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turnitin查重官网> 护理 >> 内科护理 >谈述宫颈HPVDNA联合TCT检查诊断宫颈疾病临床评价学报

谈述宫颈HPVDNA联合TCT检查诊断宫颈疾病临床评价学报

收藏本文 2024-04-12 点赞:5751 浏览:14804 作者:网友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要:宫颈癌是最常见的妇科恶性肿瘤之一,99.7%的宫颈癌是由人瘤病毒(HPV)感染引起,同时HPV感染也是最常见的全世界广泛有着的性传播疾病。检测HPV的策略有很多,而进一步相关探讨主要着重于筛查宫颈病变的敏感性。HPV感染引发的病变被认为是由感染的基底层细胞增殖而来,主要局限于基底细胞的复层上皮,在微小皮损或后,病毒更通过受损的上皮屏障侵入该层细胞。大部分HPV感染的年轻女性可在1‐2年后自愈。但一些高危型HPV感染可在10‐15年内进展为浸润性宫颈癌。宫颈癌是世界女性恶性肿瘤的第二大死因,HPV感染造成巨大的健康压力。标准化的预防措施的建立几乎可以完全阻止宫颈癌的进展。经过确认可有传播的HPV有40余种,均为DNA病毒,该病毒以机体复层鳞状上皮为靶向,同时也侵犯宫颈颗粒细胞上皮。HPV主要通过密切传播。多数HPV感染可不经治疗而自愈,并且再感染几率降低,其理由不排除机体自身免疫力提升所致。经数月或数年的HPV感染后,可出现临床能够检测出的鳞状上皮病变。HPV感染人体后可将正常细胞转变为非正常细胞。通常情况下,机体可抵抗HPV病毒的感染,消灭被感染的细胞,但当机体不能起到防御作用时,将出现肉眼可见的病变如疣或宫颈上皮病变。HPV感染是世界上最常见的性传播疾病,但仅有少数预防措施可用。利用适当的预防措施,可有效降低HPV相关性感染的发生率。最近,认为疫苗的利用,以及避孕套和杀微生物剂的运用有助于阻止感染的传播。现有两种疫苗被认为可以有效预防HPV‐16及18型感染,即由GlaxoSmithKine标记的GARDASIL和Cervarix。通常,这些疫苗仅在初次性生活前接种有效,对已感染HPV的妇女收效甚微,该种疫苗最佳的给药方式为半年内三次给药。此疫苗同样适用于男男传播者及免疫功能不建全者。尽管HPV感染广泛,但定期筛查宫颈病变有助于早期诊断和宫颈癌的预防。各种预防措施都需以获得最佳的宫颈细胞学资料开始,如样本采集需要避开月经期,至少以月经干净后第5日开始;取样后需嘱病人禁止性生活、冲洗、利用卫生棉棒、置入内装置、药品及避孕药。宫颈细胞学取样主要分为两种:较传统的策略是用一种为将木质压舌板置于宫颈外口处旋转两周,应避开过度的粘膜出血。宫颈内膜取样是用宫颈刷旋转180度,将取样组织放入玻片上,并放入细胞固定液中固定。另一种策略为液基细胞法。具体策略如下,将宫颈刷置入宫颈管内旋转2‐4周后,样本将转移至液体培养基。目前有两家公司的产品:Thin‐Prep (Hologic Corp)和Sure‐Path (BD‐TriPath Imagning)。液基细胞法的主要优势是培养基可保持细胞原样保存,以利于运用杂交捕获二代技术检测HPV‐DNA。Bethesda系统同样提供详细的关于宫颈细胞异常患者的治疗指南。约30%宫颈细胞学诊断为ASC‐US的患者发现患有CIN。由此,倡议进行HPV‐DNA检测,明确是否有着高危型HPV类型。镜检查中,LSIL被认为与轻度不典型增生或CIN Ⅰ有关,并可进展为更重的病变。如病变持续有着或进展,倡议连续进行细胞学及镜检查以密切随访。在镜活检中发现,HSIL与中至重度不典型增生密切相关,并且可能导致原位和/或浸润性宫颈癌。由此推荐进行宫颈锥切术以而获得较大的标本用以评估浸润性病变的确切程度和范围。HPV DNA可以与宫颈液基细胞学检测运用同样的溶液媒介。它所运用的技术是基于第二代分子杂交捕获技术来检测人HPV DNA(Digene公司)。在检测中,将单链RNA探针与互补的单链的HPV DNA混合。DNA‐RNA的混合物可以提供一半样品的病毒载量的定量读数。宫颈液基细胞学检测联合HPV DNA检测筛查的对于30岁以上的妇女是有益处的。对于检测值为阳性的妇女,90%出现在区域,46%出现在宫颈区域。有探讨表明,HPV DNA检测与液基细胞学检查相比,虽然在老年妇女的检测中,对于高级别不典型增生的特异性稍差,但HPV检测结果更加敏感。由于目前尚无有效根除HPV感染的策略,由此,治疗的主要目标是通过物理‐化学策略破坏病灶以此来消除或制约疾病,或诱导炎症反应或免疫反应来制约感染。目的:探讨HPV DNA联合宫颈液基细胞学检测用于筛查宫颈疾病的敏感性和准确性。探讨宫颈柱状上皮移位与高危型HPV感染是否有关,并确定长春市HPV易感人群的平均年龄分布。