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turnitin查重官网> 经济 >> 经济管理 >> 企业经济管理 >试议黑龙江省黑龙江省西部少数民族文化产业化开发实现路径

试议黑龙江省黑龙江省西部少数民族文化产业化开发实现路径

收藏本文 2024-04-15 点赞:16033 浏览:63238 作者:网友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要:在日趋激烈的全球竞争环境下,文化产业化运作已成为少数民族文化传承与发展的方式之一,亦是提升黑龙江省文化竞争力的战略选择。为此必须拓宽以旅游、休闲业为主体的文化产业化途径,打造特色旅游知名品牌,变“粗放型”开发为“集约型”开发,同时还必须民族文化特质可持续发展等原则。
关键词:少数民族;民俗文化;文化产业化
1673-291X(2012)31-0179-02
文化与经济的逐渐一体化是现代社会发展中客观存在的必然趋势 。在日趋激烈的全球竞争环境下,少数民族文化所面临的冲击是各个国家在实现现代化的道路上都会遇到的问题。实现少数民族的文化产业化运作、以开发促进保护已成为少数民族文化传承与发展的重要形式之一。本文拟从文化产业与经济发展共生的角度探讨少数民族文化产业化运作的实现路径与策略。

位于黑龙江省西部的嫩江流域是北方众多少数民族先民生息繁衍的摇篮,这里生活着满族、蒙古族、达斡尔、柯尔克孜、赫哲族等七个世居少数民族,形成了与中原内地既相联系又相区别的少数民族文化。嫩江流域诸少数民族大多沿江而栖,生活在在草原、山林等气候寒冷、生活条件低下的自然环境中,为了生存,不得不同严酷的大自然作艰苦的斗争。这种艰难的生活环境造就了他们粗犷彪悍、质朴豪爽的民族气质和品格,反映在文化上,形成一种“雄健磊落、慷慨激昂而悲壮的格调,洋溢着积极向上、开拓进取的乐观精神。”长期以来,塞外嫩江被人们认为是重犯流放的蛮荒苦寒之地,历代史书对这一地域的记载大多是只言片语,“语之不详”,然而各少数民族挺立于风雪严寒之中,开疆僻壤,问鼎中原,演绎出一幕幕威武壮烈的历史话剧,在多民族的文化交融中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少数民族文化,主要包括特征鲜明的历史文化、民俗文化和行为文化等。这些文化形式构伴随着东北地域经济的发展,源远流长,历史悠久,自中华文明的曙光出现在关东大地,已历百代沧桑变迁,自成一文化体系,并在其现怎么发表展中,显示多姿多彩的阶段性和差异性。
嫩江流域的少数民族文化构成地域经济发展丰厚的文化资源,但文化资源并不是文化产品,更不是文化产业,文化资源仅仅是可提供开发或可能具有开发潜力的物质性存在。只有为静态的文化资源注入活的时代因素,让文化资源与当代人的精神生活形成一种相互接纳相互促动的互动关系,才可以实现文化资源的产业化过程 [3]。文化产业是国民经济中生产具有文化特性的怎么写作产品和实物产品的单位的集合体,文化产品主要包括两种基本形态(文化实物产品和文化怎么写作产品)和三种衍生形态(像其他产业提供文化附加值的产品,以著作权为核心的知识产权,数字化文化产品)[4]。文化与经济本质上具有共生性,马克思主义认为,生产力既包括物质方面的生产力,

摘自:论文查重www.udooo.com

也包括“精神方面”的生产力,作为观念形态的文化,都是一定时代经济发展的产物。全球化经济时代文化资源的产业开发已发展为一个巨大的文化产业链,正是由于文化产业世界“超级大国”的雄厚实力,20世纪90年代以来,美国在世界贸易中才形成了优势地位。长期以来嫩江流域丰富的少数民族文化资源“软实力”尚未经由产业化开发演变成经济“硬实力”,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第一,在思想上尚未真正厘清少数民族文化的产业价值。从文化消费全球化视角去审视和认知嫩江流域文化资源的产业规模,少数民族文化产业在资源开发和利用方面像贮量巨大的优质矿藏,但是,受外来文化和各种因素的严重冲击,少数民族文化发展后劲不足,在某些城市经理人看来,由于对少数民族的历史和现实缺乏足够的了解,少数民族仿佛成了“愚昧落后”、“贫穷野蛮”的代名词,他们对民族文化的深刻内涵和艺术上的真正魅力缺乏共鸣,在思想上、感情上不愿意接受少数民族文化艺术,难以产生文化认同感,对于少数民族文化的产业价值就更加缺乏足够的重视。
第二,在实践上文化资源产业开发的形式单一,效果差强人意。据《中国文化产业年度发展报告》显示,2011年,中国文化产业总产值预计超过3.9万亿元,占GDP比重将首次超过3%,文化产业对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不断上升,但总体来看,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程度普遍较低,人们的文化产业化运作理念缺失,文化产业化水平不尽人意,与城市营销策略更缺乏有机融合,致使丰富的文化资源这座金矿长期处于开发不力的状态。有些城市对自身的文化定位不当,或者不知道究竟应该如何少数民族文化的产业化运作,导致城市在塑造自己的文化品牌时游离不定,或刻意模仿他人,或形式过于单调,在人才培养、资金投入上相对滞后,宣传力度和影响面不大,结果要么城市形象模糊不清,要么千人一面,既没有有效地使少数民族文化得以发展和传承,也使文化资源的产业开发处于相对弱势产业地位。

