程中,除了中学生本身的心理变化,外部条件的转变也非常重要。可以说成员不稳定、成员心理不稳定以及组织形式的不稳定导致整个文化现象的不稳定性。

5.中学生群体亚文化可以产生强烈的共情心

由于有着共同的兴趣、感受、情感和境遇,中学生群体亚文化受众在很多时候表现出强烈的凝聚力,由于是在自愿的基础上形成的文化集群,没有他人的安排和主流文化群体组织的承认,其高度的共性表露无遗。在很多时候可以被称为是共情心,这种共情心在该群体遭到禁止、破坏以及被要求解散时表现得更加明显,其向心力非常强大,这也提醒外部干预者应该顺势而行,给予正确的指导,在一定情况下要理解成员行为,认可成员行动,并给予帮助,从而促使该群体能够正确地处理日常事务,让群体成员得到锻炼,同时对中学生的心理健康产生导向作用。

二、群体亚文化对中学生心理健康的双面影响

中学生心理健康的培养和发展是一个长久的过程,处于青春期的中学生如果能够培养良好的心理状态,这对中学生以后的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著名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一个人在12~16岁期间是心理健康培养的重点时期,在这个培养过程中,人所处的环境、遭受的境遇以及个人爱好对心理健康导向有着重要的作用。[7]中学生正好处于这一年龄段,同时中学生群体亚文化跟环境、遭遇和个人兴趣有着紧密的联系,所以群体亚文化对中学生心理健康有着重大的影响,这种影响又可以分为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两种。

1.积极影响

(1)中学生群体亚文化具有延展与警示功能。群体亚文化可以为中学生心理健康带来新的内容及发展空间,心理健康培养可以借鉴群体亚文化的发展形式而变得丰富多彩。尽管当代中学生群体亚文化在某些领域表现出叛逆性,在一定程度上反对主流文化,但是主流文化却可以通过一些具有特色的活动创造新的大众文化形式,依靠电视、网络等宣传,丰富中学生的文化生活。同时,中学生群体亚文化对主流文化的偏离和抗拒,也可以让我们反思文化体制与教育体制的不足,能够警示我们关注主流文化的缺点,不断完善和发展社会文化。(2)中学生群体亚文化具有相似度检测与补充作用。群体亚文化在客观上起到了中学生与社会沟通的相似度检测作用,对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具有补充作用。中学生处于竞争和竞赛的快节奏生活当中,如果没有一种特殊的文化缓解压力,必定会造成各种心理理由。群体亚文化是中学生面对社会的一种深思和探索,也是一种精神诉求。追求独立的生命体验以及生活感悟是中学生逐渐走向成熟的一个标志,通过兴趣爱好、追求合作和获得信任,中学生才能逐渐成长起来,由于这些东西并不是家庭与学校可以全部提供的,而在群体亚文化当中,中学生却能获得这一部分的成长经验。[8]这对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来说是一种积极的补充。
(3)中学生群体亚文化具有启迪作用。群体亚文化让中学生拥有归属感,能让中学生寻找到自身的价值与潜力,避开中学生误入歧途,对心理健康的发展起到重要作用。处于“心理断乳”期的中学生非常渴望获得群体的认可和尊重,而这在亚文化群体中可以获得。人本身追求自我实现的本能和动机,让群体亚文化在一定程度上充当了中学生在该年龄段的精神指引。

2.消极影响

(1)中学生群体亚文化对主流文化的灌输有抵制作用。群体亚文化是对主流文化的一种疏离,反权威的文化态度、浮躁不安的心理状态以及对感官刺激的追求让中学生对影响心理健康的基本理论产生抗拒心理。与主流文化的疏离以及颠覆权威的心态对学校进行的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性影响很大。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强调的价值观是权威性、经典性的,由于浮躁不安的心理状态以及对心理共鸣的忽视,青少年难以接受一般的心理健康教育,更谈不上出现心灵共鸣,因此产生与主流文化的疏离,使心理健康教育很大程度上流于形式。
(2)中学生群体亚文化容易导致学生缺乏自我约束。群体亚文化显得轻松愉快,但是其恶搞化、戏谑化的语言表现形式使得青少年对心理健康教育体系难以形成一个整体群体亚文化对中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论文资料由论文网www.udooo.com提供,转载请保留地址.性、逻辑性的理解。[9]由于长期受到群体亚文化的影响,中学生更愿意接受轻松愉快的思想形式,却缺乏判断这些思想有用与否的基本能力。在这种情况下,心理健康教育难以发挥有效性。过于依赖电影、电视、网络、手机等事物,而不肯埋头苦读,更没有了实干精神,这对中学生来说是十分有害的。

三、引导中学生群体亚文化,推动中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从心理健康教育的角度来说,教育工作者应正确引导群体亚文化的发展,从大局出发,努力把握中学生的思想特点和心理发展状况,了解他们的思想困惑以及心理变化,积极引导中学生心理健康发展,推进校园文化建设,推动社会和谐统一。[10]

