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turnitin查重官网> 图书馆 >> 情报心理 >信息经济学理论体系和学科建设查抄袭率

信息经济学理论体系和学科建设查抄袭率

收藏本文 2024-02-29 点赞:21558 浏览:95254 作者:网友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要] 评述信息经济学领域国内外研究现状,对构建信息经济学科理论体系的原则进行分析,探讨构建信息经济学科理论体系的科学方法论基础,进而尝试构建一个包括信息经济学存在论、本质论、实践论三部分内容的信息经济学理论体系。
[关键词] 信息经济学理论体系学科建设
信息经济学(economics of information)一词,起源于1959年马尔萨克(J. Marschak)发表的《信息经济学评论》。1961年,斯蒂格勒(G. J. Stigler)发表了题为《信息经济学》(The economics of information,载于《政治经济学杂志》第69卷)的论文,使信息经济学作为新兴的学科进入了科学的殿堂。信息经济学既属于经济学领域,同时又是信息管理学的一个分支学科。信息经济学作为新兴的信息管理学研究前沿领域,已经得到了国内外学术界的广泛关注。但是,信息经济学尚处于发展阶段,其理论体系和学科建设仍有待于拓展和完善。
经过国内外学者近50多年的初步探索,信息经济学学科体系初步形成。随着信息经济理论研究的深入,构建科学的、具有中国特色的信息经济学理论体系,已成为学术界普遍关注的一项课题。本文试图以学术界目前对信息经济学研究的反思为基础,探讨信息经济学理论体系研究领域的基本架构。
1国内外信息经济学领域研究现状述评

1.1国外信息经济学领域研究现状评述

20世纪20年代,美国经济学家奈特(F. H. Knight)发表《风

源于:毕业论文致谢词范文www.udooo.com

险、不确定性和利润》一文,把企业的风险、利润的不确定性、信息与市场竞争联系起来,指出“信息是一种主要的商品”,并注意到各种组织都参与信息活动且有大量投资用于信息活动。
1949年,弗里德里希?哈耶克(Friedrich A. Hayek)的论文《社会中知识的利用》发表在《美国经济评论》上,对市场信息的不完全性质及其影响作了深刻论述,同时对传统经济理论中隐含的完全市场信息检测设提出了挑战[3]。
1959年,美国经济学家马尔萨克发表了《信息经济学评论》,正式提出信息经济学一词,文中讨论了信息的获得使概率的后验条件分布与先验的分布有差别的问题,之后又研究了最优信息系统的评价和选择问题。该文的发表标志着微观信息经济学的正式诞生[4]。
1961年,美国经济学家斯蒂格勒发表的《信息经济学》一文指出经济行为主体掌握的初始经济信息是有限的,是不完全信息,这就决定了经济主体的经济行为具有极大的不确定性。斯蒂格勒研究了信息的成本与价值以及信息对、工资和其它生产要素的影响[5]。
20世纪60年代,赫伯特?西蒙(H.A.Simon)、肯尼思?阿罗(K.Arrow)等一批欧美经济学家率先对传统经济学的“完全信息检测定”提出质疑[6]。70年代,乔治?阿克洛夫(George Akerlof)、威廉?维克里(Willian Vickery)、詹姆斯?莫里斯(James A.Mirrless)、迈克尔?斯彭斯(Michael Spence)、杰克?赫什雷弗(J.Hirshleifer)、乔治?斯蒂格勒(G.J.Stigler)、格罗斯曼(Sanford Grosan)等欧美知名学者均从现实的制度安排和经济实践中发现,行为者拥有的信息不仅是不充分的,而且其信息的分布是不均匀、不对称的,而这将严重影响市场的运行效率并经常导致市场失灵。这一发现构成了不对称信息经济学产生和发展的重要基础,针对“信息不对称”概念展开的信息经济学研究正式兴起。
随着人们对信息在经济活动中作用的关注,研究的视野逐渐从微观领域转向宏观领域。1962年,马克卢普的《美国的知识生产和分配》出版,对美国1958年的知识产业进行了统计测算。1977年,马克?波拉特的《信息经济》(九卷本)提出信息经济测度的波拉特范式[7]。他将产业分成农业、工业、怎么写作业、信息业,把信息部门分为第一信息部门(向市场提供信息产品和信息怎么写作的企业所组成的部门)和第二信息部门(政府和企业内部提供信息怎么写作的活动所组成的部门),通过产出与就业两个方面,运用投入产出分析,对1967年美国的信息经济的规模和结构作了详尽的统计测算和数量分析。
从20世纪60年代初信息经济学出现起,到80年代初信息经济学被公认为止,信息经济学得到长足的发展。
1976年,美国经济学会在经济学分类中正式列出信息经济学,1979年首次召开了国际信息经济学学术会议,1983年国际性学术杂志《信息经济学和政策》正式创刊。与此同时,还出现了一批信息经济学教材,如澳大利亚国立大学教授兰伯顿于1984年出版的《信息经济学与组织》、《信息经济学的出现》等[7],对信息经济学的产生与发展过程进行了系统的介绍。
80年代中期,随着世界新技术革命尤其是信息技术革命的兴起及其影响的扩大,信息经济学逐渐从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传播。我国学术界对信息经济学的研究就是从这一时期开始的[8]。
1995年,诺贝尔经济学奖授予了三位研究与微观信息经济学有关的博奕论的学者, 1996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又授予了两位信息经济学家:英国剑桥大学的詹姆斯?莫里斯和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的威廉?维克里,这已表明微观信息经济学逐渐融入了西方主流经济学,成为经济学最具发展前途的领域[9] 。