保护与开发已成为各个国家民族文化可持续发展的一体两翼,黑龙江省西部嫩江沿岸城市只有继承本地域固有的关东少数民族文化特色,汲取其历史和文化的营养而不断塑造和美化自己,才会具有真正的持久魅力,同样少数民族的文化传承与发展只有与文化产业运作相结合,才能维系文化持久的生机与活力,才能带来经济的健康快速发展。
第一,思想上高度重视少数民族文化的产业价值,实践上积极探索少数民族的文化产业化路径多样化。确保文化产业化带来的经济效益。从经济学和市场的观念看,需要在文化和市场中搭建一个中间客体,即文化的物质产品化过程,也就是说,需要将有形的实物文化、行为文化和观念文化转化为具体的产品并产生销售行为,实现利润。在文化的三个层面中,部分实物文化只要进入市场,转化为商品,这些实物文化的实物或产品就实现了产业化,但是行为文化和观念文化则需要依附在具体的载体上才可能转化成为商品。例如黑龙江省三个最具北方民族特点的少数民族赫哲族、鄂伦春、鄂温克各有自身独特的民族风情,在饮食、居住、劳动、婚丧嫁娶等方面有着独特的民族特质情,赫哲族的唱片说唱“伊玛堪”、鄂伦春族的“摩苏昆”堪称中国民间文艺的瑰宝,赫哲人的鱼皮服饰工艺、鄂伦春人的桦树皮工艺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但目前的产业形式仅限于旅游业开发,符号性文化产业形式如广播、电视、电影、出版业、数字艺术、视觉艺术、创意等产业形式尚未得以触及,更未形成有序的文化产业生产体系。少数民族文化不仅充分体现了黑龙江世居民族的聪明智慧和创造精神,在市场经济发展的今天更期待与产业链的有序衔接,以使这一北方民族的文化瑰宝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第二,加强顾客价值管理,变“粗放型”开发为“集约型”开发,面向民众,开展多种形式的关东文化产业化运作,实现文化资源产业开发的投资目的。顾客价值是指顾客的感知价值或认同价值,由顾客的实际感知所决定。科特勒首次提出“顾客价值让渡”的概念,这一概念启示我们文化资源产业开发投资的目的就在于要尽可能创造顾客价值以满足顾客的不同文化精神需求,满足顾客的吸引性需求是提高顾客满意度的最佳途径[5]。文化不仅仅只属于社会的精英阶层,它同时也属于大众阶层。嫩江流域少数民族的风情,涵盖民间音乐、美术、舞蹈、民间工艺、节日庆典、服饰、饮食、体育游艺、居室和婚嫁、丧葬、祭祀等诸多方面,面向社会各阶层民众的产业化运作尚处于初级阶段,目前的利用形式极为简单,开发“细化”程度远远不够,满足顾客吸引性需求的能力较低,这是在文化资源开发中可以选择的一个重要的突破口。
第三,积极打造以民族风情旅游、休闲业为主体的文化产业化知名品牌。旅游业是21世纪的“朝阳产业”,它以成本低、收益高、资源节约、利于环保,经济、社会效益并举等一系列优点,成为当前拉动地方经济增长、推动社会健康可持续发展的新型动力。从行为经济学看,旅游、休闲业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产业,它追求的顾客价值不再是单纯的怎么写作,追求的目标更加细化,不单是生理上的满足,更看中的是文化的、精神的、审美的、价值观念上的体验。追求文化底蕴、增添文化含量可以加速旅游业的产业化进程,围绕休闲产业的发展,能够极大地带动其他类型、途径的文化产业的发展。从旅游的价值看,“越是濒临灭绝和消亡的东西,越吸引当今的都市旅游者,因此长期濒临湮灭的历史建筑、古老民居会因为旅游而又重新得以维护和休憩,如果说功利性是民族文化得以保护的内在动力,那么文化旅游则提供了另外一条保护民族文化的实现途径。基于当今时代人们生活方式的变迁,从民族地区的客观实际出发,可以开发多种形式的旅游项目,形成民族风情游、探险漂流游、科学考察游、美食自助游、绿色生态游、体育健身游、保健康复游、文学艺术游等百花齐放的新局面。
第四,关东文化与城市营销的密切结合必须坚持如下原则:一是少数民族文化产业开发必须坚持保护与开发并重的民族政策,不能舍本求末,破坏和谐友好的民族关系;二是民族文化开发活动本

摘自:毕业论文格式{#GetFullDomain}

身是要以文化为切入点、从树立城市品牌目标出发,活动必须具备长期性,而不能浅尝辄止;三是城市营销活动必须有可参与性,创新性,活动必须能够充分吸引相关人员的积极参与;四是文化产业化开发受商品价值规律和社会价值的约束和制约,少数民族文化产业开发与城市营销的对接活动本身必须蕴涵巨大的商业机遇,以实现一定的经济利益为目标,但是文化权利是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基本权利之一,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是社会价值规律约束作用的必然体现,因此,文化产业开发绝对不能唯利是图,一切向钱看,实现文化产业化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共赢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和价值取向。
参考文献:
吴庆华.试论关东文化产业化与齐齐哈尔城市营销的实现策略[J].理论观察,2009,(5).
李治亭.关东文化论[J].社会科学战线,1993,(1).
[3]吴庆华.试论关东文化产业化与齐齐哈尔城市营销的实现策略[J].理论观察,2009,(5).
[4]吕庆华.文化资源的产业开发[M].北京:经济日报出版社,2006.
[5]吕庆华.文化资源的产业开发[M].北京:经济日报出版社,2006.[责任编辑 安世友]

copyright 2003-2024 Copyright©2020 Powered by 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备案号: 粤20174009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