材料与策略:本探讨是一项液基细胞学检测与HPV DNA检测联合筛查宫颈疾病的回顾性队列探讨。探讨对象为吉林大学第一医院肿瘤妇科门诊就诊患者,探讨组为2011年1月1日至2012年12月30日的150名患者。患者经过适当的检查后选择进行新柏氏液基细胞学(TCT)和HPV DNA检测联合检测。用宫颈刷进行标本刷取,并置入取样瓶中。然后以第二代分子杂交技术检测HPV DNA。对作用不明的不典型鳞状上皮细胞(AUS-US),低度鳞状上皮内病变(LSIL)或高级别上皮内病变(HSIL)和高危型HPV DNA的阳性者进行镜下宫颈活检。诊断标准依据Bethesda系统(TBS)。探讨对象:随机选取的150名符合纳入标准的女性为探讨人群,纳入标准为:有病例记录;年龄均超过20岁且初次行本筛查者或在妇科检查或液基细胞学检查(TCT)中发现异常者。结果:有着高危HPV感染且细胞学异常的女性患有CIN Ⅰ级风险的为86%。然而在109名细胞学正常女性中,35名有着高危HPV感染,对其进行宫颈活检后发现16人患有CIN Ⅰ。细胞学正常而有着高危HPV感染的女性中,年龄31-40岁的初次筛查者患CIN Ⅰ的风险高于老年女性。44名Ⅰ度柱状上皮移位的患者中,38人宫颈活检未见异常,显示两者间无统计学作用。TCT结果显示,109人TCT结果正常,13人检测到不典型鳞状上皮细胞(AUS-US),14人检测到低度鳞状上皮内病变(LSIL),14人检测到高级别上皮内病变(HSIL)。在妇科检查中发现Ⅰ度宫颈柱状上皮移位的患者占29.3%,Ⅱ度柱状上皮移位的患者占26.7%,Ⅲ度柱状上皮移位的患者占2.7%。在Ⅰ度柱状上皮移位的患者中,38人HPV DNA结果阴性,表明HPV的感染与宫颈柱状上皮移位的程度之间不有着统计学差别。TCT检查中,检测到AUS-US的13人全部进行宫颈活检,并且其中1人检测到了HPV感染。在随访中发现,检测到AUS-US的13人中,5.3%患CIN,94.7%未发现CIN,表明AUS-US与HPV负荷之间无统计学差别(P0.05)。液基细胞学和HPV检测之间的差别:在所有纳入的患者中,72.7%的患者TCT结果正常,在妇科检查时发现宫颈柱状上皮移位的患者,接受了HPV检测,若HPV负荷量高于平均值则进行宫颈活检。结果显示,109名TCT结果正常的者,35人HPV阳性,16人发现CIN。由此TCT联合HPV检测宫颈病变效果优于单独运用检查宫颈病变。HPV感染的易患人群平均年龄分布为37.8±10.44,年龄在20-30岁之间者有40人,5人诊断为宫颈炎,4人诊断为CIN Ⅰ;年龄在31-40岁之间者有50人,5人诊断为宫颈炎,12人诊断为CIN Ⅰ,1人诊断为宫颈癌;年龄在41-50岁之间者有46人,2人诊断为宫颈炎,8人诊断为CIN Ⅰ,1人诊断为宫颈癌;年龄在51-60岁之间者有10人,1人诊断为宫颈炎,2人诊断为CIN Ⅰ;年龄在61-70岁之间者,0人诊断为宫颈炎,1人诊断为CIN Ⅰ,1人诊断为宫颈癌。这些年龄方面体现出的差别,表明宫颈炎发生率降低和宫颈癌发生率升高。31-40岁的女性患CIN Ⅰ(8%)风险比老年女性(0.7%)高。结论:本项探讨的数据证实了高危型人瘤病毒DNA检测较单独细胞学检查更为敏感,人瘤病毒DNA检测是一种有效的,合理的,可为临床接受的检测策略,它有助于鉴别有严重宫颈病变高危因素的女性。这种宫颈癌筛查法的另一个最大的优势是,人瘤病毒DNA阳性的患者可以在一年内迅速积极地进行镜检查,以确定癌前病变和癌症。而人瘤病毒DNA阴性的患者可以延长复查间隔,节省了相当大的费用。因为患病平均年龄为38±10岁,大于30岁的女性需要进行人瘤病毒DNA测试和细胞学分类作为初步筛查。但是30岁以下的女性如果运用人瘤病毒DNA测试作为初步筛查会引起不必要的治疗,因为他们自身免疫力较强,人瘤病毒相关感染会发生相应的变化。然而,即使一开始的活检结果是阴性的,密切随访也是必要的,因为很多的女性在期后随访中发现HPV感染阳性。在目前的探讨人群中,有很多无明确作用的非典型鳞状上皮细胞转变的病例,他们的人瘤病毒DNA测试结果为阳性而活检结果为阴性,认为活检诊断是有效的。本项探讨证明了人瘤病毒感染是短暂的、阶段性的,这在年轻女性体现尤为显著。人瘤病毒新近感染治愈的可能性要高于长期持续性感染。探讨表明,在6个月内的新近感染治愈率为31%,而2个月新近感染的治愈率为39%。然而,感染治愈率会随着时间下降,感染后第3个月下降11%。在我们的探讨中认为,一些新近的人瘤病毒感染患者会在他们进行镜检查和活检之前自愈,以而导致人瘤病毒DNA检验结果无作用。在本次探讨中,仅探讨无不典型增生到高度不典型增生的病例,10.7%的患者在行进一步的活检后病理会升级。这表明对于HPV阳性且细胞学检测结果提示可能有着的宫颈病变的患者应加行宫颈活组织检查。关键词:人瘤病毒论文TCT论文AUS–US论文宫颈上皮内瘤变论文

