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turnitin查重官网> 管理学 >> 人力资源管理 >谈归因地方医学院校实施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障碍和归因

谈归因地方医学院校实施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障碍和归因

收藏本文 2024-03-11 点赞:8378 浏览:26038 作者:网友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要: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是国家深化医药卫生体改革的重大

源于:初中英语论文www.udooo.com

项目,是推进医学院校临床医学教育综合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有效途径。目前,地方医学院校在办学规模、生源质量、人才培养模式、师资力量、临床实践能力培养等方面存在障碍。本文针对这些障碍进行归因分析,试图得出解决障碍的方法。
关键词: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 障碍与归因 思路与对策
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以下简称“卓医计划”)是全面提高医学人才培养质量,发展医药卫生事业和提高人民健康水平提供坚实的人才支撑的重要举措。地方高等医学院校必须按照十八大要求,贯彻以改革促发展的思想方针,在更新教育教学观念,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教育教学方法和考核评价方法,加强医学生职业道德教育,加强全科医学教育,加强临床实践教学能力建设,提高人才培养水平方面有所突破、有所作为。

一、地方医学院校实施卓医计划的障碍分析

1.办学规模、生源质量与卓医计划有差距、有矛盾。医学人才培养的逻辑起点是学生的天赋,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背景下,地方高等医学院校仍然依靠办学规模扩张作为主要生存和发展手段之一,在处理招生数量和生源质量的关系上缺乏主动权,客观地造成人才培养的适应性和被动性。地方高等医学院校的生源质量没有实质性的提升,加以学生数量的膨胀,对卓医计划的实施从源头上形成了压力。
2.在教育教学观念、人才培养模式、教育教学方法和考核评价方法方面与卓医计划相比有待进一步改革和创新。地方高校提高教学质量的瓶颈问题是人的问题、人的思想和观念问题。作为地方医学院校,在长期办学过程中形成的良好的教育教学思想观念、人才培养模式和教育教学方法能否传承和坚守、能否更进一步的改革和创新,是推进卓医计划实施的基础动力。
3.医德教育不能贯穿人才培养的全过程,教育效果不能入脑入心入行为。地方医学院校的确已经按照相关规定开设了医德教育必修课程,组织相关教学活动,但是囿于医德教育本身的特殊性,其有效性不能及时凸显,其效果不能迅速得以衡量和量化,加之后期实践教学由学校这一塔转入医院这一小社会环境,致使造成医德教育前紧后松或者头重脚轻的现象,这将不能实现卓越医生教育培养的系统性和整体性要求。
4.师资力量水平与卓越师资的要求尚有一定差距。地方医学院校在人才师资队伍建设上花了相当的精力与财力,但仍然存在着专任教师数量不足、学历结构偏低、年龄老化、学术科研骨干缺乏等现象。同时,由于前些年高校学生的数量膨胀,对师资需求量大,各类高校竞争激烈,地方院校在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不但不能及时补充新的师资,而且存在高质量教师不断流失、课堂教学水平有所滑坡的趋势,这对卓越医生教育培养构成严重的现实阻力。
5.临床技能实践能力需要明显提升。临床技能实践不仅是临床医学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同时也是检验医学院校及其附属医院完成教学大纲、实现合格培养目标的重要标准。近年来,由于高校扩招,师资力量相对紧缺,部分教师知识老化,学生考研与就业压力增强,相关行医法规的细化以及患者维权意识增强等因素,致使地方医学院校临床教学质量受到一定的影响,学生动手能力呈普遍下降的态势。如果任由这一现象的蔓延,势必对事关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的医疗卫生行业发展形成隐患,必将弱化教育质量,更办不好社会和人们群众所期望的高等教育。

二、实施卓医计划项目的思路与对策

1.提高生源质量,稳定招生规模。地方高等医学院校的生源质量的提升和学生数量的稳定是卓医计划能否有效实施的首要因素,高校必须始终重视这一问题,对社会做好正面的宣传,把那些有志于从事临床医学专业的、天赋比较优秀的学生选拔进来,为卓越医生培养教育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
2.更新教育教学观念,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进教育教学方法和考核评价方法。地方医学院校对于在长期办学过程中形成的良好的教育教学思想观念、先进的人才培养模式和教育教学方法,应该深入结合卓医计划,进行必须的传承和坚守。同时,又能对学校的内外教育环境、教学基本状态与发展趋势有清醒的认识,既看到优势和不足,又具有改革和创新的勇气、决心和智慧,向卓越医生培养提供不竭的和可持续的正能量。
3.全程贯穿医德教育,着重内化教育效果。大学的本源就是知识创新、文化传承和道德引领,按照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要求,将医德教育的内容和方法进一步的梳理,摒弃那些陈旧和老生常谈的说教,结合大学文化建设,结合社会公平正义,培养医学生关爱病人、尊重生命的职业操守,真正将人文关爱的医德教育贯穿于教育教学整个过程,将医德教育内化到学生心灵中去,将医德教育与传授知识技能无缝隙结合起来,这是高等医学教育的社会责任。
4.培育卓越师资力量,突破卓越医生教育瓶颈问题。欲求卓越,必有大师,医学院校应注重医教结合,将学校教育向社会延伸,加强学校与医院联系,加强双师型师资力量培养,搞好顶层制度设计,打通基础医学专业教师和临床医学专业教师的学科壁垒,淡化专业界限,真正建立临床回归基础、基础切合临床的师资培养平台,推进医教结合的双师型教师发展机制,卓越医生教育难题。
5.坚守各个实践教学环节和项目要求,提升临床技能实践能力。理论与实践是矛盾的统一体,是一枚硬币的正反两面。医学院校应注重临床实习过程管理,进一步规范实践教学环节和项目要求,强化临床实践教学环节,增加基层见习,提高学生解决临床实际问题的能力,从提高临床技能的深度、广度和难度方面,转变重理论轻实践的教育教学观念,缓解学生就业和考研对实践教学的冲击和压力,为卓越医生培养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刘隽,胡鸿毅.医学院校的社会责任:卓越医学教育再认识.复旦教育论坛,2012,10(2):92-96
张冬霞.关于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卓越计划”推行和实施的几点思考,2012,12:122-124
[3]徐军,万双艳,刘馨.创新临床基本技能,提高临床实践能力.辽宁医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0(1):32-34

copyright 2003-2024 Copyright©2020 Powered by 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备案号: 粤20174009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