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turnitin查重官网> 经济 >> 农业经济管理 >试议线粒体长薄鳅(Leptobotiaelongata)野生资源分布与其种群遗传多样性

试议线粒体长薄鳅(Leptobotiaelongata)野生资源分布与其种群遗传多样性

收藏本文 2024-03-08 点赞:36718 浏览:162591 作者:网友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要:长薄鳅(Leptobotia elongate Bleeker)是中国特有鱼种,著名的观赏淡水鱼,主要分布在长江上游的干流及其支流。采取渔民调访、拖网调查和产卵江段的规模估算等策略,调查了长薄鳅在长江干流上游及其支流的分布和数量,结果表明我国长薄鳅资源在长江干流及其支流正在快速衰竭,走向濒危。为了浅析长薄鳅野生种群结构并评估其遗传多样性,本探讨测定了5个长薄鳅种群共110个样本的线粒体制约区(D-loop)序列(835bp),并进行比较浅析,这些序列中,总共有49个变异位点,45个单倍型,单倍型多样性(h)和核苷酸多样性(π)分别是0.952和0.00454;样本间的平均遗传距离是0.0046±0.0010,群内的遗传距离和群间的遗传距离的变化分别是0.0033±0.0011至0.0050±0.0012和0.0037±0.0.0011至0.0050±0.001。Tajima's D中性检验(-1.86383,P0.01)和Fu'sFs检验(-25.92536,P0.01)以及错配分布浅析都表明,长薄鳅在最近历史上经历过种群扩张或瓶颈效应。分子变异浅析(AMOVA)发现,绝大多数的变异来自群内个体间(98.3%),群间的变异很少(1.7%)。分化系数和基因流浅析结果表明,种群间的分化系数较低(Fst=0.01702,P0.05)而有高的基因流水平(Nm=28.88),提示长薄鳅种群分化水平较低,没有显著的地理种群结构。这些结果与长薄鳅属产漂流性卵的鱼类,以及其个体频繁地溯江上游相一致。同时,长薄鳅的种群遗传结构表明,分布在长江上游的这些种群应该被当作一个遗传单元进行管理和保护。本探讨通过设计保守引物、利用高保真PCR反应和引物步移测序法测序了长薄鳅全线粒体基因组序列。长薄鳅线粒体基因组全序列有16591个碱基,其中包含13个蛋白编码基因、两个核糖体RNA (ribosomal RNA, rRNA)基因、22个转运RNA (traner RNA, tRNA)基因和一个制约区,其基因组成与大部分脊椎动物线粒体完全一样。轻链复制起点(origin of L-strand reppcation, OL)有30个碱基,位于一个由5个tRNA基因串联组成区(WANCY区)。制约区有925个碱基,位于tRNA-Pro和tRNA-Phe基因之间。基于长薄鳅线粒体重链上12个蛋白编码基因的序列,连同12个其它鳅科鱼类线粒体重链上12个蛋白编码基因的序列,利用贝叶斯(Bayesian)和最大简约法(maximum parsimony, MP)浅析了长薄鳅的进化联系,结果表明,整个进化树分成两枝,即Acantopsis、Pangio、Cobitis、Niwaella、Koreocobitis、Misgurnus属聚为一枝,共同构成鳅亚科(Cobitinae); Chromobotia和(?)Leptobotia属聚为另一枝,共同构成沙鳅亚科(Botiinae)。长薄鳅绝对怀卵量为6160-47239粒,平均绝对怀卵量为27511粒;相对生殖力为每克体重26.6-48.8粒,平均为37.7粒。采取LRH-A2和脑垂体混合利用能有效促使长薄鳅的排卵,催产率可达75%-81.8%,受精率和孵化率分别高达82%-83%和87%-89%。关键词:长薄鳅论文野生资源论文线粒体DNA论文遗传多样性论文

    摘要7-9

    Abstract9-12

    第一章 文献综述12-34

    1 保护遗传学12-18

    1.1 物种保护遗传学探讨概述12-14

    1.2 保护遗传学探讨常用的分子标记14-17

    1.3 线粒体制约区17-18

    2 鱼类遗传多样性的探讨策略18-28

    2.1 同工酶(isozyme)标记18-19

    2.2 限制性酶切片段长度多态性标记(RFLP)19-20

    2.3 随机扩增加态性DNA(RAPD)20-22

    2.4 扩增片段长度多态性(AFLP)22-23

    2.5 线粒体D-loop区域23

    2.6 主要组织相融性复合体(MHC)23-24

    2.7 微卫星DNA(microsatelpte DNA)标记24-28

    3 长薄鳅探讨概况28-32

    3.1 长薄鳅资源近况28-29

    3.2 长薄鳅生物学探讨29-30

    3.3 长薄鳅的驯化与人工繁殖30-32

    4 本探讨的目的与作用32-34

    第二章 长薄鳅野生资源分布调查34-40

    1 引言34

    2 策略34-36

    2.1 渔民调访34-35

    2.2 拖网调查35

    2.3 估算产卵江段及规模35-36

    3 结果36-38

    3.1 渔民调访结果36

    3.2 拖网调查36

    3.3 估算产卵江段及规模36-38

    4 讨论38-40

    第三章 长薄鳅线粒体DNA制约区序列变异及群体遗传多样性浅析40-56

    1 引言40

    2 材料与策略40-45

    2.1 实验材料40-41

    2.2 主要仪器41-42

    2.3 试剂及溶液42-43

    2.4 实验策略43-45

    2.5 数据浅析45

    3 结果45-52

    3.1 长薄鳅基因组DNA抽提及PCR扩增45-46

    3.2 测序结果46-47

    3.3 序列多态性47

    3.4 种群遗传多样性47-48

    3.5 种群结构48-51

    3.6 种群历史动态51-52

    4 讨论52-56

    第四章 长薄鳅线粒体DNA全序列测定与浅析56-74

    1 引言56-57

    2 材料和策略57-62

    2.1 实验材料57

    2.2 主要仪器及试剂57

    2.3 实验策略57-61

    2.4 序列拼接及浅析61

    2.5 系统进化浅析61-62

    3 结果与讨论62-74

    3.1 长薄鳅线粒体基因组的结构62-65

    3.2 长薄鳅线粒体蛋白质编码基因65

    3.3 核糖体RNA(rRNA)和转运RNA(tRNA)基因65-70

    3.4 非编码区70

    3.5 进化浅析70-74

    第五章 长薄鳅人工繁育技术探讨74-82

    1 引言74

    2 材料与策略74-76

    2.1 试验材料74-75

    2.2 试验策略75-76

    3 结果76-79

    3.1 长薄鳅的繁殖力76-77

    3.2 长薄鳅的催产77-78

    3.3 长薄鳅受精卵的人工孵化78-79

    4 讨论79-82

    4.1 繁殖能力79

    4.2 催产效果79-80

    4.3 繁殖力与资源的保护增殖80-82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82-84

    1 结论82

    2 本探讨旳革新点82-83

    3 有待进一步探讨的不足83-84

copyright 2003-2024 Copyright©2020 Powered by 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备案号: 粤20174009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