1.2国内信息经济学领域研究现状评述

我国对信息经济学的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最早是从新技术革命浪潮中研究信息与经济信息等问题起步的。1986年《经济信息合理组织及其效益问题研究》课题获得国家哲学社会科学“七五”重点项目立项资助,同时《信息经济学及其软件系统》课题也获得国家经济信息系统“七五”科技攻关项目立项资助。
1987年和1988年先后召开了“全国经济信息理论研讨会”、“全国信息经济理论研讨会”,1989年8月8日在北京宣告成立了中国信息经济学会,同时举行了全国性的信息经济学学术研讨会。在学术会议方面最具代表性的有: 1985年12月与1986年3月,原国家科委情报司两次召开情报有偿怎么写作方面的座谈会;1986年12月,首届中国信息化学术讨论会在北京召开,信息经济学的有关课题成为会议的主要议题之一,这是信息经济学的内容首次被正式列入中国学术会议的主题之中;1988年,首次以信息经济学命名的学术研讨会在烟台召开。“信息经济学及其软件系统”等课题获得国家“七五”重点科学技术攻关项目立项资助。1983年,武汉大学情报科学系正式将“情报经济学”列入专业教学计划,1985年又首先开设了完整的情报经济学课程,并编写出较为系统的教材,这极大地丰富了中国信息经济学的研究。
国内宏观信息经济学领域的著作主要有乌家培的《经济信息与信息经济》(1991年)、金

摘自:学士论文www.udooo.com

建的《信息产业经济学论观》(1993年)、高洁的《信息产业管理》(1995年)、马费成的《信息经济学》(1997年)、娄策群等的《信息经济学通论》(1998年)等,后两本或多或少地穿插进一点微观信息经济学的内容。微观信息经济学领域的国内著作主要有张远的《信息与信息经济学的基本问题》(1992年)、黄亚均的《信息:市场经济的幽灵》(1993年)、谢康的《微观信息经济学》(1995年)、张维迎的《博奕论与信息经济学》(1996年),其中张维迎的著作堪称当时中国微观信息经济研究的最高水准。谢康的《信息经济学原理》(1998年) 和陈禹的《信息经济学教程》(1998年)则是横贯微观与宏观整个信息经济学研究领域的国内成果。除教材外,还翻译引进了为数不少的微观信息经济学经典著作,如由商务印书馆出版的斯蒂格勒等人的著作和由张维迎翻译引进的1996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詹姆斯?莫里斯的有关著作,等等。这些都极大地丰富了中国信息经济学的教学与研究工作,推动了它的发展。随着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深入,微观信息经济学研究成果在完善市场机制和国有企业改革中有了深入广泛的应用,可以预计,微观信息经济学必将成为21世纪中国信息经济学研究的热点和重点。
1996年,在中国的应用经济学专业目录中单独列出和介绍了“信息经济学”这一学科。
综上所述,自20世纪80年始,国内信息经济学的研究逐渐活跃起来,但是与国外相比还有不少差距,在系统性和科学规范以及中国本土化策略分析方面略显不足。
2构建信息经济学学科理论体系的原则
任何一门学科,都必须有其不同于其他学科的理论体系。形成自身独特的理论体系,是一门学科建立的标志。学科理论体系是否完善,在很大程度上反映着一门学科的发展水平。关于理论体系在学科发展中的重要性,黑格尔在谈到哲学的理论体系对哲学的重要性时的看法很有代表性。他曾提出,“哲学若没有体系,就不能成为科学。没有体系的哲学,只能表示个人主观的特殊心情,它的内容必定是偶然性的。哲学的内容,只有作为全体中的有机环节,才能得到正确的证明,否则便只能是无根据的检测说或个人的主观确信而已”。鉴于理论体系在学科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构建学科理论体系一直是学科建设的重心所在。
为此,著名科学史学家G.霍尔顿提出:“科学的主要任务,就是要从那些混乱和不断变化的现象中探索出一个有秩序和有意义的协调一致的结构,并以这种方式解释和超越直接的经验。”对于信息经济学学科而言,这些道理同样是适用的。
万物皆系统。信息经济学科及其理论也不例外。我们在构建信息经济学理论体系时,除了要运用唯物辩证法外,还应以系统论所提示的一系列科学方法、原则作为指导。

