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turnitin查重官网> 哲学 >> 人生哲学 >阐述法度王安石政治哲学

阐述法度王安石政治哲学

收藏本文 2024-04-21 点赞:30313 浏览:142254 作者:网友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要:北宋儒学复兴运动以重建秩序为目标和内在动力。朱熹曾说:“国初人便已崇礼义,尊经术,欲复二帝三代,已自胜如唐人,但说未透在,直至二程出,此理始说得透。”“欲复二帝三代”是北宋时期出现的一股强劲时代思潮,朱熹的话不仅揭示了“回向三代”思潮的有着,而且也透露了北宋复兴儒学运动的旨趣和内在动力在于“欲复二帝三代”。北宋古文运动和义理之学的兴起是儒学复兴运动的重要方面,无论是古文的倡导者,还是义理之学的倡导者,他们倡导古文和义理之学都意在重建儒家理想的“三代”社会秩序。王安石的“三代”理想是重建儒家理想的道德社会。概括来说,王安石心中的“三代”社会有两个主要特点:其一,它是一个以德性为基础的等级制社会,以这一点来看,王安石具有强烈的精英政治倾向;其二,它是一个道德理想国,以这一点来看,王安石是一个道德理想主义者。王安石始终以“生”言“性”,这使得其思想内部形成了张力,正是这种内在张力推动王安石对人性不足的深思不断深入。以人性善恶的角度看,王安石人性论经历了“性归于善而已矣”、“性可以为恶”、“性有善有恶”和“性不可善恶言”四个进展阶段。“性不可善恶言”是王安石关于人性善恶不足的最终定论,王安石的这一人性观是其“成性”论的论述前提。王安石的“成性”论不仅是一种道德修养工夫论,而且体现了一种政治理想和国家观。在王安石看来,天赋的人性有善有恶,并不改善、完美,君主、政府和国家的作用和职责在于“辅相天地以理万物”,即通过礼乐教化使人民“得性”、“成性”。王安石认为君主、政府和国家的责任在于“成民之性”,即认为君主、政府和国家只有在推动人性改善的情况下,才有其有着的合理性与合法性,也即认为善或好的政府、国家和社会应是能够实现人性的政府、国家和社会。王安石对宋神宗说“以择术为始”,是说要治理好国家,必须首先明确治国的指导思想。王安石认为“唐太宗所知不远”、“每事当以尧、舜为法”,显然其在取法唐太宗还是取法尧、舜方面,做出了明确的选择,其变法目标不在于致富强,而在于实现儒家“三代”政治理想,其所择之术是“儒术”,其变法也是在儒家思想指导下的变法。王安石以“变风俗”为“方今所急”,以创建良好的社会风俗改善民德为施政的首要着眼点和目标,体现了儒家政治思想的基本特点。王安石所言“立法度”,是指重建包括教育制度在内的各项“三代”制度,其“法度”绝非刑法、刑律、刑名之意。王安石理财的目的在于首先解决民生不足,进而实现“王道”,即“三代”政治理想。王安石当政首先特置三司条例司理财,根本理由在于“富之”是“善之”的前提,是“王道之始”,是实现其“三代”政治理想的起点。儒家义利之辨的核心是主体行为准则之辨,所言之“利”指行为主体的私利。在个人行为准则选择方面,王安石无疑坚持的是孔、孟儒家精神,即以义为行为准则,而非以利为行为准则。在处理国际联系不足时,王安石要求神宗皇帝“但当论利害”、“当先校利害”,主张以国家利益为指导行为的准则,这是王安石作为政治家的现实主义之一面。此外,与孔、孟、程、朱相较,王安石义利之辨最为突出的特点是对分配正义不足的重视。孟子的王霸之辨涉及两个方面:一是“以力”与“以德”之辨,一是“性之”、“身之”与“检测之”之辨。孟子“性之”、“身之”与“检测之”之辨即二程、朱熹所强调的帝王“初心”之辨、“心术”之辨、诚伪之辨。在帝王“心术”之辨方面,王安石王霸之辨与程朱王霸之辨基本相同。不过,值得注意的是,在王安石王霸之辨中找不到孟子“以力”与“以德”之辨的任何痕迹,在处理国际联系不足时,王安石更是倾向于“以力”而非“以德”的强权政治法则,这是王安石王霸之辨与孟子、程朱王霸之辨的最大不同之处,也是王安石政治现实主义的集中展现。历史上的灾异谴告说意在用天的权威限制绝对皇权,而“天变不足畏”则意味着对天之权威的直接否定,同时也就意味着主张不受限制的绝对皇权。王安石思想中的皇权处处受到天的限制与约束,也可以说王安石对天与帝王之联系的种种论述,都意在用天的权威限制、约束帝王的权力和行为。以王安石思想中天与皇权之联系的角度看,王安石不太可能向宋神宗进“天变不足畏”之言,也没有所谓的“天变不足畏”之精神。重建“三代”秩序是王安石、张载和二程的共同理想和目标,不过他们对“三代”的理解却有着一定差别。张载心目中的“三代”理想社会是一个使人人“自幼闻见莫非义理文章”,以而有利于人们实现人性,进而使人人都无私无我,人人都有“民胞物与”之心的万世太平社会。张载的“天”或“太虚”之学为其民胞物与的“大同”理想奠定了论述基础。与张载相似,二程理想的“三代”社会也是人人视人如己,视万物为一体的“大同”世界。二程关于“理”、“性”的论述,在某种作用上来说就是在为其大同“三代”理想作论述上的论证,为其大同“三代”理想建立论述基础。王安石与理学家们的“三代”虽都是儒家道德理想国,但王安石没有二程、张载所具有的“大同”社会理想,更没有为这种“大同”理想建立论述基础。关键词:王安石论文“三代”理想论文成性论文法度论文

