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turnitin查重官网> 经济 >> 农业经济管理 >网络群体双面性学年

网络群体双面性学年

收藏本文 2024-04-10 点赞:5074 浏览:19144 作者:网友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要:随着网络的进一步发展和高校信息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大学生已经成为网络群体的主体成员,面对这样一种新型组织,掌握其利弊,引导和激发大学生网络群体的积极作用,减少其消极影响,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自身功能,这无论对大学生的培养还是完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都有着长远的重要意义。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大学生网络群体;双面性
1672-3309(2012)06-179-02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既有有利的一面,同时也有负面的影响。大学生网络群体具有与传统大学生相似但又不完全相同的特征,作为网络文化发展和科技进步产物的网络虚拟群体,其形成和发展都具有双面性。

一、大学生网络群体的积极作用

(一)有助于大学生更加快速准确的获取需要的信息

互联网因其具有跨地域性、及时性等特点,使得互联网的参与者可以随时将自己掌握、发现的信息和工具等上传至网络中,使得大学生可以按个人需求搜索下载使用,同时也可以互动交流。“开学之初以新闻、图片、动画为主,期末考试之前主要查寻与考试相关的学习资料,毕业之前则更加关注学术信息和就业信息。”值得一提的是,网络中的群体都会有自己关注的主题,这样,就可以让广大学生通过关注、加入不同的群体等方式获得不同层面的需求信息。尤其互联网中存在大量的国内外以学习为目的的小组,大学生与其之间的互动,能够极大的帮助拓展大学生的知识层面。

(二)有助于提升大学生对问题的思考能力

发表个人观点、与其他成员探讨是互联网交流的主要方式,由于互联网参与者来自不同的地域,拥有不同的文化背景、教育程度等,所以在同一问题上会有多种不同角度的观点。大学生在其中不仅可以在与他人的交流中得到信息、受到启迪,更可以获得其他成员对于自身观点的赞同或批评,在不断深入研讨的同时,使大学生的思考能力得到了全面和深入的发展,使其思维更加活跃。

(三)有助于大学生提高人际交往能力

由于社会环境与校园环境在一定层面上存在相对差异,这就使得很多涉世未深的大学生在人际交往中多多少少会遇到一些障碍。不过在网络虚拟群体中,大学生可以很好的解决这一问题,他们能够通过抛开现实社会中的真实身份,和不同年龄、民族甚至其他国家的人进行交流,充分表达自己内心的真实想法。在与网络中的其他成员交流时,能够很好的帮助大学生克服一些现实中遇到的自卑、无助等心理现象,使得在这样的过程中逐步增强人际交往的自信心的同时,也掌握了如何与不同的人用不同方式交流。

(四)有助于培养大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大学生通过发布共享,将自己所拥有的软件、多媒体资源等免费提供给其他成员,这就体现出了利人利己的特性。另外,很多大学生热衷于网络游戏,在不沉迷的前提下,游戏中的“公会”、“家族”让现实中陌生的人走到了一起,形成一个团队,彼此间

源于:毕业设计论文范文www.udooo.com

分工确定职责,而后共同的目标相互配合并达成目标,在交流和协作完成目标的过程中,能够很好的培养其团队协作能力。

(五)有助于激发大学生的创造能力

大学生在互联网中充分感受到了网络世界的自由性,使得他们可以随意遐想。大学生在虚拟群体中充分保持思想的自由,相对于现实社会,这里显得相对“轻松”,没有过多的约束,使得个体的灵感和积极性得到了激发和释放,让创造力得以激发和上升。

(六)有助于大学生释放心理压力

随着社会快速发展,当代大学生在一定程度上承受着很大的心理压力,如就业、学习、生活等多个方面。网络虚拟空间为大学生转移、发泄和缓解内心的情绪提供了一个良好的机会和平台。同时,因为网络自身的特性,大学生可以在不泄露个人隐私的前提下与其他网友交流,通过彼此间的安慰、给予建议等方式使内心的压抑情绪得到排解,从而重新焕发精神,更好的投入到学习、生活和工作中来。

