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turnitin查重官网> 艺术 >> 平面设计 >对于日子寻找那些和青春有关日子普通

对于日子寻找那些和青春有关日子普通

收藏本文 2024-03-16 点赞:31832 浏览:146243 作者:网友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要] 电影作为一种特殊的艺术表现形式,能够直观的诠释一个时代的主题。青春是每个人必须经历的成长过程,这其中包含生活、爱情、梦想等等。中国青春电影的发展过程是曲折而又漫长的,也经历了从幼稚到成熟的过程,同时也见证了中国历史的变迁。从电影发展初期的英雄故事书写,到记载时期中国社会的动荡,直到改革开放新时期以来,展现80后独特的青春记忆,中国的青春电影将会伴随着时怎么发表展的脚步继续前行。
[关键词]青春电影 青春 趋向
doi:10.3969/j.issn.1002—691

6.201

2.20.006

引言 追根溯源,青春电影是从美国的校园电影开始发端的,20世纪60年代传入日本,70年代末“青春片”的概念由日本影评家首次提出。在中国,电影界目前还尚未对“青春电影”的含义做出准确的界定,但并不意味着“青春”主题的电影至今没有登上中国的银幕,此类电影在中国电影的发展史上也占有一席地位。青春是任何时期电影艺术都要呈现的永恒主题,也是在众多类型电影中能满足年轻人观影期待的一类电影。顾名思义,青春电影就是指以青年人为主体和表现对象,描述其生活和心理状态。青春电影在国外已有系统的研究和梳理,并有其固定的模式、套路,例如美国的校园青春性喜剧系列、泰国的浪漫青春系列等。1994年姜文的《阳光灿烂的日子》使得真正意义上的中国青春电影正式踏上征程,这些影片在记录青少年成长的过程中,由于大背景的不同也反映了不同国家不同时期所经历的悲痛、喜悦、特定事件及人生观价值观的趋向。

一、“五四”精神与青春英雄影像

1919年的“五四”运动拉开了中国青年文化运动的序幕,“青春”开始登上了那个时代的舞台。在那个特殊的时期,整个社会对“青春”的呼声一浪高过一浪。“青春已不仅用来指称个体,还用来指称群体、国家和民族,青春作为一种文化具有了社会意义和广泛的象征意义。” 青年以及青年人的生活成为那个时代关注的主题,青春与打破传统旧格局,实现民族复兴联系在一起。1931年“九·一八”事变结束后,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在20世纪初期的中国空前激化,抗日救国,反抗侵略逐渐成为又一主题。
1905年电影进入中国,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中国电影发展到一个崭新时期,花前月下、武侠情缘等脱离生活实际的影片逐渐被观众摒弃,反映民族危亡、高呼救国的影片才是时代和人民的需求。以夏衍、田汉、蔡楚生等为代表的左翼电影适应时代需求,改变创作方向,在继承“五四”精神的前提下,涌现出大量具有浓厚社会批判和高呼救亡图存的影片。例如,史东山1930年作品《青年进行曲》、郑正秋1933年作品《姊妹花》、蔡楚生1934年作品《新女性》、应云卫1934年作品《桃李劫》、沈西苓1937年作品《十字街头》、袁牧之1937年作品《马路天使》等这些影片可谓名副其实的残酷青春写照。
抗日战争结束,新中国成立之后,中国的青春电影开始以弘扬集体精神为代表,这批电影在国内也具有一定的影响。比如五十年代深受大家喜爱的郭维导演在1955年的作品《董存瑞》,影片是以入伍和入党这两件事来刻画董存瑞从一个普通农村少年成长为不朽革命战士。董存瑞在战火中成长起来,董存瑞的形象也代表着那个年代的一群特殊青年人,他们的青春与家国命运紧密结合在一起。还有新中国第一位女电影导演王苹在1957年的作品《柳堡的故事》,这部作品是石言、黄宗江根据石言的同名小说改编而成的。同时还有郑君里在1959年创作的新中国第一部音乐传记片《聂耳》。
从电影主题表现上来说,这些影片基本都是选取青年人为主角,表现他们在特定时代氛围下的人生状态,表现有志青年人救国图强、有的遇到艰难困苦无奈彷徨等,电影从不同角度以小见大,采用批判现实主义的笔法揭露当时中国社会的不同层面和反抗侵略的救亡意识。