2.1信息经济学的整体性原则

人们对事物的属性认识要进入到“组织性”、“相关性”、“有机性”的认识,从对事物的单向研究,开拓到非线性研究,进而开拓对事物整体性研究的新领域。我们不能将视野仅仅局限于传统的经济学,而应开阔视野,将信息流转与传统的经济学统一起来,透过各个子系统、要素之间的组织性、相关性、有机性,从总体上构建信息经济学学科理论体系。

2.2信息经济学的有序性和动态原则

有序性原则认为,系统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关性有一定规则,而不是杂乱无章的,认识一个系统就是要认识相关性中产生的“有序性”或规则性。这一原则表明,系统内部的“序”必须在与环境的物质、能量信息的动态交流中,才能保持和发展起来。人们从系统内在的有序过程和系统与环境的交换过程来分析系统,认识就进入到系统整体性的本质中。这就要求我们在构建信息经济学理论体系时,要充分考虑理论体系内部各个理论要素之间的相关性,使之保持有序性;同时,要从动态上研究信息经济学理论与信息环境之间的关系。以社会信息环境作为研究的起点,可以深入到信息经济系统整体性的本质中。

2.3信息经济学的等级系统和系统发展原则

等级系统原则是将系统与系统之间的关系划分为等级式的不同层次。系统的形成是从无序向有序、从低级有序向高级有序、从低级系统向高级系统不断演化的历史过程。系统的等级存在本身是系统自身发展变化的产物。我们必须以发展的观点、以有序性不断飞跃的观点看待事物的系统。这就要求我们在构建信息经济学理论体系时,充分考虑各个子系统之间的层次性。
3构建信息经济学理论体系的方法论基础
科学方法论是关于科学认识活动规律的概括和总结,是关于科学研究方法的理论。科学发展史表明,任何一门学科的理论研究,只有应用科学的方法,才能真正揭示事物的内在规律,建立起科学体系。科学的方法论是构建一门学科的根本前提,也是一门学科走向成熟的标志。因此,构建信息经济学理论体系,必须以科学的方法论为基础。

3.1确定学科的逻辑起点是构建学科理论体系的关键

一门学科的理论体系,是指该门学科的概念和联结这些概念的判断所组成的逻辑系统。构建学科理论体系,关键就在于确定学科的逻辑起点。所谓学科的逻辑起点,就是学科理论体系中最抽象、最简单的概念,是范畴体系的出发点或称逻辑始项。作为构建学科理论体系逻辑起点的概念,必须符合以下几个规定:

摘自:毕业论文范文格式www.udooo.com

?信息经济学的本质。信息经济系统是信息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对信息经济系统的认识直接制约着人们对信息经济学的理解和把握。信息经济学是一种新的信息管理思维,运用生态学的观点,综合考察人、信息、信息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以社会和谐与可持续发展为根本目标,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精神。

