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turnitin查重官网> 经济 >> 农业经济管理 >试述景观城市“塘—河涌”水环境土地利用影响与其源汇站

试述景观城市“塘—河涌”水环境土地利用影响与其源汇站

收藏本文 2024-02-19 点赞:33276 浏览:148478 作者:网友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要:塘(Pond)是地表水体的一种形态,大小一般在几平方米到几公顷之间,深度在几厘米到几米,有自然形成的塘,也有人工塘。塘在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网络中具有突出的地位,同时它们提供了生物物种流的生态踏脚石。塘在水环境保护中也有重要的价值,合理管理塘能够作为汇聚集水区污染物质的汇改善水质,但不合理的管理和利用往往使塘成为污染下游水体的源。塘特别是人工塘还往往具有重要的生产功能和历史文化价值。天河区广泛分布着华南地区典型的城市塘景观,在这个快速城市化区域,塘正逐渐被侵占而消失,未消失的塘又成为了废水、污水、垃圾的排放池与堆放场,“脏、乱、差”的塘景观与宜居城市的要求格格不入。本论文正是基于塘的重要量的认识,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广州市天河区为探讨区,开展塘景观的消失历程及驱动力探讨,探析塘景观变化与周边土地利用的联系,并进一步运用景观空间负荷指数推进塘的生态环境科学探讨和管理规划进程,并怎么写作于水环境治理实践。(1)根据塘的主要功能将塘分为5种类型,探讨不同类型塘消失的数量与特点。在探讨样区中,塘面积由1996年的363011.96m~2减少至2011年的131785.52m~2,减少了70.31%,形状也经历着裁弯取直、逐渐规则直至消失的历程,并对其数量、结构变化特点及理由进行浅析。以土地利用类型的角度,主要由于居住用地、商业及工矿用地的需求导致了塘的消失,消失塘的缓冲区内土地利用以林地占主导地位向各土地利用类型均衡变化。(2)在车陂涌流域内对塘进行选择性采样,测试污染物浓度以对塘水质定量及定性浅析。以空间浅析角度,进行由北到南的纵向变化浅析,指出流域内塘的五项水质指数均呈现出“M”形,即水质有好-差-较好-差-较好的变化走势,并作出解释。根据塘与所在子流域车陂涌的水质比较,判断其源汇类型,为近期区域水环境治理提供操作性强的依据。根据天河区的统计年鉴数据,表明人口、工业总产值与五项水质指数之间均体现正相关性,而水质与人口数量的相关性略强于水质与工业总产值之间的相关性。(3)根据上文中划分的四个水质变化区间,以由高空间分辨率遥感数据解译的土地利用数据为基础,探讨四个区间土地利用差别,并浅析其特点与理由。对五项水质指标与缓冲区内的土地利用类型进行相关性浅析。发现塘与水质有着相对最强负相关,其次为园林地、草地和水利用地有着相对较弱的负相关性;城中村与水质有着相对最强正相关性,其次为耕地、商业及工矿用地、居住小区和交通用地有着相对较弱的正相关性;而裸地的相关性则不明朗。通过对水质数据与缓冲区内的景观指数进行相关性浅析,与前人的探讨结果相比较有相一致也有相悖的结果。(4)结合车陂涌流域的实际情况及数据的可获取性,对景观空间负荷指数的计算公式进行修改。根据所采水样的位置将车陂涌划分15个子流域,计算出各个子流域的景观空间负荷指数。探讨表明在各个子流域的变化梯度走势上,景观空间负荷指数与五项水质指数均显示出相对较强烈的正相关性。在上文探讨成果的基础上,根据DEM将车陂涌流域内细化分为69个子流域,进行景观空间负荷指数的计算,发现流域内仅有6处子流域的景观空间负荷指数小于0,仅占总流域的8.7%,剩余91.3%的子流域均有着非点源污染发生及加剧的危险。基于"源-汇”景观的空间分布特点,确定需要进行空间调控的关键子流域,以数量制约措施、空间置换措施、和景观格局优化三方面进行空间调控,以降低流域内污染物的排出及非点源污染发生的危险。关键词:塘论文土地利用论文“源”-“汇”景观论文景观空间负荷比较指数论文天河区论文

    摘要5-7

    Abstract7-13

    第一章 绪论13-26

    1.1 文献综述13-23

    1.1.1 塘的定义及探讨概况13-14

    1.1.2 水质与土地利用关联探讨进展14-18

    1.1.3 水质与景观格局特点关联浅析探讨进展18-21

    1.1.4 景观空间负荷指数探讨进展21-23

    1.2 探讨背景与内容23-25

    1.3 选题的目的和作用25-26

    第二章 探讨区概况及探讨策略26-43

    2.1 探讨区概况26-29

    2.1.1 自然地理概况26-27

    2.1.2社会经济概况27-29

    2.2 基础数据来源及预处理29-34

    2.2.1 遥感数据获取与土地利用解译29-33

    2.2.2 土地利用类型主成分浅析33

    2.2.3 土地利用转移矩阵33-34

    2.3 水质数据来源及水质数据计算策略34-39

    2.3.1 车陂涌流域内水塘采样点分布34-35

    2.3.2 车陂涌水质采样点分布35-37

    2.3.3 水质污染指标的测定37

    2.3.4 水质评价策略37-39

    2.4 景观指数的选取及计算策略39-40

    2.5 景观空间负荷比较指数40-43

    第三章 水塘的消失历程及其与周边土地利用关联43-55

    3.1 塘的分类与消失历程44-48

    3.1.1 水塘的功能性分类44

    3.1.2 不同类型水塘的消失数量与特点44-47

    3.1.3 水塘类型构成的变化47-48

    3.2 水塘的土地利用类型驱动力浅析48-51

    3.3 消失水塘的缓冲区内土地利用类型主成分浅析51-53

    3.4 小结53-55

    第四章 水质空间分布与驱动力浅析55-71

    4.1 车陂涌流域内水塘水质概况55-61

    4.2 水塘水质纵向变化分区浅析61-67

    4.3 水质与区域人口、工业总产值相关性浅析67-69

    4.4 小结69-71

    第五章 水塘水质与周边土地利用及景观关联浅析71-80

    5.1 水塘缓冲区内土地利用概况71-72

    5.2 水质不同变化走势区间的土地利用情况差别浅析72-74

    5.3 水质指标与土地利用类型相关性浅析74-76

    5.4 水质指标与景观指数相关性浅析76-79

    5.5 小结79-80

    第六章 流域景观空间负荷指数浅析与格局80-91

    6.1 水质与景观空间负荷指数关联浅析80-82

    6.2 车陂涌水质与源汇景观数量分布特点82-83

    6.3 车陂涌水质与源汇景观空间分布特点83-84

    6.4 水质与景观空间负荷指数梯度走势变化关联浅析84-88

    6.5 基于保护水环境的流域景观格局优化88-90

    6.5.1 数量制约措施89

    6.5.2 空间置换措施89

    6.5.3 景观格局优化89-90

    6.6 小结90-91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91-94

    7.1 主要探讨结论91-92

    7.2 论新点92-93

    7.3 不足之处和探讨展望93-94

copyright 2003-2024 Copyright©2020 Powered by 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备案号: 粤20174009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