1.树立多元文化观,引导中学生正确看待人生发展

对于教育工作者来说,要正确引导中学生群体亚文化的发展,就应该树立多元的文化观。一些家长与教师尽管自身也经历过中学生群体亚文化的熏陶,但是在面对自己的学生、孩子时,却大力打压他们对群体亚文化的认同,并采用一些不科学的策略教育孩子,使得孩子不但没有解决群体亚文化带来的负面效应,反而还要遭受更大的压力,从而形成叛逆的思想和行为,这对推动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极其不利的。[11]正确的作法是树立多元的文化价值观,理解孩子,尊重孩子,利用科学有效的手段进行引导,最终实现孩子的有效社会化。

2.挖掘中学生群体亚文化的积极作用,推动群体亚文化与主流文化接轨

学生文化是一种不断生成和发展的生活方式,体现了学生不断濡化和涵化的过程。在各种文化并存的现实基础上,家庭与学校应该用更开放的心态理解和包容中学生群体亚文化的存在,譬如在中学生兴趣群体亚文化的发展上,家庭和学校应该给予支持,充分开发教育资源,为中学生通过兴趣获得社会经验提供有利的基础。再如中学生喜欢网络、电视、流行歌曲、崇拜偶像等,家庭与学校首先应该给予理解,其次给予积极的引导,对那些不健康的文化因素应该给予适当的提醒和教育,但是对那些能够推动孩子发展,孩子也比较感兴趣的方面则应该给予支持和帮助。在很多时候,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参与者应该脱离“主流文化”与“亚文化”的二元思维模式,更应该摆脱居高临下的教育姿态,充分挖掘中学生群体亚文化的积极作用,让中学生学习知识、发展智慧变成一件积极主动的事情。

3.加强主流文化的渗透功能,建立有益于中学生心理健康的文化环境

著名心理学家维特海默认为:“没有一种文化是严密而没有边界的,文化间的相互渗透是解决心理理由的一种重要策略。”[12]中学生在学校环境中,总是有意无意地接受各种文化的信息,然而过于明显的文化灌输则会让中学生感到迷惘,教育本身应该培养人的自我界定能力,而不是培养人去适应传统的世界。教育的目的是全面推动人的社会化,而不是死板的知识灌输。在中学校园中,主流文化往往是以一种强硬的姿态,强行灌输给中学生,而这对处于叛逆期的中学生来说,是非常不易于接受的,真正有效的方式,是将主流文化“隐形化”,通过不那么明显的方式,降低学生的抵抗心理。譬如通过兴趣小组、社团、俱乐部等形式,给予学生探索主流文化的机会与平台,这样做能够培养学生公平竞争意识,推动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发挥学生的创新精神。

4.消除群体亚文化的消极影响,纠正中学生错误的心理状态

中学生群体亚文化中有一部分对中学生的发展有着消极的影响,要规避这些影响就必须有所作为。一应加强中学生的法制教育,提升中学生的法治修养,使其能够自觉地依法律己、依法做人。二应调整心理咨询与心理健康教育的手段与方式,及时检测中学生的心理变化,推动中学生的心理健康。三应开展性教育,处于青春期的中学生对性有着懵懂的认知,开展性教育,可以解决许多不必要的尴尬,更可能避开一些过失和犯罪。四应加强网络道德教育,随着互联网的逐渐普及,中学生是互联网的积极参与者,规范网络知识,培养和提升中学生网络信息素养,培育中学生信息识别能力和道德判断能力。只有通过这些手段,才能逐渐消除消极群体亚文化的影响力。
四、结语
个人的心理健康对其一生的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对智力和心理正处于逐渐成熟阶段的中学生来说,保持一个良好的心理状态,对其今后的发展有着重大的作用。然而中学生也必定经受群体亚文化的洗礼,为了保证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所有的教育参与者都应该积极参与到正确引导中学生群体亚文化的任务中来,通过长期有效的科学策略,推动中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 陈和坤.论从亚文化视角构建预防青少年犯罪的战略.厦门大学硕士论文,2007.
[2] 常永才.青少年流行文化与学校德育.中国民族教育,2006(Z1).
[3]刘寿堂.从亚文化的视角解读青少年犯罪理由.经济与社会发展,2006(8).
[4] 赖光明.青少年流行文化与学校德育[J].河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5(10).
[5] 董小苹.外来文化对中国青少年的影响及应策略略.青年研究,2001(11).
[6] 李庆广.“亚文化”视野中的青少年流行时尚文化.河南社会科学,2007(6).
[7] 黄生鹏,陈刚.论青少年亚文化对青少年犯罪的影响.学术论坛,2002(6).
[8] 钟一彪.后现代消费:青少年娱乐亚文化及其发生.当代青年研究,2007(1).
[9] 陈中印.中学生心理健康与亚文化.中学生心理健康研究,2004(2).
[10] 杨楠.群体亚文化对青少年的心理影响.学术论坛,2005(8).
[11] 刘万钟.群体亚文化表现形式研究.湖北社会科学,2009(4).
[12] 库尔特·考夫卡.格式塔心理学原理.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

copyright 2003-2024 Copyright©2020 Powered by 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备案号: 粤20174009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