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turnitin查重官网> 社会学 >> 农村研究 >简谈我对小学《品德和社会》有效教学

简谈我对小学《品德和社会》有效教学

收藏本文 2024-04-17 点赞:6713 浏览:22713 作者:网友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新课程的改革,新的教学理念使得品德课教学开始逐步走上了“生活化、自主化、情感化”的道路,强调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变的过程中,对学生道德、行为、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及思想政治素质的培养;它使课堂教学真正贴近生活、充满生命的活力。 教学已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新的标准、新的教材,给教学输入了新鲜血液,使教学的生命力更加旺盛。 它是一门综合课程,具有很强的综合性。可在我们现在的课堂中,我们不难看到有些教师的教学观念还是没有转变过来。把思想品德课上成思想教育课的现象还是有之。那么如何提高思想品德教学的实效性? 我根据自己在教学中的认识和实践谈谈自己的粗浅看法:

一、把握目标,体现学生主体地位,重视思品教学

首先,体现学生主体地位。教师要千方百计地让学生自始至终成为课堂的主角,而不是教师的“自我表现”。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要在学生身上打主意。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都要尽量让学生去思、去做、去发展。教师想参加学生活动,那么就以和学生平等的身份加入。其次,要鼓励学生大胆尝试。教师不要担心自己不讲学生就无法学会,应该相信自己的学生能行,让他们尝试着自己去理解、去探索。学生尝试的过程,就是一个自我探究的学习过程,即使结果是失败的,但过程也是有价值的。比如:教学四年级上册实践活动《我们爱教师》一课时,课前要求学生在课外仔细观察老师的活动,特别让学生去观察体会老师的一天是如何度过的,然后回到课堂上让他们说说自己的观察和体会。学生就会各抒己见,教师进一步启发:你想对他们说点什么?在此基础上,组织学生拿起笔给自己现在的或幼儿园的老师写一封信,表达自己对他们的爱,或者写写自己理想中的老师。这样,理性知识上升到感性知识,把培养学生的动手、动脑结合起来,把教学与生活结合起来,把培养情感与提高能力结合起来,课堂教学实现多赢。
《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指出:“推动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为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成为具有爱心、责任心、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并且在分目标中把“情感、态度、价值观”放在首位,强调了德育的功能。因而,它再也不是“副科”了,并且随着课改的深入和学科的发展,人们对它的重视程度会越来越高。以往,我们老师在上这门课程时,总是会用来上语文或是数学课,要不然就是叫学生自习。说到底就是认为它是一门无关紧要的“副科”课,上不上都不重要。如今,它成为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设置的一门新课程。它的设置反映了加强和改革德育课程的时代要求,也顺应了课程综合化的时代潮流。
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教学中要树立新的教学观,转变旧的观念。新课程要求教师要由单纯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活动的指导者、支持者和合作者,教师首先要为人师表。“我是你的一个旅伴,你向我问路,我指向我们俩的前方”。教师的任务不是讲解教科书,而是努力创造适宜的活动环境与条件,灵活多样地选用教学活动和组织形式,保护学生的好奇心,引发学生探索的,让他们能够生动活泼、主动地学习。教师要善于从学生的生活中敏感地捕捉有教育价值的课题,开展学生喜欢的活动,指导学生在积极主动的参与中,生活得到充实,情感得到熏陶,品格得到发展,身心健康地成长。

二、注重实践,发展学生能力

“活动性、开放性和生活性”是新课程的三个特点。“教”是为了“学”。所以,这次课程改革从转变学习方式的角度来谈教学的改革理由,倡导学生我对小学《品德与社会》的有效教学的由优秀论文网站www.udooo.com提供,助您写好论文.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理由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学生的品德与社会性发展,也不能依靠知识的灌输和道德的说教来实现,因为,教师再精彩的讲授,也不能直接转化为学生品德与社会性发展的结果,而必须通过学生自身与外界的相互作用来建构。在儿童与各种社会因素(社会环境、社会活动和社会关系)的交互作用过程中,他们丰富了自己的生活经验和情感体验,获得了新知,提高了能力,在加深对自我、对他人、对社会理解的基础上逐步形成基本的道德观念,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检测如没有儿童的亲身参与和主观体验,《品德与社会》的课程目标就难以实现。《心中的110》、《走进商场》《写卖中的道德》等课都可以从活动中、在实践中达到了自我教育的目的,培养了学生实际生活的能力、增强自我保护意识等。:充分提高小学思品课的课堂教学校率,必须尽力争取使用直观教学,特别是电视录像的运用,趣味小品演示等。根据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尤其是低年级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决定了我们的教学策略是生动、形象、直观。因为,强烈的道德情感体验只有在一定的意境中才能产生;丰富的道德认识只有来源于实践才能牢固,而生动、形象、直观的意境就比较接近于实践;准确果断的道德判断能力在生动、形象、直观的意境中就容易得到培养和锻炼;指导学生的行为凭借生动、形象、直观的意境更为贴切,容易找到行为实践的方式、策略。例如:在教学第七册《热爱解放军》这一课时,我就充分注意教学直观手段的运用,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教学效果。一开始,就组织学生观看一段专题片《三个妈妈和九十九个儿子》,让学生具体地认识到:解放军是一支全心全意为人民怎么写作的军队。无论是战火纷飞的战争年代,还是和平建设时期,他们都是如此。在导入了新课之后,我又让学生观看了《车轮滚滚》片断,使学生亲眼看到了战争时期人民群众是如何大力支持人民军群众观点的,体会到人民对解放军的感情。接着,又播放了我校师生与好八连联欢的情境,让学生看到了同龄人是如何热爱解放军的。最后,在指导行为实践时,我又借助一段慰问军属活动录像来进行,使学生真正明确具体地懂得应该如何做。简而言之,直观教学手段的运用,有利于减少思品教学与语文教学之间的一些客观上的语言文字理解上的矛盾,提高教学效率。

三、培养品德,回归思品课堂

新课程设置把道德存在于人的整个生活中,把品德课与生活课综合,品德课与社会课综合,这样做就不会有脱离生活的道德。人们是为了生活(社会生活)而改善、提升社会的道德,培养、发展个体的品德,并不是为了道德而道德,同样,社会道德和个体品德的提高与发展也只有通过他们自己的生活才能完成。做人以德为先,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有些学校、有些老师为了考试往往忽视了品德课的重要性。随意减少品德课的课时,简单地应付教学了事。但是,这样做的最后结果可能会造成了“高分低能”、“高分低德”等 。在我们的身边,我们也不难发现,学生的不文明行为,自理能力差、缺乏爱心等比比皆是。因而,品德的培养要从小开始。而教师在这过程中也承担着重要的角色。教师不是简单的说教,要让学生从对课程的学习转化为自己在生活中的实践,内化于自己的言行中,做一个会学习、会生活、会做人的人。
因此, 教者在组织教学活动的时候应当多讲实话,将品德教学和学生的现实生活密切联系,回归儿童的世界,回归生活的世界,回归现实的世界,触及儿童的内心世界,影响孩子的心灵,组织真正有效的教学活动,让品德教学走进生活,走进社会,走进学生的心灵。

copyright 2003-2024 Copyright©2020 Powered by 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备案号: 粤20174009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