    摘要3-6

    Abstract6-13

    引言13-25

    一、关于本论文论题13-15

    二、探讨近况15-22

    三、探讨思路22-25

    第一章 王安石的“三代”理想25-61

    第一节 北宋中期“回向三代”思潮25-41

    一、北宋儒学复兴运动与“回向三代”思潮25-28

    二、北宋古文运动与“回向三代”思潮28-35

    三、北宋义理之学与“回向三代”思潮35-41

    第二节 圣人“行命”——王安石的精英政治理想41-52

    一、圣人“行命”与理想秩序41-45

    二、陶冶而成之——精英阶层的培养45-52

    第三节 “三代”道德理想国——王安石的道德理想主义52-61

    一、富之、善之52-57

    二、正风俗57-61

    第二章 王安石的人性论与其“三代”理想61-81

    第一节 王安石人性论之演进61-70

    一、演进的内在动力61-63

    二、演进的第一阶段——性归于善而已矣63-65

    三、演进的第二阶段——性可以为恶65-66

    四、演进的第三阶段——性有善有恶66-68

    五、演进的第四阶段——性不可以善恶言68-70

    第二节 “成性”与“三代”理想70-81

    一、董仲舒的成性论70-73

    二、王安石的“成性”论73-81

    第三章 王安石变法的指导思想81-127

    第一节 择术为始、讲学为先83-88

    第二节 变风俗88-95

    第三节 立法度95-100

    第四节 理财为先急100-109

    第五节 强兵109-115

    第六节 余论:儒法之异115-127

    一、商鞅学说的出发点和归宿116-120

    二、韩非学说的出发点和归宿120-123

    三、孔孟政治学说的出发点和归宿123-127

    第四章 王安石义利王霸之辨127-155

    第一节 儒家义利之辨129-136

    第二节 王安石的义利之辨136-144

    第三节 王安石的王霸之辨144-152

    一、孟子、程、朱王霸之辨145-148

    二、王安石王霸之辨与孟子、程、朱之同148-149

    三、王安石王霸之辨与孟子、程、朱之异149-152

    第四节 余论152-155

    第五章 王安石的君权思想155-179

    第一节 天与君权156-168

    一、关于“三不足”口号不足156-157

    二、“天变不足畏”之政治意涵157-158

    三、董仲舒的灾异谴告说158-161

    四、关于“天变”之所指161-162

    五、君权与“天变不足畏”162-168

    第二节 关于“每赞上以独断”168-172

    第三节 君臣权职172-179

    一、同治天下172-175

    二、君臣分职与君主无为175-177

    三、君臣联系177-179

    第六章 新学与关学、洛学“三代”理想比较179-197

    第一节 张载关学的“三代”理想180-189

    一、知天与名胞物与的“大同”理想180-184

    二、成性与成不独成184-186

    三、“三代”理想与成性186-187

    四、张载的经世之志与关学187-189

    第二节 二程洛学的“三代”理想189-194

    一、王霸之辨与“三代”理想189-191

    二、“大同”理想的论述基础及实现途径191-193

    三、二程的经世之志与洛学193-194

    第三节 新学与理学“三代”理想之异同194-197

    结论197-199

copyright 2003-2024 Copyright©2020 Powered by 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备案号: 粤2017400971号