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turnitin查重官网> 教学 >> 初中教学 >> 七年级数学教学 >创有效对话情境 促学生思维发展

创有效对话情境 促学生思维发展

收藏本文 2024-03-02 点赞:28625 浏览:131728 作者:网友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德国一位学者有过一句精辟的比喻:将15克的盐放在你的面前,无论如何你难以下咽,但将15克盐放入一碗美味可口的汤中,你早就在享用佳肴时,将15克盐全部吸收了。情境之于知识,犹如汤之于盐。创设有效的情境,让学生在课堂上敢于说出自己的想法,乐于表达自己的心声,自然课堂师生对话也就如小溪流水般自然、顺畅。

一、创设有效的生本对话情境

让学生走进文本,与文本对话,就是将自身对新知的独特体验与前人的知识结论进行对比,可以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
比如设计这样一道习题:“一个长方体木块,长8厘米,高4厘米,把它切割成若干个棱长相等的小正方体,有多少种分法?请写出所有分法。”题目本意是只有三种分法,即棱长分别为1厘米的、2厘米的、4厘米的正方体。学生稍作思考后,就有好几个举起手,“老师,题目不严谨!这样就有无数种分法,可以棱长为0.5厘米,可以棱长为0.1厘米,还可以棱长为0.01厘米……题目应该改成切割成棱长为整厘米数的小正方体。”
学生作为对话者所表达的思想一般比较稚嫩、肤浅,需要教师的引导、帮助。因此教师要在课前与文本进行对话,把文本读懂、读透,悟出文本的重点、难点、疑点以及文本留给学生的空白点。找准学生与文本对话的切入点,然后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确定教学方法,点燃学生的求知,促使学生更快地走进文本,懂得如何与文本对话,从而培养起与文本对话的能力。

二、创设有效的师生对话情境

教师在教学中要依据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征,创设难度适宜的对话情境,要有助于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探究的能力。具有一定的挑战性,学生会更有兴趣。
1.关注学生个体,因材施教
在上三年级《年、月、日》的教学中,我让学生自己算出2005年全年的天数,再进行小组交流。
方法一:31×7+30×4+28
方法二:30×12+5
方法三:31+28+31+30+31+30+31+31+30+31+30+31
学生交流汇报时,一学生始终不愿把自己的方法与同学交流,什么原因呢?课后,我询问了该生,原来他用的是第三种方法,他已经意识到自己方法的笨拙,因此不愿与同学交流。

2.关注学生群体,全员参与

曾有人这样说过:给孩子一个说话的机会,你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教师不妨自己少说一点,给学生更多的说话机会,让他们参与到你的教学中来。如教学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时,可以提出下面几个问题: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与梯形中的哪些有关?有什么样的关系?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和原梯形面积有什么关系?你认为可以怎样求梯形的面积?
课堂中会有一些非常积极的参与者,还会有一些被动的参与者,或根本不参与的。这一组问题情境的创设,让全体学生融入学习活动中来。

三、创设有效的生生对话情境

课堂教学不仅是教师个体与学生群体(或个体)的互动实践活动,也是学生与学生之间对话交流的群体学习活动。教学中容易忽略的就是学生之间的对话交流,然而这种对话方式正是动态思想、动态教学的最佳体现。
例如:在教学两位数减一位数的退位减法38-9时:
生1:38的个位上8减9不够,因此从十位上借一个10和个位上8合起来是18,用18-9得9,再和十位上剩下的2合起来是29。
生2:38-9,个位8减9不够减,就用9减8得1,再用30减1等29。
……
对于生1的计算方法,教师和学生无任何疑义,而对生2的算法大多数学生都认为是错的,这个生成的对话资源引起了学生的争议。
生3:我认为得数相等,这是一种巧合。
师:是吗?
这时学生的注意力都集中到这类问题上了,于是纷纷再举例:32-5,2-5不够减,用5-2得3,再用30-3得27,用生2的方法得数也是对的;54-7……
学生发现这不是巧合,那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这引起了学生新一轮的对话。最终他们明白了:38-9,个位8减9不够减,就用9减8得1,说明个位上用8减去9不够,缺一个,因此还要从30里减去1。
不要把互动交流简单理解为“互说”。要引导学生先听进去, 静下来, 想开了; 然后融入自己的思考, 从而引发学生认知冲突, 发生思维碰撞, 闪烁智慧火花, 从而进入会听的层次,进入真实的对话中。

四、创设有效的自我对话情境

自我对话即自己与自己的对话,是一种深层次的高级形态的对话。苏教版教材在大部分单元末的“整理与练习”和期末的“整理与复习”中,安排“评价与反思”或自我评价,以培养学生评价和反思的意识,让学生在不断省视自己、认识自己的过程中,提高学习的效率。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根据评价指标回顾

源于:论文封面格式www.udooo.com

相关的学习情况,举例说明自己在这方面做得怎样,然后实事求是地给自己做出评价。
创设有效的对话情境,让学生在情境的引导下积极主动地从事探究性的学习活动,在活动中建构自己的经验并逐步抽象为数学知识。同时,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从被动接受知识转变为主动探索获取知识,从而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真正转变,实现长效的数学发展。
(责编 袁 妮)

copyright 2003-2024 Copyright©2020 Powered by 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备案号: 粤20174009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