二、书写青春影像

进入新时期之后,中国的青春电影较之以前有了很大的发展,特别是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中国第六代导演开始陆续登上历史舞台。这些新生代的电影导演大都成长于“”前后,对于“”的记忆还有残存,这些都是青春电影文本创作的基础和源泉,导演站在自己的视角对那段历史的记载,完全颠覆了过去对刻板题材电影的印象。
1994年姜文的作品《阳光灿烂的日子》成为中国首部真正意义上的青春电影,根据王朔的小说《动物凶猛》改编而成。故事的背景是上个世纪70年代的“文化大革命”。但是,在这部影片里所展现的是一段完全不同于以往电影作品的“”历史。影片中,没有政治批斗,没有漫天的大字报,没有苦难与创伤,没有冤狱和流放。有的是高亢的革命歌曲,灿烂的阳光,平静悠闲的大院生活,英雄主义的理想,兄弟般的友谊和爱情的萌动,这是导演的少年时代,青春记忆[3]。影片从开始到结束一直未正面描写“”,而是运用男主角第一人称叙述的方式,从他的视角出发我们可以看出那个时代的特征,在课堂上,基本没有课堂秩序,外班学生随便闯入教室,穿过教室并踩着课桌跳窗而出,老师显得毫无办法。影片中平常读的书也只有《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牛虻》等几本,可见当时知识的贫乏。正是当时学校的无力约束,学校教育的匮乏,才使得马小军那一代人的青春成为了“”的牺牲品。《阳光灿烂的日子》不是纯粹意义上的电影,导演将青春和成长都进行浪漫化的处理,到处都是耀眼的阳光和,影片倾诉着主人公那一带人的幼稚,成长和青春。这是中国电影史上一部不可回避的青春电影。
2009年是新中国建国60周年,同时也是改革开放30周年。回首这几十年中国社会发生的历史巨变,第五代导演江海洋选择在这个特殊的年份里带着《高考1977》这部史诗性电影,让我们回顾了上个世纪那段沧桑与交融的青春岁月,给曾经的亲历者带来的是回忆和感动,给我们这些不曾经历那段历史的年轻人带来的是对父辈们遭遇的认知和思考。
这部影片以“”这个特殊的的时代为背景,讲述了改革开放前夕东北某农场三分场的一群知青历经各种艰难险阻最终走向高考考场的故事。影片一开始是一群知青在电影放映机前,看着出席的会议,继而知青潘志友和强子感觉到的复出会给社会带来重大的改革,从而引出恢复高考,引出整部影片。影片中场长老迟是时期旧权威的代表,因为担心知青参加高考离开农场劳动力不足,于是经常阻挠高考,想方设法给知青们报名考试设置障碍。影片中知青们用扛大包的方式来争取获得推荐读大学的机会,强子为了复习千方百计去图书馆偷书,为了报名高考而绝食,知青小根宝的意外离世,以及赶考路上因拖拉机坏掉而不得不翻山越岭跑着去火车站,然而他们拼命地奔跑还是未能赶上火车,失望地看着火车远

源于:毕业论文致谢信www.udooo.com

远离去等情节,一步步推进故事发展[4]。1977年12月10日中国历史上唯一一次在冬季举行的高考,导演以平民化的视角还原了当时的知青在那个年代的青春岁月,影片中主人公与命运的抗争演绎了一曲百折不挠的历史青春赞歌。