4.3信息经济学实践论

揭示信息经济学的本质和研究对象,目的在于用理论指导实践。由于信息经济学主要是一门应用性学科,因此,实践论在信息经济学理论体系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实践论部分主要讨论的问题有:
?信息经济学基础。主要研究信息经济学的基本理论问题,包括学科性质、研究对象、体系结构、理论基础和相关学科等。
?信息经济学发展史。人类的信息经济现象可追溯到远古时代,因而,研究信息经济的历史发展无疑是必要的。通过对其发展史的研究,我们可以借鉴以往的经验,为现代信息经济提供有益的启示。
?信息经济学方法论。主要研究信息经济学方法体系构成及其内容。
?信息经济政策研究。主要以信息经济政策的作用、类型、制定的原则、程序等为研究方向,从理论上为信息经济政策的制定和有效实施提供保证。
?教育信息经济学。该分支学科研究教育信息化建设和信息化教育应用中教育信息、人、教育信息环境三者之间相互作用的过程、规律及其整体的生态平衡。
?信息经济学的发展研究。以信息经济系统的未来发展为研究基点,主要研究信息经济学的未来发展趋势,包括使用的技术手段、方法及现代信息经济系统从理念到方法的差异等。
?网络信息经济学。网络信息的外部性更大,网络经济的开放性和竞争性更加强烈,由此,网络信息经济学已经成为学术届研究的热点之一,如网络信息价值评价、网络信息传送与交流、网络经济政策和网络经济法规的制定等,其中一个重要的研究内容为建立电子政务和电子商务的网络平台,实现各种有价值的交流互换与共享从而改变行为方式,进“协同交易”[10]。
?国际信息经济学。随着全球一体化的形成,各国之间的联系日趋紧密,信息经济学的研究范围要扩展到国际领域,讨论世界信息经济的生产效率、信息资源配置效率,国际信息政策对比、评判与预测研究,各国信息经济依赖程度与跨国信息经济比较等内容[10]。
?比较信息经济学。该学科主要是通过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思想和历史的角度对跨国、跨地区和不同环境下的信息经济系统进行比较分析以及对信息经济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进行跨学科研究等。
5结 语
信息经济学是一门新兴的交叉学科,是关于信息管理的一种新范式。本文构建的信息经济学理论体系以信息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为逻辑起点,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对信息经济系统进行剖析,体现了它的学科性质,反映了它的研究内容,构建了信息经济学的分支学科。当然,信息经济学是一门正在发展中的学科,其理论体系必将处于不断丰富和完善中。随着学科建设的推进,最终将会形成一个相对完善、比较成熟的理论体系。信息经济学研究在21世纪必将迎来一个全面发展和繁荣的时代,成为信息管理学乃至整个人文社会科学中一门备受人们关注和重视的新兴边缘交叉学科。
信息经济学是随着社会经济信息化而发展起来的经济学与信息科学的交叉学科,带有明显的综合性和边缘性,同时它也是一门与时俱进的理论,其研究范围广泛并不断扩展深入。
参考文献:
王明明. 信息经济学的发展历程与研究成果[J].中国信息界,2011(10):23-28.
Akerlof G.The market for“Lemons”:Quality uncertainty and the market mechani[J].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1970,84(3):488-500.
[3] Hirshleifer J.Where are we in the theory of information[J].American Economy Review,1973,69(2):213-225.
[4] Stigler G J.The economics of information[J].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1961,69(3):213-215.
[5] McCormick B J.Hayek and the Keynesian alanche[J].New York:St.Martins Press,1992:260.
[6] 肖勇.中国信息经济学二十年研究综述[J].荆州师范学院学报,2001(3):60-69.
[7] 乌家培.信息经济学若干问题[J].华侨大学学报,2002(2):5-14.
[8] 谢康.信息经济学原理[M].长沙:中南工业大学出版社, 1998:68.
[9] 张维迎.博奕论与信息经济学[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6:28.
[101] 屈莉莉,陈燕,李剑锋.信息经济学的理论体系与研究内容评述[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9,19(31):88-101.
[作者简介]: 尤江东,男,1979 年生,馆员

源于:论文参考文献格式www.udooo.com

,发表论文10余篇。
丛敬军,男,1965年生,研究馆员,副馆长,发表论文100余篇,出版专著1部、合著3部。

copyright 2003-2024 Copyright©2020 Powered by 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备案号: 粤20174009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