二、大学生网络群体的消极作用

(一)网络虚拟形象可能导致大学生角色错位,影响现实生活

美国加州大学的研究人员近日公布的一项调查报告显示:“青少年最喜欢在网上扮演不同角色,在随机选择的2000名青年中,有40%的人拥有多个网名,并分别对应不同的个性,甚至不同的性别。”通过扮演虚拟角色,大学生可以让自己内心深处的主观想法通过这样的一种方式更加细致的体现出来,在不断的转换、穿梭各种虚拟角色身份的过程中,使其暂时脱离了现实社会角色所带来的约束感,以独特的方式演绎自我,增加了自己原本不熟悉的角色经验,进而调整了自我概念。但是这种存在于网络中的虚拟形象终究不是现实社会身份的真实体现,如果长期让自己以这样的虚拟方式存在于网络中,那么就会导致在现实生活中人格的僵化,对虚拟世界和现实世界的定位发生错误的认识,不能清楚的划分它们的界线,影响其对正常事物做出合理判断,甚至引发严重的心理疾病。

(二)长期沉迷于虚拟群体交往可能导致人格障碍和信任危机

沉溺于在网络中扮演虚拟角色的大学生,势必会导致减少在现实生活中参加社会活动的时间,疏远了现实中人与人的交往。长此已久,性格就容易变得孤僻、自闭,对心理发展产生不利的影响。另外要提到的一点是,通过匿名的方式进行网络交流,就无法保证其言论的真实可靠性,甚至会公开支持虚检测、错误的言论。在网络世界中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危机可能会影响到大学生现实中人际交往,导致产生质疑他人真诚以及自身真诚性缺乏现象,使得自己与他人良好人际关系不断受到恶化的影响。

(三)网络世界中的宽容性和心理相容性容易导致错误观点和有害信息传播

由于网络存在的特殊性,使得网络世界会出现各种不同的思想观点和意识形态,这就容易导致某一位成员如果传播错误观点或者有害信息,在其他成员缺乏一定思想高度或者甄别能力的情况下出现辅助传播甚至认同的情况,从而使这些信息得到进一步扩散,造成不可预知的负面影响。尤其有一些大学生的自制能力和辨别能力相对较差,缺乏一定的判断力,就容易改变他们的思想观点,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较大冲击。

(四)虚拟群体的弱规范性容易滋生极端主义

网络世界的一个特点,就是具有较强的隐匿性,网络规范的作用不能得到很好的应用,也是因为这一点,使得一些大学生以己为中心,过分强化自我意识和个人自由主义,导致极端主义泛滥。长期处于这种网络环境下的大学生,很可能会将这种极端倾向带入现实生活中,导致其轻蔑法律法规,为社会安全带来不利因素。
大学生网络群体具有双面性,这就要求我们在将网络应用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时,必须通过理论与实际的相结合,把握好这把“双刃剑”的力度,切实将这一新时代的产物向积极的、良好的方向引导。
一些舆论引导方式在现实世界中能够得到很好的发挥和应用,但却未必会在网络世界中获得同样或更好的效果,网络舆论引导要切合实际的选择方式方法,才不会导致负面作用不断加深。各种网络信息产生、传播及其所形成的舆论,对大学生网络群体的思想和价值取向及行为方式产生了极为深刻的影响。不仅如此,大学生群体对于自我实现的需求也更加强烈,对于是否获得尊重和理解更加敏感。所以,我们只有遵循前述的一般网络舆论引导原则以及方式、途径,准确把握大学生网络舆论定位,不断根据实际制定和完善相关策略等措施,才能对大学生网络舆论的引导起到良好的作用。
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中,我们既要深刻认识和把握广义概念上的大学生网络群体的一般思想行为规律,积极引导网络主流思想,又要高度重视、深入研究狭义的大学生网络群体的思想行为特点,针对不同群体进行网络行为引导,增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渗透力和辐射力,还要切实把握大学生网络群体的双面性,针对这一新型组织开展富有针对性的理论研究和实际应用工作,最终使得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理论构建和实践应用中都得到长足的发展。
参考文献:
 魏鲁霞.高校电子文献阅览室的利用现状调查分析[J].情报杂志,2004,(03).
 陈晓强、潘爱华.大学生网民的基本状况、存在问题及综合治理[J].高等理科教育,2003,(04).

copyright 2003-2024 Copyright©2020 Powered by 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备案号: 粤20174009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