三、新世纪的残酷青春与谁共鸣

历史的变迁造就了每个青春时期的不一样的经历,新世纪开始之后,中国的青春电影较之以前有了很大的转变。部分开始逐步向活泼、开放的美式校园歌舞电影靠拢,则部分中国大陆导演把这个时期青少年所不同与往时的青春回忆展现在大众面前,有苦涩的味道也掺杂着一些对青春的无奈。
《80后》这部电影是改编自网络小说《天长地久》,获得了电影节最佳剧本奖,导演、编剧、剪辑均出自李芳芳一人之手。80后,是我们的青春。影片中最让同龄人动容的是,在我们这些经历过那个年代的观众面前展现了颇多的记忆碎片,让观众找到了至今颇为熟悉的事物,以及短暂的青春共鸣。就电影而言,残酷青春贯穿影片始终,从车祸开始,残酷青春的疼痛就无处不在。这是一个关于爱与放弃的故事,主人公沈星辰是一个80后女孩,电影以她成长经历为主线,巧妙的带出中国20年间为人熟知的变化,加上非典、奥运会、张国荣逝世等事件,总让人对这部电影有亲近感。其实八十年代出生的人都有着共同特征,孤独而带有较强叛逆思维倾向性,《80后》充满了我们这代人回忆的味道,表现伤痛的同时似乎更容易产生共鸣,而男女主角相聚在成长道路,他们的爱,他们的青春,都是那么动人。
另一电影《观音山》是导演李玉在2011年搬上银幕的一部文艺剧情片,主题表达的是青春成长和生命信仰。影片讲述了三个高考落榜的年轻人在失落迷茫之时,一同租下了一个中年女人的房子。几个人从摩擦、交流过程中,最终彼此慰藉与温暖,共同走出困境。作为展现新时代残酷青春的电影,片中无一例外的把迪厅、唱歌、抽烟、喝酒、打架、扒火车等一些文艺青春元素搬上了银幕,无处不在的铁路暗示着这样残酷的青春出路在何方,通过三位年轻人在火车上的高喊,加上火车奔跑的速度,以及拉长的铁路,平实的表达了一种凸显艺术气息的励志情节。三位年轻人即便是过着窘迫不堪的生活,内心却从没有放弃对生活的热爱[5],激起80后青年对自己青春的共鸣,让人在观影过程中更有一种贴近感。
随着微电影的兴起,青春系列电影《老男孩》也曾风靡一时。《老男孩》是筷子兄弟的成名作,主演王太利和肖央在电影中真实的演绎为影片增色不少。怀旧的校园故事、幽默诙谐的表现手法以及催人泪下的音乐,显示了80 后一代人在现实压迫下对青春的无奈和对理想的坚守

源于:论文网www.udooo.com

。它的成功之一就是恰切的把握了对“青春”的理解而又不带有商业气息,作为针对年轻受众的电影,对杰克逊的痴迷、欢乐男生选秀中的淘汰等一些细节展现对青春的怀念,把握了年轻人的共同审美观以及对从前青春的记忆,使得青春作为一种文化被广大受众所接受,找到内心的共鸣。
结语
电影作为一种特殊的艺术表现形式,能够直观的更好诠释一个时代的主题。青春是每个人必须经历的成长过程,这其中包含生活、爱情、梦想等等。中国青春电影的发展过程是曲折而又漫长的,也经历了从幼稚到成熟的过程,同时也见证了中国历史的变迁。从电影发展初期的英雄故事书写,到记载时期中国社会的动荡,直到改革开放新时期以来,展现80后独特的青春记忆,中国的青春电影将会伴随着时怎么发表展的脚步继续前行。
参考文献
阎景翰.《写作艺术大辞典》[M].陕西人民出版社,1990
蔡海波.乱世青春—中国三四十年代青春主题电影探究[J].影视天地,2012(2)320
[3]潘桦.世界经典影片分析与解读[M].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7.2
[4]肖莲.以电影纪念历史—看电影《高考1977》对转折时期的记录[J].文化艺术研究,2010(5)86
[5]李瑞东.《观音山》:将残酷青春电影进行到底[J].电影评介,2011(10)32
作者简介
巩静(1987—),女,陕西西安人,陕西科技大学设计与艺术学院2010级设计艺术学研究生。研究方向:影视传媒。
陈满儒,男,陕西科技大学设计与艺术学院教授,研究生导师。

copyright 2003-2024 Copyright©2020 Powered by 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备案号: 粤20174009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