    中文摘要4-9

    Abstract9-18

    1. Literature Review18-31

    1.1 Introduction18-19

    1.2 Epidemiology19-20

    1.3 HPV types and disease associations20-21

    1.4 Virology of HPV21

    1.5 Signs and Symptoms21-23

    1.5.1 Skin Warts21-22

    1.5.2 Genital Warts (Cervical Condyloma Acuminata)22

    1.5.3 Cervical Cancer22

    1.5.4 Respiratory Papillomatous22

    1.5.5 Epidermodysplasia Verruciformis22-23

    1.6 Tranission23

    1.7 Preventions23-25

    1.7.1 Condoms24

    1.7.2 Microbicides24

    1.7.3 Vaccination24-25

    1.8 Screening25-27

    1.9 Bethesda system27-28

    1.9.1 Atypical Squamous Cells of Undetermined Significance (ASC-US)28

    1.9.2 Low- Grade Squamous Intraepithepal Lesion (LSIL)28

    1.9.3 High- Grade Squamous Intraepithepal Lesion (HSIL)28

    1.9.4 Invasive Carcinoma28

    1.10 Diagnosis28-29

    1.11 Treatment29-31

    1.11.1 Chemical Methods29-30

    1.11.2 Physical Methods30-31

    2. Review of research31-41

    2.1 Research agenda31

    2.2 Hypothesis31

    2.3 Objective of study31-32

    2.4 Material and Methods32

    2.5 Study Population32-33

    2.5.1 Inclusion Criteria32-33

    2.5.2 Exclusion criteria were33

    2.6 Data Collection Tools33

    2.7 Study Variables33

    2.8 Statistical Analysis33-34

    2.9 Results34-38

    2.10 Discussion38-40

    2.11 Conclusion40-41

    3. References41-45

    4. Author’s and scientific research results obtained during the period45-46

    4.1 Author45

    4.2 Instructor45-46

    Acknowledgement46

copyright 2003-2024 Copyright©2020 Powered by 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备案号: 粤20174009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